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安
目的:根据产检的孕妇血清HBV指标阳性和HBV-DNA含量.跟踪该孕妇产后乳汁HBV-DNA含量,阐明新生儿可通过乳汁感染HBV的可能性,指导孕妇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仪进行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630例HBsAg阳性孕妇血清和乳汁HBV-DNA含量.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的孕妇血清和乳汁HBV-DNA检出率和含量都比其他指标阳性的孕妇血清和乳汁HBV-DNA检出率和含量高.结论:当血清HBV-DNA的含量均>1.0×106(对数值6)拷贝/ml时,乳汁HBV-DNA的含量增高.
作者:伍淑瑶;赖金玉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TCT结合HPV HCⅡ检测在宫颈锥切术后患者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将2006年1~6月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 Ⅱ-Ⅲ并行宫颈锥切术、且切缘阴性的的60名患者分为4组,即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TCT阳性、HPV阴性组;TCT阳性、HPV阳性组,对其进行2年的跟踪研究,必要时进行阴道镜检查、活检及颈管诊刮(ECC),直到观察病例出现宫颈病变或研究终止.结果:与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及TCT阳性、HPV阴性组相比,TCT阳性、HPV阳性组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度明显增高.结论:TCT结合HPV HC Ⅱ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理想,二者结合能满足CIN Ⅱ-Ⅲ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的随访;在CIN治疗后的随访中,HPV阴性可排除复发CIN的风险.
作者:刘萍;黄淑华;刘岩丽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片阴道给药联合曲马多片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价值.方法:将212例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6例,观察组使用米索前列醇片联合曲马多片,对照组不使用任何药物,仪给予口头安慰.观察受术者术中、术后的反应.结果:联合应用完全镇痛率达99%,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宫颈松弛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米索前列醇片与曲马多片联合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能明显提高手术质量,且安全有效、简便易行.
作者:孟满丽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引起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剖宫产切口感染和按1:2随机选择的无切口感染刮宫产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1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高、基础疾病、阴检导尿肛查多、未预防应用抗生素为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缩短手术时间、控制体重指数在合理范围内、治疗基础疾病、阴检导尿肛查根据实际慎重进行、术前给予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
作者:董瑞卿 刊期: 2009年第13期
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占第三位.由于早期诊断困难,晚期治疗效果差,病死率己居妇科肿瘤之首,超过所有其它妇科恶性肿瘤的总和,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大量资料证明,卵巢癌腹腔种植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由于卵巢的解剖特点(位于盆腔深部,不易扪及或查得),使得60%~70%的患者初诊时已出现腹腔转移.因此,研究卵巢癌的腹腔转移机制,明确与侵袭转移相关的因素,已成为国内外卵巢癌研究的热点.笔者对整合素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蒋婴;韩凤娟;王秀霞;吴效科;侯丽辉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评价妊娠合并甲亢患者孕期病情变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1例妊娠合并甲亢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有7例孕前甲亢未复发或病情加重,无明显母婴异常,余14例均有不同程度甲亢症状,孕期初发4例,加重2例,复发8例;孕早期发病9例,孕中晚期发病5例;3例早产;5例胎儿生长受限;4例胎盘功能低下;3例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其中1例心衰);4例新生儿窒息(其中1例窒息死亡);新生儿甲亢、新生儿甲低、足月低体重儿各1例.结论:妊娠合并甲亢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孕妇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衰等,对胎儿及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加强孕期保健,及时治疗.
作者:王茜;王灵彬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氨甲喋呤宫颈注射与肌肉注射两种用药途径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异位妊娠氨甲喋呤保守治疗的250例患者,分成两组,宫颈注射氨甲喋呤者为实验组,肌肉注射氨甲喋呤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疗效及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宫颈注射治疗用药少、副反应小、疗程短.结论:宫颈注射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优于肌肉注射治疗.
作者:陈青文;吴学明;陈燕娥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2例符合HIE诊断的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HBO.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01,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头颅CT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36,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DQ明显优于对照组(χ2=8.05,P<0.05).结论:高压氧早期干预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疗效肯定.
作者:蔡美英;李桂芳;何君;王亚娟;娄益环;毕青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在产前预防应用盐酸氨溴索(沐舒坦)联合糖皮质激素对产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辅助作用.方法:将胎龄不满35周并在生后1 h内经气管内给予PS预防NRDS的早产患儿按产前情况分为3组: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采取预防措施组,产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预防组,产前应用大剂昔沐舒坦联合地塞米松预防组.比较3组NRDS的发生率、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及24 h内动态血气分析.结果:3组NRDS的发生率尤显著差异,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未预防组.单纯地塞米松预防组与未预防组动脉血气在应用PS后恢复速度慢于联合沐舒坦组,特别是前两组血气PaO2在应用PS 6 h后出现下降,而联合沐舒坦预防组PaO2恢复后变化平稳.结论:联合沐舒坦预防组6 h后各项血气指标即达到相对稳定,说明产前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辅助生后PS预防NRDS可以缩短单纯应用PS患儿动脉血气达到相对正常值的过程,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作者:王铭杰;蹇常娥;岳少杰;邓晓丹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索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开展及应用,降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方法:对我院开展应用的127例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我院开展机械通气技术前、后2年来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率、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开展应用机械通气技术以来,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率提高了54.14%.病死率下降了71.77%.结论:机械通气技术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在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开展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意义重大.
