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鹏程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9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共计48例,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共计4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0.8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患者恢复较快,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杨永花;李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须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74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康复护理,经过护理后6个月,统计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74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均愈合良好;74例患者的膝功能均改善;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僵硬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应用康复护理,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惠艳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评估将无创通气应用于治疗与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选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3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化痰、抗感染、利尿等常规治疗与护理,而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无创通气治疗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动脉血气指标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2.11%)明显优于对照组(73.68%),血压饱和度、二氧化碳、动脉血氧分压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明显改善其症状,效果明显,可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姚小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糖尿病诊断和监测中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本院慢病科糖尿病小组定期免费检查的3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30例非糖尿病存在血糖升高患者(非糖尿病组)及30例健康体检人员(健康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人员均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检测,统计分析三组人员的检测结果.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与非糖尿病、健康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非糖尿病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健康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非糖尿病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健康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糖尿病诊断和监测中糖化血红蛋白应用价值高,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周晔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20倒,依据随机平均原则划分为参照组例与研究组60例.参照组6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6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与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手术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与护理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徐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宫外孕诊断中联合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联合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宫外孕患者中,随机抽取93例(经病理检查或手术探查证实)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单用与联用下诊断的准确率.结果:93例患者单用阴道超声共诊断出86例(92.47%),腹部超声共诊断出69例(74.19%),阴道超声+腹部超声共诊断出92例(98.92%);两种超声检查方式联用诊断率显著高于其单用检查,差异显著(P<0.05).结论:宫外孕患者采用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进行诊断,可有效避免漏诊、误诊等,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秀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麻醉药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药品,连续使用麻醉药品之后容易使人体对其产生依赖性,医疗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若是不合理使用麻醉药品,容易造成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对麻醉药品产生较强的依赖性[1].现阶段,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麻醉药品的数量、种类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麻醉药品的管理难度.本文主要针对麻醉药品在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解决麻醉药品使用、管理问题的对策,旨在保证麻醉药品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性.
作者:王玉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导致阑尾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进行手术治疗的369例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发生感染情况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发生感染情况的34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观察分析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结果:本组369例阑尾炎患者中,有25例出现了切口感染情况,感染率为6.77%,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原因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患者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病理类型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阑尾炎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需要从多方面加以防治,以减少患者的切口感染率.
作者:李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大鼠病理性疼痛建模,研究甲泼尼龙对大鼠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并分析其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大鼠病理性疼痛建模,于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3天做疼痛行为学指标、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测定.结果:行为学观察发现两组大鼠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手术前后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变化显著(P<0.05),而实验组MWT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纽术后MWT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术后3d测定的TNF-α、IL-6 和TGF-β1与术前比较,结果均显著增高(P<0.05);而实验组术前与术后3d测得的TNF-α、IL-6和TGF-β1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术后3d测得的TNF-α、IL-6和TGF-β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甲泼尼龙能显著降低炎症相关因子,从而减轻病理性疼痛,镇痛效果确切,可为该药应用于临床镇痛提供可靠的动物实验依据.
作者:王嘉争;肖继;王德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究腹腔镜剔除术给卵巢囊肿患者卵巢功能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64例卵巢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采取的不同术法进行分组:实行腹腔镜剔除术的32例患者归入试验组,实行传统开腹手术的32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卵巢功能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的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均有改变.随着时间改变,E2先减后增,FSH和LH先增后减,且试验组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剔除术给患者卵巢带来的伤害较小,其卵巢功能可以更快恢复.
