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杀未遂者的应对方式与亲属的态度

韩沙滨;刘永国;赵小丽;宋王洁

关键词:自杀未遂者, 应对方式, 亲属, 贝克抑郁量表, 精神分裂症, 吸毒成瘾, 精神疾病, 抑郁症, 问卷, 年龄, 溺水, 接诊, 服药, 服毒, 电击, 测试
摘要:本文对我院1999年10月以来接诊的各种服药、服毒、割腕、溺水、坠楼、自缢、自刎、自焚、电击的自杀未遂者91例采用应对方式问卷[1]及贝克抑郁量表(BDI)[2]进行了测试,去除既往患有严重精神疾病5例(抑郁症2例、精神分裂症1例、吸毒成瘾1例、酒瘾1例),畏罪自杀3例.共83例自杀未遂者进入本项研究.男24例,女59例,年龄13-76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肠易激综合征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心理因素比较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和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UGH)存在许多心理社会因素问题,但两者之间这方面差异比较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科研提供依据.

    作者:王志强;沈志祥;于皆平;詹玲屏;程自立;臧德馨;肖家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留英中国学生学者活动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初步调查

    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能保持和提高身体健康.实验证明身体锻炼与大量的心理指标相关联,其中包括焦虑[1],积极的情绪[2]和主观健康[3]. Spielberge等人[4]研究发现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受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影响.体育活动水平对特

    作者:谢琴;王念理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焦虑症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焦虑症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的206例病人,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F)及一般情况调查表等进行现场测试和调查,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206例病人中急性期出现焦虑者(SAS≥50分)38例,发生率为18.4%,其中女性患者发生率高,并与家庭关系、病人依从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呈正相关,与病前是否吸烟、社会支持程度、生活能力受损程度呈负相关,而与病前职业、躯体健康状况以及病变的性质、部位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焦虑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常见症状.其产生机制一方面是由于病变本身对脑组织的损害,但更主要的则是心理应激反应.

    作者:赵玉萍;包锡卿;迟兆福;刘贤臣;王庚鑫;张伯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台湾、北京、安徽三地区护校学生个性对比分析

    为了加强内地和台湾两地的医学科技文化交流,以及了解相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医学护理人员的职业人格特征倾向,本文采用16F[1]同期调查了台湾桃园县护理专业学生30人,北京铁路护理专业学生30人,安徽黄山市卫生专业学校学生30人,均为女生,平均年龄17.8岁.

    作者:李墨;王莹;朱心怡;甄臻;霍金芝;徐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舌指手运动功能与高考成绩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手、指、舌运动功能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方法:测定了男女各100名大学生的手、指、舌的运动速度,并与高考成绩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男女右指运动速度与语文成绩呈正相关,舌运动速度与数学成绩呈正相关.女性左指运动速度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成绩均呈正相关.结论:指、舌运动功能与考试成绩有一定关联

    作者:王克勤;郑学锋;杨洪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儿童患病住院对患儿本人及其亲属都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本文以住院患儿亲属为对象,探讨其心理状况,为儿科的心理干预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

    作者:刘苓;陈蕴;陶蓉;张静;吴云;程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咨询内容分析报告

    本文对1994至1997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的电话记录进行了分析.共2354人,男生848人,女生1506人;小学145人,初中994人,高中1052人,中专、中技、职高163人. 咨询内容按顺序依次为:学习(740,31.4%).人际关系(639,27.1%),恋爱( 487,20.7%),健康(408.173%)和情绪问题( 80,3.4%).咨询内容经χ2检验发现存在显

    作者:方晓义;李一飞;聂振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医学生睡眠状况调查

    睡眠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据报道15%~30%的成人和10%~23%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质量问题[1].

    作者:白克镇;李经伦;陈德宇;周良学;何其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脑卒中后焦虑及其心理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因素,并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206例首次脑卒中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一系列神经、心理评定,分别在病后第三、六、十二个月时随访.结果:206例脑卒中病人急性期(一个月内)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8.4%;三次随访心理干预组焦虑减分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期焦虑症状的发生及随访期间的持续存在(SAS减分少)与心理社会因素(治疗依从性差、家庭负担重、人均收入少、生活事件多或重、社会支持少、病前健康状况差)、人口学资料(女性、年龄较小)、病情(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差、智能相对完好)有关.结论:脑卒中后焦虑症状并不少见,其发生以及持续存在不仅与疾病本身有关还与多种病前或病后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心理干预有助于焦虑的减轻.

