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营养免疫学及其临床相关问题

李宁;朱维铭

关键词:营养免疫学, 综述文献
摘要: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明显地改善了危重病人的预后,但对感染、创伤等严重应激病人的治疗目前仍不满意.研究发现,在高代谢病理过程中或器官功能不全时,往往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普通的营养支持对免疫功能的恢复效果尚不满意,感染成为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表明,营养支持可以改变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仅是由于纠正和预防了营养不足,更重要的可能是通过其中某些特异性营养物质的药理学作用达到了治疗目的.这些营养物质不仅能防治营养缺乏,而且能以特定方式刺激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功能,减轻有害的或过度的炎症反应.这一新概念初被称之为营养药理学,近年来称之为免疫营养(immunonutrition).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是现代外科的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免疫药理作用的营养素亦随着研究的进展日趋增多,目前研究较多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的营养素包括谷氨酰胺、精氨酸、ω-3脂肪酸、核苷和核苷酸、膳食纤维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全胃切除围手术期的肠内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在全胃切除围手术期的治疗作用.方法 52例进展期胃癌中41例术前即给予PN支持;所有病人在全胃切除术后均给予PN,待肠功能恢复后转为EN.结果 48例(92.3%)术后3d内肠功能恢复.EN期间,5例(9.6%)出现肠鸣、腹痛或轻度腹泻, 经减慢营养液滴入速度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第10d血浆白蛋白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1);所有病人术后第10d达到了正氮平衡.结论 PN与EN联合营养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降低营养费用,是全胃切除围手术期较理想的营养治疗方式.

    作者:陈学东;徐光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36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症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6年5月~2001年5月间收治的36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症状发生于术后4~8d,均有典型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表现,并经腹部平片证实.均经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胃肠外营养等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3d,无1例再手术.结论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点有:(1)多在手术后4~7d左右出现梗阻症状,多由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2)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较少发生肠绞窄;(3)治疗应首选非手术治疗.

    作者:刘沅丰;郑冰;刘宏方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脾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附12例报告)

    目的评价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外伤性脾破裂并休克的患者行急诊脾动脉栓塞术,观察术后临床效果及CT扫描复查栓塞后的脾脏变化.结果除2例造影证实是脾蒂断裂伴脾广泛撕裂伤行脾动脉主干栓塞后再中转开腹脾切除手术处理外,其余10例均行单纯栓塞治疗治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CT扫描证实残脾血供良好.结论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有效、安全、快速、损伤小和可保留脾脏的优点.

    作者:刘彪;黄伟浪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肠外营养的研究

    目的研究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进行肠外营养(PN)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观察50例经PICC进行PN病例的置管时间、治疗完成率和置管并发症,并与同期中心静脉插管(CVC)进行比较.结果平均置管时间:PICC组为17.56d;CVC组为18.24d;治疗完成率:PICC组为 92.0%;CVC组为96.0%. 平均置管时间、治疗完成率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并发症发生率PICC组为18.0%;CVC组为14.0%.PICC并发症为血栓性静脉炎、导管堵塞、感染、导管异位及渗血,但无气胸、误穿动脉等严重并发症,PICC静脉炎发生率高于CVC组(P<0.05).结论 PICC用于PN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代替CVC成为PN输注的主要途径.

    作者:姜海平;戴亚克;杨雪华;朱燕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与传统修补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1)无张力修补组137例,采用聚丙烯网塞或单网片修补.(2)传统修补组98例,用Bassini法.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反应, 术后恢复情况, 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平均随访22个月.结果在手术时间, 止痛剂使用,术后早期反应及住院天数等方面,无张力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前者术后复发率(0.7%)也明显低于后者(7.1%)(P<0.05).结论与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相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李基业;邓群;张鑫奎;李涛;王世斌;焦化波;黎沾良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经腹涤纶布内衬修补老年巨大或复发性腹股沟疝

