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上腹瘢痕粘连下左上腹两新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改进策略

严顺新;仲召文;孙阳

关键词:右上腹瘢痕粘连, 左上腹两新入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器械通道, 操作空间, 策略
摘要:目的:右中上腹腹膜炎、大切口手术及放疗后,腹腔镜下见右上腹广泛瘢痕粘连,在解离粘连、建立胆囊切除空间失败后,改从左上腹入路胆囊切除术,依具体情况,探讨建立器械通道和操作空间的可能性和实用性。方法自2001年5月-2015年5月有13例患者(有右上腹腹膜炎、大切口手术、放疗史)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发现右上腹广泛粘连,常规LC失败后,改从左上腹肝下脏面入路和肝镰状韧带入路建立手术器械通道,并沿肝脏脏面从上向下、从内向外解剖而建立胆囊切除空间,施行LC术。结果手术时间为70~155 min,平均117 min。13例有右上腹瘢痕粘连的病例,近创伤处粘连重远创则轻,经左上腹两条入路巧妙避开难以分离的瘢痕粘连面,均成功进行探查及切除术,建立器械通道及切除空间顺利,除手术时间较长外,无胃肠、胆管损伤。结论与距离呈负相关是后天性右上腹瘢痕粘连的特点,改从左上腹肝下脏面入路和肝镰状韧带入路,可避开瘢痕粘连轻松建立胆囊LC手术通道;再沿肝下及于胆囊周围由上向下和内侧向外建立胆囊切除空间,两条路径LC为切实可行的手术路径。
中国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合并支原体感染的大叶性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中常规细胞学检测及意义

    目的:研究大叶性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常规细胞学形态学检测、肺炎支原体- DNA(MP- DNA)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大叶性肺炎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的患儿87例,行BAL当天对患儿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为:重症组27例,轻症组60例;根据BALF免疫荧光定量MP- DNA结果,分为支原体感染73例:中拷贝组32例、高拷贝组41例,无支原体感染14例;ELISA法检测BALF中IL-17水平,对BALF中细胞HE染色后放大100倍计数,比较各组间常规细胞学计数百分比差异。结果 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淋巴细胞百分比(LY%)与血清中NE%和LY%无相关性(>0.05);轻症组患儿BALF中柱状上皮细胞计数百分比高于重症组,并且重症组患儿BALF中巨噬细胞百分比高于轻症组(<0.05);高拷贝组NE%高于中拷贝组(<0.05),且NE%与BALF中IL-17水平及MP- DNA拷贝均呈正相关(1=0.49,=0.000,2=0.48,=0.000)。结论大叶性肺炎肺泡灌洗液中成分更能反应大叶性肺炎局部炎症情况;大叶性肺炎发生时柱状上皮细胞受损脱落,同时巨噬细胞趋化聚集参与炎症反应;肺炎支原体感染时,IL-17通过中性粒细胞募集作用发挥抗感染能力, BALF中NE%可间接反映患儿局部感染支原体拷贝数。

    作者:王云霞;刘文光;谷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七氟醚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经喉罩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比较

    目的:观察和比较七氟醚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经喉罩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拟行FOB检查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组(S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S组采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的静吸复合麻醉方式,P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全凭静脉麻醉方式。两组均置入喉罩并保留自主呼吸,经喉罩行FOB检查。记录入室后安静时(T0:基础值)、镜检前(T1)、镜检进行2 min(T2)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麻醉效果,并记录镜检时间、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组T1时HR、MAP和SpO2明显低于S组、PETCO2明显高于S组;T2时MAP、HR和PETCO2明显高于S组、SpO2明显低于S组(<0.05)。S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P组(<0.05)。S组短暂呼吸抑制、检查中断率明显低于P组(<0.05)。结论经喉罩吸入七氟醚复合静脉瑞芬太尼用于小儿FOB检查,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全凭静脉麻醉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王珊珊;张志捷;祁宾;冯伟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微创单孔腹腔镜治疗卵巢囊肿患者手术入路方案研究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三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该院住院拟行良性卵巢囊肿剔除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传统三孔腹腔镜治疗方式,观察组给予单孔腹腔镜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卵巢功能指标和美观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4和72 h的疼痛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和意外肠道损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与术前的结果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30 d后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细胞激素(FSH)含量均有提升,雌二醇(E2)含量有明显地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前两组患者E2、LH和FSH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两组患者E2、LH和FSH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的美观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单孔微创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剔除巢囊肿患者的治疗,在相同疗效的基础上,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感,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美观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淑芳;代霁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硬质内镜辅助下行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的初步体会

    目的:介绍在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手术中使用硬质神经内镜的初步体会。方法2013年5月应用硬质神经内镜完成1例脊膜膨出和2例脊髓脊膜膨出的切除和修补术。男2例,女1例;中位年龄20个月(13~22个月)。手术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全程应用硬质内镜观察,手术操作均在镜鞘外进行。结果3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硬质神经内镜可用于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的手术治疗,可简化手术过程,减少组织损伤。

