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美罗华在肾脏病和肾移植中的应用

刘光军;陈江华

关键词:肾疾病, 肾移植, 抗肿瘤药
摘要:美罗华,CD20单克隆抗体,早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美罗华用于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狼疮性肾炎、原发性血管炎等肾脏病,同也应用于肾移植领域:治疗抗体介导性排异、移植后淋巴增生性障碍,处理高度致敏受者和ABO-不相容移植.很多小样本研究表明美罗华在治疗这疾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相关文献
  • 黏附分子CD146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

    黏附分子在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介导作用.CD146是新发现的一种黏附分子.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类,其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也引起了重视.本文就近年来CD146在肾脏疾病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关桂明;杨立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DAZ基因家族与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据WTO调查显示正常育龄夫妇中约10%~15%患有不孕症,由男性因素引起的不育约占50%.近年来的研究发现Y染色体长臂无精症因子(azoospermla factor,AZF)的微缺失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病因.其中DAZ(the deleted in azoespermia)基因为AZFc区的候补基因,和DAZL(deleted in azoospermia-like)、BOULE同属于DAZ基因家族,其编码的蛋白均为RNA结合蛋白,含有高度保守的RNA结合域(RNA binding domain,RBM)和DAZ重复(DAZ repeat)序列,且均在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参与调节生殖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本文旨在对DAZ基因家族成员的生理功能以及与男性不育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王杰;叶炯贤;崔林;李贤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美罗华在肾脏病和肾移植中的应用

    美罗华,CD20单克隆抗体,早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美罗华用于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狼疮性肾炎、原发性血管炎等肾脏病,同也应用于肾移植领域:治疗抗体介导性排异、移植后淋巴增生性障碍,处理高度致敏受者和ABO-不相容移植.很多小样本研究表明美罗华在治疗这疾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刘光军;陈江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尿流改道及膀胱重建在膀胱癌手术治疗中的进展

    尿流改道及膀胱重建在膀胱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各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在临床应用中尚未找到一种真正完美理想的术式.本文就尿流改道及膀胱重建在膀胱癌手术治疗方面的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夏维木;叶永峰;刘定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透明质酸与膀胱黏膜保护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种主要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它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与运动,在炎症及肿瘤等病理情况下HA含量明显增多.作为膀胱黏膜葡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保护层的主要有效组成,HA在膀胱黏膜上二皮细胞抵御病原体、微晶体、蛋白、致癌因子黏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关于HA在膀胱黏膜保护从而预防和治疗膀胱疾病方面的研究颇受关注,本文就这方面的新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宋家木;张心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成体骨髓干细胞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

    成体骨髓干细胞(adult bone marrow stem cell)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再生医学的应用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骨髓干细胞在肾组织中的分化、与肾脏疾病的关系、在肾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刘翔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人类无精子因子B区及其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人类无精子因子基因微缺失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人类无精子因子基因相关文献,阐述了其B区的结构功能、基因型与表型关系及其缺失机制,重点从其候选基因:BBM、HSFY、CDY等展开,深入探讨其与精子生成的相关关系,为临床对无精症患者的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叶宗岳;叶炯贤;李贤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舍尼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目的 观察舍尼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给67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口服舍尼通和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1~3个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后NJH-CPSI评分、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疼痛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以及EPS中WBC计数和pH值等指标的情况.结果 用药前与用药后4、8、12周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8、12周各项指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8周与12周相比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总效率达到92.5%.结论 舍尼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安全、有效.

    作者:张保才;刘红亮;陈小兵;张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抗精子抗体与男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抗精子抗体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为诊断男性不育的确定指标之一,其通过多种环节干扰生殖,包括影响精子运动、获能、迁移、顶体反应、卵透明带溶解及精卵结合等.本文就抗精子抗体的分类、生成及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等方面相关发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朱愿;廖贤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糖尿病肾病病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足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足细胞损伤时足细胞表达Nephrin蛋白下调,足细胞裂孔膜完整性破坏致大量蛋白尿产生;经肾活检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结构与临床表现有时不一致;有研究胰腺移植能使由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小球、肾间质损害逆转,病理改变恢复.

