学术投稿

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李英;刘芯凤

关键词:黏膜下子宫肌瘤, 宫腔镜, 电切术
摘要:目的:观察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9月~2009年11月收治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126例,其中0型45例(A组),I型46例(B组),Ⅱ型35例(C组),均采用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A、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组,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满意率分别为97.8%、95.7 %,略高于C组的9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尤其适用于O型及I型黏膜下肌瘤患者.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念珠菌性阴道炎菌种鉴定与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念珠菌性阴道炎菌种的鉴定结果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常规霉菌培养、分离菌株,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微生物分析仪及YBC鉴定卡全自动检测鉴定,药敏采用生物梅里埃ATBFUNGUS试验条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酮康唑、益康唑、咪康唑6种药物进行药敏检测.结果:检出311株念珠菌,鉴定出5种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240株占77.17%,光滑球拟酵母32株占10.28%,热带念珠菌27株占8.68%,季也蒙念珠菌7株占2.25%,克柔念珠菌5株占1.6%.药敏结果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抑菌作用较强,耐药率较低,分别为6.10%和7.71%.结论:白色念珠菌是霉菌性阴道炎的主要致病菌,不同的菌种对不同药物耐药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临床应该重视念珠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科学治疗.

    作者:郑海玲;王旭明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影响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结果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结果的因素.方法:选择常规在产科门诊进行糖尿病筛查的孕妇1003例,按不同迸食时间、年龄、孕周、高危因素分组,对其糖尿病筛查值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不同进食时间和孕周>24周对糖尿病筛查结果无显著影响(P>0.05),年龄和高危因素对糖尿病筛查结果有高度影响(P<0.01).结论:做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不必空腹,可随机进行;24周后行糖尿病筛查是适宜的;年龄高者,尤其是大于30岁的孕妇以及具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要及早进行筛查,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对母儿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作者:张惠芳;胡淑丽;赵松枝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窒息新生儿血液中内皮素、白细胞与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液中内皮素、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66例窒息新生儿,分为3组,对照组20例,轻度窒息20例,重度窒息26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3、7日检测内皮素、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参数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窒息组内皮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内皮素在第3日进一步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白细胞计数高于其他两组,并于出生后第3、7日持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重度窒息组血小板计数减少、MPV和PDW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窒息组仅PDW增高,出生后第7日窒息组的MPV和PDW都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新生儿血液中内皮素、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参数在出生后第1、3、7日呈动态变化,与正常新生儿比较明显不同,可为临床治疗新牛窒息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蔡俊伟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子宫内膜形态及厚度变化与妊娠的关系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决定移植日与移植当日,子宫内膜的厚度变化及形态转化与妊娠结局的关系,评价阴道超声下子宫内膜形态变化与否能否用于预测临床妊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12月生殖医学中心冻融胚胎移植共482周期,除常规分析外,记录并比较决定移植日及移植当日内膜厚度、形态.结果:482个周期中比较决定移植日及移植当日子宫内膜,人工周期组内膜转化率高于其他两组,形态转化充分组妊娠率较高(P<0.05);移植当日为c型内膜者妊娠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膜转化充分组临床妊娠率高于转化不明显组,提示充分转化内膜更有利于胚胎着床,移植日内膜情况更接近胚胎着床时状态,并认为增加移植日的超声监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熊露;李豫峰;章汉旺;刘玉芹;赖巧红;饶群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γ-synuclein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γ-synuclein的表达与C-erbB-2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γ-synucle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乳腺增生组织、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C-erbB-2及临床病理指标(是否绝经、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γ-synuclein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组织中均无表达,在浸润性乳腺癌中阳性率为43.18%(19/4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y-synuclein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C-erbB-2表达阳性、临床分期均呈现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是否绝经无关(P>0.05).结论:γ-synuclein阳性表达提示为晚期肿瘤、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较强以及对某些化疗药有较强的耐受性,可作为评价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γ-synuclein阳性表达可以成为良好的判断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赵静;朱海燕;刘睿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429例6岁以内儿童锌缺乏情况及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6岁以内儿童锌缺乏情况及其病因.方法:对429例该院门诊就诊的6岁以内儿童,根据其临床表现可能存在缺锌及其家长的意愿,采用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多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采取儿童末梢血,由专人负责,进行微量元素锌的测定,对其结果按不同年龄分成三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岁以内儿童锌缺乏情况较为突出,3岁~组锌缺乏情况明显好转.结论:儿童锌缺乏是一相当普遍的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并根据其不同病因找出科学的解决方法.