    作者:吕健;权瑜;巩守平;张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腔镜下一种新打结方法

    随着医学的发展,腔镜下手术范围开展越来越广泛,而镜下打结是一切腔镜手术的基础,结扎是否牢固及打结是否顺畅关系到手术成败。作者结合传统绕线打结法的经验,自创了一套安全可套,且不需要任何特殊器械的打结法,以期在狭小空间也能顺畅打结,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董祖海;龙晨蒙;李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X线引导引流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非X线引导下床边引流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该院行十二指肠镜治疗AOSC的临床病例,分析在非X线引导下床边使用十二指肠镜治疗AOS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在介入室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AOSC患者中,插管成功146例,插管成功率为93.6%(146/156),胆红素明显下降146例,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3.6%(146/156),出现轻型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管炎和十二指肠乳头穿孔等并发症共18例,发生率为11.5%(18/156);在非X线引导下床边行十二指肠镜治疗AOSC患者中,插管成功13例,插管成功率为86.7%(13/15),胆红素明显下降12例,内镜治疗成功率为80.0%(12/15),出现轻型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和胆管炎并发症各1例,发生率为20.0%(3/15)。结论在非X线引导下床边十二指肠镜行超选胆管插管技术已经成熟,可以为部分AOSC重症患者或孕妇及不宜接受X线照射的患者解除胆道梗阻。

    作者:梁运啸;农兵;梁列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指南(2015版)

    随着对胆囊功能认识的逐渐提高,内镜微创保胆技术得到了广泛开展和普及,此项技术己在国内有了很大的发展,内镜微创保胆委员会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从而为该技术的实施提供指导和帮助。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诊内镜下治疗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相关因素及急诊内镜治疗的止血措施,总结预防和治疗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该院行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的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6例内镜下止血成功,成功率达96.30%。结论治疗性ERCP术后乳头出血重在预防,术后一旦出血,急诊内镜下止血是直观、简便且有效的措施。

    作者:张燕霞;黄茜;马久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腕关节镜监视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腕舟骨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经皮微创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科2009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12例腕舟骨骨折患者运用关节镜探查腕关节并在腕关节镜监视下复位腕舟骨经皮微创螺钉固定,如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一期进行处理,术后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常规行三维CT及MRI检查。12例患者均在伤后15d内进行手术治疗。结节部骨折8例,腰部骨折4例。年龄20~58岁,男7例,女5例,慢速车祸外伤6例,运动损伤4例,摔伤2例。应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及Her-bert和Fisher腕舟骨骨折评价标准评价手术后随访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患者健侧为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合并TFCC损伤2例,为中央型。对术后6和12个月行常规X线影像学检查,术后6个月全部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腕关节评分标准患侧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腕关节镜经皮固定腕舟骨骨折,具有复位精准,创伤小,不遗漏TFCC等损伤,康复较快等优点。

    作者:魏利成;雷光华;易汉文;胡伟国;何科;车国良;欧阳鹤鹏;兰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喉罩全麻下纤维支气管镜取儿童支气管异物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估全麻经喉罩行纤维支气管镜取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间该院在喉罩全麻下纤维支气管镜取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57例。结果57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均1次手术取出成功,全部病例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有5例钳取肉芽组织出现少量出血,未出现喉水肿、喉痉挛和心跳呼吸骤停等并发症。结论喉罩全麻下纤维支气管镜取儿童支气管异物手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森雄;梁卓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对Borrmann Ⅳ型胃癌术前分期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超声内镜(EUS)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Borrmann Ⅳ型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的影像学术前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EUS和MSCT检查对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4.2%和79.2%(=0.009),分层分析表明MSCT对T3、T4分期的准确率高于EUS(T3:84.6% vs 57.7%,=0.032;T4:82.4% vs 41.2%,=0.032)。两者对N分期的准确率,均为56.3%(=1.000),无明显差异,EUS和MSCT对淋巴转移检查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83.3%/72.2%和66.7%/91.7%。结论 EUS更适合对早期胃癌分期,而已浸润至浆膜层及有远处转移的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应优先选择MSCT检查进行分期。

    作者:赵新浩;张福成;魏志;王要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附49例报告)

    目的:评价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该科自2012年1月-2015年8月对49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行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术中采用了“三明治”法进行尿道重建。结果49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15±0.29)h,术中出血量(60.25±20.29)ml,没有直肠损伤出现。患者术后1或2 d可以下地活动。术后病理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5例,切缘阳性13例。3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尿失禁,2例患者出现尿道狭窄。对其中46例患者随访1~43个月,5例患者出现生化复发。结论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安全、有效。熟悉前列腺局部解剖及熟练掌握各种腹腔镜下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乔鹏;邢念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两种预切开方法在逆行胰胆管造影困难性胆管插管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两种乳头预切开方法在困难性胆管插管的优劣。方法比较两种预切开方法在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插管时间(从预切开开始到导丝进入胆管的计时)的差异。结果插管成功率以针状刀预切开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插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困难性十二指肠乳头插管预切开,如导丝不能进入胰管,应首选针状刀预切开。

