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室对植入物的管理体会

廖冰野;马育璇;李文姬

关键词:植入物, 手术, 管理
摘要:为了适应现代化手术的不断发展,使手术室对植入物的管理规范化、合理化.手术室采取零库存管理,与手术医生和设备科及时沟通,准确及时地将植入物领到手术室,使得手术顺利进行.植入物管理方法的实施使医护关系融洽,对于病人、手术医生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对精神病人出院后进行护理随访的效果观察

    出院后护理随访目前在精神科临床已被广泛应用,出院后进行护理随访对精神病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于2002年4月对本院200例出院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对观察组开展护理随访工作,结果发现,护理随访能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疗依从性,而且有效地降低了精神病人的病情复发率.现将调查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李乃萍;陈为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社区护理干预对中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中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经住院治疗、出院后符合要求的中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由专业护士以定期家访和电话访问的形式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包括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社会、服药、运动、饮食、血压自我监测等护理干预,持续时间为6个月.比较2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血压、血脂控制情况.结果 2组病人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血压、血脂控制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能提高中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出院后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作者:吴国英;刘桂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87例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43例,直肠温度(RT)控制在31~35℃,对照组44例,RT控制在36.5~37.5℃,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糖、血乳酸、血气及电解质,伤后3个月根据GC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变化无显著差异;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作者:尹文锋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白血病患儿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深静脉置管是近年来开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因其有效、简便、安全,已被广泛应用在成人危重病人的抢救和肿瘤病人的化疗中,然而在儿科领域却应用较少.

    作者:邓作勇;张世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工作绩效综合评价在护理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 探索科学、高效的护理管理模式,提高护理管理效应.方法 建立护理工作绩效量化综合评价体系,对科室、护士长、护士分层次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结果 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教学、科研、护理安全等主要评价指标得分均较往年有明显增长,显示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结论 综合量化评价护理工作绩效,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护理管理效应并促进护士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作者:谢娟;邹勤;杜晓红;王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肌肉萎缩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肌肉萎缩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首次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为观察组,并于发病24h内给予康复训练;选取脑卒中后5~7d入院者或由其他医院转入的偏瘫病人30例为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2组病人康复锻炼前、治疗后28d、治疗后45d,病人的肌力、肌肉的周径、肌肉萎缩等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康复护理后肢体健侧和患侧发生肌肉萎缩明显减少;对照组入院前无早期康复,其肌肉萎缩的发生率比较高,入院给予锻炼后病人的肌力、肌肉的周径、肌肉萎缩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的实施,能有效地预防、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肌肉萎缩,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联英;陈梅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伴缓慢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造成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上以前壁、前侧壁、下壁心肌梗死多见,急性前壁、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者较为少见,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右心衰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右心房压力增高,高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心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

    作者:张承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1例重度气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失败的抢救与护理

    支气管结核主要侵犯主支气管,由于结核的增殖结节病变以及病变修复中的瘢痕组织增生导致了气道重度狭窄,患者主要表现有高调喘鸣、吸气性呼吸困难常伴有狭窄段远端的肺部感染[1].而球囊扩张气道成形术可有效地治疗各种良性原因所造成的气道狭窄,具有操作简便、迅速、安全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临床上已广泛应用[2].

    作者:瞿云中;唐湘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毒蕈中毒病人的急救和护理体会

    总结了5例毒蕈中毒病人的急救和护理,认为严密的病情观察,彻底清除胃肠道毒物以及对胃肠炎期、假愈期、肝损害期、脑损害期严密的观察与护理,是成功解救毒蕈中毒病人的关键.

    作者:周芳意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基层医院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的规范化管理

    目的 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的管理,减少和降低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规范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针对门诊口腔科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与防控措施.结果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结论 加强基层医院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规范管理,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1998年以来口腔科感染率为0%.

    作者:刘金良;吴莲娇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214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与护理

    回顾性总结214例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观察及护理,认为抢救护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洗胃、催吐、导泻等方法,并及时使用相关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实行全方位护理,使患者有良好的预后及转归.

    作者:羊晓丽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及护理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急诊救治及护理改进的效果评价.方法 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3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人,对照组51人.治疗组患者在治疗中做到足量、重复使用复能剂,早期较长时间使用脱水剂,积极补钾,护理中加强药物应用时的护理,微泵注射阿托品,尽早鼻饲,及时实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措施,对照组患者沿用以往的治疗方法.结果 治疗组死亡率及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结论 改进后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刘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开展中心供应的体会

    消毒供应室是向全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及其它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其工作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医疗和护理质量,甚至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危.

    作者:廖艳萍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46份危重病人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

    目的 分析危重病人护理病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探讨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方法.方法 抽查全院同一时段出院的危重病人病历,下病危时间大于7d,每个科室抽2份,共46份.对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分析.结果 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中存在执行时间与医嘱时间不一致,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单缺乏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体温单绘制失真.结论 危重病人护理病历书写记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应针对出现的原因,加强护士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

    作者:何俊杰;傅秀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1小时疗法的观察与护理

    对38例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实施1小时疗法,即用1%匹罗卡品滴眼液连续点患眼1小时.认为对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实施1小时疗法,能迅速降低眼压,防止视神经进一步损害,减少病人痛苦,为手术治疗打下基础.

    作者:尚先翠;陈月春;蔡秋桂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血袋离心破损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血液采集后在制备成份血的过程中,时常有破袋现象,从而导致血液资源的浪费,也给血站造成了经济损失.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掌握血袋连接管道热合的度,同时血袋装入离心杯时要正确放置并避免空腔.

    作者:毛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急诊护患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

    目的 探讨急诊护患纠纷的原因与防范对策.方法 对36例急诊医疗纠纷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结果 发生急诊医疗纠纷的原因主要是护患沟通不充分、责任性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急诊意识不强、医疗费用问题等.结论 要有效防止急诊医疗纠纷,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急诊制度,加强医患沟通,加强业务培训,增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维护医患良好关系.

    作者:刘卫星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的配合与术后观察

    总结12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行腰水池-腹腔分流术的围手术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病情观察,伤口护理,颅内压监测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

    作者:陈斯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

    总结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经验.置管前主要护理措施为:正确掌握置管的适应证,征得家属的同意并签好同意书,选择好置管的静脉(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后主要护理措施为:预防感染,保持管道通畅、固定,采用正确的导管冲洗和封管方法,防止导管移位、堵塞和断裂.中心静脉置管是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重要护理技术,对于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妥善固定,做好导管护理是PICC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谢立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 定时热湿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 观察定时热湿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湿化效果.方法 将80例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用定时热湿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常规湿化气道.观察2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定时热湿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中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伍珍贵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

当代护士(中旬刊)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