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爱红;隆更初;朱小平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影响.方法 2年内规范8个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包括比较2006、2007年1620例病人与2004、2005年1620例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和护士长管理的满意度.结果 后2年较前2年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护理质量与安全得到了保障.结论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与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可以减少护理纠纷与差错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打造护理文化品牌.
作者:郭宇宏;冯术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总结了512例数字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护理方法 及意义.包括造影前的准备、造影中的配合和不良反应的观察以及造影后的护理.认为在进行造影过程中,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配合尤其重要;全面的护理观察是保证数字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安全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敏;李玉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总结了86例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观察和护理的体会.主要护理措施为: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出血、用药期间的观察与护理,避免损伤,减少出血,预防感染,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等措施,认为以上措施能使所有患儿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护理效率、减少并发症、保证疗效.
作者:郑月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全麻开腹手术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生协会麻醉评估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测定麻醉开始时、麻醉后30min、60min、90min、120min、手术结束时的肛温值,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中体温未降低,对照组体温下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使术后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增多,术中监测体温,实施患者保温措施,维持术中体温的恒定,能有效地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作者:汤寿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总结手术病人接送中50例缺陷发生的原因,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护士责任心不强,工作经验不足,器械质量性能差.认为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术前访视,选择质量好的器械及适宜于病人的运输工具,可减少手术病人接送中缺陷的发生.
作者:高元芝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总结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的护理体会.包括重点做好在预防感染、防止导管脱落与移位等方面的精心护理.认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PICC可确保住院期间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王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总结了药理实验室的安排经验.包括合理安排实验动物、实验时间、实验项目等.认为根据药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合理安排卫校各专业药理实验课,既能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培养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冒爱红;隆更初;朱小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病人服是病人的外在标志,与病人的种种不便及繁多的治疗护理相比,就显得过于简单呆板而缺乏与各项医疗操作相匹配的灵活性与功能性,常导致病人和医务人员的不便与尴尬.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1],我们在促使病人生理疾病康复的同时,更应注重其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整[2],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过多暴露病人身体,尊重其隐私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作者:石艳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2种补钾方法 的效果.方法 将84例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补钾及普通静脉补钾,实验组给予微泵持续静脉补钾.结果 实验组血清钾1~2d恢复正常,无高血钾症状,无心律失常.对照组血清钾4~7d恢复正常(p<0.01).结论 使用微泵持续补钾,患者血清钾浓度缓慢而持续上升,并稳定在正常水平,避免高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谭东健;罗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对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 将骨科手术1周后发生便秘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口服果导片剂,观察组实施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比较2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及伴随症状.结果 2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1月内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及伴随症状观察组患者状态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能有效解除骨科长期卧床患者的便秘,改善人体胃肠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患者体质.
作者:张弢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总结75例联合瓣膜病变患者手术后的护理.包括呼吸、循环系统的护理、引流管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等.认为做好联合瓣膜病变患者手术后护理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康复.
作者:范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预防Ⅱ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影响程度.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24例Ⅱ型糖尿病反复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比较进行调查评定.结果 124例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患者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
作者:白焕峰;韩红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总结582例骨科病人在长途转诊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包括转运前做好急救物品准备和病人病情交接,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完善相应转诊工作制度,制定系统和专科风险防范措施与预案,加大风险监控.认为加强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的关键.
作者:梁启玲;黎裕萍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截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实施和效果.方法 将142例截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健康教育组,健康教育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健康教育.根据手术后天数和康复疗效进行比较,对所得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教育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住院日期明显缩短,p<0.05;康复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康教育在截瘫患者的早期康复中起关键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应该积极应用.
作者:王卫星;谭晓菊;王金文;蒋河清;刘亚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产后家庭访视对产妇及婴儿的影响.方法 将388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00例)在产妇出院后第3天,产后第10~14天,产后第28天对产妇及婴儿进行3次产后访视.对照组(188例)仅在产妇出院后第3天进行1次产后访视.结果 实验组母婴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婴儿进奶量及体重的增加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产后访视有利于降低母婴患病率.促进婴儿健康成长.
作者:彭年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术中护理干预对防止全身麻醉术后眼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428例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228例,对照组200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护理,并于术后分别观察比较眼部充血水肿、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结果 术后2~4h、4~6h及6h以上,干预组眼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术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全身麻醉术后眼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作者:张亚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实施糖尿病知识、技能的教育,对应用胰岛素、并发症防治、自我血糖监测、饮食、运动指导教育.结果 随访100名糖尿病患者,教育后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控制明显提高(p<0.001).结论 护理干预可改善病人的遵医行为,提高对糖尿病控制率.
作者:曾美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总结了329例危重病人护理记录中的缺陷;包括护理记录单内容的缺陷,时间的缺陷及抢救危重病人后的补充记录存在的问题等.认为护理文书必须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书写原则,才能减少护理记录中缺陷的发生,减少医、护、患之间的纠纷.
作者:李维萍;李昌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总结51例臀肌挛缩症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包括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认为精心护理,正确指导患儿进行早期、系统、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戴冬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Virchow 1856年提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静脉淤滞、血管内膜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有所增加、尤其是手术后发病率很高,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引发肺栓塞死亡是其主要原因[2].
作者:孙福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