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熊琼英;张元珍

关键词:催产素, 产后出血, 剖宫产, 胎儿窘迫, 阴道难产
摘要:目的:探讨在分娩过程中使用催产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570例正常妊娠的患者,其中198例未用催产素分娩者为对照组(A组),372例为计划分娩或促进产程进展使用催产素后分娩者为观察组,根据催产素的用量分为B组(182例,催产素用量≤5 U)和C组(190例,催产素用量>5 U).观察三组产后24 h内的出血量,产后出血例数,剖宫产发生率,阴道难产发生率,子宫收缩过强发生率,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结果:三组中c组的产后24 h内的出血量(330.14±223.53)ml、产后出血发生率10.53%、阴道难产发生率14.74%、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2.63%和7.49%,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A组分别为(218.06±83.69)ml、1.52%、2.52%、12.12%、2.02%,B组分别为(208.60±95.13)ml、1.10%、4.40%、10.44%、1.6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三组相比C组较高(41.05%),与B组(2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A组(32.3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子宫收缩过强发生率三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催产素使用剂量较大时(>5 U),患者产后出血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分娩异常及相关并发症也增加.因此,应严格把握产前使用催产素的指征,控制产前催产素的用量,合理用药.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相关文献
  • 农村女性生殖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该市妇女疾病患病情况,降低妇女患病率,并为以后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该地区已婚妇女普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炎的发病率高(2007年46.28%.2008年46.47%),乳腺疾病居第2位(2007年32.61%,2008年33.10%),阴道炎居第3位(2007年13.68%,2008年13.39%).结论: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妇女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加强妇女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女性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妇女常见病的患病率,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作者:周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茜芷胶囊治疗宫内节育器致异常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茜芷胶囊治疗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7年10月该院门诊因放置IUD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200例,分为2组,观察组108例,给予茜芷胶囊5片,3次/d,口服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92例,给予普通止血药,方法同前.结果:观察组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P<0.05).结论:茜芷胶囊对放置IUD后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林伟平;沈景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剖宫产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剖宫产切口感染和按1:2随机选择的无切口感染刮宫产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1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高、基础疾病、阴检导尿肛查多、未预防应用抗生素为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缩短手术时间、控制体重指数在合理范围内、治疗基础疾病、阴检导尿肛查根据实际慎重进行、术前给予抗生素以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

    作者:董瑞卿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分娩过程中使用催产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570例正常妊娠的患者,其中198例未用催产素分娩者为对照组(A组),372例为计划分娩或促进产程进展使用催产素后分娩者为观察组,根据催产素的用量分为B组(182例,催产素用量≤5 U)和C组(190例,催产素用量>5 U).观察三组产后24 h内的出血量,产后出血例数,剖宫产发生率,阴道难产发生率,子宫收缩过强发生率,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结果:三组中c组的产后24 h内的出血量(330.14±223.53)ml、产后出血发生率10.53%、阴道难产发生率14.74%、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2.63%和7.49%,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A组分别为(218.06±83.69)ml、1.52%、2.52%、12.12%、2.02%,B组分别为(208.60±95.13)ml、1.10%、4.40%、10.44%、1.6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率三组相比C组较高(41.05%),与B组(2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A组(32.3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子宫收缩过强发生率三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催产素使用剂量较大时(>5 U),患者产后出血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分娩异常及相关并发症也增加.因此,应严格把握产前使用催产素的指征,控制产前催产素的用量,合理用药.

    作者:熊琼英;张元珍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子宫颈残端肌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子宫颈残端肌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200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6例宫颈残端肌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相关的一些问题(包括:出血、副损伤的防治等).结果:我院妇科病房在1997年2月~2007年7月期间,次全子宫切除术1920例,术后发生子宫残端平滑肌瘤共5例,发生率为0.26%,另1例是外地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病;子宫肌瘤为主要手术指征者占83%;6例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肌瘤及子宫颈残端,1例膀胱损伤,1例输尿管损伤,剩余4例无副损伤发生;手术时间平均为2.3 h;术中失血量平均为550ml,输血量平均约200ml;术后6例顺利出院.4例术后病理为富细胞性平滑肌瘤,2例为平滑肌瘤.结论:术前交代要有技巧,避免患者恐慌;术前检查全面评估肿块的部位、性质;术中操作精准,先核瘤,后于筋膜内切除宫颈残端.在充分的准备和高超的技巧面前,宫颈残端肌瘤完全可以手术治愈,手术副损伤也可以避免.

