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雷;李杨
同工酶是一类催化功能相同但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的酶,广泛地存在于高等生物细胞内.不同种属来源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同工酶分布,通过电泳分离可得到它们特异性的同工酶图谱,因此同工酶检测可作为种属鉴别的依据.
作者:李岑;张国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重组干扰素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属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国际上已广泛应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尖锐湿疣、疱疹、宫颈炎和结膜炎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作者:李丽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2006年6月,我们考察了德国、瑞士和法国一些很有特色的医药研发单位.德国的制药业世界领先,默克公司是世界上古老的制药公司,拜耳公司以阿司匹林闻名,先灵公司是激素替代治疗药物的鼻祖,勃林格殷格翰集团是全球大的私有制药企业.我们这次访问了先灵公司的全球总部.
作者:陈丽媛;温民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抗体药物是近年来复合增长率快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占现有生物技术药物研发总数的30%~35%.截至2006年,美国FDA已批准35个抗体药物,其中治疗肿瘤抗体药物占32%,免疫性疾病37%,器官移植11%,感染性疾病8%,心血管疾病4%,其他8%;按照抗体类型分析,鼠源20%(其中约70%用于肿瘤的治疗),人源化60%,全人抗体20%.在肿瘤治疗方面,应用利妥昔单抗(Rituxanab,美罗华)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已达30多万例病人,单药治疗总有效率为50%,其疗效与化学药物相同,但更安全,几乎无副作用,抗体联合化疗有效率高达80%以上.
作者:陈志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S100A4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甲状腺癌(乳头状腺癌30例,髓样癌12例,滤泡状癌8例,未分化癌6例)、4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各15例)及13例甲状腺癌癌旁正常组织中S100A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中S100A4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3.9%(47/56),表达强度呈(+)者25例,(++)者12例,(+++)者1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S100A4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1.1%(5/45),表达强度均为(+);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S100A4蛋白表达均呈阴性.甲状腺癌组织与后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分期Ⅰ~Ⅱ期者S100A4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7.8%(28/36),表达强度为(+)者22例,(++)者4例,(+++)者2例;临床分期Ⅲ~V期者表达阳性率为95.0%(19/20),表达强度为(+)者3例、(++)者8例、(+++)者8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S100A4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00%(16/16),表达强度为(++)者8例、(+++)者8例;无淋巴结转移者表达阳性率为77.5%(31/40),表达强度为(+)者25例、(++)者4例、(+++)者2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癌组织中S100A4蛋白表达阳性率和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100A4蛋白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S 100A4蛋白表达强度作为判断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检测指标,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作者:马雷;李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曾益新,34岁被聘为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紧接着就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学科带头人和行政负责人,43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成为2005年度医学界年轻的院士之一.
作者:娟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以人气管软骨细胞(HTC)为种子细胞在新型生物材料DegraPol泡沫支架上体外合成组织工程气管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从肺移植供体(9例)取人气管软骨片段,胶原酶消化,将所获软骨细胞传代培养,将传代至6~8代的HTC种植到DegraPol支架上体外静态培养.种植前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于体外静态培养第2小时末和第3、7、21、42天取HTC-DegraPol复合物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培养3周后取HTC-DegraPol复合物制备组织学检测标本行阿辛蓝染色观察硫酸软骨素分泌情况,并制备扫描电镜标本观察HTC在DegraPol支架中培养后的超微结构.结果 HTC在传代培养中显示稳定的增殖活性并分泌Ⅱ型胶原.种植到DegraPol支架中后培养2 h和3、7、21、42 d时MTT法测定的A值分别为0.112±0.004、0.151±0.021、0.170±0.035、0.176±0.023和0.213±0.023(每个时点n=4).培养21、42 d与培养2h比较,活性HTC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辛蓝染色显示HTC-DegraPol复合物的基质分泌硫酸软骨素,证实HTC-DegraPol复合物具有软骨样结构.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新生软骨在DegraPol材料表面和中央均有形成,但以表面为主.结论 HTC可以在体外良好扩增并以多孔生物材料DegraPol为支架体外合成组织工程气管软骨,但培养条件应进一步优化.
