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杨六成;王健俊;徐帅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99例患者(51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48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对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共1 9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9.19%.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结石复发与年龄、黄疸、胆管扩张、胆总管直径、结石大直径、结石数目、胆管、胰腺炎症以及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2.692,P=0.011)、胆总管直径(OR=2.249,P=0.022)、结石数量(OR=2.647,P=0.017)、结石大直径(OR=2.348,P=0.009)、合并炎症(OR=2.801,P=0.013)、手术类型(OR=2.421,P=0.018)是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有针对性措施降低复发率.
作者:裘文刚;徐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意外胆囊癌(IGBC)是指因临床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而行胆囊切除术,在术中或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恶变的胆囊癌.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普及,术中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的病例明显增多,同时对于IGBC的治疗也存在诸多争议.笔者对IGBC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董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我国胆管支气管瘘(BB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1989-2013年发表有关BBF的中文文献,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终纳入51篇文献,共213例BBF患者.BBF患者男女比例为1.22∶1,平均年龄为(50.4± 11.1)岁,70.1%有既往手术史.BBF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咳胆色素痰(96.5%)、咳嗽(94.5%)、发热(83.8%)、腹痛(79.3%)、胸闷/胸痛(76.2%)、黄疸(59.2%)、呼吸困难(1 3.5%);原发病因中包括胆管结石(41.8%)、肝包虫(31.0%)、胆道蛔虫(5.6%)、原发性或转移性肝脏肿瘤(5.2%)、外伤(4.7%)、肝脓肿(4.2%)、先天性病因(2.3%)、多种因素(1.9%)、其他单因素(1.9%)及胆囊结石伴胆囊穿孔(1.4%).90.6%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总体治愈率为89.5%,好转率为3.3%,病死率为6.2%.结论:BBF较为罕见,原发病因较复杂;痰液胆色素检验及ERCP等可快速明确诊断;患者及时接受外科手术等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愈效果.
作者:王继涛;朱震宇;张绍庚;孙佳轶;孙百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治疗的肝胆管结石患者86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胆总管探查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156.52±26.73) min vs.(213.63±39.52)min,(57.63±9.43) mL vs.(87.74±17.43)mL,(19.42±3.78)h vs.(28.53±6.81)h](均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优于对照组[(122.13±3.27)分 vs.(110.26±4.65)分,(11.52±2.09)d vs.(16.32±4.28)d,(8092.63±342.16) 元vs.(9 100.78±537.23)元](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疗效可靠,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叶小勇;吕会增;张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预防和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2年3月—2013年9月间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行ERCP的患者,所有患者给予醋酸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规律治疗,监测患者术后12、48 h血清淀粉酶和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14.0%(6/43),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4.7% (2/43),所有患者经醋酸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规律治疗血淀粉酶水平全部降至正常参考值区间,症状消失.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下相关治疗后,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急性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作者:郑鹏飞;黄利利;毛杰;李玉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胆道括约肌切开术(EST)在治疗伴或不伴有胆石的Oddi括约肌乳头狭窄(P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12年9月经内镜逆行胆管胰腺造影术(ERCP)检查的1 218例患者中行EST治疗的110例P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胆道疼痛、胆总管(CBD)扩张和肝功能异常;110例中34例之前已做胆囊切除术,其中有12例有胆总管结石;余下69例未做胆囊切除术,其中有14例无任何胆结石.所有有或无CBD结石的患者在EST术后各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EST是一项治疗伴或不伴胆石的PS的佳手段,并可以减轻疼痛,恢复扩张胆总管并改善肝功能.
