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目的 探究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给予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麻醉,B组30例,给予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疼痛指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VCAM-1(494.38±50.46)ng/mL、ICAM-1(315.62±24.65)ng/mL、IL-6(82.67±16.24)pg/mL,B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VCAM-1(497.68±49.96)ng/mL、ICAM-1(313.67±23.67)ng/mL、IL-6(83.71±16.95)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I级疼痛指数患者7例,B组患者I级疼痛指数患者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7例,发生率23.33%,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5例,发生率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较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较低,有更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刘春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根据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3组,其中病理性Q波组106例、碎裂QRS波组53例、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组1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电图中出现病理性Q波者126例(73.75%);出现碎裂QRS波者66例(40.00%);出现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者40例(21.25%).其中出发生在前壁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63例(88.73%),碎裂QRS波32例(45.07%),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21例(29.58%);发生在下壁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53例(79.10%),碎裂QRS波27例(40.30%),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14例(20.90%);发生在侧壁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10例(83.33%),碎裂QRS波7例(58.33%),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5例(41.67%).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中,病理性Q波组(78.75%)敏感性高于碎裂QRS波组(41.25%)和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中,病理性Q波组(90.47%)组高于碎裂QRS波组(78.18%)和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组(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碎裂QRS波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价值,可以提高诊断,避免漏诊.
作者:张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采用有创机械通气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而观察组在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改用无创通气进行治疗,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再插管率、VAP发生率、撤机成功率、住ICU时间、总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pH值、PaCO2、PaO2、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结果 ①观察组死亡率、再插管率、VAP发生率、撤机成功率分别为10.00%、23.33%、23.33%、86.66%;观察组死亡率、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住ICU时间、总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分别为(10.28±3.62)、(9.12±2.15)、(6.12±2.24)d;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观察组住ICU时间、总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等所需要的时间明显较少(P<0.05).结论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能促进撤机成功率明显提高,还可降低死亡率,对改善患者治疗预后、提升生存质量有着促进的作用.
作者:王秀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探析在下睑松垂的治疗中应用改良后的下睑袋整形术的满意度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来该院进行整形的下睑松垂的患者212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为106例,采用传统下睑袋整形术;实验组患者为106例,采用改良下睑袋整形术,依据患者的实际下睑袋松垂情况,选择手术治疗的切口,切开的方式为垂直切开,暴露患者的眼轮匝肌,从而对患者眼眶隔中多余的脂肪进行去除,治疗完成后,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通过统计比较,实验组患者的两侧不对称的发生率(3.77%)、下脸外翻的发生率(2.83%)、皮肤淤血的发生率(0.94%)、睫毛脱落的发生率(1.8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侧不对称的发生率(12.26%)、下脸外翻的发生率(10.38%)、皮肤淤血的发生率(6.60%)、睫毛脱落的发生率(8.49%),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5.2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83.02%),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睑松垂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改良的下睑袋整形术,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并且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淑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中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16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58例)与研究组(5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遵医行为、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疾病知识掌握评分中疾病成因(20.69±5.41)分、自我护理(30.12±3.31)分、正确用药(20.75±4.2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遵医行为中合理用药(15.48±2.53)分、适量运动(15.87±2.91)分、正确饮食(16.09±1.03)分、生活规律(16.15±2.06)分、戒烟戒酒(16.36±2.03)分等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优(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中躯体疼痛(80.76±5.13)分、精神状态(83.74±3.45)分、生理职能(84.17±4.23)分、活力(85.62±4.33)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促进其预防保健知识增长,有助于生活质量提升.