作者:王晓冰;张君平;赵群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宫颈糜烂患者治疗过程中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53例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79例,对照组74例,两组在给予高频电刀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同内容的健康知识教育,对照组用常规口头宣教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试验组用口头宣教加发放健康教育卡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采用调查问卷以电话形式调查两种不同方式教育后遵医行为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常规口头宣教加发放健康教育卡的健康教育方式能明显提高接受高频电刀治疗的宫颈糜烂患者的遵医行为,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作者:王彩;王文敏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了解该市妇女疾病患病情况,降低妇女患病率,并为以后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该地区已婚妇女普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炎的发病率高(2007年46.28%.2008年46.47%),乳腺疾病居第2位(2007年32.61%,2008年33.10%),阴道炎居第3位(2007年13.68%,2008年13.39%).结论: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加强妇女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女性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妇女常见病的患病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作者:周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总结子宫颈残端肌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200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6例宫颈残端肌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相关的一些问题(包括:出血、副损伤的防治等).结果:我院妇科病房在1997年2月~2007年7月期间,次全子宫切除术1920例,术后发生子宫残端平滑肌瘤共5例,发生率为0.26%,另1例是外地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病;子宫肌瘤为主要手术指征者占83%;6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肌瘤及子宫颈残端,1例膀胱损伤,1例输尿管损伤,剩余4例无副损伤发生;手术时间平均为2.3 h;术中失血量平均为550ml,输血量平均约200ml;术后6例顺利出院.4例术后病理为富细胞性平滑肌瘤,2例为平滑肌瘤.结论:术前交代要有技巧,避免患者恐慌;术前检查全面评估肿块的部位、性质;术中操作精准,先核瘤,后于筋膜内切除宫颈残端.在充分的准备和高超的技巧面前,宫颈残端肌瘤完全可以手术治愈,手术副损伤也可以避免.
作者:郭权;马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每周1次补铁方法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75例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每周1次给琥珀酸亚铁6 mg/kg(按所含元素铁计2 mg/kg),早餐前1次服;对照组35例,每日给药剂量同观察组,分早、晚两次餐前服.主要观察指标: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网织红细胞(Ret)、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等.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b、MCV、Ret、SF、FEP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每周1次给药与每天给药两种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相似.
作者:王友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对贫困山区慈利县2000~2006年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对策.方法:对2000~21306年慈利县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0~2006年的7年间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98.80/10万;居前4位的死亡原因是: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寒、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前检查<5次者占66.67%;死亡孕产妇中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者占94.44%.结论:产科出血仍然是贫困山区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加强产前检查、增加住院分娩率、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作者:彭丽秀;周昌菊;林耀泉;谭芳;王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了解我区出生缺陷发生率、种类及动态变化情况,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我区两家接产医院2004~2006年住院分娩的出生缺陷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3年共监测围产儿12 725例,其中出生缺陷87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8.4/万,3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60.9/万、79.9/万、和64.7/万.前3位出生缺陷依次为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脑积水.结论: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指导,全面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是有效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根本途径.
作者:薛虹;赵阁芳;车美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妇女乳腺疾病患病情况,通过普查使乳腺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方法:2007年1月~6月,应用乳腺近红外线诊断仪对我院辖区4 752例妇女进行乳腺疾病普查,发现乳房肿块继续行乳腺彩超、钼靶摄像、针吸细胞学、活检等检查,发现乳头溢液行溢液涂片检查.结果:查出乳腺疾病1784例(37.54%),乳腺增生症1691例(35.59%),乳腺纤维腺瘤42例(0.88%),导管扩张症6例(0.13%),脂肪瘤30例(0.63%),乳腺癌2例(0.04%),其它13例(0.27%).城镇妇女乳腺疾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妇女(P<0.01),中年女性发病率较高.结论:需进一步提高妇女乳腺保健意识,积极开展乳腺疾病普查和加大普查工作力度,对乳腺癌预防有重要意义.
作者:史立晖;张晓耀;曹淑文;屈翔;张晓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女性不孕症的病因和治疗结果,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528例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528例患者中输卵管阻塞213例,占40.34%;排卵功能障碍184例,占34.85%.其中单一治疗方法失败的112例小孕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后妊娠33例,妊娠率29.46%.结论:本组患者中输卵管阻塞和排卵功能障碍是女性不孕症的主要病因,且常是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妊娠率.
作者:周光远;陈家连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中药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无排卵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7年7月在该院门诊就诊的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例,口服二甲双胍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11例,口服二甲双胍治疗.2组用药时间均为12周.测定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SG2h)、胰岛素(INS)水平、排卵率和妊娠率,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FSH、LH、T及胰岛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多(P<0.05).而两组餐后2 h血糖(SG2h)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空腹血糖(FBG)基本没有变化.治疗组较对照组排卵率及妊娠率均有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内分泌、糖代谢紊乱,提高排卵率及临床妊娠率,对不育妇女不失为良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何柳瑜;徐力堃;徐雪梅;林俊红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及时发现0~2岁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干预指导.方法:选择在余杭区妇幼保健院定期接受健康体检的223名0~2岁婴幼儿发育行为进行筛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0~2岁婴幼儿发育异常率6.28%,语言发育率异常为4.93%,运动发育异常率为1.35%.结论:对婴幼儿开展发育筛查非常必要,对发育行为异常儿童应及早干预、治疗.
作者:王仲安 刊期: 200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