作者:冯明明;孙万日;王庆元;郭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方法:收集1995年1月—2012年12月有关比较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的中英文文献,对相关指标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RCT文献,共959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465例,开腹组49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14天,腹腔镜组CD3+与CD4+T淋巴细胞活性、CD4+/CD8+比值均高于开腹组(均P<0.05);腹腔镜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在术后第7天明显高于开腹组(对比时间点为术后第1、3、7天)(P<0.05);两组术后第3天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腹腔镜组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术后第1天明显低于开腹组(对比时间点为术后第4小时及第1、3、7天)(p<0.05);腹腔镜组C反应蛋白水平在术后第1~7天明显低于开腹组(对比时间点为术后第1、3、7、14天).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较开腹手术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较小,且能够较好地保留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入侵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作者:王隽婕;韩承新;郑皓;达布西力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胆道镜治疗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经验,提高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12年12 疗效.结果:672例患者取净结石,结石取净率96.4%.胆道镜共发现1 306支肝内胆管狭窄,其中1 297支狭窄得到解除,狭窄解除率99.3%.狭窄解除、结石取净后患者胆管壁恢复光滑.9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规范的胆道镜治疗能有效解除术后肝内胆管狭窄,取净结石;肝内胆管狭窄的发现及处理是胆道镜治疗的优势,应根据不同狭窄类型分别对待;萎缩肝段切除和术中取石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跃华;张卓;马杨;鲍世韵;余小舫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创保胆术后胆囊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病例对照设计,从保胆取石术后随访满1年的患者里随机抽取59例,其中胆囊功能恢复良好37例,功能恢复差22例,对术后胆囊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胆囊壁厚度、黏膜下结石、炎性病理、结石复发、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后服药与患者胆囊功能恢复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胆囊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为:结石复发(OR=13.121,P=0.046)、糖尿病(OR=12.263,P=0.043)、炎性病理(OR=6.891,P=0.037)、手术时间(OR=6.718,P=0.030).结论:结石复发、糖尿病、胆囊长期慢性炎症、长时间手术操作是微创保胆术后胆囊功能恢复差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朱鸿波;韩宗明;张学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其发展尚面临诸多技术问题.笔者就该手术的操作平台、手术入路和切口闭合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邵新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联合术中经胆管残端进行胆道探查对肝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22例肝胆管结石患者,行左肝外叶切除,术中以胆道镜经肝断面残端胆管进行胆道探查、取石,术后不放置胆道引流.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术后1个月复查无胆道结石.14例患者经肝外胆管取出结石,其中2例结石术前未能发现.肝外胆管直径6~8 mm 6例,其中2例存在结石;8.1~10mm 9例,其中7例存在结石;10.1~15mm 7例,5例存在结石.所有患者胆道下端均通畅.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膈下感染,2例为切口感染.结论:对左肝区域性肝胆管结石患者,肝左外叶切除联合术中经残端胆管胆道探查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石力;汤礼军;陈涛;张炳印;崔剑锋;闫洪涛;黄竹;罗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胆道梗阻(BDO)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PMN)凋亡情况与肺泡上皮细胞occludin蛋白变化,分析两者与梗阻性黄疸肺损伤的关系.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抽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将另6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模型组大鼠行胆总管双重结扎建立BDO模型.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于术后3、7、10、14d分批等量(n=8)处死,留取标本;正常对照组则在实验期间随机处死获取标本.检测大鼠肺组织形态学、BALF中PMN凋亡率和MMP-9活性,肺组织occludin蛋白,并计算肺通透指数(LP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各项指标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定量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且与假手术组比较,BALF中PMN凋亡率逐渐减少,MMP-9活性逐渐增高,3~14d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肺组织occludin蛋白逐渐减少,LPI逐渐增加,在7~14 d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DO大鼠PMN凋亡率与MMP-9活性呈负相关(r=-0.935),MMP-9活性与肺组织occludin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796),肺组织occludin蛋白水平与LPI呈负相关(r=-0.800)(均P<0.05).结论:BDO大鼠肺泡PMN凋亡减少、MMP-9活性增强,从而引起occludin蛋白减少,造成肺泡上皮屏障损伤、通透性增加,该病理过程在梗阻性黄疸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邓雪松;詹勇强;汪长浩;邓通明;倪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手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7月8例胃癌患者采用改良手辅助腹腔镜全胃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无中转开腹者,无因术中损伤脾血管或脾实质而行脾切除术者.8例患者共清扫脾门淋巴结27枚,阳性淋巴结3枚(11.1%);脾门淋巴结清扫时间平均为23 min,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6 mL,平均住院时间为9.5 d;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术后平均累计随访时间为3.6个月,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病例,患者精神状态均良好.结论:运用改良手辅助腹腔镜技术清扫脾门淋巴结安全可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良庆;曹毅;李正荣;刘逸;蒋蒙蒙;揭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术后一期缝合手术.方法:分析2009年3月—2013年6月间,通过传统开腹、腹腔镜行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53例(缝合组)与术后行T管引流37例(引流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复习,对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手术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全组90例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6d,其中缝合组的患者出现并发症5例,占9.43%,引流组出现并发症7例,占18.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至1年,两组患者均没有残余结石及复发、胆道狭窄等并发症.结论: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疗效确切、安全,但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以术中明确无残余结石及胆总管下段通畅为基本原则.