    作者:王玉容;徐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HAI-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HAI-1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探讨与BTCC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AI-1在BTCC及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 HAl-1在BTCC及正常膀胱组织中均有表达;在BTCC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膀胱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I-1表达随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升高、肿瘤转移的发生而显著性降低(P<0.001).结论 HAI-1异常表达在BT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HAI-1蛋白可作为判断BTCC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新型生物学标记.

    作者:周振玉;苏昀;胡向农;杨建军;姚茂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膀胱癌的新辅助化疗进展

    目前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仍是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但不论对局部晚期/转移性膀胱癌或是器官局限性膀胱癌,单纯手术治疗的效果均不理想.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对膀胱癌病人术前使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化疗后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TO)可能是将来一个新的治疗终点指标.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将帮助筛选出对化疗敏感的病人和开发出更多的靶向药物.

    作者:倪超;杨凯;谢立平;郑翔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细胞因子在膀胱肿瘤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由于膀胱肿瘤复发率高,早期诊断并根据其生物学特点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一直是泌尿外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膀胱肿瘤细胞因子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膀胱肿瘤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江长琴;梁朝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组织工程技术在输尿管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在输尿管重建过程中,单纯端端吻合术不能满足长段缺损的修复需要,因此研究者们一直在寻求理想的输尿管替代材料.组织工程技术通过诱导组织再生完成组织或器官的修复,自诞生以来,已显示了在重建外科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组织工程技术在输尿管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顾刚利;刘国华;朱英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去甲基酶JHDM2 A的功能研究概况

    JHDM2A是一种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酶,可特异性催化甲基化H3K9脱甲基,发挥表观遗传学效应,在雄性生殖细胞和于细胞的分化方面有重要功能.

    作者:黄俊;蔡志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在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基因技术已应用于肿瘤研究领域,反义寡核苷酸(ASODN)技术具有特异性高、副作用少的特点.发展迅速.已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本文对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的作用机制、设计及在肿瘤中的研究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并提出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薄学军;路继儒;郑汝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功能和结构改变概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多发病,前列腺增生后出现的膀胱出口梗阻是引起下尿路梗阻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之一.通过研究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逼尿肌功能和结构的变化,为临床诊治因膀胱出口梗阻所引起的相关合并症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吕蔡;白志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极光激酶A对人泌尿肿瘤的研究进展

    极光激酶是肿瘤细胞生长成熟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极光激酶在人类肿瘤及泌尿肿瘤中的研究和应用作一综述,以便寻求泌尿系肿瘤诊断、监测、估计预后及治疗的新手段.

    作者:张建国;姚茂银;苏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膀胱癌错配修复基因hMSH2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错配修复基因hMSH2以及细胞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hMSH2表达于非膀胱肿瘤尿路上皮及部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细胞核,膀胱移行细胞癌组低表达率较非膀胱肿瘤膀胱组织组高(P=0.004,<0.05);膀胱移行细胞癌pT2-pT4组中hMSH2的低表达率比pTis-pT1组的低表达率高(P=0.016,<0.05);G1、G2、G3三组间低表达率的总体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5),G1+G2组与G3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17).hMSH2弱表达组与强表达组间凋亡指数(AI)均值差异非常显著(P<0.01),Ki-67标记指数(Ki-67 LI)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AI/KI值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SH2基因突变或功能缺失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可能系肿瘤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并可能与肿瘤细胞凋亡有关,而与增殖活性无关.

    作者:唐松喜;曹林升;林曦;薛学义;毛厚平;周辉良;罗义麒;郑清水;高锐;魏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透明质酸在慢性肾脏病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透明质酸(hyoluronic acid,HA)作为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不仅对肾脏固有细胞起支撑作用,也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细胞移行、黏附及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进而影响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本文就透明质酸在肾脏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青;张晓良;刘必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