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卿
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为尿路肿瘤的一种.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炎症刺激、某些致癌因子的刺激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和梗阻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尿道膀胱镜检及病理学检查,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室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目前发现IP有复发及恶变倾向,与尿路移行细胞癌关系较为密切,因此需于术后定期随访.
作者:陈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腹膜透析基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腹膜透析模型被广泛采用,使得研究人员对于感染性腹膜炎导致腹膜形态和转运的影响、腹膜透析中腹膜微循环改变、腹膜与血液之间溶质转运、超滤动力学、淋巴重吸收等腹膜病理生理改变,认识进一步提高.此外,腹膜透析模型还被广泛应用于新型腹膜透析渗透剂及其生物相容性、腹膜透析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
作者:张晓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常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糖尿病肾病基因多态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薛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利用小肠粘膜下组织(Small Intestine Submucosa,SIS)作为尿路修复重建的组织工程材料是近年来国外研究的方向之一.有关其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的研究已在基础实验乃至临床上获得了一定成果.本文综合近年来的文献对SIS在尿路修复重建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冯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蛋白质芯片SELDI-TOF-MS技术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全新技术平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就其技术原理及在泌尿系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高磷酸盐血症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常见并发症和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临床采用低磷饮食、磷酸盐结合剂和血液净化控制高磷酸盐血症,目前的磷酸盐结合剂存在金属离子蓄积中毒的危险.新型磷酸盐结合剂盐酸萨佛拉莫磷结合效力高,不含金属原子、不被消化道吸收,克服了传统磷酸盐结合剂的不足,在慢性肾衰患者和动物模型显示明显降磷、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无严重不良反应,减少了终末期肾病心血管硬化的危险.
作者:杨剑辉;孟建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轴在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可明显改善肾脏病变.
作者:王战建;王依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肾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移植肾病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如何早期诊断和预防仍然是目前的研究重点,SCD30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检测指标,本文就其在肾移植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作者:李明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在高危前列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一条可能的途径,本文就目前资料作一综述.
作者:张忠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MGP是体内研究中首个报道的钙化抑制因子,它通过多个环节影响血管钙化过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中MGP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及预后关系密切.
作者:王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CD40分子是重要的免疫分子,在激活抗原递呈细胞和激发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上起重要作用.近研究发现CD40分子与肿瘤诊断、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免疫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就CD40分子与泌尿系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万光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文主要综述醛固酮在介导心、肾疾病方面的作用,独立于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另外,讨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治疗意义.
作者:郝丽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的研究从多方面、多层次证实了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升高与肾间质纤维化密切相关,是导致肾纤维化重要的作用因子之一.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仅处于细胞培养或动物实验阶段,且仅进行短期的观察.有关TGF-β在人类纤维化肾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聂秀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髓脂素-Ⅰ是肾髓质间质细胞分泌的激素,由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系统所激活并转化为其活性形式髓脂素-Ⅱ,髓脂素Ⅱ有很强的扩血管作用,能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引起利钠、利尿效应,并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作者:孙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前列腺癌是危害男性健康的恶性疾病,现有检测方法仍不能满足准确诊断前列腺癌的要求,因此致力于鉴定新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仍在开展.新技术的应用加速并拓宽了前列腺癌诊断技术的发展,蛋白质组模式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为前列腺癌的个体化评价和治疗带来了希望.
作者:庞红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DBCCR1基因(deletedin bladder cancer chromosomeregion candidate1,DBCCR1)定位于人染色体9q32-33上的一种新的候选抑癌基因.目前研究表明DBCCR1编码蛋白对细胞周期G1/S期有负性调控作用.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和CpG岛的高甲基化(Hypermethylation)是导致DBCCR1失活的主要机制.在膀胱肿瘤组织及膀胱癌细胞系的研究中发现该区域异常改变普遍存在,提示DBCCR1的失活与膀胱肿瘤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作者:米军;李怡 刊期: 2005年第03期
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与许多细胞的抗凋亡、增殖、分化以及其他重要生理及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该通路与某些肾脏疾病关系密切.本文概述PI3K/AKT抗凋亡信号传导通路成员的结构、调节因素、信号传导、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从1970年被发现,对于它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培养、分化及其多潜能的特点,许多研究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是对这些研究所得出的较为公认的结论的一个总结,并且就其在肾脏病治疗方面上的应用前景做了相关展望.
作者:房振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ABO血型不合一直是肾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已有许多方法用于控制和避免ABO血型不合的移植排斥反应,延长移植肾的生存时间,保护移植肾的功能.这些方法有的已经在临床中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脾切除术、免疫抑制剂等,有的尚处于研究阶段,如基因治疗、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等.本文就目前ABO血型不合肾移植的原理、主要的抗排斥反应措施的临床应用及评价作一综述.
作者:何云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 ,LPA)是目前已知的结构简单的甘油磷脂.LPA在体内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损伤和修复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的研究显示,LPA与肾脏疾病也有关.本文对LPA的基本情况及其与肾脏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严玉澄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