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下钬激光治疗巨大胃柿石1例

张少玲;黄裕新;姜惠玲;秦明

关键词:内镜, 钬激光, 胃柿石
摘要:1 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4月加重1周/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正常,上腹部有轻压痛,未及包块,肝脾未及.门诊胃镜检查:见胃体大弯侧一约5.0 cm×5.5 cm柿石,黑褐色,表面光滑,可移动,用活检钳触及质较硬,活检钳不易钳夹,诊断为巨大胃柿石.
中国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及药物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及药物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89例输卵管妊娠未破裂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腹腔镜保守治疗组102例,与药物保守治疗组87例,二组在年龄、孕产次、盆腔包块直径及血β-HCG水平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比较二组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血β-HCG下降15%时间、输卵管通畅及妊娠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有效率99.00%,药物治疗组90.80%,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12±1.07)和(10.40±2.50)d,血β-HCG下降15%时间分别为(3.58±1.63)和(7.23±2.98)d,以上两组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输卵管通畅率分别为60.30%和60.00%,宫内妊娠率分别为55.43%和50.07%,宫外孕发生率分别为14.13%,12.30%.结论腹腔镜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肯定,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痛苦少,术后妊娠率提高,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君洁;谢辉;孙南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25例分析

    目的评估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子宫纵隔患者的诊断及在超声或腹腔镜监护下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TCRS)的效果.结果B超的诊断符合率为92.0%,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的诊断符合率为23.0%.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中采用B超监视21例,腹腔镜监视4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4例,B组失访1例.术后A组妊娠6例,妊娠率40.0%.B组妊娠6例,妊娠率66.7%,其中有5例已足月妊娠分娩,足月活产率为55.6%(5/8).结论宫腔镜检术是诊断子宫纵隔的准确方法,目前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好的方法.

    作者:刘能辉;张怡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术前超声评估胆囊粘连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关系研究

    目的评价超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ecystectomy,LC)前预测胆囊周围粘连的准确性,探讨超声预测胆囊周围粘连与LC手术难度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30例似接受LC患者,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方案,术前应用B超检测胆囊底及胆囊颈部周围脏器滑动情况评估胆囊周围有无粘连,并经LC术中判断证实;收集30例患者LC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0例观察对象术前B超评估胆囊周围粘连8例,经LC术中探查证实7例,x2比较术前B超对胆囊周围有无粘连的评估与术中相应的判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B超评估胆囊周围有粘连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大于无粘连组(P<0.05),以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非常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B超可以预测胆囊周围有无粘连及LC难度,对术者能安全顺利完成LC及患者选择合适的住院方式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刘嘉林;周汉新;余小舫;鲍世韵;吴海雄;李明岳;佘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异丙酚配伍芬太尼应用于内镜甲状腺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异丙酚配伍芬太尼应用于内镜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证实其麻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患者46例,静注芬太尼2.00μg/kg、异丙酚2.00~3.00mg/kg、阿曲库铵0.50~1.00mg/kg诱导插管,然后用微泵持续注射异丙酚6.00~10.00mg/kg·h,间断静注阿曲库铵0.25~0.50mg/kg 维持麻醉,根据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调整.结果麻醉诱导及麻醉维持效果满意.平均内镜甲状腺手术时间97.0 min(80.0~116.0 min),平均麻醉时间112.0 min(85.0~128.0 min).停药后9.0 min清醒,无术中知晓.结论采用芬太尼、异丙酚用于内镜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良好,恢复迅速而平稳.

    作者:张坤全;欧阳文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并发症的分析与防治

    目的分析5年来120例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发生率及处理经过,以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20例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腹腔镜鞘膜内子宫切除术中,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3.3%,其中膀胱损伤1例,术中套扎线圈滑脱1例,阴道出血1例.所有并发症经及时处理,预后良好.结论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术者的腹腔镜手术操作经验及技巧有关,临床上有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王亚丽;王存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口服甘露醇灌洗肠道致急性低位肠梗阻22例分析

    大肠手术术前、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可口服甘露醇,利用其高渗作用,起到容积性导泄效果.该法简便、实用、效果好的特点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运用不当则会产生严重后果.