    作者:杨丽娟;郭庆云;王小芝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广西壮族妇女G-6PD缺乏与宫颈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广两壮族妇女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与宫颈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抽查患宫颈炎但G-6PD正常的200例壮族妇女为对照组,患宫颈炎且G-6PD缺乏的200例壮族妇女为实验组.400例宫颈炎患者均接受阴道镜检查、阴道镜下宫颈醋白试验(VIA)、碘试验、宫颈多点活检并送病理检查.分析壮族妇女宫颈炎患者G-6PD缺乏与宫颈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罹患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45例,宫颈癌12例,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58例.对照组罹患CIN4例,宫颈癌1例,HPV感染19例.实验组罹患宫颈癌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3).结论:G-6PD缺乏可能是壮族妇女易患宫颈癌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覃桂荣;蒙玉刚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中医学认识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继发渐进性痛经为主要症状,发病率近年明显增高,是目前常见妇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无统一认识,目前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功能改变方面的临床报道日益增多.

    作者:薛霁;刘丽敏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预防及干预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对135例感觉统合失调患儿进行干预总结,试图探索找出有效的防治途径.方法:选择2007~2009年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医学原理,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系列设备、DDX- 200型多功能心理生理测量治疗仪、心理疏导和认知行为强化训练等综合干预措施进行临床防治,把治疗前后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5例感觉统合失调患儿中,显效118例,显效率87.41%.其中男童显效率为86.05%,女童为89.80%,男女患儿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追踪观察及统计学分析显示,早期实施综合干预,疗效比较显著,对纠正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有推广意义.

    作者:吴胜兰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及远期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病理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9年3月住院治疗的60例小儿HSPN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10年,对患儿的临床病理及远期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完全恢复病例33例(55.0%),肾功能不全3例(5.0%).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常见,两者分别为28例(46.7%)、27例(45.0%);ISKDC病理分型以Ⅱ、Ⅲ级多,两者分别为29例(48.3%)、28例(46.7%);免疫病理分型以IgA、IgA+IgM常见,分别为19例(31.7%)、21例(35.0%).临床分型中孤立性血尿/蛋白尿与血尿和蛋白尿型预后优于肾病综合征及急进性肾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分级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1);非尿蛋白肾病水平的患儿预后优于肾病尿蛋白水平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病理分型与预后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炎、发病时病理类型严重以及持续性的尿蛋白异常提示HSPN远期预后不良,应依据临床病理类型确定HSPN的治疗方案.

    作者:汪春华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乳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目的: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诊断乳腺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0例乳腺肿瘤的彩超声像图特征.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彩超声像图有其各自特点,比较两者在有无包膜、内部回声均匀与否、单发与多发、有无砂砾状钙化、肿块纵横比,是否合并腋窝淋巴结肿大以及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期峰值流速(Vmin)、阻力指数(RI)等参数,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对乳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有较大帮助意义.

    作者:杨彩群;肖碧芳;楼春;葛利平;齐妹媛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妇女细菌性阴道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细菌性阴道病325例为病例组,非细菌性阴道病340例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BV的影响因素.结果:阴道内灌洗者患BV的危险性是无阴道内灌洗者的3.72倍,有淋病史患BV的危险性高于无淋病史者,非淋菌性尿道炎者患BV危险性高于无非淋菌性尿道炎者,有盆腔炎史者患BV的危险性高于无盆腔炎史者,有宫颈糜烂者患BV的危险性高于无宫颈糜烂者,使用宫内节育器者比不避孕患BV的危险性高,使用避孕套者比不避孕患BV的危险性低,月经期间使用消毒卫生巾者比不用者患BV的危险性低.结论:阴道内灌洗、淋病史、非淋菌性尿道炎、盆腔炎史、宫颈糜烂、使用IUD增加妇女患BV的危险性,使用避孕套、月经期间使用消毒卫生巾降低了妇女患BV的危险性.

    作者:黄占华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佛山市南海区2007~2009年度人群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佛山市南海区2007~2009年度人群出生缺陷变化趋势,探索影响出生缺陷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干预措施.方法:根据卫生部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制定的<中国人群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试行)>(2006年8月),采取以医院和以人群两条途径进行动态监测.结果:2007、2008、2009年南海区人群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分别为224.63/万、280.48/万、373,79/万,三年出生缺陷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非本地居住一年以上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高于本地人口;男性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08年前3位出生缺陷是一致的,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耳部畸形、多指(趾),2009年较前两年相比,G-6-PD缺乏越居为第2位,色素痣增加速度也较为明显;2007~2009年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率分别为18.81%、16.31%、11.07%,产前诊断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加强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孕前开展对育龄妇女优生优育知识教育,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保健及孕早期保健;孕期要做好产前检查及产前诊断;产后对阳性患儿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等.