    作者:卢磊;周文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方式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方式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治疗膀胱癌的临床观察指标,评价腹腔镜技术在RC治疗膀胱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10月-2014年8月该院实施RC患者49例,其中腹腔镜组20例(A组)、开放组29例(B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等作为观察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术中出血量A组低于B组[(416.66±232.73)ml vs (964.16±445.73)ml,<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A组低于B组[(14.93±2.72)d vs(19.50±3.16)d,<0.05)];术后并发症A组少于B组(<0.05);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分析两组临床观察指标,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治疗膀胱癌,在手术效果方面与开放手术相似,但其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恢复快和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远期疗效尚需要更多病例术后随访。

    作者:王晓东;王元林;石华;徐述雄;李凯;罗光恒;杨秀书;胡建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异位胰腺36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检索2012年1月1日-2014年11月30日在南京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病例,筛选因异位胰腺住院行ESD的病例,归纳总结出资料完整的病例共36例,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回顾分析操作过程、标本病理、随访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ESD治疗胃异位胰腺34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2例,平均操作时间66 min,平均切下标本大小21.0 mm×16.0 mm,标本完整切除率100.00%。随访并发症中,发热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穿孔1例。结论 ESD是目前较先进的微创治疗手段,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获取准确病理学诊断,是异位胰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文明;彭德银;凌亭生;邹晓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镜下肿瘤电切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和经典入路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操作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患者40个样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年龄35~9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血管旁入路组(V组,=20)和经典入路组(T组,=20)。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每侧闭孔神经阻滞穿刺尝试次数、穿刺时间、穿刺过程中高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穿刺后大腿内收肌群肌力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V组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大于T组(<0.01);V组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少于T组(<0.01);T组出现2例穿刺过程误入血管,调整后注药,V组未见误穿血管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两组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大腿内收肌力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或<0.01);T组穿刺过程中高VAS评分明显高于V组(<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术后闭孔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异常及闭孔神经损伤等情况。结论与经典入路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定位准确,调整次数少,操作时间短,且安全、舒适、有效。

    作者:杜鑫丹;陶凡;黄焱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右上腹瘢痕粘连下左上腹两新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改进策略

    目的:右中上腹腹膜炎、大切口手术及放疗后,腹腔镜下见右上腹广泛瘢痕粘连,在解离粘连、建立胆囊切除空间失败后,改从左上腹入路胆囊切除术,依具体情况,探讨建立器械通道和操作空间的可能性和实用性。方法自2001年5月-2015年5月有13例患者(有右上腹腹膜炎、大切口手术、放疗史)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发现右上腹广泛粘连,常规LC失败后,改从左上腹肝下脏面入路和肝镰状韧带入路建立手术器械通道,并沿肝脏脏面从上向下、从内向外解剖而建立胆囊切除空间,施行LC术。结果手术时间为70~155 min,平均117 min。13例有右上腹瘢痕粘连的病例,近创伤处粘连重远创则轻,经左上腹两条入路巧妙避开难以分离的瘢痕粘连面,均成功进行探查及切除术,建立器械通道及切除空间顺利,除手术时间较长外,无胃肠、胆管损伤。结论与距离呈负相关是后天性右上腹瘢痕粘连的特点,改从左上腹肝下脏面入路和肝镰状韧带入路,可避开瘢痕粘连轻松建立胆囊LC手术通道;再沿肝下及于胆囊周围由上向下和内侧向外建立胆囊切除空间,两条路径LC为切实可行的手术路径。

    作者:严顺新;仲召文;孙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016年《中国内镜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科胸腔镜肺活检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诊断价值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内科胸腔镜肺活检对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内科胸腔镜肺活检的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临床及病理诊断资料。结果31例患者获病理确诊,确诊率88.6%(31/35),其中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10例,肺结核6例,肺泡细胞癌4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各3例,肺泡蛋白沉着症(PAP)2例,韦格纳肉芽肿病(WG)、急性间质性肺炎(AIP)和淋巴管肌瘤病(LAM)各1例。术后并发症3例(8.6%),其中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2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加重1例,导致死亡2例(5.7%)。结论内科胸腔镜肺活检是诊断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董文;黄奕江;吴海洪;黄琳惠;蒙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治疗上消化道良性狭窄的临床初探

    目的:评价内镜下放射状切开(ERI)治疗上消化道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食管、胃良性狭窄患者(包括吻合口狭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狭窄及腐蚀性狭窄)纳入该试验中,记录其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和瘢痕厚度等,内镜下对狭窄病变进行ERI,必要时辅助球囊扩张,并记录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及患者预后。结果一共7例入组该试验,均成功行ERI治疗,其中4例联合球囊扩张,术后所有患者吞咽困难均明显改善,有1例术后少量出血,经保守治疗后缓解。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大多数患者经过1或2次ERI后可达到长期缓解。结论 ERI治疗上消化道良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延长管腔通畅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庄耘;陈建平;孙静;徐馥;杨莉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