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终止早期妊娠的两种方法.方法:对249例早孕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按照妇女自愿选择流产方法及其自身条件的不同有选择地将早孕妇女分为两组:药物流产组120例和手术流产组129例.结果:手术组完全流产率100%;药流组完全流产109例(90.83%),不全流产9例(7.5%),失败2例.结论:药物流产和手术流产各有所长,应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流产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围绝经期(更年期)是每个妇女人生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妇女要经历生理上的卵巢功能衰退、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相关疾病,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近年来WHO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仅是身体没病或不虚弱,还要求心理上即精神上的健康和社会的良好适应.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心理状况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探讨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模式对住院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支持作用.方法:对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并需要住院治疗的孕妇分别采取针对性持续关爱式的强化指导和一般性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入院和出院作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结果:实施持续关爱式健康教育后,孕妇的焦虑、抑郁症状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持续主动的集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于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改善孕妇的焦虑、抑郁心理,适合住院治疗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群体.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米非司酮(RU 486)是一种合成甾体类药物,它具有在受体水平抗孕酮的作用,临床广泛应用抗早孕.近年来,国内外用来治疗一些对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取得了满意效果.近有报道在体外RU 486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我们试用小剂量RU 486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效果满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围产期子宫切除情况,寻找解决同类病例的佳方法.方法:对43例围产期子宫切除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中急症子宫切除37例,选择性子宫切除6例;孕产妇死亡1例,围产儿死亡5例.结论:围产期子宫切除是降低急症围产期母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在孕晚期或分娩期可引起急性胎儿宫内窘迫,严重威胁胎儿、新生儿的安全与健康.虽然B超检查容易诊断,但其对胎儿的危害往往不易预测及防范.笔者就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孕妇于产前进行加压试验,检测试验前后脐动脉S/D值,以此来探讨该值与胎儿宫内窘迫的关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将2001~2003年的135例痛经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85例,对照组50例,都给予VitB6和益母草冲剂治疗,同时治疗组加服帕罗西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痛经伴随症状、持续时间、强度及两组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过系统治疗,痛经的症状得以缓解,帕罗西汀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和Bax在两组胎盘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病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和Bax在两组胎盘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Bcl-2、Bax的表达强度在FGR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在FGR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Bcl-2、Bax、P53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在FGR组中的FGR不伴有PIH组及FGR伴有PIH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正常孕妇和FGR患者胎盘组织中均有细胞凋亡,但FGR患者胎盘细胞凋亡较多,这可能是引起FGR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②FGR胎盘细胞凋亡可能是非P53依赖性的,由Bax、Bcl-2介导的细胞凋亡.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丹那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内异症大鼠模型,丹那唑组(n=29)分别皮下注射丹那唑2、4、6、8周,对照组(n=6)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观察丹那唑对异位内膜生长情况的影响.取丹那唑治疗8周组和对照组的异位内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丹那唑治疗内异症对异位内膜白细胞介素-6(IL-6)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建模后第3周异位内膜生长良好,各组移植物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用丹那唑分别治疗2、4、6和8周后,异位内膜体积缩小(P<0.01),并且用药4、6和8周与用药2周相比,作用更明显(P<0.01).形态学检查显示,用丹那唑治疗2周后,异位内膜无明显增生;治疗4、6和8周后,异位内膜呈萎缩状态.大鼠成模后给予丹那唑治疗8周,异位内膜IL-6 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丹那唑治疗可使内异症大鼠异位内膜逐渐萎缩退化,其作用与用药时间长短有关;丹那唑治疗可使内异症大鼠异位内膜IL-6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学龄前儿童眼静态屈光的检测,了解儿童目前的屈光状态,及时矫治屈光不正;对弱视儿童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视功能.方法:用1%阿托品眼膏对242例3~6岁儿童484眼进行散瞳验光.结果:≥+0.75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P<0.05),+0.75~0 D和>-0.25 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多.