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颈残端肌瘤的手术治疗

郭权;马琳

关键词:次全子宫切除术, 宫颈残端肌瘤, 副损伤
摘要:目的:总结子宫颈残端肌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200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6例宫颈残端肌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相关的一些问题(包括:出血、副损伤的防治等).结果:我院妇科病房在1997年2月~2007年7月期间,次全子宫切除术1920例,术后发生子宫残端平滑肌瘤共5例,发生率为0.26%,另1例是外地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病;子宫肌瘤为主要手术指征者占83%;6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肌瘤及子宫颈残端,1例膀胱损伤,1例输尿管损伤,剩余4例无副损伤发生;手术时间平均为2.3 h;术中失血量平均为550ml,输血量平均约200ml;术后6例顺利出院.4例术后病理为富细胞性平滑肌瘤,2例为平滑肌瘤.结论:术前交代要有技巧,避免患者恐慌;术前检查全面评估肿块的部位、性质;术中操作精准,先核瘤,后于筋膜内切除宫颈残端.在充分的准备和高超的技巧面前,宫颈残端肌瘤完全可以手术治愈,手术副损伤也可以避免.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248名已婚妇女妇科疾病普查分析

    目的:分析女职工妇科疾病患病情况,掌握当前妇女病发病趋势,研究对策.方法:对248名已婚女职工按照统一制订的普查表格询问、登记、进行妇科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对常见妇科病分年龄段进行比较分析,并将11年的普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女职工妇女常见病患病率为43.95%,各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腺囊性增生、慢性宫颈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阴道炎.乳腺囊性增生和慢性宫颈炎以31~40岁组为高发人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妇科肿瘤、乳腺疾病的防治工作,注重妇女更年期保健,提高妇女的身心健康水平.

    作者:原建慧;平卫伟;胡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房山区523名女教师体检及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女性人群中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为了掌握本地区女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我们对本区6个乡镇12所中学的女教师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翠敏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剖宫产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剖宫产切口感染和按1:2随机选择的无切口感染刮宫产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1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高、基础疾病、阴检导尿肛查多、未预防应用抗生素为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缩短手术时间、控制体重指数在合理范围内、治疗基础疾病、阴检导尿肛查根据实际慎重进行、术前给予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

    作者:董瑞卿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临床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7年7月1日入住我院新生儿一科确诊为PVL的早产儿42例(PVL组)和无PVL的早产儿40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VL组与对照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新生儿胎膜早破、窒息、感染、酸中毒、入院1 h动脉氧分压、入院3天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机械通气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胎膜早破、窒息、感染、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是PVL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胎膜早破、窒息、感染、酸中毒、机械通气时间、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是早产儿PVL的高危因素.

    作者:彭小明;孙正香;高喜容;黄瑞文;吴运芹;康桢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上虞市3~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

    目的:探讨上虞市3~6岁幼儿龋病患病情况.方法:对18所托幼园所4 228名儿童龋齿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有1 941名儿童患龋齿,患龋率为45.9%,其中男童患龋率为45.6%,女童为46.3%.患龋率无性别差异,但各年龄组间患龋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预防龋病要从儿童抓起,预防儿童龋病要从乳牙抓起.

    作者:陈国娟;阮香莲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新生儿机械通气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开展及应用,降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方法:对我院开展应用的127例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我院开展机械通气技术前、后2年来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率、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开展应用机械通气技术以来,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率提高了54.14%.病死率下降了71.77%.结论:机械通气技术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在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开展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意义重大.

    作者:王晓冰;张君平;赵群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孕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的含量对照分析

    目的:根据产检的孕妇血清HBV指标阳性和HBV-DNA含量.跟踪该孕妇产后乳汁HBV-DNA含量,阐明新生儿可通过乳汁感染HBV的可能性,指导孕妇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仪进行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630例HBsAg阳性孕妇血清和乳汁HBV-DNA含量.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的孕妇血清和乳汁HBV-DNA检出率和含量都比其他指标阳性的孕妇血清和乳汁HBV-DNA检出率和含量高.结论:当血清HBV-DNA的含量均>1.0×106(对数值6)拷贝/ml时,乳汁HBV-DNA的含量增高.

    作者:伍淑瑶;赖金玉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每周1次补铁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每周1次补铁方法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75例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每周1次给琥珀酸亚铁6 mg/kg(按所含元素铁计2 mg/kg),早餐前1次服;对照组35例,每日给药剂量同观察组,分早、晚两次餐前服.主要观察指标: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网织红细胞(Ret)、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等.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b、MCV、Ret、SF、FEP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每周1次给药与每天给药两种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相似.

