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桡动脉穿刺包扎法对降低桡动脉穿刺术后出血风险的研究

黄芳菲

关键词:改良桡动脉穿刺包扎法, 桡动脉, 穿刺包扎, 术后止血
摘要:目的:探究改良桡动脉穿刺包扎法对降低桡动脉穿刺术后出血风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180例,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桡动脉穿刺包扎法进行包扎,对照组采用传统桡动脉穿刺包扎法进行包扎.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止血效果、止血时间及患者舒适度等.结果:试验组止血成功率为96.7%,对照组止血成功率为8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止血总时间为201.3min(s=30.5),对照组止血总时间为279.4min(s =4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肿胀感明显减少,舒适度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改良桡动脉穿刺包扎法对挠动脉穿刺介入术后伤口进行包扎,可以有效降低出血风险,且其舒适度优于传统包扎方法.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发骨与关节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4年急诊救治的96例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采取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髓内针内固定的治疗组与钢板内固定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本次手术治疗效果与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结果:治疗组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多发骨与关节损伤临床效果理想,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长生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ICU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ICU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SAP病患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或非手术手段进行常规治疗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实行ICU治疗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指标.结果:就治疗成功率、ICU停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而言,研究组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其预后结果,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红军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近几年我院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和对照组(接受普通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癌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后并发症(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心律失常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促进冠心病介入患者术后的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黄熙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在急诊心肺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科急救护理流程对提高急诊心肺脑复苏患者抢救有效率的影响.方法:运用现代流程再造管理理念对我院急诊科现有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优化设计,比较实施优化标准流程前(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32例急诊心肺脑复苏患者病例抢救资料)和实施优化标准流程后(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40例急诊心肺脑复苏患者病例抢救资料)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医疗纠纷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优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后,急诊心肺脑复苏患者抢救时间明显缩短(P<0.001)、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P<0.001),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P<0.001),患者家属对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护理技能及医护配合满意度明显提高(P<0.001).结论:优化护理急救流程缩短了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急诊接诊、促进医护一体化配合,缩短院前抢救时间,提高救治率,还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极高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孔凡平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超声检测在胎儿心脏异常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超声检查在胎儿心脏异常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超声科于2015年1 ~12月在行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272例孕妇中发现胎儿四腔心中疑似异常的14例孕妇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4例孕妇中,共检出胎儿心脏异常6例,发生率为2.21%,其中先天性心脏病5例(83.33%),其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2例(33.33%),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1例(16.67%),单纯性房间隔缺损1例(16.67%),右位心1例(16.67%);心脏肿瘤1例(16.67%),病理检查确定为室间隔横纹肌瘤.结论:在产前对孕妇进行超声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胎儿心脏异常,而且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性较高,有助于及时给予妥善处理.

    作者:金泽宏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健康教育及新型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及新型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法将其分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及新型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98.34%)高于对照组(87.58%),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对冠心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服药依从性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及新型护理模式,可促使患者身体功能早日康复,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邓芬燕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自控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意义

    目的:探索自控分娩镇痛中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分娩的产妇100例,并对此次研究产妇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对比第一产程总耗时、第二产程总耗时、宫口全开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产钳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分娩产妇中效果显著.

    作者:侯巍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临床路径在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在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中采用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7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应用临床路径护理方法,护理后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明显较高,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李红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冷光源与常规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冷光源与常规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30例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取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15例)和试验组(15例),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蓝光照射,试验组给予患儿冷光源光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60%,试验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3%,试验组较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运用冷光源治疗新生儿黄疸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临床效果,治疗有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海丽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目的: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6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根据Flynn评定标准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均髓访4~36个月,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肘关节受限,无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Gard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相对简单、固定效果满意,术后功能良好,疗效可靠,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选择.

    作者:姜巍巍;初志强;于庆海;郑秀山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

    目的: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10名护理人员,将其纳入此研究中,并对其进行分层级管理,对比其实施前后的作用效果.结果:此研究中我院的110名护理人员实行分层级管理模式后,其基础护理、病室管理及优质护理明显优于实行前,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提升总体护理管理质量及护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邹平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基层医院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实施临床路径(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因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按制定好的LC临床路径模式治疗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对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医疗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层医院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作者:钱勇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控制手足口病院内传播的有效方法探究

    目的:探究控制手足口病院内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手足口病的传播方法,并以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及家属(采取传统防病菌传播措施)作为A组,2013年8至2014年1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及家属(采取强化防病菌传播措施)作为B组,两组患者各30例,观察两组手足口病患者家属的疾病认知程度、治疗依从性.结果:B组手足口病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及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在院内传统的防病菌处理中给予安全管理等措施进行干预可提高患儿家属的认知程度,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从而降低病情蔓延的概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实施.

    作者:黄海东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4例自愿人工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两组均给予人工流产手术.对照组不给予麻醉药物,观察组给予异丙酚麻醉.结果:观察组的无疼痛比例(100.00%)高于对照组(12.77%);观察组的出血量>30ml的比例(2.13%)低于对照组(23.40%);观察组使用≥6号的扩宫器的比例(8.51%)低于对照组(59.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工流产中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可减少出血量,减少患者的疼痛,减少扩宫器的使用频率,值得推广.

    作者:陈杨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和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和胰岛素泵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不同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80例2型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比两组患者的血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血浆pH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平均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酮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及血浆pH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胰岛素平均用量与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胰岛素补给具有明显优势,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式.

    作者:何伟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骨痹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骨痹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7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骨痹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9%;对照组为61.4%;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面,应用骨痹糊治疗比应用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提升治愈率.

    作者:郭俊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人性化护理理念在神经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理念在神经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神经科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选80例,按入院编号的单双数分成两组后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基础护理常规组(40例)、人性化护理干预组(40例),判定总体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并发症率、满意率和常规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神经科护理中效果突出,可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学习.

    作者:张爱萍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骨关节外伤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在骨关节外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86例骨关节外伤患者,对其分别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和普通X线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的差异.结果:研究组骨外伤检出率为100%,对比组骨外伤检出率27.27%,两组患者的骨外伤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碎骨检出率14.69%,对比组碎骨检出率6.29%,两组碎骨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塌陷检出率19.58%,对比组骨折塌陷检出率6.99%,两组骨折塌陷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关节外伤患者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进行检查,能够更加立体的检查出患者的骨折形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费建荣;赵建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在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 年3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35例,入组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对此35例患者治疗前后康乃狄克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嗅功能检查法(CCCRC)对比,对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加以分析总结.结果:本试验中,入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3% (33/35);治疗前后嗅功能CCCRC评分分别为4.83分(s=0.15)与6.82分0=0.51),对比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t=22.146,P<0.05);35例患者仅有2例患者术后发生鼻腔粘连(5.7%).结论:将鼻内镜手术应用于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老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其嗅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故值得借鉴.

    作者:黄熹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展开观察与研究.方法:选取105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向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临床路径护理,可有效缩短其治疗时间,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邹海洁;刘海光;褚雪娇;夏婷婷;郭宋 刊期: 2016年第18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