作者:黎明;杨奕;汪春;莫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胆肠袢式(Warren)吻合术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1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改良的胆肠袢式吻合术(观察组),28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减少,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缩短(均P<0.05).两组术后7d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例、4例发生轻微胆汁反流,对照组有2例发生急性胆管炎,两组两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葛芙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对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LSED)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预测意义.方法:选择47例因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LSED患者,测定患者术前与术后l、7、14d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术后7、14d行彩超检查明确有无PVT;对D-二聚体水平的LSED后PVT诊断效能行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有21例于术后发生PVT.PVT组与非PVT组患者LSED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持续升高,但PVT组术后7、14 d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非PVT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PLT)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LSED后PVT诊断准确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 801(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LSED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术后血浆D-二聚体持续较高水平(≥14 mg/L)者,发生PVT的危险性较大,应加强血栓监测及抗凝预防.
作者:李大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4 (TMPRSS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33例新鲜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TMPRSS4的mRNA与蛋白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8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石蜡切片中TMPRSS4的表达,并分析TMPRSS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TMPRSS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TMPRSS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5.56%vs.18.52%) (P<0.05),其高表达与癌灶大小(≥5cm)、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3个)有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MPRSS4高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明显差于低表达患者(P=0.035);COX多因素分析发现TMPRSS4蛋白高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45).结论:TMPRSS4的表达与胃癌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瑞欣;陈子华;袁伟杰;陈志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巨大肝癌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01年6月—2009年6月期间的106例巨大肝癌患者中实施逆行切除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1例逆行切除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0%、33.3%、15.2%,术中术后未发生大出血、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逆行切除能有效控制出血,提高了手术切除率,但要掌握好巨大肝癌逆行切除术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作者:牟洪超;周辉;姜小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96例行肝部分切除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外周血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和高NLR(NLR≥2.5)组,比较丽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时间;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35%、30%,其中高NLR组分别为37%、26%、22%;低NLR组分别为63%、49%、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6).全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2个月,其中高NLR组为8.9个月,低NLR组为14.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率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大径、邻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大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大径、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ICC患者术后预后指标,NLR高者预后差.
作者:刘永成;李书红;双泽宇;陈建霖;李升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缓释剂对兔胆肠吻合口组织愈合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行胆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后,实验组于胆肠吻合口旁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对照组植入空颗粒.两组于术后3、7、14、21 d取胆肠吻合口组织,观察腹腔内及吻合口大体情况,行van der Ham粘连评分,测定吻合口破裂压(ABP),行吻合口组织病理学及胶原结缔组织检测.结果:实验组存活18只,1只死于胆汁漏,1只死于腹腔感染;对照组存活19只,1只死于胆汁漏,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大体愈合情况相似,术后各时间点van der Ham评分与A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检测(HE染色及Mallory 三色法)显示两组术后吻合口周围炎症反应、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基本相似.结论:氟尿嘧啶缓释剂不影响兔胆肠吻合口的愈合,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胆胰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一种安全的辅助化疗手段.
作者:方征;史嵩;张永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