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择期手术前后访视的实施和体会

徐惠娟

关键词:
摘要: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同时又是一个创伤过程,任何手术都会造成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有些病人疑虑重重,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引起血压高,心率加快,这种术前的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因此,加强手术前后访视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手术,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应用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但均有一定复发率.有效防止翼状胬肉复发,依然是目前眼科面临寻求解决的问题,我科自1999年-2001年对确定手术翼状胬肉患者采用术后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52例54眼,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龙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运动神经元病临床与肌病理3例报告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它选择性的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锥体束,在临床构成几种不同的类型,临床治愈者及原发性侧索硬化肌病理罕见报道.现将我院诊治的3例临床肌病理报告如下.

    作者:王常欣;秦洪义;周广福;亓发英;王玲玲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测定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在再障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9例再障患者和10例正常人外周血血清中IL-8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再障患者血清中IL-8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99.95±229.46ng/L vs 47.80±23.69ng/L,P<0.001).结论:造血负调控因子IL-8可能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郑立波;李府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微创技术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一种手术方法.它使过去传统的创伤大、痛苦大、恢复慢的外科手术向前提高了一步.

    作者:钱利平;王存生;韩宪芳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海捷亚的降压疗效并皮下水肿的微循环机制

    高血压病(EH)作为一项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造成脑血管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微血管改变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直接因素.

    作者:李青山;闫卫国;胡永强;冯家麒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腹腔镜技术在异位妊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腹腔镜技术在异位妊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无低血容量休克的腹腔镜手术52例与同期开腹手术48例作对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体温恢复天数及输液日等.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3.2±21.7)min和(75.8±20.5)min,(t=-2.03,P=0.03),术后发热天数(1.2±1.3)天和(2.5±1.7)天,(t=-4.18,P=0.00),术后住院日(3.5±1.2)天和(5. 5±1.8)天,(t=-5.25,P=0.00),输液日(2.5±0.3)天和(4.6±1.8)天,(t=-6.13,p=0.00).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优于开腹手术.

    作者:王凤革;刘晓飞;卢越;吕丽红;王敏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门诊手术室的管理

    门诊手术室可以解决淋巴结活检、痔瘘切除、包皮环切、体表良性肿瘤切除及各种清创缝合术等一系列临床上的小问题,患者不需要住院,随到随做、随做随走,一方面,极大的方便了伤病员诊治,另一方面又是缓解了医院手术室的紧张.我院门诊手术室自2001 年10月-2002年10月共完成门诊手术500多台,未因手术室各环节因素造成感染、救治延误,患者和手术医生不满意等,为医院和科室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我院手术室的管理工作做一介绍.

    作者:范秀红;王丽丽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妇科十味片的薄层色谱鉴别

    目的:鉴别妇科十味片中的香附、延胡索和白芍.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结果:建立简便,灵敏,可靠的薄层色谱(TLC)法.结论:可用于妇科十味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锦容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基因芯片技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是90年代中期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高新技术,是各学科交叉综合的崭新科学.其原理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显微印刷等方法,将大量DNA探针片段有序地固化予支持物的表面,然后与已标记的生物样品中DNA分子杂交,再对杂交信号进行检测分析,就可得出该样品的遗传信息.

    作者:王海燕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高位臂丛加浅颈丛麻醉在肩部手术的应用

    肩部创伤和锁骨骨折在创伤外科中较常见,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方法也不一,我院从1994年-2002年共行肩部及锁骨手术140例,应用高位臂丛加浅颈丛麻醉法,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伞国华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配制呋喃西林溶液处方的商榷

    目的:改进配制呋喃西林处方.方法:增加使用量为0.1%苯甲酸钠做助溶剂,氯化钠8.5g调节等渗.结果:配制呋喃西林溶液放置中质量不稳定,时常有结晶出现.结论:改进后处方溶液质量稳定,无结晶出现.

    作者:张晨曦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三联直肠给药治疗慢性肠炎临床观察与分析

    慢性肠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以往常规的口服给药或静脉给抗菌、消炎治疗、疗效甚微.我院自开展采用氟哌酸胶囊、甲硝唑片、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三联直接直肠给药后,治疗慢性肠炎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临床治愈率近100%.