作者:王鑫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均在2015年5月—2016年8月期间,进行信封式随机分组,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实施气管内给药开展PS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数、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氧暴露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液中SP-B质量浓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OI为明显较对照组低,其a/APO2为(0.39±0.02)明显高于对照组,氧暴露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5.13±10.37)h及(79.53±5.15)h,均明显较对照组短,血清P(SP-B)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液p(SP-B)分别为(27.08±1.19)ng/mL与(30.93±1.15)ng/mL均较对照组优异(P<0.05).结论 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于秀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胃癌与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50例胃癌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就其癌旁胃组织及癌组织实施检测,另选取同期50例非胃癌患者,就其mTOR相应表达状况予以检测;且对mTOR表达与临床参数关系予以分析.结果 mTO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胃组织及癌旁胃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OR mRNA在胃癌组织相应表达当中呈现为正相关,而其在正常胃组织及癌旁胃组织表达当中也呈现为正相关.mTOR mRNA在胃癌组织当中相应表达水平,则相关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等,而不相关于性别及肿瘤直径等.结论 针对胃癌患者,mTOR信号通路在其组织当中特异性激活,而mTOR信号通路可能作用于胃癌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韩熙渊;韩丽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程度与脑梗塞类型的关系.方法 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32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分析,按照动脉分支支配区域的单发性梗死、分水岭梗塞及多发性梗塞,对照研究大脑中动脉主干的狭窄程度,以探讨脑梗塞病变模式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以及其发病机制.结果 分水岭梗塞及多发性梗塞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率(分别为33.3%和42.5%)高于单发性梗塞(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分水岭脑梗塞与多发性脑梗塞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比率没有明显的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穿支动脉梗死的患者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比率与其他原因的单发性梗塞(PI+LTI)患者(分别为0.7%,46.5%)、多发性脑梗塞梗死患者(分别为0.7%,42.5%)、内分水岭梗塞患者(分别为0.7%和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程度在不同脑梗塞模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大脑中动脉狭窄致穿支动脉梗塞常见,但是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与穿支动脉梗塞的发生率没有正相关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易导致分水岭梗死,其中内分水岭梗死为常见;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是导致大面积梗死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吴保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HPLC测定脑康冲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的方法 .方法选择该院药房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集的脑康冲剂作为该次研究的调查对象,而后予以HPLC进行测定,填充剂以及流动相分别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和乙腈-0.7%磷酸溶液,检测波长为403.0 nm,后对检测结果 进行总结.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0.075~1.869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7110.467+3689880X r2=1.结论 该HPLC测定方法具有较强的专属性和重现性,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无任何影响,可用于脑康冲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郝玉英;菅艳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组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后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8例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1.43%;1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69%.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29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92%;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疗效确切,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可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井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壳聚糖(医用敷料)在调Q激光术后皮肤创面修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2月,中冶医院皮肤科纳入面部色素性疾病患者54例,将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7例,对照组27例,在调Q开关脉冲激光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即刻使用壳聚糖创伤敷料,之后连续5日每日敷创伤敷料,然后每隔1d敷创伤敷料,敷料使用时间每次均为20 min/次(从治疗首日至后观察日共28 d,创伤敷料共使用16次).对照组患者不使用敷料,每日正常清洁面部使其自然恢复,两组患者分别于激光术后首日,第5、12、28天对受试部位红肿、灼热、色沉、凝血等炎性反应进行半定量判定,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对5、12、28 d的评分和平均结痂脱痂时间以及患者敷料使用后的主观评分(包括洁净度、水润度、光滑度、舒适度、色沉度季整体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激光术后创面临床疗效评价在术后第5、12、2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12天后评分等级为0分的有12例,28 d后评分等级为0分的有22例.对照组患者12天后评分等级为0分的有1例,28天后评分等级为0分的有5例.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壳聚糖创伤敷料对于改善激光术后皮肤红肿、灼热、色沉、凝血愈合等炎性症状明显优于未使用患者(P<0.05),激光术后患者创面的洁净度、水润度、光滑度、舒适度及总体满意度,使用壳聚糖创伤敷料的患者明显优于未使用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使用敷料的洁净度表现为优的有21例,水润度表现为优的有25例,光滑度表现为优的有23例,舒适度表现为优的有21例,色沉度表现为优的有20例,整体满意度表现为优的有2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敷料的洁净度表现为优的有15例,水润度表现为优的有10例,光滑度表现为优的有8例,舒适度表现为优的有14例,色沉度表现为优的有12例,整体满意度表现为优的有11例.两组患者的平均结痂时间[(2.13±0.45),(2.21±0.39)d],第一块痂皮脱落时间[(6.57±0.74),(8.24±0.67)d]及后一块痂皮脱落时间[(7.65±0.32),(9.63±0.4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壳聚糖创伤敷料用于调Q激光术后创面护理可快速修复热损伤,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细菌活性,改善炎性急性反应,提高创面的洁净度、水润度、光滑度、舒适度及色沉度.
作者:陈静;桑忠强;沈帅帅;何勤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时间不同进行分组,该院在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期间实施二甲医院的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选择在此期间直接接受西药房服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2000例,于2015年12月—2016年11月该院西药房实施三甲医院的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选择在此期间直接接受西药房服务的12000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2组的西药房药品出错率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西药房药品出错率为0.33%,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1.48%,与对照组数据相比更高(P<0.05).结论 在医院西药房管理中执行三级医院管理模式,执行药品合理分类及药品监管制度能够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廖卫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异常分娩中臀位助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异常分娩产妇130例,其中采取臀位助产术40例,剖宫产术60例,臀位牵引术30例,比较各组胎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率,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胎儿体质量低于3500 g大多选择臀位助产术,体质量达3500 g及以上大多选择剖宫产术,臀位助产术分娩胎儿并发症发生率(10.00%)、死亡率(2.50%)较剖宫产分娩(33.33%、3.33%)与臀位牵引术分娩(40.00%、6.67%)胎儿低,其中臀位牵引术分娩胎儿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异常分娩中需综合评估产妇与胎儿实际情况后选择合适的助产方式,臀位助产适用于体质量低于3500 g的异常分娩中,可减少胎儿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董银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浅析血清CRP(C-反应蛋白)的变化在RRA(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浙江萧山医院确诊的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病例,依据甲氨蝶呤片与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两种药物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药物治疗无效的2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其余75例纳入对照组.检测药物治疗前、治疗后12、16、20、24周的血清CRP含量,并用DAS28值评价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结果 药物只治疗24周的随访结果显示,RRA的发生率是25%.药物治疗24周,实验组患者的CRP含量是(14.38±3.88)mg/L,呈现出动态变化,且各时间段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验组RRA患者血清CRP水平随时间推移所呈现出的动态变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预测RRA的重要依据.