    目的探讨预防老年巨大腹股沟疝和复发性疝修补后复发的新术式.方法对7例平均年龄72岁的老年男性患者采用经腹涤纶布内衬修补,其中2例为曾多次手术的复发性疝,5例为疝囊下垂达股中部的巨大疝.结果与常规经腹股沟修补术式相比,本术式术后疼痛较轻,恢复较快.随访3~7年无复发.结论经腹涤纶布内衬修补是预防老年巨大腹股沟疝和复发性疝术后再次复发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陆立;郝志强;谭振刚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疝囊造影术在隐匿性及复发性腹股沟斜疝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提高对隐匿性及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者,当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时行疝囊造影术.结果在47例造影者中明确诊断26例,其中原发性斜疝22例,复发性斜疝4例.均获手术证实,行疝囊高位结扎或疝修补术后症状消失.另21例造影阴性者中18例经其它治疗于3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对不明原因的腹股沟区疼痛患者,疝囊造影术是筛选隐匿性及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一种非常实用的诊断技术.

    作者:尚培中;张振海;孙印臣;刘景章;刘登凯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两种少见类型的肠梗阻

    目的报道两种临床上较少见类型的肠梗阻.方法对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由美克尔憩室引起,其中2例并发肿瘤;1例为烤红薯焦痂所致肠梗阻.均经手术证实并治愈.结论在肠梗阻的诊断治疗中,特别在手术中应警惕罕见原因所致肠梗阻的可能.

    作者:罗中尧;金慧成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丹参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影响

    目的研究丹参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动脉SMC,设对照组、丹参组(3个浓度组:2.0mg/ml,0.4mg/ml,0.08mg/ml)、PDGF组(10ng/ml)及PDGF(10ng/ml)加丹参(3个浓度,同上)组,测定各组SMC数量及3H-TdR掺入量. 结果 PDGF可刺激SMC数量及3H-TdR掺入明显增加,分别为基础状态的3倍和2.5倍;丹参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基础状态及PDGF刺激下SMC数量及3H-TdR掺入的增加. 结论丹参可抑制基础状态及PDGF作用下血管SMC的增生.

    作者:马小干;时德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112例腹部切口疝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发病原因. 方法从切口类型、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年龄、营养、发生时间等方面对112例切口疝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引起切口疝的原因依次为腹壁纵行切口15例、切口感染52例、腹内压增高16例、糖尿病7例.结论为预防切口疝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不影响手术操作及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横向切口.(2)严格无菌操作,严密止血,正确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或裂开.(3)从各方面防止腹内压升高.(4)注意病人的营养,特别老年病人,促进切口愈合.(5)术后半年内是腹壁切口疝发生的高峰期,应特别注意保护,尽量避免一切诱发因素.

    作者:董立国;乔丽华;蒲永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行肠外营养

    目的探讨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肠外营养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折近6年115例采用PICC施行肠外营养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技术成功102例(88.7%).13例插管失败,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PICC施行肠外营养技术简便,安全可行.

    作者:张光全;程泰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回肠嵌顿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后残留疝囊1例

    患者男,59岁.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4d入院.体查:体温37.8℃,脉搏86次/min,血压158/135mmHg.腹部稍膨隆,右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亢进,12次/min.右侧腹股沟韧带上2cm可见一平行陈旧性手术疤痕长约6cm,未扪及包块.

    作者:刘全芳;吴良平;石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营养免疫学及其临床相关问题

    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明显地改善了危重病人的预后,但对感染、创伤等严重应激病人的治疗目前仍不满意.研究发现,在高代谢病理过程中或器官功能不全时,往往伴有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普通的营养支持对免疫功能的恢复效果尚不满意,感染成为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表明,营养支持可以改变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仅是由于纠正和预防了营养不足,更重要的可能是通过其中某些特异性营养物质的药理学作用达到了治疗目的.这些营养物质不仅能防治营养缺乏,而且能以特定方式刺激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功能,减轻有害的或过度的炎症反应.这一新概念初被称之为营养药理学,近年来称之为免疫营养(immunonutrition).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是现代外科的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免疫药理作用的营养素亦随着研究的进展日趋增多,目前研究较多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的营养素包括谷氨酰胺、精氨酸、ω-3脂肪酸、核苷和核苷酸、膳食纤维等.

