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贫困山区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彭丽秀;周昌菊;林耀泉;谭芳;王芳

关键词:贫困山区, 孕产妇死亡, 产科出血
摘要:目的:对贫困山区慈利县2000~2006年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对策.方法:对2000~21306年慈利县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0~2006年的7年间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98.80/10万;居前4位的死亡原因是: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寒、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前检查<5次者占66.67%;死亡孕产妇中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者占94.44%.结论:产科出血仍然是贫困山区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加强产前检查、增加住院分娩率、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压氧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2例符合HIE诊断的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HBO.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01,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头颅CT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36,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DQ明显优于对照组(χ2=8.05,P<0.05).结论:高压氧早期干预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疗效肯定.

    作者:蔡美英;李桂芳;何君;王亚娟;娄益环;毕青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TCT结合HPV HCⅡ检测在宫颈锥切术后患者随访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TCT结合HPV HCⅡ检测在宫颈锥切术后患者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将2006年1~6月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 Ⅱ-Ⅲ并行宫颈锥切术、且切缘阴性的的60名患者分为4组,即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TCT阳性、HPV阴性组;TCT阳性、HPV阳性组,对其进行2年的跟踪研究,必要时进行阴道镜检查、活检及颈管诊刮(ECC),直到观察病例出现宫颈病变或研究终止.结果:与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及TCT阳性、HPV阴性组相比,TCT阳性、HPV阳性组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度明显增高.结论:TCT结合HPV HC Ⅱ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理想,二者结合能满足CIN Ⅱ-Ⅲ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的随访;在CIN治疗后的随访中,HPV阴性可排除复发CIN的风险.

    作者:刘萍;黄淑华;刘岩丽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产前盐酸氨溴索对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作用

    目的:研究在产前预防应用盐酸氨溴索(沐舒坦)联合糖皮质激素对产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辅助作用.方法:将胎龄不满35周并在生后1 h内经气管内给予PS预防NRDS的早产患儿按产前情况分为3组: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采取预防措施组,产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预防组,产前应用大剂昔沐舒坦联合地塞米松预防组.比较3组NRDS的发生率、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及24 h内动态血气分析.结果:3组NRDS的发生率尤显著差异,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未预防组.单纯地塞米松预防组与未预防组动脉血气在应用PS后恢复速度慢于联合沐舒坦组,特别是前两组血气PaO2在应用PS 6 h后出现下降,而联合沐舒坦预防组PaO2恢复后变化平稳.结论:联合沐舒坦预防组6 h后各项血气指标即达到相对稳定,说明产前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辅助生后PS预防NRDS可以缩短单纯应用PS患儿动脉血气达到相对正常值的过程,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作者:王铭杰;蹇常娥;岳少杰;邓晓丹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剖宫产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剖宫产切口感染和按1:2随机选择的无切口感染刮宫产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1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高、基础疾病、阴检导尿肛查多、未预防应用抗生素为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缩短手术时间、控制体重指数在合理范围内、治疗基础疾病、阴检导尿肛查根据实际慎重进行、术前给予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

    作者:董瑞卿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铅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铅应用广泛,随着我国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快速发展,铅污染问题较为突出.20 世纪70年代,防治儿童铅中毒的问题已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议事日程.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提高,更加深入细致地有关儿童铅污染和中毒的研究不断地被报道,对其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现就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高茵茵;曲波;石曌玲;郭海强;刘洁;张阳;孙高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目的:调查影响母亲孕期心理状况的负性生活事件,探讨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对子代出生缺陷的影响.方法:用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生活事件量表,通过面访的形式分别对350例出生缺陷儿童的母亲和350例正常儿童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母亲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母亲孕期负性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及家庭方面负性刺激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母亲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对子代先天性唇、腭裂及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巨结肠等的发生影响较大(P<0.05).结论:大部分孕妇在孕期至少经历l件以上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家庭方面是影响母亲孕期心理状况的主要负性生活事件来源,不良心理状况导致的母亲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子代出生缺陷的发生具有潜在影响.