作者:钱慧玲;钱颖玲;周小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治疗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采取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39例,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术后复发率、完全夹闭率、预后良好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GOS量表疗效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观察组患者为7.69%,对照组患者为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夹闭率,观察组患者为94.87%,对照组患者为94.44%;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94.87%,住院时间为(15.6±4.25)d,对照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88.89%,住院时间为(21.5±6.95)d;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为7.69%;对照组患者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颅夹闭术对比,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发生少、恢复快,更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徐耀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应用于肺良性结节和肺癌中的诊断效果,为临床肺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8月接诊的经病理学确诊的肺良性结节患者47例(肺良性结节组)和肺癌患者45例(肺癌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诊断,分析两组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效果.结果 肺良性结节组疾病检出准确率(91.48%)和肺癌组检出准确率(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良性结节组毛刺征(长毛刺81.36%、短毛刺18.60%)、阻塞性炎性反应(无81.36%、三角状11.63%、小片状6.98%)、晕圈征(有67.44%、无32.56%)、胸膜凹陷征(良性72.09%、恶性27.91%)和肺癌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直径[分别为(2.31±0.17)cm、(2.46±0.2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成像扫描技术在肺良性结节和肺癌的诊断中有一定检测价值,具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同时具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适于肺部结节和肿瘤疾病的诊断、鉴别及预后评估.
作者:张恭良;刘佳宾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DLC)合并腹水患者行腹腔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4年8月—2015年8月间收治的8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法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42例行腹穿抽液治疗,观察组43例采用腹腔引流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指标(BUN、Cr、肾脏1d内尿量、ALT、AST)变化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行腹腔引流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为(36.6±11.7)U/L,对照组为(48.5±12.4)U/L;肾功能指标BUN观察组治疗后为(11.7±4.6)mmol/L,对照组为(15.0±4.4)mmol/L,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为73.81%(P<0.05).结论 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患者行腹腔引流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肝脏、肾脏功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因此值得推广.
作者:朱晓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采取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86例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接收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常规针刺治疗,n=43)与观察组(给予药物治疗+常规康复治疗+调神利咽针刺法治疗,n=4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要高(P<0.05),分别为93.02%、72.09%;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4.58±0.92)分、(4.05±1.15)分;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A评分为(21.71±3.1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3.58±3.24)分,其MNA评分为(23.28±3.3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1.05±3.55)分(P<0.05);此外,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态显著要优(P<0.05).结论 调神利咽针刺法联合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伴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蔡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应用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将该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接诊的脊柱外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自愿接受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各自50例.吸入组患者采取吸入麻醉处理,全麻组采取全凭静脉麻醉处理,对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麻醉诱导后20 min(t2)、麻醉诱导后40 min(t3)、麻醉诱导后80 min(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MAP、HR、SPO2、PET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有一定变化,其中两组患者麻醉诱导80 min时MAP、HR[吸入组分别为(78.45±9.34)mmHg、(67.84±8.51)次/min,全麻组分别为(67.83±9.01)mmHg、(55.92±5.43)次/min]与麻醉前[吸入组分别为(89.54±13.05)mmHg、(72.34±9.33)次/min,全麻醉分别为(89.92±13.32)mmHg、(72.81±9.12)次/min]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吸入组MAP与HR均明显优于全麻组(P<0.05).结论 脊柱外科手术中实施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均能取得不错的麻醉效果,但吸入麻醉处理在MAP与HR上更为平稳,影响波动更小,值得借鉴.
作者:崔丛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在精神科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安全转运路径的效果及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6月由该院急诊科诊治后转运入院的精神科急诊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转运模式.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月精神科急诊患者40例为试验组,采用安全转运路径转运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及接收科室对转运工作的满意率.结果 试验组精神科急诊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P<0.05),试验组接收科室对转运工作满意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结论 在精神科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安全转运路径模式,能明显减少转运中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提升转运工作满意度.
作者:刘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