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玲
目的:对贫困山区慈利县2000~2006年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对策.方法:对2000~21306年慈利县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0~2006年的7年间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98.80/10万;居前4位的死亡原因是: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寒、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前检查<5次者占66.67%;死亡孕产妇中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者占94.44%.结论:产科出血仍然是贫困山区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加强产前检查、增加住院分娩率、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
作者:彭丽秀;周昌菊;林耀泉;谭芳;王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了解产褥期妇女行为习惯的现状及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现代妇女科学的产褥期行为方式和保健模式,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产褥期并发症,更好地促进产妇早日康复.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杳的方式,对300例门诊产后随访妇女进行调查.结果:主要不良卫生行为依次为:不做产后操(50.00%)、不进行室内通风(41.50%)、不晒太阳(39.50%)、不刷牙(36.00%)、不下床(32.00%)、不洗头(29.50%)、不洗澡(28.00%)、过早过性生活(25.00%);产褥期妇女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与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有关;产后健康状况主要与产褥期卫生习惯、功能活动有关.结论:产褥期不良卫生习惯会影响产妇的健康,开展适时健康教育及行为指导可促进产褥期妇女生理功能的恢复,帮助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
作者:郦彩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7年7月1日入住我院新生儿一科确诊为PVL的早产儿42例(PVL组)和无PVL的早产儿40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VL组与对照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新生儿胎膜早破、窒息、感染、酸中毒、入院1 h动脉氧分压、入院3天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机械通气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胎膜早破、窒息、感染、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是PVL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胎膜早破、窒息、感染、酸中毒、机械通气时间、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是早产儿PVL的高危因素.
作者:彭小明;孙正香;高喜容;黄瑞文;吴运芹;康桢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评价妊娠合并甲亢患者孕期病情变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1例妊娠合并甲亢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有7例孕前甲亢未复发或病情加重,无明显母婴异常,余14例均有不同程度甲亢症状,孕期初发4例,加重2例,复发8例;孕早期发病9例,孕中晚期发病5例;3例早产;5例胎儿生长受限;4例胎盘功能低下;3例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其中1例心衰);4例新生儿窒息(其中1例窒息死亡);新生儿甲亢、新生儿甲低、足月低体重儿各1例.结论:妊娠合并甲亢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孕妇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衰等,对胎儿及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加强孕期保健,及时治疗.
作者:王茜;王灵彬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索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开展及应用,降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方法:对我院开展应用的127例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我院开展机械通气技术前、后2年来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率、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开展应用机械通气技术以来,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率提高了54.14%.病死率下降了71.77%.结论:机械通气技术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在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开展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意义重大.
作者:王晓冰;张君平;赵群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在女性有雌激素减少症状初期,补充小剂量雌激素,预防雌激素受体活性降低或数量减少,影响骨矿物质在骨组织的沉积以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生.方法:对该院68例40岁以上有雌激素减少症状、查雌激素正常低限或减少、愿意接受雌激素治疗的女性,极早期、个体化、小剂量、周期性补充雌、孕激素.结果:雌、孕激素序贯治疗后,参与治疗者症状改善;女性激素水平较治疗前提高;脆性骨折发生率下降.结论:在有雌激素减少症状初期补允雌激素可防治中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正规使用雌激素不增加致癌风险.
作者:冯翠屏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了解罗湖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素质现状和存在问题,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使罗湖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方法: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为标准,检查全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情况.结果:12.85%的托幼机构配齐厂保健人员;全民及集体性质托幼机构保健人员在资格认证、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工作年限方面优于个体民营性质托幼机构的保健人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一步贯彻落实托幼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个体民营性质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的管理.
作者:张馨尹;麦素漫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为了预防产后出血,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护理.方法:对该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所发生的产后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产后出血48例,其发生率为3.40%.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宫缩乏力占60.41%,胎盘因素占22.92%,软产道损伤占12.50%,凝血功能障碍占4.17%.结论: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发现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助于产科质量的提高.
