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一琼
目的:探讨频谱仪联合硫酸镁消除产后会阴水肿、促进侧切伤口愈合的效果,为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200例足月顺产后发生会阴水肿的产妇随机分2组,观察组100例,采用频谱仪照射加硫酸镁湿热敷治疗;对照组100例,单用硫酸镁湿热敷治疗。结果观察组消肿效果、伤口愈合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硫酸镁湿热敷联合频谱仪照射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消除产后会阴水肿、减少硬结、促进会阴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陆刘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度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的相关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体温控制、神经系统症状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循环系统症状观察、消化及泌尿系统症状观察与护理、预防感染、监测血糖及电解质、复温掌握。认为亚低温疗法作为新的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方法,虽有一定的风险,但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严格掌握亚低温疗法的适应症与体温控制,严密观察各系统的临床表现,制定完善的护理措施,可以更好地护理患者,提高亚低温疗法的成功率,降低风险。
作者:周海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对2008年1月~2012年6月入院的3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心理、病房环境等的舒适护理,认为贯穿诊治过程的舒适护理能够显著减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不适感,保持其病情稳定,促进其病体康复。
作者:顾春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植入物器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规章制度不健全、回收交接要求不严、检查清洗不专业、包装质量要求不高、灭菌发放不规范、运输存放要求不严、使用及术后处置不规范;主要对策有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回收交接要求、专业的检查清洗、提高包装质量要求、规范灭菌发放工作、严格运输存放要求、规范使用及术后处置要求。认为对植入物器械进行严格规范的专业管理,能保证植入物器械安全高效地使用,对医院感染控制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陈雪君;杭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综述了本院ICU患者气管切开后所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并总结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的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环境的要求、医护人员的卫生要求及相关的护理方法和病情观察等,得到较好的效果。认为ICU患者气管切开后需要多方面的护理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多方面的护理能对患者的治疗及其康复有直接的影响。
作者:覃献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淹溺又称为溺水,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它液体中,由于液体充塞呼吸道及肺泡或反射性引起喉痉挛发生窒息和缺氧,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从水中救出后暂时性窒息,尚有大动脉搏动者称为近乎淹溺[1]。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病情预后差,常危及生命。
作者:雷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近年来研究表明我国梅毒患病率逐年增加[1],神经性梅毒作为梅毒螺旋体侵犯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晚期梅毒全身性损害的重要表现。其起病隐匿,病程缓慢,易被患者忽视,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后才来就诊,延误治疗的佳时机。2012年8月,本院收治了1例以麻痹性痴呆为首发症状的梅毒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韩文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15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体会。人工气道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气道湿化、吸痰及预防感染等。认为对人工气道患者采取及时气道湿化、适时吸痰及预防感染等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争取早日撤除呼吸机的关键因素。
作者:魏兴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分区护理在高危检验危急值患者急诊候诊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对急诊门诊区就诊的高危检验危急值患者进行警示性标识和分区管理,在候诊过程中实施高危检验危急值结果警示性告知,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自己所需检查的项目情况、预计等待结果的时间及等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护士有针对性地加强巡视观察,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危急值,认为实施警示性分区管理后,密切了医护、护患关系,提高了危急值报告处理的及时性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赵秀宝;李月明;黄翠青;杨小兰;韦敏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家庭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及实施疗效。方法将2010年7月~2011年8月期间收住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11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出院后实施家庭护理干预,收集2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比较,其家庭治疗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定期切合实际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家庭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杨琴;彭嘉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微创手术治疗腋臭的有效护理方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术前相关准备、术后加压包扎和门诊观察及护理。认为微创手术治疗腋臭,术后加压包扎是关键,加压包扎可避免死腔和血肿的形成;同时避免了术后皮瓣的坏死。抗菌药物的应用,能有效防止感染的出现。而手术后制动可避免皮瓣移位,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疤痕的形成。手术后留门诊观察3d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杨吉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保护血管,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不仅有利于危重患儿的抢救、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还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带给患儿痛苦,已广泛应用于小儿临床治疗[1]。由于拔管操作失误导致静脉留置导管断裂并残留于头皮血管内的病例实属罕见,本科2013年2月发生上述事件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肠内外营养对重症胰腺炎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方法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加强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8%,对照组为28%,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6.2±1.7)d,对照组为(25.6±3.4)d。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及血红蛋白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加强肠内外营养可缩短重症胰腺炎患者的康复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机体状况,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付静;胡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综述了急诊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的相关研究,将急诊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分为传统方法和新兴方法,并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的时间顺序对2种方法进行总结。本文的综述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吴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究本院医院感染的现状,为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7月15日在本院当日住院患者792人采用横断面调查,以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报告。结果调查发现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04%,例次感染率为4.14%;下呼吸道感染占43.75%,为常见的感染部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59%,一联抗菌用药为31.58%,二联抗菌用药为2.21%,三联抗菌用药为0.44%,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是43.23%。结论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能够为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目标监测提供依据,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丁珠云;曹方余;魏宗赛;颜永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了24例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包括检查前准备、心理护理、检查时护理和检查后护理。认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精心护理对能否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非常重要。
作者:李花林;胡银清;帅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帮一”临床带教方式在新护士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2012年本院新招收护士128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4名。对照组予传统临床带教方式,实验组实施“一帮一”临床带教方式,1年后对2组护士予以考核。结果实验组考核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和纠纷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帮一”临床带教方式,能让带教老师对带教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人施教,灵活调整教学计划,使新护士尽快融入护士角色,具备独立值班工作能力,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质量。
作者:谢幼珊;孙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儿科输液室患者临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实施优质护理前后的各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输液室护理时主要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护理时主要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比较2组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结果通过进行分析得知,观察组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达到90.0%,而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仅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输液室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而且对提升医院整体护理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近年来,低血糖反应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严重的低血糖会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但早期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则可有效逆转。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多样化,不易被发现,特别是无糖尿病病史的老年人[1,2]。非糖尿病老年危重患者,因自身反应性下降、气管插管不能说话、情绪消极、基础疾病症状掩盖等原因,低血糖反应发生时更难以被发现,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2012年6月27日本科收治的1例非糖尿病老年危重患者发生低血糖,因及时发现、治疗与护理,未对患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通过有效的护理,患者未再发生低血糖反应。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丽;阳君蓉;王茂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对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方法将7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比较2组的湿化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可提高湿化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苏凤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