结论: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能对儿童发育状况及趋势做出科学的评价,为合理干预和矫治提供依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出生体重与小儿单纯性肥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6~10岁的50例巨大儿与小儿肥胖的关系,并与100例正常儿对照,对身长、体重定期随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10岁的50例巨大儿肥胖率为24%,高于对照组(7%),并且除外遗传、喂养、代谢性疾病等因素.结论:巨大儿与小儿肥胖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索简便、疗效可靠的异位妊娠治疗方法.方法:官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入氨甲喋呤(MTX)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2l例.结果:插管成功率为95.24%(20/21),治愈率为90.45%(19/21).对治愈者随访3个月,血β-HCG在4~46 d内转为正常,附件包块14~86 d内消失,月经在8~42 d内恢复.10例行输卵管碘油造影,均显示患侧输卵管通畅.结论:应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注药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简便、安全、疗效肯定.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分析POF患者血清中相关性激素FSH、LH、E2、P的水平变化及临床发病率.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从711名测定激素的女性中,选取临床确诊、检测结果符合诊断的POF患者23例,围绝经期患者21例进行比较.结果:POF(A组35岁以下,B组35~40岁)FSH水平均值升高,与围绝经期FSH均值(C组41~45岁)比较,P>0.0 5.A、B两组E2水平均值下降,与C组比较,P>0.05.LH、P两项激素的水平均值,A、B、C 3组之间差别不大,结果均显示LH升高,P下降.A组4项激素检测结果标准差均明显大于B、C两组.A、B两组占总数的3.2%.结论:POF患者血清中FSH、LH水平明显升高,而E2、P则相应降低.A组激素水平不稳定性较大.本组资料临床发病率3.2%,支持POF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这一观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急腹症之一,其发生率占妊娠的0.5%~1.5%,近年上升趋势明显.因症状及体征出现的迟而且不典型,导致早期诊断困难,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危及产妇的生命,因此必须引起重视.现将我院收入3例药流及人流术后异位妊娠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周围血管连续换血术治疗重症新生儿溶血病的疗效.方法:ABO溶血、Rh溶血患儿各1例采用脐静脉单路换血术,余2例Rh溶血患儿及1例重度窒息并DIC伴重度贫血患儿采用周围血管连续换血术.术后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经脐静脉单路换血的2例患儿,1例ABO溶血患儿于术后72 h因心衰死亡,另1例Rh患儿术后9 d痊愈出院;经周围静脉连续换血的3例患儿,术中、术后经过均顺利,痊愈出院.结论:周围血管连续换血术优于脐静脉换血术,周围血管连续换血术可在具有新生儿监护条件的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主要症状是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导致儿童的学习困难,并出现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属于破坏性行为障碍[1],对儿童身心发育影响极大,并与患儿脑功能异常有关[1].但其脑电图特点尚不十分明确.为此,笔者对我院近1年来被确诊的ADHD患儿脑电图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护理对策.方法:对2003年3月~2004年4月采用小儿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成功452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结果:静脉炎45例发生率为10%,渗液36例发生率为8%,堵塞管54例发生率为12%.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未产生不良后果.结论:科学正确地使用小儿静脉留置针,可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减少患儿痛苦及家长心理压力,且操作方便、便于治疗,对抢救危重病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未产妇人工流产后继发不孕的可能性.方法:对继发不孕患者375例及同期原发不孕患者380例常规妇科检查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并行盆腔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造影剂为40%碘化油.结果:继发不孕组中有254例(67.8%)、原发不孕组中有98例(25.8%)存在不同程度的输卵管梗阻,两组因输卵管梗阻引起的不孕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继发不孕组中CT、UU的阳性率均高于原发不孕组相对应的阳性率(P<0.05),输卵管梗阻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原发不孕组(P<0.05).结论:输卵管梗阻是继发不孕症的主要原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微量元素硒及相关生物活性物质对小儿弱视影响以及硒治疗的效果.方法:将弱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使用遮盖加精细目力训练的基础上,A组37例患儿口服亚硒酸钠0.5 mg/d,连服1周,以后每周0.5 mg,疗程6个月;B组31例患儿未服用亚硒酸钠.观察对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抽血检测血清硒(Se)、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随访1年,以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后A组血清Se(0.034±0.016)mg/L明显高于治疗前(0.013±0.008)mg/L,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血浆GSH-PX活力为(87.12±13.61)IU/L,较治疗前(53.62±18.70)IU/L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MDA含量(6.46±1.55)nmol/ml,较治疗前(8.68±1.49)nmol/ml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Se与血浆GSH-PX呈正相关(r值=0.781,P<0.01),与MDA呈负相关(r值=-0.385,P<0.05).患儿视力恢复正常者A组22例(59.46%),B组11例(35.48%);视力进步者A组12例(32.43%),B组12例(38.71%);视力恢复率A组明显高于B组(χ2值=3.896,P<0.05),远期疗效较好.结论:用亚硒酸钠治疗该地区弱视患儿有明显的治疗效果;Se水平低表明该地区小儿弱视可能与缺硒有关.提示补充适量硒可提高该地区因低硒引起的弱视患儿的视力.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目的:了解肥胖儿童的血脂水平,早期防治儿童肥胖,降低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方法:对比分析肥胖儿童和体重正常儿童的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结果:肥胖组儿童的TG、T-Ch、LDL-Ch均值均高于对照组,HDL-Ch低于对照组,疑似高血脂和高脂血症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儿童.结论:在儿童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肥胖和高血脂,可减少成年期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