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永元;钱云
目的:探讨62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2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其中对照组进行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进行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42%;在咳嗽、胸闷、喘鸣、呼吸困难与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上,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可有效提高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立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究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8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通过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对照组采用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47%,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9年(S=0.7),生存质量总改善率为93.88%;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4年(S=0.3),生存质量总改善率为77.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通过紫杉醇联合顺铂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佳,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郭江涛;李建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究医院就诊老年患者牙髓根尖周病临床路径文本制定方式和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105例老年牙髓根尖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就诊时使用临床路径模式,观察院内医疗资源节省情况和患者康复周期缩减情况.结果:在引入这种模式之后,既往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和以往相比较为严谨,患者疾病得到满意控制,大限度地降低了医疗资源浪费和患者就诊时间.结论:对于老年牙髓根尖周病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用临床路径,可节省医疗资源,缩减康复周期,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蒋柏荣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我院近年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情况.方法:从2011年2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中抽取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分别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及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治疗(研究组).结果:研究组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排气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时间更短(P<0.05).结论:给予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星军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分析补肾调经法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所选患者采用补肾调经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半年,所选60例患者中,怀孕49例,治愈率为81.67%,未孕11例,治疗无效率为18.33%.结论:利用补肾调经法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显著、方法简单、费用低廉、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王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有效的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康复质量,降低并发症.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00例,所有患者均并发了上消化道出血.对其进行科学护理,对患者进行住院及出院3个月后的随访,对其情绪、体重、大小便情况、心血管病复发率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在出院3个月后,仅有1例患者出现心血管病复发,复发率为1%,此患者年龄为86岁,所有患者情绪良好、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总体身体状况良好.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康复质量与护理过程密切相关,全面、科学、有效的护理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心血管病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张宁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对比分析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62例,分为两组,A组用普罗帕酮治疗,B组用胺碘酮治疗,分析两组治疗的有效性.结果:两组治疗后24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B组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93.55%,高于A组的77.42%(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1个月后的疗效明显优于采用普罗帕酮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吕风云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对降低交接斑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护理缺陷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PACU 2015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术后麻醉患者2637例,对品管圈活动开展前、中、后在交接班过程中发生护理人员的护理缺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PACU护理人员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PACU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明显降低交接班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晓红 刊期: 2016年第13期
观察清脑化瘀方对痰火上壅型脑卒中即脑梗死急慢期颈动脉血流速度、血管结构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81例,治疗组服用清脑化瘀方配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明显缩小动脉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脑化瘀方能明显缩小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动脉硬化斑块,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仝树坡;李贤;黄春英;刘元;江小荣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妊娠期间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分析产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来我院进行产科检查的1036例正常妇女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和病因.结果:妊娠期发生心电图异常者占25.0%,前五位分别是窦性心动过速169例(16.31%),短PR 37例(3.57%),T波改变20例(1.93%),室性期前收缩12例(1.16%)和ST改变7例(0.68%):各年龄组异常心电图类型的分布无明显差别.结论:妊娠期间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较高,以窦性心动过速和短PR较为常见,临床应排出其他疾病,做好跟踪随访.
作者:游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急救措施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急诊抢救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5例,根据患者在急救处理中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差异性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采取常规脱水降颅压,保护脑神经等西医手段治疗,其余34例归纳为观察组,在西医处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理念行辨证施治急救,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脑中风中医症候评分”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患者在症状及神经损伤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治疗急性脑出血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疗效确切,起效迅速,值得推产应用.
作者:韦玉康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患有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适手术期和手术方式.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被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120例,根据患者发病至手术的时间段进行分组:一组为超早期治疗组,二组为早期治疗组,三组为延迟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不同手术方式,即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除骨瓣减压术.结果:一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表现较后两者良好,其中第三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前两者相比明显较低.在手术治疗后的死亡率比例中,第一组和第二组较第三组患者明显要少.结论:发病后时间和治疗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患者在手术后的机体状况,选择不当可造成伤残和死亡,因此高血压脑出血一旦发生,应及时救治,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法.
作者:李进淼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深入分析在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治疗中,血浆置换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0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获得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采用随机性抽签分组的方式将4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两组患者在近期疗效、激素使用量、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血浆置换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田瑛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相比单独使用头孢菌素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疗效,以评价其在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的76例老年CAP患者:46例使用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平均年龄71.0岁(s=5.3),CAP评分<3分;单独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72.0岁(s=4.95),CAP评分<3分.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46例中,有效治疗42例,有效率为91.3%,转院率8.7%;对照组36例中,有效治疗22例,有效率65%,转院率35%.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用于治疗老年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安全有效的,且优于单独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在社区医院对老年CAP(评分<3分)患者可作为首选.
作者:杨清梅;杨青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减少康复医学科医院感染发病率、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以及给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我院康复医学科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的859份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结果:剔除重复菌株后,检出病原菌276株,其中检测到多重耐药菌120株,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是43.40%.多重耐药菌中的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结论:我院康复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需加强多重耐药菌管理.
作者:孙宜;孙宓 刊期: 2016年第13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威胁育龄期女性身心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同时也是引起不孕的常见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患者目前佳的治疗方式是辅助生殖技术,但该群体行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偏低,究其原因引人深思.本文旨在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的关系中,卵巢功能低下的重要相关性.
作者:宋文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均为55例,两组均拒绝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均行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对照组单独服用阿司匹林,试验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血小板指数,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的梗死后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病死、血管再栓塞、死亡等的人数均比对照组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出血人数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显著,且产生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单宏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92例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患者,按照1:1的比例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2组.参照组46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46例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阴道分娩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9.1%、4.3%,明显优于参照组的69.6%和23.9%,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癜痕子宫阴道分娩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阴道分娩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作者:汪虹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单发和多发子宫肌瘤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肌瘤数量进行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每组各25例,均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单发组Ⅰ型供血血管使用率低于多发组Ⅰ型,Ⅱ型与Ⅲ型供血血管使用率分别高于多发组Ⅱ型与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单发组与多发组的子宫与肌瘤体积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发和多发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远期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魏淑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间苯三酚在促进第一产程进展的临床效果和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诊治的212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106例)与对照组(106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山莨菪碱和地西泮臀部肌内注射,试验组采用间苯三酚臀部肌肉注射,对两组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产妇的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有16例为剖宫产,剖宫产率为15.09%,对照组中有30例为剖宫产,剖宫产率为28.30%,试验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阿普加(Apgar)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间苯三酚能有效缩短产妇的产程,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杨颖;王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