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258例疗效分析

王焰;牛林;罗玉龙

关键词:疝/外科学, 疝修补术
摘要:目的总结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使用美国巴德公司的疝环充填物及网状补片,对258例腹股沟疝病人行无张力修补术;对手术方法及时间,手术指征、术后自主功能恢复、并发症和复发率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26~69(平均41.6)min;术后3~8d出院,其中92.6%手术后4d出院.并发尿潴留32例(12.4%),缺血性睾丸炎2例(0.78%).术后疼痛轻微,无及其他不适,术后恢复活动早,95.1%(235/247)的病人3周内恢复体力劳动.本组247例获得随访,复发率为0.8%(2/247).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更符合解剖和生理的手术方式,具有传统手术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全胃切除围手术期的肠内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在全胃切除围手术期的治疗作用.方法 52例进展期胃癌中41例术前即给予PN支持;所有病人在全胃切除术后均给予PN,待肠功能恢复后转为EN.结果 48例(92.3%)术后3d内肠功能恢复.EN期间,5例(9.6%)出现肠鸣、腹痛或轻度腹泻, 经减慢营养液滴入速度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第10d血浆白蛋白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1);所有病人术后第10d达到了正氮平衡.结论 PN与EN联合营养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降低营养费用,是全胃切除围手术期较理想的营养治疗方式.

    作者:陈学东;徐光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112例腹部切口疝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发病原因. 方法从切口类型、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年龄、营养、发生时间等方面对112例切口疝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引起切口疝的原因依次为腹壁纵行切口15例、切口感染52例、腹内压增高16例、糖尿病7例.结论为预防切口疝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不影响手术操作及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横向切口.(2)严格无菌操作,严密止血,正确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或裂开.(3)从各方面防止腹内压升高.(4)注意病人的营养,特别老年病人,促进切口愈合.(5)术后半年内是腹壁切口疝发生的高峰期,应特别注意保护,尽量避免一切诱发因素.

    作者:董立国;乔丽华;蒲永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肝动脉灌注化疗泵导管脱落至十二指肠1例

    患者男,65岁.因肝右叶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于2001年1月19日在全麻下施行手术.术中发现肿瘤已无法切除,行瘤体内注射无水酒精(共60ml),并安置皮下埋藏式化疗泵,经肝动脉内注射美兰,证明患者肝左、右动脉均为独立发出,后经肝右动脉插入导管而妥善结扎固定,外接泵体埋植于右侧腹壁皮下层.经胃网膜右静脉安置门静脉化疗泵(化疗泵为国产MT-200型).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患者恢复顺利出院.收稿日期:2002-04-25;

    作者:李振洪;邓晓军;甘雨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充满型胆囊结石胆囊黏膜临床病理变化浅析

    目的探讨充满型及非充满型胆囊结石胆囊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差异.方法对81例胆囊结石标本做常规病理染色.结果发现充满型及非充满型结石组胆囊黏膜不典型增生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充满型胆囊结石,特别是中老年肥胖妇女,应早期手术切除病变胆囊.

    作者:寿铉明;边锡良;曹凤妹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行肠外营养

    目的探讨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肠外营养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折近6年115例采用PICC施行肠外营养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技术成功102例(88.7%).13例插管失败,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PICC施行肠外营养技术简便,安全可行.

    作者:张光全;程泰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两种少见类型的肠梗阻

    目的报道两种临床上较少见类型的肠梗阻.方法对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由美克尔憩室引起,其中2例并发肿瘤;1例为烤红薯焦痂所致肠梗阻.均经手术证实并治愈.结论在肠梗阻的诊断治疗中,特别在手术中应警惕罕见原因所致肠梗阻的可能.

    作者:罗中尧;金慧成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回肠嵌顿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后残留疝囊1例

    患者男,59岁.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4d入院.体查:体温37.8℃,脉搏86次/min,血压158/135mmHg.腹部稍膨隆,右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亢进,12次/min.右侧腹股沟韧带上2cm可见一平行陈旧性手术疤痕长约6cm,未扪及包块.

    作者:刘全芳;吴良平;石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丹参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影响

    目的研究丹参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动脉SMC,设对照组、丹参组(3个浓度组:2.0mg/ml,0.4mg/ml,0.08mg/ml)、PDGF组(10ng/ml)及PDGF(10ng/ml)加丹参(3个浓度,同上)组,测定各组SMC数量及3H-TdR掺入量. 结果 PDGF可刺激SMC数量及3H-TdR掺入明显增加,分别为基础状态的3倍和2.5倍;丹参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基础状态及PDGF刺激下SMC数量及3H-TdR掺入的增加. 结论丹参可抑制基础状态及PDGF作用下血管SMC的增生.

    作者:马小干;时德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疝囊造影术在隐匿性及复发性腹股沟斜疝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提高对隐匿性及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者,当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时行疝囊造影术.结果在47例造影者中明确诊断26例,其中原发性斜疝22例,复发性斜疝4例.均获手术证实,行疝囊高位结扎或疝修补术后症状消失.另21例造影阴性者中18例经其它治疗于3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对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者,疝囊造影术是筛选隐匿性及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一种非常实用的诊断技术.

    作者:尚培中;张振海;孙印臣;刘景章;刘登凯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低热卡胃肠外营养在高龄腹部外科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70岁老年腹部外科病人合理的肠外营养(PN)治疗方法.方法 48例手术和33例非手术腹部外科病人,禁食且PN治疗≥5d,予非蛋白热卡20kcal·kg-1·d-1和蛋白质0.8~1.25g·kg-1·d-1治疗.结果 PN治疗能较好维持病人的血浆蛋白水平,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无明显代谢紊乱和不良反应.结论低热卡的PN治疗对老年腹部外科病人安全有效.