作者:严知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Dupuytren骨折术后后动、骨折恢复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2例Dupuytre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时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的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评分、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Dupuytren骨折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骨折恢复效果,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究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疗效,TIMI分级、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50例,有效30例,治疗有效率为60.0%;试验组50例,有效41例,治疗有效率为8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IMI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再发心绞痛6例,再次心肌梗死1例,泵衰竭死亡1例,猝死1例,试验组再发心绞痛3例,猝死1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伍建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方案对胸痹心痛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84例胸痹心痛病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前者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依从性展开对此.结果:研究组的总依从率为95.24%,显著高于参照组78.57%的总依从率(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优于参照组,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运用中医护理方案对胸痹心痛患者实施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的疼痛与不适,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陈秋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顺腋纹小切口超薄皮瓣腋臭根治术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顺腋纹小切口超薄片瓣腋臭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结果:Ⅰ期愈合的患者有78例,而且切口不明显,瘢痕很小,气味已经去除;发生血肿患者1例,经针对性治疗后愈合;切口坏死裂开1 cm左右的患者1例,给予抗感染和换药后达到Ⅱ期愈合.结论:施行顺腋纹小切口超薄皮瓣腋臭根治术的治愈率几乎可以达到99%,切口隐蔽、瘢痕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述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对细菌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细菌感染患者共60例,分为脓毒血症组、细菌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局部细菌感染组均20例,分别测定3组的PCT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结果:在治疗前,3组患者的血清PCT和WBC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PCT明显下降,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也有一定下降,但两两之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细菌感染患者进行诊治时,使用测定PCT的方法可取得更加明显和准确的效果.
作者:盛忠燕;胡会;罗贵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后,超声医学检查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超声医学检查在血吸虫病的早期发现、慢性阶段和晚期阶段的诊断以及与其他检测方法相互结合的必要性,从而为血吸虫病的诊治找到更加有效的方式,为控制和终消灭血吸虫病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方法:对1980例日本血吸虫病疑似患者进行肝脏超声医学检测,超声检测内容包括:肝、脾大小,肝脏形态,内部回声,门静脉、肝静脉粗细走向;血清学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血吸虫抗体检测(IHA);进行大便病原学检测:加藤氏涂片检测日本血吸虫卵.结果:全部调查对象超声检测阳性率30.2%,比血清学检测阳性率21.10%高出9.1%..终确定为血吸虫临床患者的为598人.40 ~ 70周岁日本血吸虫患者占81.1%,未发现20周岁前的患者,说明日本血吸虫患者均为继往感染者.结论:在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达到传播控制水平后,超声检测在血吸虫病的检出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很大一部分在血清学检查中表现阴性的患者,如果能结合超声肝脏检查,是完全可能被及时诊断出的,从而避免了其他更为复杂、有创伤的检查介入,减轻了患者精神、人体、经济上的不必要负担,值得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给予高度重视.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任一种测手段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超声医学检查没有特异性,值得医务工作者去讨索和研究.
作者:夏正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产妇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79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收治的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39例产妇,观察组有40例产妇.给予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产妇产前健康宣教,做好催产及各产程护理,心理护理,产后护理.对比两组产妇各个产程使用的时间、产后出血量、胎儿窘迫概率以及新生儿窒息概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各个产程使用的时间、产后出血量、胎儿窘迫概率以及新生儿窒息概率均低于对照组,两个临床研究小组之间产生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产妇进行细微、到位的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作者:高志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本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9倒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行手术治疗,观察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的骨性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2个月(s=1.6),未见固定物断裂、切口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前患者的Harris评分为65.2分(s=7.5),术后1年为87.5分(s=15.7),与术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依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手术术式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卓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评估非侵入性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本文回顾了含有15个随机和半随机的临床试验评估非侵入性的干预措施对提高肺癌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参与者(n=1587)包括不分性别和年龄的任何阶段的肺癌的患者.
作者:马若云;褚秀美;宇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子宫颈病变的各阶段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单独感染与混合感染的发生情况,并探究特定组合的HPV混合感染对子宫颈癌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以我院90例女性子宫颈标本为研究对象,按其病变程度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样本实施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对HPV分型进行鉴定,分析HPV混合感染的情况.对两组间的优势比(OR)进行计算与分析,以检测特定HPV混合感染和子宫颈病变间的关联.结果:两组标本在混合感染的发生率上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于单一感染,HPV68与HPV16混合感染会增加子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或浸润性子宫颈癌(ICC)的患病风险.结论:高危型HPV病毒混合感染的患者,产生ICC或HSIL的风险高过单一高危型HPV病毒感染.
作者:刘霞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