    作者:王友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足月小于胎龄儿脐血中HO-1测定及其与小于胎龄儿发病关系

    目的:探讨HO-CO系统与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病的关系及相关机制,为SGA的病因学防治开辟新思路.方法:选择2004年11月~2006年11月间正常分娩的足月小于胎龄儿(非匀称型SGA)50例(其中母亲无妊高征为SGA1组30例,母亲患中重度妊高征为SGA2组20例),以健康足月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20例为对照(AGA组).于新生儿娩出后立即采集脐动脉血标本并留取近胎盘处脐带标本,分别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新生儿脐血中血红素氧合酶-1(heine oxygenase-1,HO-1)的活性,用Chalmers血红蛋白结合及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测定脐血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百分含量,并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新生儿脐血管上HO-1的表达.结果:①SGA1组及SGA2组脐血HO-1活性、HbCO百分含量均显著低于AGA组(P<0.01).而SGA1组与SGA2组脐血HO-1活性、HbCO百分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GA组、SGA1组及SGA2组脐血HO-1活性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P<0.05).③脐血管上HO-1的表达:SGA1组和SGA2组与AGA组比较HO-1表达强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GA1组与SGA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HO-1活性与胎儿宫内发育及新生儿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作者:邵勤;戎小平;江莲;郭秀霞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妊高征病情分析中的价值

    目的:应用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分析妊高征与正常孕妇的尿蛋白成分特点,探讨尿蛋白成分与妊高征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电泳(SDS-AGE)检测112例妊高征患者(妊高征组)和108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对照组)非浓缩尿蛋白成分.结果:妊高征组尿中共检测到11种蛋白成分;对照组共检测到4种蛋白成分,以白蛋白为主.妊高征组尿蛋白成分构成与对照组比较筹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成分构成与妊高征严重程度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7,P<0.01.妊高征病例尿中IgG和转铁蛋白的相对百分含量与妊高征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s=0.754,rs=0.697),P<0.01.结论:妊高征者尿蛋白成分构成比正常孕妇复杂,尿蛋白成分与妊高征病情相关,SDS-AGE尿蛋白电泳分析有助于鉴别正常妊娠期生理性蛋白尿与妊高征病理性蛋白尿,也有助于妊高征病情评估.

    作者:仇莲萍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妇女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凝仪对正常妊娠妇女90例、合并高血压疾病的妊娠期妇女9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100例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和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两组妇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正常非妊娠妇女(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FIB及D-二聚体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痈前期患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浆FIB、D-二聚体的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患者比较,PT、APTT均缩短(P<0.01).结论:动态监测孕妇血浆的凝血指标,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丽梅;秦海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42例胎盘早剥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病因及临床表现,提高胎盘早剥产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胎盘早剥病例的病因、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结果:妊娠合并血管病变和机械刺激是诱发胎盘早剥的主要原因,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伴阴道流血、胎音变化;重症的胎盘早剥可以出现子宫体板硬、血性羊水、甚至休克;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达54.7%,围产儿的死亡率达45.2%.结论:做好三级保健网工作,加强孕期产前宣教工作,提高孕妇保健知识,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避免机械因素刺激等措施可以减少胎盘早剥的发生.

    作者:曾雪玲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216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母亲孕次、年龄及职业与唐氏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216例怀疑唐氏综合征的患儿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G带分析,并记录其母亲孕次、流产次数、年龄及职业.结果:216例患儿大部分属于三体型,与父母的核型无关,80%患儿的母亲年龄<30岁,母亲孕次及流产次数的增加未见生育21-三体儿的风险增加.结论:目前无法预防唐氏综合征的情况下,产前筛查与诊断及对已生育的21-三体综合征加强对症治疗、护理与教育是必要的.