    作者:吴腾燕;仇小强;钟秋安;曾小云;唐峥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农村女性生殖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该市妇女疾病患病情况,降低妇女患病率,并为以后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该地区已婚妇女普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炎的发病率高(2007年46.28%.2008年46.47%),乳腺疾病居第2位(2007年32.61%,2008年33.10%),阴道炎居第3位(2007年13.68%,2008年13.39%).结论: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加强妇女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女性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妇女常见病的患病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作者:周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248名已婚妇女妇科疾病普查分析

    目的:分析女职工妇科疾病患病情况,掌握当前妇女病发病趋势,研究对策.方法:对248名已婚女职工按照统一制订的普查表格询问、登记、进行妇科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对常见妇科病分年龄段进行比较分析,并将11年的普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女职工妇女常见病患病率为43.95%,各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腺囊性增生、慢性宫颈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阴道炎.乳腺囊性增生和慢性宫颈炎以31~40岁组为高发人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妇科肿瘤、乳腺疾病的防治工作,注重妇女更年期保健,提高妇女的身心健康水平.

    作者:原建慧;平卫伟;胡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223例0~2岁婴幼儿发育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及时发现0~2岁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干预指导.方法:选择在余杭区妇幼保健院定期接受健康体检的223名0~2岁婴幼儿发育行为进行筛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0~2岁婴幼儿发育异常率6.28%,语言发育率异常为4.93%,运动发育异常率为1.35%.结论:对婴幼儿开展发育筛查非常必要,对发育行为异常儿童应及早干预、治疗.

    作者:王仲安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528例女性不孕症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女性不孕症的病因和治疗结果,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528例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528例患者中输卵管阻塞213例,占40.34%;排卵功能障碍184例,占34.85%.其中单一治疗方法失败的112例小孕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后妊娠33例,妊娠率29.46%.结论:本组患者中输卵管阻塞和排卵功能障碍是女性不孕症的主要病因,且常是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妊娠率.

    作者:周光远;陈家连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分娩过程中使用催产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570例正常妊娠的患者,其中198例未用催产素分娩者为对照组(A组),372例为计划分娩或促进产程进展使用催产素后分娩者为观察组,根据催产素的用量分为B组(182例,催产素用量≤5 U)和C组(190例,催产素用量>5 U).观察三组产后24 h内的出血量,产后出血例数,剖宫产发生率,阴道难产发生率,子宫收缩过强发生率,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结果:三组中c组的产后24 h内的出血量(330.14±223.53)ml、产后出血发生率10.53%、阴道难产发生率14.74%、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2.63%和7.49%,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A组分别为(218.06±83.69)ml、1.52%、2.52%、12.12%、2.02%,B组分别为(208.60±95.13)ml、1.10%、4.40%、10.44%、1.6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三组相比C组较高(41.05%),与B组(2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A组(32.3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子宫收缩过强发生率三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催产素使用剂量较大时(>5 U),患者产后出血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分娩异常及相关并发症也增加.因此,应严格把握产前使用催产素的指征,控制产前催产素的用量,合理用药.

    作者:熊琼英;张元珍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省直机关2 866例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和开展妇女病的普查、普治和预防工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有效降低妇女患病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方法:对湖北省省直机关126个单位的2 866例妇女进行妇科病和乳腺病普查,并对普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妇科患病1118例,患病率39.0%,妇科患病率前5位按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子宫颈炎14.6%,阴道炎6.5%,附件炎5.7%,子宫肌瘤5.1%和阴道壁膨出1.4%.乳腺患病1341例,患病率46.8%,其中乳腺增生患病率居首位(45.6%),其次为乳腺纤维腺瘤(0.8%).检出2例早期子宫颈癌和1例乳腺癌,患病率分别是69.78/10万和34.89/10万.结论:生殖道感染是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强健康教育,有效预防和规范化治疗是关键.妇女病普查普治既是预防子宫颈癌的唯一有效措施,也是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桃玲;代国红;黄辉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每周1次补铁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每周1次补铁方法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75例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每周1次给琥珀酸亚铁6 mg/kg(按所含元素铁计2 mg/kg),早餐前1次服;对照组35例,每日给药剂量同观察组,分早、晚两次餐前服.主要观察指标: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网织红细胞(Ret)、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等.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b、MCV、Ret、SF、FEP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每周1次给药与每天给药两种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相似.

