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亚晨;单玉喜;孙传洋
一直以来,泌尿外科医师在经人体自然孔道进行手术操作方面走在外科的前列.经尿道电切、输尿管镜下取石等手术在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同时又大大降低了手术所带来的创伤.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经自然孔道内镜手术作为一项新的微创手术技术应运而生.经自然孔道肾切除术及肾盂成形术等手术也逐渐从动物模型研究走向临床.本文将介绍经自然孔道内镜手术在泌尿外科中应用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林奕伟;谢立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尿路感染在绝经后妇女中很常见,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尿路感染多发的重要因素,低剂量口服雌激素或者阴道给药是治疗尿路感染的有效方法 ,但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安全性仍具有争议,因此尿路感染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是自前研究热点之一,而补肾中药在治疗尿路感染方面的疗效及机制亦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岑洁;王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黏附分子在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介导作用.CD146是新发现的一种黏附分子.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类,其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也引起了重视.本文就近年来CD146在肾脏疾病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关桂明;杨立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肾损伤分子-I(Kidneyi.injury molecule-1,KIM-1)是多种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早期特异和敏感的标志物,近期研究表明,对肾组织及尿液中KIM-1的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AKI,其应用价值优于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此外,KIM-1还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修复、转分化及肾间质的纤维化过程.本文对近期KIM-1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邱杰山;朱晓玲;王永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舍尼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给67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口服舍尼通和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1~3个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后NJH-CPSI评分、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疼痛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以及EPS中WBC计数和pH值等指标的情况.结果 用药前与用药后4、8、12周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8、12周各项指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8周与12周相比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总效率达到92.5%.结论 舍尼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安全、有效.
作者:张保才;刘红亮;陈小兵;张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美罗华,CD20单克隆抗体,早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美罗华用于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狼疮性肾炎、原发性血管炎等肾脏病,同也应用于肾移植领域:治疗抗体介导性排异、移植后淋巴增生性障碍,处理高度致敏受者和ABO-不相容移植.很多小样本研究表明美罗华在治疗这疾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刘光军;陈江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肾细胞癌起病隐匿,约20%~30%的患者在就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局限性肾癌行根治术后亦有30%~40%会发生转移.对转移性肾癌尚无标准治疗方案.随着肿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有索拉非尼、舒尼替尼、Bevacizumab和Temsirolimus等分子靶向药物应用I临床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临床试验结果 、不良反应以及在非透明细胞癌中的应用等方面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小林;马茂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是趋化因子家族CX3C的一种新型趋化因子,具有CX3C基序、跨膜区、黏液样结构域的特殊结构,它可趋化并激活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导致细胞外基质大量堆积,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贵霞;贾金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肾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的终结果 ,延缓和防治肾间质纤维化是防治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本文就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防治作一综述.
作者:刘娜;严海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已应用于肿瘤研究领域,反义寡核苷酸(ASODN)技术具有特异性高、副作用少的特点.发展迅速.已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本文对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的作用机制、设计及在肿瘤中的研究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并提出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薄学军;路继儒;郑汝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前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仍是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但不论对局部晚期/转移性膀胱癌或是器官局限性膀胱癌,单纯手术治疗的效果均不理想.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对膀胱癌病人术前使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化疗后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TO)可能是将来一个新的治疗终点指标.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将帮助筛选出对化疗敏感的病人和开发出更多的靶向药物.
作者:倪超;杨凯;谢立平;郑翔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多发病,前列腺增生后出现的膀胱出口梗阻是引起下尿路梗阻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之一.通过研究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逼尿肌功能和结构的变化,为临床诊治因膀胱出口梗阻所引起的相关合并症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吕蔡;白志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错配修复基因hMSH2以及细胞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hMSH2表达于非膀胱肿瘤尿路上皮及部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细胞核,膀胱移行细胞癌组低表达率较非膀胱肿瘤膀胱组织组高(P=0.004,<0.05);膀胱移行细胞癌pT2-pT4组中hMSH2的低表达率比pTis-pT1组的低表达率高(P=0.016,<0.05);G1、G2、G3三组间低表达率的总体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5),G1+G2组与G3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17).hMSH2弱表达组与强表达组间凋亡指数(AI)均值差异非常显著(P<0.01),Ki-67标记指数(Ki-67 LI)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AI/KI值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SH2基因突变或功能缺失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可能系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并可能与肿瘤细胞凋亡有关,而与增殖活性无关.
作者:唐松喜;曹林升;林曦;薛学义;毛厚平;周辉良;罗义麒;郑清水;高锐;魏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脱细胞基质是经过物理化学方法 脱去组织中抗原成分且富含胶原的一种材料,在尿道修复和重建中,显示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姜华;王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组织工程学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医学新研究热点,为泌尿外科器官霞建、修补以及替代材料的寻找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将着重对无细胞基质移植物(AMGs)在泌尿外科器官重建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沈海波;陈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Randall's斑是肾乳头尖部或其周围的间质组织中出现结晶沉淀的现象,随着结晶沉淀残留,终发展为尿路结石.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因此Randall's斑的研究对揭开结石形成之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Randall's斑发现、Randall's斑尿石学说、Randall's斑发生机制、Randall's斑形成起始部位和成分、Randall's斑与尿路结石和尿液关系等作一综述.
作者:胡嘉盛;程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是一种脂质运载蛋白,自从1993年被Kjeldsen等在中性粒细胞中发现以来,人们对NGAL的研究和认识逐步深入,已知NGAL与感染、炎症、肿瘤、肾脏疾病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NGAL可作为肾脏损伤的早期监测生物学指标,并在肾脏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本文就近年来NGAL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宇;刘晓东;曹长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术后灌注治疗是防止肿瘤复发和恶变的有力的保护措施.现就膀胱灌注药物、灌注方法 的选择、灌注疗效的观察和常用膀胱灌注药物作一综述.
作者:王辉清;孙颖浩;许传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由于膀胱肿瘤复发率高,早期诊断并根据其生物学特点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一直是泌尿外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膀胱肿瘤细胞因子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膀胱肿瘤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江长琴;梁朝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均证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糖尿病(DM)情况下,高血糖、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非酶促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oproducts,AGEs)和醛固酮的水平升高等均可上调全身和肾脏局部的PAI-1表达,导致肾小球、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损害,促进DN的发生发展.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双胍类、调脂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药物可不同程度阻断上述途径,从而有助防止、延缓DN的发展.
作者:董崇周;叶山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