    作者:王秀娣;宫剑;杨少燕;陈小芳;曹淑彦;李孟荣;蔡晓红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300例产褥期妇女行为习惯与健康调查

    目的:了解产褥期妇女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现代妇女科学的产褥期行为方式和保健模式,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产褥期并发症,更好地促进产妇早日康复.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杳的方式,对300例门诊产后随访妇女进行调查.结果:主要不良卫生行为依次为:不做产后操(50.00%)、不进行室内通风(41.50%)、不晒太阳(39.50%)、不刷牙(36.00%)、不下床(32.00%)、不洗头(29.50%)、不洗澡(28.00%)、过早过性生活(25.00%);产褥期妇女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与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有关;产后健康状况主要与产褥期卫生习惯、功能活动有关.结论:产褥期不良卫生习惯会影响产妇的健康,开展适时健康教育及行为指导可促进产褥期妇女生理功能的恢复,帮助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

    作者:郦彩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米索前列醇与曲马多联合应用于人工流产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片阴道给药联合曲马多片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价值.方法:将212例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6例,观察组使用米索前列醇片联合曲马多片,对照组不使用任何药物,仪给予口头安慰.观察受术者术中、术后的反应.结果:联合应用完全镇痛率达99%,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宫颈松弛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米索前列醇片与曲马多片联合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能明显提高手术质量,且安全有效、简便易行.

    作者:孟满丽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子宫颈残端肌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子宫颈残端肌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200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6例宫颈残端肌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相关的一些问题(包括:出血、副损伤的防治等).结果:我院妇科病房在1997年2月~2007年7月期间,次全子宫切除术1920例,术后发生子宫残端平滑肌瘤共5例,发生率为0.26%,另1例是外地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病;子宫肌瘤为主要手术指征者占83%;6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肌瘤及子宫颈残端,1例膀胱损伤,1例输尿管损伤,剩余4例无副损伤发生;手术时间平均为2.3 h;术中失血量平均为550ml,输血量平均约200ml;术后6例顺利出院.4例术后病理为富细胞性平滑肌瘤,2例为平滑肌瘤.结论:术前交代要有技巧,避免患者恐慌;术前检查全面评估肿块的部位、性质;术中操作精准,先核瘤,后于筋膜内切除宫颈残端.在充分的准备和高超的技巧面前,宫颈残端肌瘤完全可以手术治愈,手术副损伤也可以避免.

    作者:郭权;马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TCT结合HPV HCⅡ检测在宫颈锥切术后患者随访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TCT结合HPV HCⅡ检测在宫颈锥切术后患者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将2006年1~6月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 Ⅱ-Ⅲ并行宫颈锥切术、且切缘阴性的的60名患者分为4组,即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TCT阳性、HPV阴性组;TCT阳性、HPV阳性组,对其进行2年的跟踪研究,必要时进行阴道镜检查、活检及颈管诊刮(ECC),直到观察病例出现宫颈病变或研究终止.结果:与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及TCT阳性、HPV阴性组相比,TCT阳性、HPV阳性组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度明显增高.结论:TCT结合HPV HC Ⅱ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理想,二者结合能满足CIN Ⅱ-Ⅲ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的随访;在CIN治疗后的随访中,HPV阴性可排除复发CIN的风险.

    作者:刘萍;黄淑华;刘岩丽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目的:调查影响母亲孕期心理状况的负性生活事件,探讨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对子代出生缺陷的影响.方法:用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生活事件量表,通过面访的形式分别对350例出生缺陷儿童的母亲和350例正常儿童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母亲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母亲孕期负性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及家庭方面负性刺激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母亲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对子代先天性唇、腭裂及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巨结肠等的发生影响较大(P<0.05).结论:大部分孕妇在孕期至少经历l件以上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家庭方面是影响母亲孕期心理状况的主要负性生活事件来源,不良心理状况导致的母亲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子代出生缺陷的发生具有潜在影响.

    作者:吴腾燕;仇小强;钟秋安;曾小云;唐峥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对新生儿静脉滴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防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预防新生儿套管针输注20%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需输注甘露醇的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湿敷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湿敷组患儿使用套管针输注20%甘露醇时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纱布湿敷套管针敷贴上方,至输液结束后30 min,常规组未做任何处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的发生例数和套管针留置时间.结果:湿敷组与常规组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法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率;两组套管针留置时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湿敷组套管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常规组.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纱布湿敷局部可以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套管针输注20%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延长套管针的留置时间.

    作者:黄婷;李志辉;王影齐;钟翠芳;黄丽红;张家榕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深圳市罗湖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素质调查

    目的:了解罗湖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素质现状和存在问题,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使罗湖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方法: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为标准,检查全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情况.结果:12.85%的托幼机构配齐厂保健人员;全民及集体性质托幼机构保健人员在资格认证、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工作年限方面优于个体民营性质托幼机构的保健人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一步贯彻落实托幼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个体民营性质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的管理.

    作者:张馨尹;麦素漫 刊期: 2009年第1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