作者:杨林;纪玲;王正;Walter Weder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人海绵状血管瘤的动物模型,并用于药物筛选.方法 用荆豆凝集素包被的免疫磁珠分离和纯化人海绵状血管瘤内皮细胞(HCAEC).将HCAEC(2.5×106个)与人肝癌细胞Bel-7402(5×105个)混合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海绵状血管瘤的动物模型.通过绿色荧光蛋白示踪和组织学检查分析血管瘤中内皮细胞的来源和血管瘤的病理特征.另外,应用血管瘤内皮细胞和血管瘤动物模型筛选血管瘤的治疗药物.结果 HCAEC与Bel-7402细胞共移植于裸鼠皮下后7~9 d即可见接种局部形成血管瘤样结构.组织学检查显示血管瘤模型的组织学特征与人的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相似.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示踪显示绿色荧光蛋白存在于血管瘤的管壁,表明这些细胞来源于接种的HCAEC.药物筛选发现876-3,一种从中药中提取的单体,体外明显抑制HCAEC增殖,体内对血管瘤具有良好治疗作用.结论 HCAEC与肝癌细胞共移植在裸鼠皮下可以形成人源化血管瘤动物模型,这种血管瘤动物模型可以用于治疗药物的筛选.
作者:张文健;吴练秋;顾锋;叶丽亚;辛育龄;杨治华;娄晋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异体无细胞真皮基质(ADM)在深度烧伤的四肢关节部位的临床移植效果.方法 以11例四肢关节部位深Ⅱ和Ⅲ度烧伤的患者为对象,采用复合皮(CS)移植技术将20块网状ADM(每块150~400 cm2)与自体超薄断层皮片(UTSG,厚度0.05 cm)重叠,组成CS,一次性移植于患者14处四肢关节区域的切痂或削痂创面上,并在邻近的烧伤部位移植自体断层中厚皮片(STSG,厚度0.15~0.20 cm)作为对照.术后10~14 d首次换药,定期随访和行移植皮片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2周CS成活率93.7%,STSG成活率为97.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年,CS组未见明显的瘢痕增生和挛缩,所有患者关节屈伸范围正常.组织学观察显示,CS真皮层无皮肤附件,胶原纤维排列有序,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但在烧伤后期感染创面上的CS移植效果(外观质地和组织结构)不及烧伤早期的清洁创面.结论 深度烧伤患者关节部位尽早应用ADM能够产生满意的整形效果并满足关节功能需要.
作者:姜笃银;聂兰军;蔡景龙;王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全球生物制药技术和市场的迅速发展,为哺乳类动物细胞培养基市场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发展环境,并使之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作者:陈文庆;罗海春;邹武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是否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人尿酸盐转运子(Huat)Mrna的表达.方法 根据培养液中所含VLDL浓度的不同,将HK-2细胞分为:①仅使用DMEM/F-12组(对照组);②DMEM/F-12+50μg/ml VLDL组(V1组);③DMEM/F-12+100μg/ml VLDL组(V2组);④DMEM/F-12+200 μg/ml VLDL组(V3组);⑤DMEM/F-12+400 μg/ml VLDL组(V4组).每组均培养6瓶细胞.上述细胞在不同培养液中分别培养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K-2细胞中Huat Mrna的相对表达量(2△△Ct法).结果 所有标本均能检测到hUATmRNA的表达,但V1~V4组Huat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VLDL低浓度(50μg/ml)组Huat Mrna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64%,VLDL高浓度(400μg/ml)组Huat Mrna表达水平仅为对照组的24%.结论 VLDL下调Huat Mrna表达,VLDL的这种作用可能与脂代谢紊乱易合并高尿酸血症有关.
作者:陈颖;苗志敏;阎胜利;王颜刚;宋娓;李长贵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药品管理当局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生物制品品种不断增多,生物制品质量不断提高,很多生物制品品种已打入国际市场.
