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你应该了解和学会应对猝死

王萍

关键词:
摘要:4月21日,深圳市急救中心公布了我市11天内16人猝死的消息,引发了市民对猝死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医学意义的猝死呢?猝死是指看似健康、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的病人,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死亡.猝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事实上,猝死每天都在发生,不仅老人,青壮年、儿童的猝死也屡屡发生.运动员猝死也常常发生在体育竞技场上.我们熟悉的海曼、古月、高秀敏等人都是因心脏性猝死相继去世的.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相关文献
  • 膝关节置换后可能对心脏有益

    今天的高科技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益处.就人们一直在争论的膝关节置换,这里还有另一个原因,在2012年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年会上提出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患骨关节炎的成年人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后其所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降低.这项研究并没有提出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状态的直接因果或明确的证据.但是,这个手术的确让接受手术者能重新得到运动锻炼,可能是这使心脏保持了较好的健康状态.

    作者:周玉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北欧式行走有益于心衰患者

    2012年5月19日-5月22日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的主要年会——心衰会议上提出了:北欧式行走(Nordic Walking)比无杖行走方式更能使心衰患者得到更强的体育锻炼.那么什么是北欧式行走呢?Nordic Walking,是欧美目前新潮的运动之一,中文将之翻译为北欧式行走/越野行走/滑雪式竞步/北欧竞步等,早于1997年出现在北欧国家芬兰,专指人们手持专用手杖徒步行走的活动.徒步行走在国人看来实在没什么值得研究之处,中国人早已习惯茶余饭后闲步街头,更不用说春秋时节野外踏青已是千年传统,但在爱好野外运动的欧美人眼中,走与走之间大有不同,北欧式行走提供的不是饭后帮助消食,也不是春日野外赏柳散心,而是一种新潮健身运动.北欧式行走源于在北欧地区十分流行的越野滑雪(Nordic Ski)运动,如今已蓬勃发展成为新兴的健身潮流.

    作者:王若婧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燃烧白色脂肪的新发现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运动时身体会释放激素.当你在某一天的早晨以轻快的步伐散步时,你在想什么?太阳、风,多么美好的感觉,全身心放松,忘记烦恼.后,您有没有想过你的运动正在你的体内发生某些化学变化.当你运动的时候,你身体的化学变化方式,我们现在才开始了解.在过去的20年里,科学家有发现:在我们人体内的自然分子能够影响食欲和新陈代谢,从而影响我们的体重.现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和其他知识分子已经确定这个自然分子不仅影响我们的体重,而且还能通过运动促进其产生,并对健康有好处.

    作者:柯小淘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基因突变可能是引起扩张性心肌病原因之一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影响其泵血功能的心肌病变.有这种疾病的人其心脏各腔室扩大,室壁变薄.时间一长,心脏的泵血功能逐渐衰弱.渐渐地心脏就衰弱到不能为机体和肺脏泵出足够数量的血液,这就成了心功能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可以由各种疾病或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引起,基因突变同样可以导致这种病.近,哈佛医学院的两名遗传学教授乔纳森·希德曼博士和克里斯汀·希德曼博士发现,TNN基因的突变可导致27%遗传性的扩张型心肌病病例,及有大约20%的病例不是遗传性,而是偶发的,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2月16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作者:汪启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盛夏老年人谨防血黏度增高

    血液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动性质的重要指标,正常的血液黏度是保证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一旦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内皮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使血管狭窄,血液流动缓慢,机体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当血液黏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凝血,即出现血液凝聚块,造成血管栓塞,从而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大量资料证明,众多危害人们健康的严重疾病,如心梗、中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心绞痛等均与血液黏度升高密切相关.这一类疾病容易在夏季发生,特别是7、8月份是该病的高发期.

    作者:胡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常见腿痛的原因

    很多时候走路时不慎伤及小腿,这会不会是周围动脉疾病呢?周围动脉疾病(PAD)肯定是腿部疼痛的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阻塞腿部的动脉,如果肌肉得不到所需要的血液供应,就会感到疼痛.

    作者:乐天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夏天,高血压病人要用好降压药

    病例老刘是位高血压患者,由于他长期坚持服药,因此,血压一直控制得比较稳定.但今年入夏以来,尽管他还是按时按量服药,但血压屡屡出现波动,他常常觉得头晕、头胀、胸闷、乏力.上星期五,本市气温高达40℃,中午老刘下班后骑自行车赶到家时已是满头大汗,他急忙跑进空调间,把温度调到20℃,本想来个快速降温,但没想到反使其血压突升,急送医院救治,险些造成脑血栓.出院后老刘仍心有余悸,害怕血压再次波动.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安全度过这个火热的夏季了.