    作者:程爱群;李翔;翁永强;李蔚萍;周俊文;周迭群;罗恩钊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中十二指肠镜检查38例,发现肿瘤32例(84.2%);ERCP检查51例,确诊49例(96.1%).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6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46例,其中4例存活4年;乳头肿瘤局部切除11例,恶性肿瘤9例中4例存活4~6年.结论内窥镜和ERCP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疗效的关键。

    作者:何春兰;陈平;唐云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营养免疫学及其临床相关问题

    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明显地改善了危重病人的预后,但对感染、创伤等严重应激病人的治疗目前仍不满意.研究发现,在高代谢病理过程中或器官功能不全时,往往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普通的营养支持对免疫功能的恢复效果尚不满意,感染成为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表明,营养支持可以改变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仅是由于纠正和预防了营养不足,更重要的可能是通过其中某些特异性营养物质的药理学作用达到了治疗目的.这些营养物质不仅能防治营养缺乏,而且能以特定方式刺激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功能,减轻有害的或过度的炎症反应.这一新概念初被称之为营养药理学,近年来称之为免疫营养(immunonutrition).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是现代外科的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免疫药理作用的营养素亦随着研究的进展日趋增多,目前研究较多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的营养素包括谷氨酰胺、精氨酸、ω-3脂肪酸、核苷和核苷酸、膳食纤维等.

    作者:李宁;朱维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围手术期静脉营养治疗对胃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静脉营养治疗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5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给予营养治疗,实验组手术前后给予静脉营养治疗各1周.观察比较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 CD8+比值的变化. 结果对照组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增加(P<0.05),CD4+/ CD8+比值升高(P<0.01).实验组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亚群及CD4+/ CD8+比值均明显改善(P<0.01).实验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围手术期使用静脉营养治疗可明显改善胃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杨培民;赵滨;陆民浩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36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症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6年5月~2001年5月间收治的36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症状发生于术后4~8d,均有典型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表现,并经腹部平片证实.均经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胃肠外营养等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3d,无1例再手术.结论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点有:(1)多在手术后4~7d左右出现梗阻症状,多由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2)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较少发生肠绞窄;(3)治疗应首选非手术治疗.

    作者:刘沅丰;郑冰;刘宏方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在腹部肿瘤病人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和重组生长激素(rhGH)在腹部肿瘤根治术病人术后肠外营养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行腹部肿瘤根治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后肠外营养中应用Gln及rhGH,与另一组应用常规肠外营养的病人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Gln和rhGH联合应用组术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Ag-NORs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Gln和rhGH肠外营养联合应用于腹部肿瘤术后的病人,可显著提高肠外营养的疗效,改善病人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劲松;庞达;薛英威;李大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与传统修补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1)无张力修补组137例,采用聚丙烯网塞或单网片修补.(2)传统修补组98例,用Bassini法.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反应, 术后恢复情况, 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平均随访22个月.结果在手术时间, 止痛剂使用,术后早期反应及住院天数等方面,无张力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前者术后复发率(0.7%)也明显低于后者(7.1%)(P<0.05).结论与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相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李基业;邓群;张鑫奎;李涛;王世斌;焦化波;黎沾良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Prolene网片在成人腹股沟疝前路修补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成人腹股沟疝Prolene网片修补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89例腹股沟疝病人进行Prolene网片修补.手术的基本方法是游离疝囊到疝环处并将疝囊推回腹腔,然后将自制的锥形网塞经疝环口塞入反向疝囊内 ,并在精索后置入网片或仅以网片修复后壁.结果 89例共施术98例次, 1例术后2d死于脑血管意外.出现阴囊血肿3例,抽吸数次后痊愈.对62例随访6~45个月,1例3个月后出现阴囊鞘膜积液;2例术后残留腹股沟区疼痛超过2个月,无复发. 结论 Prolene网片是修补腹股沟疝的优质人工材料,对较大的腹股沟疝和复发疝尤为适宜.精细的解剖、认真仔细的操作、腹横筋膜的修复和人工网片使用是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周建平;李铁钢;范丹凤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脾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附12例报告)

    目的评价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外伤性脾破裂并休克的患者行急诊脾动脉栓塞术,观察术后临床效果及CT扫描复查栓塞后的脾脏变化.结果除2例造影证实是脾蒂断裂伴脾广泛撕裂伤行脾动脉主干栓塞后再中转开腹脾切除手术处理外,其余10例均行单纯栓塞治疗治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CT扫描证实残脾血供良好.结论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有效、安全、快速、损伤小和可保留脾脏的优点.

    作者:刘彪;黄伟浪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门静脉高压症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变(PHG)中的作用.方法分析4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PHG发生率,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以及病变部位VEGF的变化.结果 PHG者胃黏膜VEGF明显高于无胃病者及对照组(P<0.01),其中重度胃病者VEGF明显高于轻度胃病者(P<0.01).结论 VEGF可能是造成PHG胃黏膜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商中华;刘浔阳;黄飞舟;聂晚频;朱晒红;任树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测定胃液中AFP与CEA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胃液中的AFP与CEA检测在胃部恶性肿瘤和胃部良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4位胃癌病人,22例胃部良性病患者的AFP与CEA的含量并进行对比.结果 34例胃癌病人胃液中的AFP与CEA的阳性检出率及联合诊断率均明显高于胃部良性疾病的患者水平(P<0.005).结论测定病人胃液中的AFP与CEA的含量,特别是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建华;李敬禹;王玉强;王静宇;何文兰;于明文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