    作者:梁亚荣;张红霞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2例氨苄青霉素迟发性过敏反应临床观察与分析

    氨苄青霉素是一种半合成的青霉素,具有价格低廉、杀菌力强、毒性低的特点,基层医院中应用广泛的药物之一.

    作者:陈庆红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救治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头部损伤患者年龄小于14岁,GCS评分为3-8分,自1998年-2003年5月我院共收治小儿重型颅脑损伤118例,均经CT检查,根据小儿颅脑损伤的特点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春建;侯松玉;陈复苏;冯浩淼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

    19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临床肿瘤学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作者:王瑞萍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成人病毒性脑炎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成人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更昔洛韦和阿昔洛韦,比较其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的时间.结果:更昔洛韦组在热退、头痛消失、意识及瘫痪恢复时间方面比阿昔洛韦组缩短(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优于阿昔洛韦.

    作者:郑东明;宋利春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调经止痛胶囊治疗痛经180例

    我们近年应用调经止痛胶囊(成都恩威中医药研究所)治疗痛经18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光;费新潮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促肝细胞生长素并大黄蛰虫丸治疗活动性肝硬化的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分析了我科2000年-2003年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以下简称促肝素)并大黄蛰虫治疗活动性肝硬化18例,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分析,以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2003年采用促肝素并大黄蛰虫丸治疗的各类型肝硬化18例,分别与同期16例常规综合治疗住院肝硬化患者做回顾性对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促肝素并大黄蛰虫丸治疗组(A)18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83.3%(15/18),死亡率11.1%(2/18).而对照组(B)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6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为62.5%(10/16),死亡率31.3%(5/16).两组之间有效率及死亡率均有很大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肝硬化基础上加用促肝素并大黄蛰虫丸,不仅可保持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DNA合成,提高血清白蛋白,从而达到有效改善肝功能,促进腹水吸收,是一临床可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

    作者:吴秋珍;王霞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血脂异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辉瑞公司生产,商品名立普妥)10mg/天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达标率及安全性.方法: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建议,35名血脂未达标的老年患者坚持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天,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2周、6周检查血脂情况,同时监测血清转氨酶(AST、ALT)、肌酸激酶(CK)等有关实验室指标.结果:服药后2周,总胆固醇(TC)由6.49±1.42mmol/L降至5.16±0.97mmol/L,下降幅度为20.5%,达标率为54.3%(19/3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3.52±0.97mmol/L降至2.45±0.69mmol/L,下降幅度为30.9%,达标率为57.1%(20/35),甘油三酯(TG)由1.68±0.71mmol/L降至1.62±0.8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由1.30±0.34mmol/L升至1.38±0.32mmol/L;而服药6周后,TC降至4.40±0.89mmol/L,下降幅度为32.2%,达标率为80.0%(28/35),LDL-C降至2.02±0.65mmol/L下降幅度为42.6%,达标率为85.7%(30/35),TG降至1.58±0.82mmol/L,HDL-C升至1.39±0.35mmol/L.结论:阿托伐他汀10mg/天可降低TC、LDL-C、TG,升高HDL-C,有良好的血脂达标率,副作用少,对老年人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

    作者:刘戬;李广镰;郭南山;潘宜智 刊期: 2003年第23期

  • 肝癌共刺激分子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共刺激信号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脂质体介导DNA转移法将人B7基因转入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建立新的细胞株B7+Smmc7721,PCR及逆转录PCR(RT-PCR)法鉴定.噻唑盐(MTT)比色试验体外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激活的LAK细胞(LAK-C)对两种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PCR,RT-PCR法证实B7+Smmc7721细胞稳定表达B7基因,LAK细胞对B7+Smmc7721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Smmc7721,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7基因可以体外转染人肝癌细胞,并表达有活性的B7分子,B7分子可明显增强IL-2激活的LAK细胞的肿瘤杀伤作用,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王权;李有柱;吴德新 刊期: 2003年第23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市医学情报所

主办:中华临床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