    作者:郭权;马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TCT结合HPV HCⅡ检测在宫颈锥切术后患者随访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TCT结合HPV HCⅡ检测在宫颈锥切术后患者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将2006年1~6月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 Ⅱ-Ⅲ并行宫颈锥切术、且切缘阴性的的60名患者分为4组,即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TCT阳性、HPV阴性组;TCT阳性、HPV阳性组,对其进行2年的跟踪研究,必要时进行阴道镜检查、活检及颈管诊刮(ECC),直到观察病例出现宫颈病变或研究终止.结果:与TCT阴性、HPV阴性组,TCT阴性、HPV阳性组及TCT阳性、HPV阴性组相比,TCT阳性、HPV阳性组患宫颈癌前病变的风险度明显增高.结论:TCT结合HPV HC Ⅱ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理想,二者结合能满足CIN Ⅱ-Ⅲ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的随访;在CIN治疗后的随访中,HPV阴性可排除复发CIN的风险.

    作者:刘萍;黄淑华;刘岩丽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深圳市罗湖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素质调查

    目的:了解罗湖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素质现状和存在问题,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使罗湖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方法: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为标准,检查全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情况.结果:12.85%的托幼机构配齐厂保健人员;全民及集体性质托幼机构保健人员在资格认证、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工作年限方面优于个体民营性质托幼机构的保健人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一步贯彻落实托幼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个体民营性质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人员的管理.

    作者:张馨尹;麦素漫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每周1次补铁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每周1次补铁方法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75例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每周1次给琥珀酸亚铁6 mg/kg(按所含元素铁计2 mg/kg),早餐前1次服;对照组35例,每日给药剂量同观察组,分早、晚两次餐前服.主要观察指标: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网织红细胞(Ret)、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等.结果:两组治疗12周后,血红蛋白均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Hb、MCV、Ret、SF、FEP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每周1次给药与每天给药两种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相似.

    作者:王友军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贵港市2001~2006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贵港市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种类、流行特征及动态变化,提出干预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对2001~2006年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分析,有关数据按照前3年与后3年进行分析.结果:监测围产儿83 356例,出生缺陷儿1344例,发生率16.12‰,前3年与后3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5.83‰和16.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P>0.05).其中监测城市围产儿37 786例,出生缺陷393例,发生率10.40‰;监测农村围产儿45 570例,出生缺陷951例,发生率20.87‰.监测男性围产儿45 830例,出生缺陷697例,发生率15.21‰;女性围产儿37 495例,发生缺陷616例,发生率16.43‰;两性畸形31例.城市与农村对比,农村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经χ2检验差异非常显著(χ2=142.04,P<0.001),而男性与女性围产儿对比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P>0.05),出生缺陷前5位是胎儿水肿综合征、总唇腭裂、多指(趾)、脑积水、无脑儿.结论:根据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重点在农村,主要针对胎儿水肿综合征.

    作者:段捷华;陈丽芬;杨云英;黄世荣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妇科手术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无气腹腹腔镜妇科手术的实用性、安全性.方法:应用自制无气腹妇科腹腔镜手术悬吊器为腹腔内手术提供操作空间,结合腹腔镜在无气腹条件下共实施异位妊娠清除术14例,卵巢良性肿瘤剥出术32例、子宫肌瘤核出术16例,并选择有气腹腹腔镜手术62例作对照.结果:无气腹腹腔镜妇科手术与有气腹腹腔镜手术相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均无差异,只有有气腹组术后留置引流较尤气腹组多.结论: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妇科手术是一种实用、安全、经济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陈桂英;刘素枝;郑天生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新生儿机械通气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开展及应用,降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死率.方法:对我院开展应用的127例机械通气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我院开展机械通气技术前、后2年来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率、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开展应用机械通气技术以来,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率提高了54.14%.病死率下降了71.77%.结论:机械通气技术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在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区域性二级医院开展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意义重大.