作者:侯继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生物安全问题正日益趋向全球化,并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业内专家甚至普通百姓的深切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从事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工作,这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国内非典型性肺炎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国际上恐怖分子利用大规模杀伤性生物战剂的潜在威胁、外来生物入侵、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事件,均已对人们的生存空间、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作者:唐强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供、受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研究设计为前瞻性病例分析.用序列特异引物PCR方法,对144例肾移植受者和其中114例受者的65例供者在肾移植前进行TGF-β1基因型检测.术后对受者进行5年随访,追踪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受者基因型、供者基因型及供、受者基因型组合类型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TGF-β1高分泌基因型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42.9%(39/91),中低分泌型受者为17.0%(9/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白TGF-β1高分泌基因型和中低分泌基因型型供者的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5%(26/80)和32.4%(11/3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供、受者均为高分泌基因型的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4/4)明显高于所有其他基因型组合者(31/110,28.2%)(P<0.01);供、受者均为中低分泌基因型的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2/61,19.7%)明显低于所有其他基因型组合者(23/53,43.4%)(P<0.01).结论 受者TGF-β1基因型及其与供者TGF-β1基因型的组合类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有显著关联.肾移植术前同时检测移植供、受者TGF-β1基因多态性,有助于术前准确预测移植后远期效果,指导术前做出合理的供受者匹配.
作者:吕铁明;谭建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经过漫长的内部刊物阶段,终于在2006年底正式公开发行.创刊号甫出,即迎来了新年的钟声和洋洋洒洒的瑞雪.瑞雪兆丰年,真是个好兆头.在全国上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新的长征.
作者:方福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腺病毒早期基因编码产物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广泛参与对宿主细胞周期的调控,以利于病毒自身的复制及释放.
作者:周宇;陈虹;黄秉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融合蛋白CTLA4Ig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T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作用,探索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新途径.方法 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加入500IU/ml的重组人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500 IU/ml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培养6 d.取1×106个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的表达,其余细胞分为4组,分别加入细菌脂多糖(LPS)30 ng/ml(LPS组)、LDL10 μg/ml(LDL组)、ox-LDL 10μg/ml(ox-LDL组)和相同体积的PBS(PBS组),作用48 h,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86和HLA-DR的阳性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将各组DC与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以1∶5和1∶10的比例混合进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MLR),其中ox-LDL组在1∶5的试验中分为4个亚组,分别给予加入1.25、0.62、0.31 μg/ml的CTLA4Ig和不加CTLA4Ig的处理,各组细胞继续培养4 d,以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以刺激指数(SI)表示.结果 细胞培养6 d后CD14的阳性表达率为2.9%,证实已由单核细胞转化为DC.LPS组、ox-LDL组CD86阳性表达率(96.0%±8.8%,97.7%±11.4%)和HLA-DR阳性表达率(90.3%±8.8%,90.9%±7.0%)均明显高于LDL组(90.0%±10.2%,84.4%±9.6%)和PBS组(87.3%±8.4%,83.6%±7.0%)(均P<0.05),ox-LDL组CD86MFI(73.4±6.6)和HLA-DR MFI(87.0±7.1)均明显高于LDL组(40.0±7.4,55.0±7.7,均P<0.01)和PBS组(54.6±8.2,P<0.01;70.2±6.7,P<0.05).在MLR中,DC∶T细胞=1∶5和1∶10两种条件下,LPS组、ox-LDL组SI均明显高于LDL组和PBS组(均P<0.05).在ox-LDL组的MLR中,以1.25、0.62、0.31和0 μg/ml的CTLA4Ig处理的各亚组SI分别为0.96±0.30,1.12±0.33,1.29±0.28和1.64±0.37,CTLA4Ig浓度为1.25μg/ml时,ox-LDL激发的同种异体MLR已被完全抑制.结论 ox-LDL可作为抗原被DC递呈,激发同种异体MLR;CTLA4 Ig能明显抑制该作用,诱导T细胞对ox-LDL的免疫无反应.这一结果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研究提示了新的思路.
作者:肖云玲;高海青;刘向群;张建华;张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在我国,有众多的科学研究人员和相关实验室工作人员从事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工作,这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近年来,由于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暴发流行,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社会团体以及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涉及公共安全,因此,进一步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别是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秋娣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