    作者:陈文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热球系统与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比较

    目的比较热球系统与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手术时间、安全性和术后恢复时间.方法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40例,其中行子宫内膜热球治疗和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各20例,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术后恢复时间等情况.对有效率、手术时间长短、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恢复快慢等进行比较.结果热球治疗与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相比,疗效无显著性差别(P>0.05),但其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无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快.结论热球系统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少,恢复快,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万亚军;王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结肠J袋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分析

    目的评价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对排便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按TME原则,在腹腔镜下对1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结果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结肠J袋肛管吻合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35min,术中平均出血20ml.术后无吻合口漏的发生,术后排便次数明显减少,能从容控制排便.结论腹腔镜下行直肠全系膜切除结肠J型贮袋肛管吻合术不仅能达到根治目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又具有明显改善排便功能的作用.

    作者:尚贤文;王存川;何家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黏膜结肠化之关系.方法将慢性末端回肠炎30例,回盲部手术回肠结肠吻合32例,对照组35例三组进行内镜、病理学等方面的对比观察,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回盲瓣功能学观察:手术组、肠炎组、对照组回盲瓣功能异常分别为30,28和5例.内镜下改变:手术组和回肠炎组末端回肠黏膜变薄、绒毛结构不清、绒毛萎缩等,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病理学改变:手术组和回肠炎组末端回肠黏膜变薄、绒毛萎缩、绒毛间距增宽、微绒毛稀少、杯状细胞增多等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随访时间:时间越长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越显著.结论结肠-回肠反流与末端回肠结肠化的相关,它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基础.

    作者:周国华;左大镒;李平;冷明芳;周红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PTBD结合经皮胃造口置放肠内营养管治疗梗阻性黄疸

    目的探讨经胃造口管放置的肠内营养管回输PTBD引流液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8例行PTBD引流的晚期肿瘤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及肠内营养管置放术,使胆汁得以回输.结果8例手术全部成功,除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造成肠梗阻,引起胆汁经造瘘口外漏外,其余均保持通畅,随访结果,病人存活2~13个月,平均6个月,病人进食情况短期内均有改善.结论采用经皮胃造口及肠内营养管置放术,使胆汁经肠内营养管通过胃造口途径进入到小肠,可以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吕志武;商弘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Sonablate 500高能聚焦超声治疗仪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2年12月~2003年12月使用Sonablate 500高能聚焦超声治疗仪对1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消融.结果术后使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以及经直肠B超检测前列腺体积作为评价指标随访12个月.IPSS评分由术前21.6分降至8.8分(P<0.001).QOL评分由术前4.9降至2.2(P<0.001).大尿流率由(5.3±3.5)ml/s增加至(12.3±5.2)ml/s(P<0.01).前列腺体积由48.9ml降至36.5ml(P<0.01).术后患者均有轻微的血尿,3例出现附睾炎(占2.7%),35例出现短期血精(占31%),15例出现逆向射精(占13%).结论高能聚焦超声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具有微创、安全、术中无出血、疗效确切、痛苦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对一些高危的老年患者尤为适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海滨;徐文峰;林哲;杨明;刘建华;叶珊;陈勇;于月仪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直肠Dixon术26例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直肠Dixon术中的应用.方法在腹腔镜下对26例直肠癌实行Dixon术并对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手术顺利,经1年随访未发现切口种植.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创伤小,恢复快,且随着操作技能的提高,可达到与开腹相同的根治效果.

    作者:葛芙蓉;曹俊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鼻内镜下微波治疗严重鼻出血30例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严重鼻出血的疗效.方法鼻内镜下对30例严重鼻出血患者用微波治疗.结果鼻腔前部立特氏区出血5例,鼻中隔中段毛细血管瘤出血1例,鼻咽静脉丛18例,中鼻甲后方2例,中鼻道4例.23例1次治疗治愈,4例经第2次治疗后治愈.治疗后半年随访22例,1例发生再出血.结论鼻内镜下微波治疗严重鼻出血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微创、快捷的治疗方法,建议有条件的医院作为治疗严重鼻出血的首选治疗手段.