    作者:黄敏;林青梅;邝丽贞;冯虹;刘振寰;曾贞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徐州市中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徐州市中小学学生的零食消费现状,为学生零食消费的健康教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徐州市两所初中和一所小学的学生零食消费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中小学生吃零食的主要原因是饥饿或口渴(37.6%);中小学生常吃的零食顺位前3位依次为新鲜水果或全果汁、薯片方便面以及糖果糕点.中小学生选择零食的影响因素前3位分别是个人口味、卫生和新鲜度以及营养(P<0.05).结论:中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存在一定误区,需加强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如何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知识.

    作者:刘相佟;时影影;邵继红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磷酸肌酸和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CP)和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儿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应用CP加常规药物、对照组则用参麦注射液加常规药物规范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结果:CP疗效显著,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P能更快更好地缓解症状、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心肌酶、迅速恢复扩大的心脏以及明显的缩短病程.

    作者:郭松伟;高丽;曹睿明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及胎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以下简称甲减)对妊娠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对住院分娩的88例甲减孕产妇(临床甲减组38例、亚临床甲减组50例)及正常对照组100例分别统计其不良妊娠发生率.结果:临床甲减组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胎窘、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哑临床甲减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胎窘发生率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甲减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与甲减的程度有关.因此有必要在孕前或孕早期筛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严密监测孕妇、胎儿情况,以改善甲减孕妇母儿结局.

    作者:汤浩;刘洪兴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彩超筛查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彩超筛查产前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价值,以便为临床处理提供决策信息.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对4 608例孕妇(年龄19~41岁,18~36孕周)采用彩超筛查法.结果:单胎4 597例,双胎11例,共发现胎儿神经系统畸形24例,经引产或出生后证实的神经系统畸形24例,彩超筛查胎儿神经系统畸形诊断符合率为100%(24/24),其中16例合并其他系统畸形.结论:彩超筛查法对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文萍;樊金莲;郭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捏脊配合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干预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新生儿捏脊配合抚触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1 0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捏脊配合抚触组519例,对照组481例,捏脊配合抚触从出生的当天开始进行捏脊配合抚触,对照组每天只作常规的沐浴.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5天的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和血清胆红素值.结果:捏脊配合抚触新生儿胎便初排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捏脊配合抚触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新生儿捏脊配合抚触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作者:姚叶珊;彭丽;曾丽玲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醋酸涂抹宫颈在农村筛查宫颈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适宜农村地区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方法,以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北省成宁市几个乡镇20岁-60岁已婚妇女为普查对象,进行宫颈癌的筛查.对符合条件的妇女进行危险因素、癌症及宫颈癌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用5%醋酸染色后肉眼观察(VIA),结果异常者进行阴道镜下活组织检查并得到终的病理学诊断.结果:此次筛查人群患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滴虫性和假丝酵母菌感染性阴道炎的妇女分别占受检人群的51.2%、11.6%和6.8%.终经活检病理确诊的CIN I的现患率为3.3%(11例)、CINⅡ2.1%(7例)、CINⅢ1.5%(5例)、宫颈原位癌0.3%(1例).结论:醋酸涂抹宫颈肉眼观察的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筛查方法,适宜农村地区推广.

    作者:罗健英;袁远水;王新春 刊期: 2011年第25期

  •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二甲双胍干预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二甲双胍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63例PCOS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型PCOS (BM1≥25 kg/m2) 30例和非肥胖型PCOS( BMI< 25 kg/m2)33例;另入选62例同期年龄相匹配的非PCOS育龄妇女为对照组,根据BMI分为肥胖对照组(BM1≥25 kg/m2) 30例和正常对照组(BMI<25 kg/m2) 32例.检测各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雌二醇(E1)、睾酮(T)和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的变化.肥胖型PCOS患者给予二甲双胍干预12周,观察上述血清指标治疗后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COS患者T、hsCRP和TNF-a水平升高,肥胖型PCOS高于非肥胖型PCOS,非肥胖型PCOS又高于肥胖对照组,而肥胖对照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经二甲双胍治疗12周后,肥胖型PCOS患者血清T、hsCRP和TNF-a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肥胖型PCO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二甲双胍可降低肥胖型PCO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余帆 刊期: 2011年第25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