    作者:常怡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暴饮暴食可能会削弱大脑功能

    摄入高热量的饮食可能增加记忆力减退的风险.摄入的热量太多可能会不止使你的腹部增大.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高热量确实增加记忆力减退的几率,或在以后的生活中发展为轻度认知障碍(MCI).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科学院神经科学年度会议上提出的,这项研究发现,每天消耗热量在2100到6000卡路里之间可能会导致年龄在70岁及以上人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一倍.这项研究有大约超过1200多名年龄在70至89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参与,在研究开始时这些人都没有表现出痴呆症的征兆.

    作者:万子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头痛是高血压病常见的信号

    许多人不知道原因的会头疼,于是就吃一些止疼片,头疼是高血压病患常常出现的现象,其致病缘由多种多样:有时是高血压自身引起的;有时是精神过于紧张引起的;更为厉害的是,它还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对于高血压病患来说,千万别忽视了头疼这个危险的信号.

    作者:刘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食疗养生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糖尿病对青少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威胁与日俱增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了4000名左右青少年的数据显示:34%超重或者肥胖,而且这一比例在近十年间没有很大改变.一项美国亚特兰大的调查研究显示:由于体重超标继而使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增加的比率达到了十年前的2倍和23%,并造成现在的青少年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多于十年前.

    作者:刘益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降压药物的比较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低高血压的效果非常明显,比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两者都是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发挥增加心脏收缩力.但有关两者对高血压治疗情况的比较,一直没有,直到近.

    作者:梁悦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读者信箱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钙补充剂可能增加心脏病发作风险

    近,发表在在线版《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认为服用钙补充剂有可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并呼吁人们应该谨慎对待钙补充剂.此研究还指出,从预防心脏疾病和中风的角度来说,从饮食中增加钙的摄入量并未带来显著益处.以前研究表明:较高的钙摄人量能够降低高血压、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而这些均是心脏病和中风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房颤治疗依从性差的危害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 ~ 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 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流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

    作者:孙小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动脉内脂肪斑块的积累;但关于这样的解释,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近,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一个解释.免疫系统命令巨噬细胞清除脂肪和胆固醇,当巨噬细胞内充满了不健康的胆固醇后,分泌蛋白质-1.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1月8日的《自然免疫》杂志,这种蛋白质的分泌是通知巨噬细胞停止清除并留下的信号.结果巨噬细胞从将血管中的胆固醇清除,变成停留在动脉壁上的脂肪斑块的一部分.这种斑块容易破裂,导致心脏病发作.

    作者:张春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维生素D作为辅助洽疗的新尝试

    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参与调控血液中钙磷的水平及促进骨骼的健康生长.维生素D缺乏在全世界普遍存在,这导致了钙磷代谢及骨代谢异常,进而引起肌无力、骨软化症、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而一些观察性研究发现,维生素D还有促进骨骼发育以外的好处,但是研究结论有时仍然相互矛盾.近,在线发表的《内分泌协会》的报告是第一份针对维生素D的非骨骼效应的基础和临床证据的综合性评价.报告涉及了目前关于维生素D与免疫功能、高血压、中风、皮肤疾病及母婴健康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作者:叶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你应该了解和学会应对猝死

    4月21日,深圳市急救中心公布了我市11天内16人猝死的消息,引发了市民对猝死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医学意义的猝死呢?猝死是指看似健康、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的病人,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死亡.猝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事实上,猝死每天都在发生,不仅老人,青壮年、儿童的猝死也屡屡发生.运动员猝死也常常发生在体育竞技场上.我们熟悉的海曼、古月、高秀敏等人都是因心脏性猝死相继去世的.

    作者:王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降糖药漏服、忘打应如何补救?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糖尿病友难免会发生漏服降糖药或忘打胰岛素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置,势必会引起血糖的显著波动,进而影响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平稳控制.也许患者要问,临床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补救呢?这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处理时需要参考以下几个因素:漏服(或忘打)降糖药物的种类、漏服(或忘打)的时间以及当时的血糖水平等等,而所用降糖药物的种类是决定不同补救方法的基础.下面分别就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来谈谈对此类问题的处理.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眼科手术及术后疼痛

    使用隐形眼镜和维生素E可获得较长时间的麻醉效果.激光的应用已经彻底改变了眼科手术的状况.不幸的是,后期恢复的过程仍然不太舒服,这包括需要应用眼药水,以及有时需要应用止痛药.眼药水必须每隔几个小时滴一次眼,但止痛药的应用有用药过量和成瘾的危险.但激光手术后的疼痛缓解可能会很快发生变化.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仿效一种使用隐形眼镜的方法为眼睛提供一个可持久的麻醉效果.

    作者:李绍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杂志

主管: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介入心脏学会 广东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