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燕;张云强;崔佳;江映红;邱骞;许良壁
目的:观察音乐疗法在肿瘤临床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观察了128 例肿瘤患者。结果:治疗组心理测试(SDS、SAS、MMPI、HAMD)及免疫指标(T-C亚群、NK -C活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说明音乐疗法能调节肿瘤患者情绪,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
作者:蔡光蓉;李佩文;焦丽平;郝迎旭;陆良;乔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了解已婚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婚姻质量及生育状况,本文进行了有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对象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按入院时间连续抽取已婚女性患者,年龄小于45 周岁,本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户籍,有一定文化,能阅读理解问卷问题,基本控制精神症状者为入选调查对象。 方法使用统一指导语,填写婚姻质量问卷(ENRICH)[1]及自编的婚姻生育状况调查表。自编生育状况调查表包括:结婚年龄,生育孩子数,人流或引产数,避孕情况等。结果采用SPSS6.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 结果一、一般情况:共调查70人,收回有效问卷63份。问卷合格率90%。平均年龄32.08 ±5.15岁,小22岁,大45岁。文化:小学13例(20.6%),初中29例(46%),高中20例(3 1.7% ),大学1例(1.6%)。职业:无业12例(19.0%),农民17例(27.0%),工人25例(39.7%),文秘人员9例(14.3%)。 二、婚姻质量问卷调查情况:婚姻质量问卷各因子均分见表1。各因子分均低于女性常模,经U检验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说明研究对象的婚姻质量较正常人群显著差。按受教育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AB两组:初中以下为A组,高中以上为B组,两组的10个因子均分比较,结果发现:B组的婚姻满意度、夫妻交流、经济安排及性生活的4个因子均分明显高于A组,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
作者:李崇勇;古国谋;许建雄;雷素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1964~1999年天津市公安局安康医院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抽取,用CCMD-2-R再诊断符合标准者入组。以研究时婚姻情况为准。按年代划分为4 个组,每组抽满400份为止,共1600例,其中男1032例,女568例;平均年龄31.7±12.1岁;文化:文盲占9.0%,小学占28.6%,初中占43.8%,高中占10.3%,大专以上占8.3%;诊断分型:单纯型2.3%,青春型13.3%,紧张型0.8%,偏执型63.8%,未它型12.4%,其它型7.4%。 结果四十年来已婚率由45.0%降至31.5%,而未婚率由60年代的45.3%增高至80年代的55.8%和90年代的54.8%,离婚率除70年代(4.8%)较60年代(6.8%)降低外,总体呈上升趋势,至90年代已升至11.8%。男性已婚率低于未婚率,女性已婚率高于未婚率;男性已婚率低于女性已婚率,男性未婚率高于女性未婚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已婚率在各年代组均为高,而青春型精神症患者的未婚率在各年代组为高。因精神障碍所致离婚、丧偶的比例分别为45.9%、22.7%。 讨论精神分裂症病因至今未明,病程迁延、进展缓慢、复发率较高、长期预后较差,再加上其平均初发年龄提前[1],人们择偶观等思想观念的变化,这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已婚率递降和未婚离婚率趋升的原因。造成男女患者婚姻方面差异的可能原与男性精神分裂症的初发年龄较女性早[1];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缺陷男性高于女性[2,3],男性患者长期住院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4]有关。故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控制精神症状,大限度地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对于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离婚率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者:仲崇丽;崔永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性教育作为教育整体中的重要部分,应受到高度重视,而家庭性教育更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研究中小学生家庭性教育的现状,旨在为中小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以及家庭性教育与学校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依据。 在浙江省杭州市(市区及淳安县)和上虞市8所中小学中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的1241名中小学生家长。246名小学(六年级)家长,其中城市154名,农村92名;480名初中家长,其中城市362名,农村118名;515名高中家长,其中城市360名,农村155名。 采用自编制的“中小学生家庭性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父母问卷)。
作者:高亚兵;骆伯巍;叶丽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FD)伴焦虑、抑郁情绪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119例伴情绪障碍的FD患者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处理组同时给予抗焦虑或(和)抑郁药物治疗,疗程2月,随访2月。结果:治疗半月、1月、2月及随访2月,处理组FD症状评分,情绪障碍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05),而FD症状显效率和情绪障碍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05)。治疗后情绪障碍评分与FD症状评分呈正相关,与FD症状评分减分率呈负相关(p<0.0005)。结论:抗焦虑、抑郁治疗对伴有情绪障碍的FD患者有肯定的疗效。
