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CT结合HPV HCⅡ检测在宫颈锥切术后患者随访中的意义

刘萍;黄淑华;刘岩丽

关键词:液基细胞薄层涂片二代杂交捕获法, 宫颈锥切术
摘要:目的:探讨TCT结合HPV HCⅡ检测在宫颈锥切术后患者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将2006年1~6月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 Ⅱ-Ⅲ并行宫颈锥切术、且切缘阴性的的60名患者分为4组,即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TCT阳性、HPV阴性组;TCT阳性、HPV阳性组,对其进行2年的跟踪研究,必要时进行阴道镜检查、活检及颈管诊刮(ECC),直到观察病例出现宫颈病变或研究终止.结果:与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及TCT阳性、HPV阴性组相比,TCT阳性、HPV阳性组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度明显增高.结论:TCT结合HPV HC Ⅱ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理想,二者结合能满足CIN Ⅱ-Ⅲ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的随访;在CIN治疗后的随访中,HPV阴性可排除复发CIN的风险.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2004~2006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我区出生缺陷发生率、种类及动态变化情况,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我区两家接产医院2004~2006年住院分娩的出生缺陷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3年共监测围产儿12 725例,其中出生缺陷87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8.4/万,3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60.9/万、79.9/万、和64.7/万.前3位出生缺陷依次为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脑积水.结论: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指导,全面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是有效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根本途径.

    作者:薛虹;赵阁芳;车美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剖宫产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剖宫产切口感染和按1:2随机选择的无切口感染刮宫产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1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高、基础疾病、阴检导尿肛查多、未预防应用抗生素为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缩短手术时间、控制体重指数在合理范围内、治疗基础疾病、阴检导尿肛查根据实际慎重进行、术前给予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

    作者:董瑞卿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贵港市2001~2006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贵港市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种类、流行特征及动态变化,提出干预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对2001~2006年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分析,有关数据按照前3年与后3年进行分析.结果:监测围产儿83 356例,出生缺陷儿1344例,发生率16.12‰,前3年与后3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5.83‰和16.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P>0.05).其中监测城市围产儿37 786例,出生缺陷393例,发生率10.40‰;监测农村围产儿45 570例,出生缺陷951例,发生率20.87‰.监测男性围产儿45 830例,出生缺陷697例,发生率15.21‰;女性围产儿37 495例,发生缺陷616例,发生率16.43‰;两性畸形31例.城市与农村对比,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经χ2检验差异非常显著(χ2=142.04,P<0.001),而男性与女性围产儿对比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P>0.05),出生缺陷前5位是胎儿水肿综合征、总唇腭裂、多指(趾)、脑积水、无脑儿.结论:根据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重点在农村,主要针对胎儿水肿综合征.

    作者:段捷华;陈丽芬;杨云英;黄世荣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房山区523名女教师体检及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女性人群中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了掌握本地区女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我们对本区6个乡镇12所中学的女教师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翠敏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的心理辅导方法及效果.方法:对试验组儿童施行为期4个月的健康教育,并收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儿童的各项数据.结果:试验组儿童的知识、行为得分明显提高,维生素C营养状况、贫血状况有所改善,龋齿病变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结论:符合儿童特点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增长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控制疾病,从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

    作者:李波;王健;刘品梅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248名已婚妇女妇科疾病普查分析

    目的:分析女职工妇科疾病患病情况,掌握当前妇女病发病趋势,研究对策.方法:对248名已婚女职工按照统一制订的普查表格询问、登记、进行妇科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对常见妇科病分年龄段进行比较分析,并将11年的普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女职工妇女常见病患病率为43.95%,各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腺囊性增生、慢性宫颈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阴道炎.乳腺囊性增生和慢性宫颈炎以31~40岁组为高发人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妇科肿瘤、乳腺疾病的防治工作,注重妇女更年期保健,提高妇女的身心健康水平.