    作者:王晓冰;张君平;赵群凤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目的:调查影响母亲孕期心理状况的负性生活事件,探讨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对子代出生缺陷的影响.方法:用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生活事件量表,通过面访的形式分别对350例出生缺陷儿童的母亲和350例正常儿童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母亲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母亲孕期负性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及家庭方面负性刺激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母亲孕期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对子代先天性唇、腭裂及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巨结肠等的发生影响较大(P<0.05).结论:大部分孕妇在孕期至少经历l件以上负性生活事件刺激,家庭方面是影响母亲孕期心理状况的主要负性生活事件来源,不良心理状况导致的母亲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子代出生缺陷的发生具有潜在影响.

    作者:吴腾燕;仇小强;钟秋安;曾小云;唐峥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妇女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凝仪对正常妊娠妇女90例、合并高血压疾病的妊娠期妇女9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100例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正常妊娠和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两组妇女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正常非妊娠妇女(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FIB及D-二聚体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痈前期患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浆FIB、D-二聚体的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及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患者比较,PT、APTT均缩短(P<0.01).结论:动态监测孕妇血浆的凝血指标,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丽梅;秦海鹰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2.5%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90例足月孕妇剖宫产手术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分别用2.5%氯普鲁卡因(观察组)和2%利多卡因(对照组)行硬膜外阻滞.观察麻醉作用时间、运动阻滞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起效和痛觉消失时间快,运动阻滞程度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对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变化;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2.5%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能产生满意的麻醉效果,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谢爽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248名已婚妇女妇科疾病普查分析

    目的:分析女职工妇科疾病患病情况,掌握当前妇女病发病趋势,研究对策.方法:对248名已婚女职工按照统一制订的普查表格询问、登记、进行妇科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对常见妇科病分年龄段进行比较分析,并将11年的普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女职工妇女常见病患病率为43.95%,各疾病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腺囊性增生、慢性宫颈炎、子宫肌瘤、卵巢肿瘤、阴道炎.乳腺囊性增生和慢性宫颈炎以31~40岁组为高发人群,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妇科肿瘤、乳腺疾病的防治工作,注重妇女更年期保健,提高妇女的身心健康水平.

    作者:原建慧;平卫伟;胡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对新生儿静脉滴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防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预防新生儿套管针输注20%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需输注甘露醇的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湿敷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湿敷组患儿使用套管针输注20%甘露醇时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纱布湿敷套管针敷贴上方,至输液结束后30 min,常规组未做任何处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的发生例数和套管针留置时间.结果:湿敷组与常规组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法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率;两组套管针留置时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湿敷组套管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常规组.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纱布湿敷局部可以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套管针输注20%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延长套管针的留置时间.

    作者:黄婷;李志辉;王影齐;钟翠芳;黄丽红;张家榕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高频超声在乳腺导管扩张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乳腺导管扩张症非哺乳期女性患者术前超声图像特征,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超声对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正确率为69.2%(18/26).结论:分析高频超声检测乳腺导管扩张症不问阶段的影像学特点,对提高该病诊断率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贾云杰;吴晓影;刘丹;王绍明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GM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作用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7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GM1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并选取正常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在生后24 h内及药物治疗7天后抽血检测血浆MDA及SOD浓度,并对GM1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在生后1~3大、4~6天、7~10天进行NBNA评分.结果:①GM1治疗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②GM1治疗组生后4~6天、7~10天NBN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③GMI治疗组其血浆MDA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而SOD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GM1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病情恢复,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张慧琼;谭建新;陈日玲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上虞市3~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

    目的:探讨上虞市3~6岁幼儿龋病患病情况.方法:对18所托幼园所4 228名儿童龋齿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有1 941名儿童患龋齿,患龋率为45.9%,其中男童患龋率为45.6%,女童为46.3%.患龋率无性别差异,但各年龄组间患龋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预防龋病要从儿童抓起,预防儿童龋病要从乳牙抓起.

    作者:陈国娟;阮香莲 刊期: 2009年第13期

  • 二甲双胍联合补肾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中药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无排卵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7年7月在该院门诊就诊的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例,口服二甲双胍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11例,口服二甲双胍治疗.2组用药时间均为12周.测定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SG2h)、胰岛素(INS)水平、排卵率和妊娠率,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FSH、LH、T及胰岛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多(P<0.05).而两组餐后2 h血糖(SG2h)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空腹血糖(FBG)基本没有变化.治疗组较对照组排卵率及妊娠率均有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内分泌、糖代谢紊乱,提高排卵率及临床妊娠率,对不育妇女不失为良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何柳瑜;徐力堃;徐雪梅;林俊红 刊期: 2009年第13期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