作者:石晓燕;张云强;崔佳;江映红;邱骞;许良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感觉统合功能失调的病因与遗传因素、孕期危险因素、父母养育方式和居住环境有关[1]。本文将北京市3~6岁儿童1526人的调查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旨在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的关系。 方法和对象的选择见前文[2]。 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父母养育方式的四个因子为自变量,以视学平顺、听觉识别及前庭平衡失调为因变量的模型中入选的危险因素有父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触觉失调为因变量的危险因素有父母亲拒绝、父母亲偏爱、母亲过度保护。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母亲的拒绝因子入选回归模型,OR值的95%可信限为1.36~1.52。为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感觉统合失调的交互作用影响,以与母亲拒绝因子相关性较大的父亲拒绝、过度保护因子和母亲过度保护、偏爱因子与其相乘形成新自变量,将母亲拒绝因子和新自变量同时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LnY1=-11.0786+0.3190X1;LnY2=-6.6311+0.0056X2;LnY3=-10.2577+0.2974X1;LnY4=-4.6624+0.0041X2;LnY5=-10.4692+0.3044X1。X1是母亲拒绝因子,X2是母亲拒绝因子分与母亲过度保护因子分相乘得到的新自变量;Y1至Y5分别为五种类型的感觉统合失调。 讨论:感觉统合失调的病例和对照的大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幼儿五种类型的感觉统合失调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即父母的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和偏爱。父母长期的拒绝否认可使子女缺乏自信、无主见和创造性,使这些儿童因缺乏内驱力而不愿积极地投入到环境中,不愿尝试学习新经验,从而易导致感觉统合失调。本文采用交互作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父亲养育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母亲过度保护与母亲的拒绝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说明母亲过度保护与母亲的拒绝同样对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某些类型具有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应给予子女较多的情感温暖,减少拒绝、过度保护和偏爱等负性养育方式,从幼儿期开始进行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预防。
作者:刘宝花;黄悦勤;王燕玲;张桂芝;顾伯美;王玉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集体外伤后患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测量问卷(EPQ)、于外伤窒息后1周、6周、10周、16周、34周对44例外伤性窒息患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按CCMD-2-R标准进行诊断。结果:全部患儿外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1周内有19例患儿、6周时有10例患儿符合PTSD诊断,其中8例患儿于34周后恢复正常。结论:外伤性窒息治疗中应重视对患儿精神状态的观察,对有心理障碍者应及时进行适当处理。
作者:赵映敏;陈沛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以下称AMI)患者家属是护理照顾病人的主要提供者,也是病人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1]。 本文选择北京市五所三级甲等医院因AMI入CCU治疗,且已由CCU转入心血管病房3~14天的病人及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随机取样,家属与病人的比例为1:1。家属选择范围为:与病人是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媳婿等婚姻及血缘关系者;是主要照顾病人者。 调查内容:病人部分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次数、心功能级别(Killip 分级)、自理能力以及医疗费情况等。其中,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分级法进行评估[2];家属部分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与病人的关系、对病人健康状况的了解及评估、病人住院对家属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家属心理状态采用Zung氏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SAS及SDS)进行评估[3]。
作者:路潜;姚景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男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防御方式和这些方式与潜在人格结构的关系。方法:以39例男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与同一区域、同年龄组、同婚姻状态、同受教育年限配对设对照组。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DSQ)和主题统觉测验(TAT)进行测查。结果:溃疡组使用不成熟型防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溃疡组中防御方式多与主题统觉测验中的压力相关 (p<0.01),成熟型防御的应用水平低下。结论:不同的潜在人格有不同的心理防御方式的运用,提示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治疗中应该加强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对应激策略适应的训练。
作者:孙轻骑;泮建良;张同延;毛荣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抽取武汉市城区两所普通小学的六年级女生,年龄为11-13岁,11.2~13.4平均12.3岁。采用自编的“月经初潮调查表”,为保护学生隐私,同时也为增加调查的可靠性,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98.67%。 结果 1.在223人中,尚未初潮者115人,占51.57%;已经来月经的108人,比率为48.43% 。初潮的年龄范围在10岁至12.8岁,平均年龄为11.8岁,其中,五年级已初潮者为44人,占40.74%,是总人数的19.73%。2.有78.92%的小学女生知道月经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从妈妈那里获得,其次是从老师处,然后依次为书刊杂志和女同伴。对于已经初潮者,懂得经期保健的为41人,占37.96%,不知道的67人,主要表现为在月经期间仍然吃冷饮(51人次) 、参加剧烈运动(20人次)、游泳(3人次)、洗冷水澡(2人次)。