    作者:原建慧;平卫伟;胡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300例产褥期妇女行为习惯与健康调查

    目的:了解产褥期妇女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现代妇女科学的产褥期行为方式和保健模式,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产褥期并发症,更好地促进产妇早日康复.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杳的方式,对300例门诊产后随访妇女进行调查.结果:主要不良卫生行为依次为:不做产后操(50.00%)、不进行室内通风(41.50%)、不晒太阳(39.50%)、不刷牙(36.00%)、不下床(32.00%)、不洗头(29.50%)、不洗澡(28.00%)、过早过性生活(25.00%);产褥期妇女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与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有关;产后健康状况主要与产褥期卫生习惯、功能活动有关.结论:产褥期不良卫生习惯会影响产妇的健康,开展适时健康教育及行为指导可促进产褥期妇女生理功能的恢复,帮助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

    作者:郦彩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妇科手术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无气腹腹腔镜妇科手术的实用性、安全性.方法:应用自制无气腹妇科腹腔镜手术悬吊器为腹腔内手术提供操作空间,结合腹腔镜在无气腹条件下共实施异位妊娠清除术14例,卵巢良性肿瘤剥出术32例、子宫肌瘤核出术16例,并选择有气腹腹腔镜手术62例作对照.结果:无气腹腹腔镜妇科手术与有气腹腹腔镜手术相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均无差异,只有有气腹组术后留置引流较尤气腹组多.结论: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妇科手术是一种实用、安全、经济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陈桂英;刘素枝;郑天生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产前盐酸氨溴索对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作用

    目的:研究在产前预防应用盐酸氨溴索(沐舒坦)联合糖皮质激素对产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辅助作用.方法:将胎龄不满35周并在生后1 h内经气管内给予PS预防NRDS的早产患儿按产前情况分为3组: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采取预防措施组,产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预防组,产前应用大剂昔沐舒坦联合地塞米松预防组.比较3组NRDS的发生率、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及24 h内动态血气分析.结果:3组NRDS的发生率尤显著差异,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未预防组.单纯地塞米松预防组与未预防组动脉血气在应用PS后恢复速度慢于联合沐舒坦组,特别是前两组血气PaO2在应用PS 6 h后出现下降,而联合沐舒坦预防组PaO2恢复后变化平稳.结论:联合沐舒坦预防组6 h后各项血气指标即达到相对稳定,说明产前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辅助生后PS预防NRDS可以缩短单纯应用PS患儿动脉血气达到相对正常值的过程,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作者:王铭杰;蹇常娥;岳少杰;邓晓丹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高乌甲素及宫术安栓在人流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乌甲素及宫术安栓单用或联合应用在人流术中镇痛及扩张宫颈的有效性.方法:将397例早孕要求无痛人流的受术者随机分成3组.Ⅰ组:132例,术前30 min臀部肌注高乌甲素8 mg;Ⅱ组:131例,术前30 min肛门置入宫术安栓0.4 g;Ⅲ组:134例,术前30 min同时肌注高乌甲素8 mg及肛门置入宫术安栓0.4 g.比较3组患者术中镇痛效果、宫颈扩张程度及人流综合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用药组优于单一用药组.结论:高乌甲素联合宫术安栓,镇痛效果好,宫颈扩张好,简单、安全、可靠,有效的降低了人流综合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李琳;李凤联;唐莉;李翠珍;宋杰丽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GM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作用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7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GM1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并选取正常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在生后24 h内及药物治疗7天后抽血检测血浆MDA及SOD浓度,并对GM1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在生后1~3大、4~6天、7~10天进行NBNA评分.结果:①GM1治疗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②GM1治疗组生后4~6天、7~10天NBN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③GMI治疗组其血浆MDA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而SOD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GM1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病情恢复,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张慧琼;谭建新;陈日玲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妇女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凝仪对正常妊娠妇女90例、合并高血压疾病的妊娠期妇女9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100例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和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两组妇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正常非妊娠妇女(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FIB及D-二聚体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痈前期患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浆FIB、D-二聚体的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患者比较,PT、APTT均缩短(P<0.01).结论:动态监测孕妇血浆的凝血指标,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丽梅;秦海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48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为了预防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护理.方法:对该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所发生的产后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产后出血48例,其发生率为3.40%.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宫缩乏力占60.41%,胎盘因素占22.92%,软产道损伤占12.50%,凝血功能障碍占4.17%.结论: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发现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助于产科质量的提高.