    作者:张炳辉;张丽红;张慧燕;史余明;李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58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160例LC中45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结果全组LC成功率94.98%,中转开腹率5.02%,并发症发生率0.437%,全组无死亡率.结论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对有丰富的LC临床经验及技术的外科医师是安全、适合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包括发病时间超过72h者,目前已成为LC的适应证.

    作者:陶涛;彭祥玉;盛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方法总结采用微型腹腔镜治疗6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该手术方法的切口和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无需缝线,术后无瘢痕、无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安全、简易、有效.

    作者:张经中;张超;王旺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改进(附126例报告)

    目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前、术中技术环节进行探讨.方法2002年6月至2003年7月行LC 126例,术前不插胃管,术中对胃十二指肠保护,分离、止血,胆囊床处理方法作了改进.结果腹腔镜完成手术125例,中转开腹1例,无胃肠及胆道损伤、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不插胃管LC安全可行,灵活使用纱布,有助于防止胃十二指肠损伤,协助分离粘连、止血等;胆囊床不作广泛电凝处理,可避免肝内胆管热传递损伤,不致造成继发出血.

    作者:印胜辉;侯圣;张刚;周翔;肖思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手术对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前后机体红细胞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以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肿瘤红细胞花环率及CD3,CD4,CD8细胞作为观测指标,测定该院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免疫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患者术后第1天的上述免疫指标虽有轻度障碍,但没有显著性意义,且术后第3天迅速恢复.结论腹腔镜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没有明显障碍,是患者手术后能够迅速恢复的免疫依据.

    作者:卓静;陈佩珊;陈维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技术诊治慢性腹痛的临床应用(附3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诊断和治疗不明原因慢性腹痛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不明原因慢性腹痛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明确病因,有效率为94□.诊断为肠粘连15例,妇科疾病8例,慢性阑尾炎5例,结核性腹膜炎2例,小肠恶性淋巴瘤1例,腹膜转移癌、回盲部憩室,肠套叠各1例.其中26例在腹腔镜下行治疗,占72.2%.探查或治疗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诊断慢性腹痛准确率较高,且有大部分病例可做相应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利伟;冯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异位胆囊管处理的初步体会(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异位胆囊管的手术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胆囊管开口异位的手术过程及处理.结果16例胆囊管异位中:5例平行型,5例螺旋型.4例胆囊管开口于副肝管.2例高位开口于右肝管及其左右肝管分叉部,肝外胆道损伤3例.中转开腹4例,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总结16例胆囊管开口异位的共同处理方法及术中体会.而且分述了高位开口,胆囊管开口于副肝管,螺旋位以及平行型四种类型胆囊管异位开口的术中体会和处理方法及部分解剖特点.认为术者不仅要熟练地掌握胆囊管异位开口的解剖类型,并在LC术中发现或疑有胆囊管开口异位时,应仔细解剖三角,辨清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以及副肝管的关系,断离胆囊管应尽量靠近漏斗部,必要时可采用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安全可靠.在没有术中胆道造影条件下的基层医院很适用.

    作者:陈先觉;詹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胰胆管病的腹腔镜-内镜联合治疗价值

    目的研究胰胆管病的腹腔镜-内镜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将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肠道镜中二镜或三镜有机联合,治疗胰胆管病2005例,包括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1 282例,原发性胆总管结石323例,肝内胆管结石10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251例,慢性胰腺炎6例,Mirizzi综合征24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Ⅰ型)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12例.结果各治疗方案较传统开腹手术创伤轻、痛苦小、手术并发症少.结论腹腔镜-内镜治疗胰胆管病,达到了微创外科的效果.

    作者:许红兵;高春芳;秦明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