作者:严海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Ginsenosides,GS)对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大鼠记忆保持的影响。方法:用小平台水环境法(Flower Pot)建立大鼠SD模型。选用Sprague-Dawley大鼠24只。根据SD时间的不同,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24SD(24小时SD组),48SD(48小时SD组)和72SD(72小时SD组),每组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用GS连续灌胃5天,对照组以同样方式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然后给予不同时间的SD。观察各组SD前后在跳台实验中的行为变化。结果:SD后各组大鼠跳台测试第一次触电潜伏期均下降,触电次数和触电时间均增加。SD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第一次触电潜伏期、触电次数和触电时间无显著差别(p>0.05);72SD大鼠的第一次触电潜伏期实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触电次数和触电时间,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SD、48SD的第一次触电潜伏期、触电次数和触电时间,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结论:连续口服GS对SD造成的大鼠记忆保持能力受损有明显保护作用。在一定睡眠剥夺时间内,这种保护作用随SD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作者:杨国愉;皇甫恩;苗丹民;王家同;李强;谢小平;陈足怀;齐建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疾病[1]。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反复发作的哮喘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健康,患儿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采用“特质焦虑问卷”(STAI,Formy-Ⅱ,简称T-AI)[3],对我院呼吸科诊治的部分哮喘患儿进行测评,并与同龄在校儿童进行对比,以期探讨哮喘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的相关性。 对象哮喘组:样本来源于1998年6月至1999年3月我院呼吸科诊治的20名哮喘患儿;哮喘发作严重程度,按照1994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对患儿哮喘严重程度进行评分:非急性期发作患儿1分;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哮喘发作持续时间:从哮喘急性发作起到本次发作完全缓解经历的时间为持续时间。 正常儿童对照组:与哮喘组同龄的在校学生20例;哮喘患儿母亲20名;正常儿童母亲组20名。
作者:何淑贞;孙晓玲;张镁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筛查北京市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共2205人,采用IPDE按ICD-10诊断系统确诊55名人格障碍病例。结果:母亲的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偏爱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父亲;父母之间EMBU相同因子得分具有高度相关关系;人格障碍组的父母偏爱、拒绝、过度保护等各因子分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分值人格障碍组低于正常组。结论:不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的病前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C型行为问卷和生活事件量表,调查病例和对照共100对。结果:食管癌病人C型行为的OR值为3.09,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76,p<0.001);生活事件量表中病例与对照配对得分差的均数为118.42±52.36(LEU),食管癌病人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2.62 ,p<0.001)。结论:提示食管癌与不良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作者:李跃川;陈正言;彭德发;蔡美如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 cial phobia),是指对社交场合或在人前表演(操作)存在显著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会面临窘境,且一旦暴露于这些场合会不可避免地引起焦虑反应,从而妨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交活动。SAD的患病率各文献报导相差很大,从3%-13%不等,这主要是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一项研究发现,20%的人对在公众场合讲话感到过度紧张、窘迫,但只有2%症状符合SAD的诊断标准[1]。据美国全国共患病调查发现,SAD的终生患病率为13.3%,仅次于重性抑郁症和酒依赖。多数研究显示,本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4[2]。国内尚未见针对此单一病种的流行病学调查。一、临床特点及类型[3]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描述,SAD有两个特征,其核心症状是对社交场合存在持续的恐惧,当暴露于公共场合时感到极度焦虑;另一个特点是患者本人认识到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DSM-IV中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如下:(1)持续存在的恐惧参加社交场合,担心会出现焦虑症状或面临窘境。(2)暴露于社交场合会诱发焦虑。(3)患者能够认识到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4)患者或者尽力避免引起恐惧的情境,或者虽然忍受,但相当痛苦沮丧。(5)回避行为、预期性焦虑、抑郁沮丧明显影响了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患者对此感到非常痛苦。(6)病程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7)此症状并非继发于其它疾病。