    作者:马莉;杜占云;张艳伟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223例0~2岁婴幼儿发育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及时发现0~2岁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干预指导.方法:选择在余杭区妇幼保健院定期接受健康体检的223名0~2岁婴幼儿发育行为进行筛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0~2岁婴幼儿发育异常率6.28%,语言发育率异常为4.93%,运动发育异常率为1.35%.结论:对婴幼儿开展发育筛查非常必要,对发育行为异常儿童应及早干预、治疗.

    作者:王仲安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农村女性生殖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该市妇女疾病患病情况,降低妇女患病率,并为以后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该地区已婚妇女普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炎的发病率高(2007年46.28%.2008年46.47%),乳腺疾病居第2位(2007年32.61%,2008年33.10%),阴道炎居第3位(2007年13.68%,2008年13.39%).结论: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加强妇女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女性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妇女常见病的患病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作者:周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宫颈糜烂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宫颈糜烂患者治疗过程中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53例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79例,对照组74例,两组在给予高频电刀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同内容的健康知识教育,对照组用常规口头宣教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试验组用口头宣教加发放健康教育卡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采用调查问卷以电话形式调查两种不同方式教育后遵医行为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常规口头宣教加发放健康教育卡的健康教育方式能明显提高接受高频电刀治疗的宫颈糜烂患者的遵医行为,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作者:王彩;王文敏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早期使用雌激素防治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

    目的:在女性有雌激素减少症状初期,补充小剂量雌激素,预防雌激素受体活性降低或数量减少,影响骨矿物质在骨组织的沉积以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方法:对该院68例40岁以上有雌激素减少症状、查雌激素正常低限或减少、愿意接受雌激素治疗的女性,极早期、个体化、小剂量、周期性补充雌、孕激素.结果:雌、孕激素序贯治疗后,参与治疗者症状改善;女性激素水平较治疗前提高;脆性骨折发生率下降.结论:在有雌激素减少症状初期补允雌激素可防治中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正规使用雌激素不增加致癌风险.

    作者:冯翠屏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早期产后出血10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早期产后出血的简易高效方法.方法:将2005年6月~2007年6月存在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高危因素的200例随机分为术毕及时应用米索前列醇10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100例,对其术后早期产后出血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米索前列醇组术后2 h产后出血率为5%,出血量平均(100.5±50.0)ml,无一例出现术后大出血需特殊手术干预的;对照组术后2 h产后出血率为28%,出血量平均(240.8±42.6)ml,6例术后出血量达800~1000 ml,合并宫腔积血行宫腔搔爬术并持续加强宫缩治疗,3例输血400 ml,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结论:凡存在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高危因素者,术毕及时应用米索前列醇可简易高效地预防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早期产后出血,用药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梁俊霞;位秀芳;栗芬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每周1次补铁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每周1次补铁方法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75例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每周1次给琥珀酸亚铁6 mg/kg(按所含元素铁计2 mg/kg),早餐前1次服;对照组35例,每日给药剂量同观察组,分早、晚两次餐前服.主要观察指标: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网织红细胞(Ret)、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等.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b、MCV、Ret、SF、FEP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每周1次给药与每天给药两种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相似.

    作者:王友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铅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铅应用广泛,随着我国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快速发展,铅污染问题较为突出.20 世纪70年代,防治儿童铅中毒的问题已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议事日程.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提高,更加深入细致地有关儿童铅污染和中毒的研究不断地被报道,对其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现就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高茵茵;曲波;石曌玲;郭海强;刘洁;张阳;孙高 刊期: 2009年第1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