作者:马莉;杜占云;张艳伟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高乌甲素及宫术安栓单用或联合应用在人流术中镇痛及扩张宫颈的有效性.方法:将397例早孕要求无痛人流的受术者随机分成3组.Ⅰ组:132例,术前30 min臀部肌注高乌甲素8 mg;Ⅱ组:131例,术前30 min肛门置入宫术安栓0.4 g;Ⅲ组:134例,术前30 min同时肌注高乌甲素8 mg及肛门置入宫术安栓0.4 g.比较3组患者术中镇痛效果、宫颈扩张程度及人流综合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用药组优于单一用药组.结论:高乌甲素联合宫术安栓,镇痛效果好,宫颈扩张好,简单、安全、可靠,有效的降低了人流综合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李琳;李凤联;唐莉;李翠珍;宋杰丽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在产前预防应用盐酸氨溴索(沐舒坦)联合糖皮质激素对产后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辅助作用.方法:将胎龄不满35周并在生后1 h内经气管内给予PS预防NRDS的早产患儿按产前情况分为3组: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采取预防措施组,产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预防组,产前应用大剂昔沐舒坦联合地塞米松预防组.比较3组NRDS的发生率、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及24 h内动态血气分析.结果:3组NRDS的发生率尤显著差异,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未预防组.单纯地塞米松预防组与未预防组动脉血气在应用PS后恢复速度慢于联合沐舒坦组,特别是前两组血气PaO2在应用PS 6 h后出现下降,而联合沐舒坦预防组PaO2恢复后变化平稳.结论:联合沐舒坦预防组6 h后各项血气指标即达到相对稳定,说明产前地塞米松联合沐舒坦辅助生后PS预防NRDS可以缩短单纯应用PS患儿动脉血气达到相对正常值的过程,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作者:王铭杰;蹇常娥;岳少杰;邓晓丹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口服茜芷胶囊治疗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7年10月该院门诊因放置IUD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200例,分为2组,观察组108例,给予茜芷胶囊5片,3次/d,口服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92例,给予普通止血药,方法同前.结果:观察组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P<0.05).结论:茜芷胶囊对放置IUD后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林伟平;沈景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在分娩过程中使用催产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570例正常妊娠的患者,其中198例未用催产素分娩者为对照组(A组),372例为计划分娩或促进产程进展使用催产素后分娩者为观察组,根据催产素的用量分为B组(182例,催产素用量≤5 U)和C组(190例,催产素用量>5 U).观察三组产后24 h内的出血量,产后出血例数,剖宫产发生率,阴道难产发生率,子宫收缩过强发生率,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结果:三组中c组的产后24 h内的出血量(330.14±223.53)ml、产后出血发生率10.53%、阴道难产发生率14.74%、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2.63%和7.49%,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A组分别为(218.06±83.69)ml、1.52%、2.52%、12.12%、2.02%,B组分别为(208.60±95.13)ml、1.10%、4.40%、10.44%、1.6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三组相比C组较高(41.05%),与B组(2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A组(32.3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子宫收缩过强发生率三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催产素使用剂量较大时(>5 U),患者产后出血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分娩异常及相关并发症也增加.因此,应严格把握产前使用催产素的指征,控制产前催产素的用量,合理用药.
作者:熊琼英;张元珍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的心理辅导方法及效果.方法:对试验组儿童施行为期4个月的健康教育,并收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儿童的各项数据.结果:试验组儿童的知识、行为得分明显提高,维生素C营养状况、贫血状况有所改善,龋齿病变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结论:符合儿童特点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增长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控制疾病,从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
作者:李波;王健;刘品梅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TCT结合HPV HCⅡ检测在宫颈锥切术后患者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将2006年1~6月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 Ⅱ-Ⅲ并行宫颈锥切术、且切缘阴性的的60名患者分为4组,即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TCT阳性、HPV阴性组;TCT阳性、HPV阳性组,对其进行2年的跟踪研究,必要时进行阴道镜检查、活检及颈管诊刮(ECC),直到观察病例出现宫颈病变或研究终止.结果:与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及TCT阳性、HPV阴性组相比,TCT阳性、HPV阳性组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度明显增高.结论:TCT结合HPV HC Ⅱ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理想,二者结合能满足CIN Ⅱ-Ⅲ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的随访;在CIN治疗后的随访中,HPV阴性可排除复发CIN的风险.