    作者:李宁;朱维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急性缺血性肠疾病早期诊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肠缺血状态下的有关血清酶和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40只兔急性肠缺血模型和53例临床上处于不同程度肠缺血时期的病人,分别于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其血清肌酸激酶(CP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LA)、C-反应蛋白(CRP)的活性和CO2-CP,并判断其变化与肠组织缺血程度的对应关系.结果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CPK,CK-MB,LDH,LA及CRP的活性,随肠组织缺血的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随肠组织缺血状态的改善而逐渐下降;而CO2-CP 则相反.与对照组比较实验动物各组,临床病人治疗前与对照组的上述6项测定值均差异有显著性;这些生化测定值在可逆性肠坏死组与不可逆性肠坏死组间、非手术组入院后1h与可逆性肠坏死组术前2h间比较(除CO2-CP),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治疗后的病人各时点的测定值(除非手术组的CRP,CO2-CP和手术非肠切除组的CO2-CP外)与其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这些血清酶和生化指标的动态测定对反映急性肠缺血的状态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监测和早期诊断各类肠缺血疾病.

    作者:王世文;何津春;宋爱琳;王林燕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梗阻性黄疸围手术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病人围手术期肾功能的保护及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预防.方法观察组术前行短期肠外营养,术中、术后小剂量多巴胺持续静脉滴注,并定时快速滴注20%甘露醇.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方法.动态观察术后尿素氮(BUN)和肌酐清除率(Cr)的变化及ARF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相BUN和C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5例中无1例发生ARF;对照组17例中5例(29.4%)发生ARF且有3例(17.6%)死亡(P<0.05).结论术前行短期肠外营养,术中及术后充足的组织灌流及充分利尿是预防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并发ARF的关键.

    作者:戴东;谭小宇;曾宪成;杜松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充满型胆囊结石胆囊黏膜临床病理变化浅析

    目的探讨充满型及非充满型胆囊结石胆囊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差异.方法对81例胆囊结石标本做常规病理染色.结果发现充满型及非充满型结石组胆囊黏膜不典型增生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充满型胆囊结石,特别是中老年肥胖妇女,应早期手术切除病变胆囊.

    作者:寿铉明;边锡良;曹凤妹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在腹部肿瘤病人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和重组生长激素(rhGH)在腹部肿瘤根治术病人术后肠外营养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行腹部肿瘤根治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后肠外营养中应用Gln及rhGH,与另一组应用常规肠外营养的病人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Gln和rhGH联合应用组术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球蛋白、Ag-NORs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Gln和rhGH肠外营养联合应用于腹部肿瘤术后的病人,可显著提高肠外营养的疗效,改善病人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劲松;庞达;薛英威;李大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测定胃液中AFP与CEA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胃液中的AFP与CEA检测在胃部恶性肿瘤和胃部良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4位胃癌病人,22例胃部良性病患者的AFP与CEA的含量并进行对比.结果 34例胃癌病人胃液中的AFP与CEA的阳性检出率及联合诊断率均明显高于胃部良性疾病的患者水平(P<0.005).结论测定病人胃液中的AFP与CEA的含量,特别是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建华;李敬禹;王玉强;王静宇;何文兰;于明文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分析近年治疗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行手术治疗者,术后发生肠瘘16例(69.6%),死亡4例(17.4%).45例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3.6d,无1例再手术.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2周,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治疗应首先采取保守疗法.

    作者:王斌;李宏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围手术期静脉营养治疗对胃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静脉营养治疗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5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给予营养治疗,实验组手术前后给予静脉营养治疗各1周.观察比较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 CD8+比值的变化. 结果对照组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增加(P<0.05),CD4+/ CD8+比值升高(P<0.01).实验组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亚群及CD4+/ CD8+比值均明显改善(P<0.01).实验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围手术期使用静脉营养治疗可明显改善胃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杨培民;赵滨;陆民浩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