作者:李元吉;汤宜朗;蔡焯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据统计,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妇女全身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与生命[1]。但恶性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日益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拟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促进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病因研究及其防治。 一、社会心理因素与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 1991年Calogeras等[2]报道一名39岁的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患者,在精神分析治疗中表现出心理因素(与社会隔离的精神创伤,充满矛盾斗争的家庭关系等等)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经八年的精神分析治疗,该患者的肿瘤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成敬;程自立;王高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抑郁症被认为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1,2],但目前不稳定性心绞痛伴发抑郁症的病人还未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新一代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氟西汀(Fluoxetine)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伴发抑郁障碍的疗效,且观察其副作用。 对象 122例患者均为1996-1999年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3],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易疲劳、少语、夜间入睡困难、常伴恶梦等抑郁症状,汉密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4]评分总分在20分以上,根据CCMD-2诊断标准确诊为抑郁症的病人。其中初发型心绞痛36例、恶化型心绞痛27例、卧位型心绞痛16例、变异型心绞痛14例、中间综合征8例、梗塞后心绞痛2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男39例,女25例,年龄36-77岁(平均53.6)岁,病程1.0-20 .0(平均3.7)年。对照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35-72(平均52.8)岁,病程0.8-21 (平均3.5)年。排除糖尿病,肿瘤以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作者:金振一;沈铁宽;李华;黄兴坤;郑美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功能状况,为防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功能障碍提供资料和信息。方法:男性共入组225例,其中正常对照组30例,性功能障碍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组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门诊组63例。女性共入组183例,正常对照组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组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门诊组61例。用自编的简明性功能障碍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男性量表涉及性能力减退、性恐惧及性痛楚三方面内容。女性量表涉及月经紊乱、性能力减退、性痛楚及性恐惧四方面内容。结果:男性及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表现出性功能障碍的高发生率,男性住院组为57.3%,门诊组为52.4%,女性住院组为22.8%,门诊组为36.1%,与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精神病药是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高,抗精神病药是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斌;王传跃;李占江;蔡焯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家庭生活环境、母孕期和婴幼儿期不良因素以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填问卷在北京市城近郊区15所幼儿园及散居3-6岁幼儿中调查感觉统合失调、家庭生活环境、母孕期和婴幼儿期及父母养育方式诸方面的情况,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父母年龄大、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保护因素;而母孕期与婴幼儿期的不良因素和不良的养育方式可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生活环境、母孕期婴幼儿期不良因素和父母养育方式可能对于幼儿感觉统合功能的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王燕玲;黄悦勤;刘宝花;张桂芝;顾伯美;王玉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心理应付方式的因素,为改善人们的心理应付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对424例不同职业人群进行评定。结果:①个体职业人群比其他职业人群多采用自责、退避和幻想应付方式。②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个性特征、生活事件、文化程度和年龄等因素对应付方式有影响。结论:稳定和偏外向的性格特征、丰富生活经历、文化修养高,有利于改善人们的心理应付方式。
作者:温盛霖;韩自力;顾华英;叶明志;潘集阳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