作者:刘萍;黄淑华;刘岩丽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预防新生儿套管针输注20%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需输注甘露醇的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湿敷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湿敷组患儿使用套管针输注20%甘露醇时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纱布湿敷套管针敷贴上方,至输液结束后30 min,常规组未做任何处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的发生例数和套管针留置时间.结果:湿敷组与常规组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法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率;两组套管针留置时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湿敷组套管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常规组.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纱布湿敷局部可以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套管针输注20%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延长套管针的留置时间.
作者:黄婷;李志辉;王影齐;钟翠芳;黄丽红;张家榕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每周1次补铁方法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75例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每周1次给琥珀酸亚铁6 mg/kg(按所含元素铁计2 mg/kg),早餐前1次服;对照组35例,每日给药剂量同观察组,分早、晚两次餐前服.主要观察指标: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网织红细胞(Ret)、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等.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b、MCV、Ret、SF、FEP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每周1次给药与每天给药两种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相似.
作者:王友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了解该市妇女疾病患病情况,降低妇女患病率,并为以后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该地区已婚妇女普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炎的发病率高(2007年46.28%.2008年46.47%),乳腺疾病居第2位(2007年32.61%,2008年33.10%),阴道炎居第3位(2007年13.68%,2008年13.39%).结论: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加强妇女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女性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妇女常见病的患病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作者:周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探讨HO-CO系统与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病的关系及相关机制,为SGA的病因学防治开辟新思路.方法:选择2004年11月~2006年11月间正常分娩的足月小于胎龄儿(非匀称型SGA)50例(其中母亲无妊高征为SGA1组30例,母亲患中重度妊高征为SGA2组20例),以健康足月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20例为对照(AGA组).于新生儿娩出后立即采集脐动脉血标本并留取近胎盘处脐带标本,分别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新生儿脐血中血红素氧合酶-1(heine oxygenase-1,HO-1)的活性,用Chalmers血红蛋白结合及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测定脐血中碳氧血红蛋白(HbCO)百分含量,并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新生儿脐血管上HO-1的表达.结果:①SGA1组及SGA2组脐血HO-1活性、HbCO百分含量均显著低于AGA组(P<0.01).而SGA1组与SGA2组脐血HO-1活性、HbCO百分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GA组、SGA1组及SGA2组脐血HO-1活性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P<0.05).③脐血管上HO-1的表达:SGA1组和SGA2组与AGA组比较HO-1表达强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GA1组与SGA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HO-1活性与胎儿宫内发育及新生儿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作者:邵勤;戎小平;江莲;郭秀霞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女性不孕症的病因和治疗结果,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528例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528例患者中输卵管阻塞213例,占40.34%;排卵功能障碍184例,占34.85%.其中单一治疗方法失败的112例小孕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后妊娠33例,妊娠率29.46%.结论:本组患者中输卵管阻塞和排卵功能障碍是女性不孕症的主要病因,且常是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综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妊娠率.
作者:周光远;陈家连 刊期: 2009年第13期
目的:观察2.5%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90例足月孕妇剖宫产手术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分别用2.5%氯普鲁卡因(观察组)和2%利多卡因(对照组)行硬膜外阻滞.观察麻醉作用时间、运动阻滞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起效和痛觉消失时间快,运动阻滞程度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对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变化;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2.5%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能产生满意的麻醉效果,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谢爽 刊期: 200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