    作者:张伯全;包锡卿;王庚鑫;刘贤臣;赵玉萍;高春霓;邱宝梅;迟兆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与控制点、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应激源、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问卷法对595名中学生进行测定.结果:学生在近一学期内的应激主要与学习有关;中学生的主要应对方式分为积极评价、计划解决问题、寻求社会支持、幻想、逃避、发泄、离群、自我控制八种.压力应对方式在高中和初中有所不同,且与其控制点倾向、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高三学生尤其需要有关压力应对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王桂平;陈会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建立适合于青光眼患者的围术期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80例,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松弛训练和自我催眠疗法对于预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心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比干预组患者术前1日和术后3日的状态焦虑、抑郁评分及术前1日和术后当日的心率、收缩压明显减低,术中疼痛不适程度较轻,手术满意度较高.讨论:支持性心理治疗、松弛训练和自我催眠疗法是青光眼患者围术期心理干预的有效措施,便于临床实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杜明艳;刘福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功能性胃肠障碍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研究思路

    为什么要研究心理社会因素?情绪与应激对胃肠疾病的影响早已为消化科医生所熟知[1],功能性胃肠障碍,如易激惹结肠(IBS),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密切关系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兴趣[2].

    作者:胜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同伴关系的研究

    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对同伴关系的研究.文献表明,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早期的同伴交往困难将导致儿童以后的适应困难.很多研究表明.学校中的社交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业成绩,而且还会产生严重的

    作者:潘佳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自杀未遂者的应对方式与亲属的态度

    本文对我院1999年10月以来接诊的各种服药、服毒、割腕、溺水、坠楼、自缢、自刎、自焚、电击的自杀未遂者91例采用应对方式问卷[1]及贝克抑郁量表(BDI)[2]进行了测试,去除既往患有严重精神疾病5例(抑郁症2例、精神分裂症1例、吸毒成瘾1例、酒瘾1例),畏罪自杀3例.共83例自杀未遂者进入本项研究.男24例,女59例,年龄13-76岁,

    作者:韩沙滨;刘永国;赵小丽;宋王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现状

    近二十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已广泛地应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病,恶性实体瘤及某些先天性及后天性疾患,使得HSCT相关的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对移植治疗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也日益增多[1].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本文就HSCT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许贞书;陈志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情绪及情绪调节方法及其与抑郁和性别的关系.方法:98名大学本科生接受了情绪量表、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和抑郁量表的评定.结果:(1)大学生情绪感受频率序列(从多到少)为: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2)一般的模式,在感受负性情绪时出现比较多的忽视和抑制;感受正性情绪时出现比较多的重视和宣泄;原因调节多于反应调节.(3)男性感受比较多的愤怒,在感受正性情绪时,男性存在比较多的忽视和抑制,女性存在比较多的重视和宣泄.(4)抑郁高分组包含比较多的羞愧、羞涩、悲伤、自我敌意、恐惧、厌恶、愤怒等负性情绪,比较少的快乐和兴趣.在调节方式上,高抑郁组在感受负情绪时有更多的重视和宣泄,在感受正性情绪时存在比较多的忽视和抑制,比较少的重视和宣泄.结论:不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可能是增强抑郁的重要原因.

    作者:黄敏儿;郭德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以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为测试工具,对河北科技大学的723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结果:(1)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正相关,而与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负相关,(2)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极显著的积极影响,而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消极影响;(3)父母养育方式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趋于一致,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有一定影响.

    作者:蒋立杰;王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学习障碍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因素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环境因素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影响.方法:按配对研究设计,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对153名学习障碍儿童及153名对照组儿童家庭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学习障碍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家庭的矛盾性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学习障碍儿童处在一个相对不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中,提示在矫治学习障碍时,要注意家庭心理环境的改善.

    作者:徐勇;曾广玉;王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下岗职工子女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为了解父母下岗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于1999年10月调查了兰州市八所中小学(小学3所,中学5所),对全部下岗职工子女和部分在岗职工子女行为问题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6-16岁的全部下岗职工子女共310人,完成调查269人,占被调查者的868%,其中男孩150名,女孩119名;6-11岁117名,12-16岁152名.在岗

    作者:陈秋珠;郭文斌;彭德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唇腭裂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儿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唇腭裂患者组45例和正常对照组93例,采用Achenb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分析.结果:CBCL患儿家长用表异常率为42.2%,高于对照组的8.6%(p<0 01);学生用表患儿组异常率为20.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1%(p<0.05).SDS、SAS量表评定,无论年龄、性别手术前和手术后患儿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但患儿术后得分较手术前明显降低.结论:唇腭裂患儿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作者:潘令仪;王祖承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