    作者:王友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贵港市2001~2006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贵港市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种类、流行特征及动态变化,提出干预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对2001~2006年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分析,有关数据按照前3年与后3年进行分析.结果:监测围产儿83 356例,出生缺陷儿1344例,发生率16.12‰,前3年与后3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5.83‰和16.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P>0.05).其中监测城市围产儿37 786例,出生缺陷393例,发生率10.40‰;监测农村围产儿45 570例,出生缺陷951例,发生率20.87‰.监测男性围产儿45 830例,出生缺陷697例,发生率15.21‰;女性围产儿37 495例,发生缺陷616例,发生率16.43‰;两性畸形31例.城市与农村对比,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经χ2检验差异非常显著(χ2=142.04,P<0.001),而男性与女性围产儿对比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P>0.05),出生缺陷前5位是胎儿水肿综合征、总唇腭裂、多指(趾)、脑积水、无脑儿.结论:根据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重点在农村,主要针对胎儿水肿综合征.

    作者:段捷华;陈丽芬;杨云英;黄世荣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2004~2006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我区出生缺陷发生率、种类及动态变化情况,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我区两家接产医院2004~2006年住院分娩的出生缺陷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3年共监测围产儿12 725例,其中出生缺陷87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8.4/万,3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60.9/万、79.9/万、和64.7/万.前3位出生缺陷依次为总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脑积水.结论: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指导,全面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是有效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根本途径.

    作者:薛虹;赵阁芳;车美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子宫颈残端肌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子宫颈残端肌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200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6例宫颈残端肌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相关的一些问题(包括:出血、副损伤的防治等).结果:我院妇科病房在1997年2月~2007年7月期间,次全子宫切除术1920例,术后发生子宫残端平滑肌瘤共5例,发生率为0.26%,另1例是外地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病;子宫肌瘤为主要手术指征者占83%;6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肌瘤及子宫颈残端,1例膀胱损伤,1例输尿管损伤,剩余4例无副损伤发生;手术时间平均为2.3 h;术中失血量平均为550ml,输血量平均约200ml;术后6例顺利出院.4例术后病理为富细胞性平滑肌瘤,2例为平滑肌瘤.结论:术前交代要有技巧,避免患者恐慌;术前检查全面评估肿块的部位、性质;术中操作精准,先核瘤,后于筋膜内切除宫颈残端.在充分的准备和高超的技巧面前,宫颈残端肌瘤完全可以手术治愈,手术副损伤也可以避免.

    作者:郭权;马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早期产后出血10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早期产后出血的简易高效方法.方法:将2005年6月~2007年6月存在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高危因素的200例随机分为术毕及时应用米索前列醇10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100例,对其术后早期产后出血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米索前列醇组术后2 h产后出血率为5%,出血量平均(100.5±50.0)ml,无一例出现术后大出血需特殊手术干预的;对照组术后2 h产后出血率为28%,出血量平均(240.8±42.6)ml,6例术后出血量达800~1000 ml,合并宫腔积血行宫腔搔爬术并持续加强宫缩治疗,3例输血400 ml,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结论:凡存在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高危因素者,术毕及时应用米索前列醇可简易高效地预防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性早期产后出血,用药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梁俊霞;位秀芳;栗芬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整合素与卵巢癌侵袭转移

    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占第三位.由于早期诊断困难,晚期治疗效果差,病死率己居妇科肿瘤之首,超过所有其它妇科恶性肿瘤的总和,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大量资料证明,卵巢癌腹腔种植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由于卵巢的解剖特点(位于盆腔深部,不易扪及或查得),使得60%~70%的患者初诊时已出现腹腔转移.因此,研究卵巢癌的腹腔转移机制,明确与侵袭转移相关的因素,已成为国内外卵巢癌研究的热点.笔者对整合素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蒋婴;韩凤娟;王秀霞;吴效科;侯丽辉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妇女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凝仪对正常妊娠妇女90例、合并高血压疾病的妊娠期妇女9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100例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和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两组妇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正常非妊娠妇女(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FIB及D-二聚体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痈前期患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浆FIB、D-二聚体的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患者比较,PT、APTT均缩短(P<0.01).结论:动态监测孕妇血浆的凝血指标,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丽梅;秦海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新生儿机械通气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开展及应用,降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方法:对我院开展应用的127例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我院开展机械通气技术前、后2年来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率、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开展应用机械通气技术以来,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率提高了54.14%.病死率下降了71.77%.结论:机械通气技术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在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开展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意义重大.

    作者:王晓冰;张君平;赵群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