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病人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王成龙;谭家麟

关键词:直肠肿瘤/血液, 杀伤细胞, 天然, T淋巴细胞亚型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病人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同位素及流式细胞仪法检测26例正常人(无肿瘤)和35例直肠癌患者(包括术前术后)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结果 NK细胞,CD3,CD4,CD4/CD8比值在直肠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0.05)。直肠癌患者随Dudes分期增高而NK细胞,CD3,CD4,CD4/CD8比值逐渐下降,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根治术和姑息性切除术后NK细胞CD3,CD4,CD4/CD8升高,CD8回落接近对照组。肿瘤未切除组术后NK细胞,CD3,CD4,CD4/CD8则进一步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NK细胞等各项免疫指标大大降低,这种免疫紊乱状态在不同病情又有显著差别,根治术和姑息性切除术可明显改善病人的免疫状态。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阑尾粘液性囊肿扭转坏死并回肠疝入阑尾系膜内致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

    患者男,7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 d入院。急性痛苦面容。下腹稍隆起,轻度肌抵抗,右下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可疑,未扪及明显包块及条索状物,肠鸣音弱,偶可闻气过水音。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白细胞12.3×109/L,中性0.82。腹透:右下腹肠管积气,未见液平。 入院当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阑尾盆腔位,长 8 cm,直径0.3 cm,近端呈卡他性炎性变,阑尾末端有一4 cm×3 cm×2 cm大小鼓锤状囊性肿物(附图),顺时针扭转540。,呈暗红色,表面有脓苔粘附。回肠末端约有15 cm疝入阑尾系膜内,近端肠管轻度扩张,血运好。还纳肠管,切除阑尾及囊性肿物。术后愈合出院。病理诊断:阑尾粘液性囊肿伴慢性阑尾炎。

    作者:周劲松;张亚南;汪劲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多原发大肠癌的外科治疗(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男11例,女5例。其中同时癌(SC)9例,术前钡灌肠检查确诊5例,漏诊4例;漏诊的4例中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2例,术中大体检查确诊1例,切开标本发现1例。异时癌(MC)7例,两原发癌间隔时间为7个月~30年。术前均经钡灌肠、结肠镜检查确诊。结论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关键在于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做到术前进行全结肠检查;术中仔细探查;术后定期进行以纤维结肠镜为主的随访检查。其治疗应争取采用规范化的根治性手术。

    作者:俞景奎;陈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肠套叠式原位肛门重建术后结肠坏死(附8例报告)

    目的总结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结肠套叠式原位肛门再造术后,结肠末端坏死的经验教训。方法分析63例结肠套叠原位肛门再造术后8例结肠坏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中肠坏死长度为2 cm者2例,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2 cm者6例,2例改行结肠造瘘术,4例非手术治疗,其中1例发生肛门狭窄,经切开治愈。坏死原因主要为解剖特殊性和手术所致血供不足。结论下拖结肠应充分游离,无张力,避免缝合损伤血管;已发生坏死者给予坐浴换药等治疗,坏死段>2 cm者,应考虑尽早行腹壁人工肛门术。

    作者:刘为民;勾振堂;刘会艳;王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癌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中晚期胃癌行根治或姑息切除联合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IPHP)化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7年10月~1997年10月间收治的中晚期胃癌71例,其中IPHP组37例,对照组34例。IPHP组在手术关腹前,使用加温灌注装置将加温的氟尿嘧啶溶液连续灌注入腹腔,腹腔内液体的温度维持在42℃~43℃之间,时间60 min。结果 IPHP化疗后12例腹腔内广泛转移、腹腔种植伴腹水的患者,腹水很快消失。经治疗患者全部出院,追踪随访5年生存率(51.6%)较对照组(32.3%)明显提高(P<0.05)。结论术中IPHP化疗临床应用安全可行。

    作者:黄建成;唐素中;邱锦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CD15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CD15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法,对9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粘膜组织进行CD15抗原检测,并进一步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CD15抗原的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95例胃癌中,82例呈CD15阳性表达,阳性率86.3%;癌旁粘膜亦呈CD15弱阳性表达。CD15表达阳性率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为92.6%,显著高于无转移者的70.4%(P<0.005)。免疫电镜显示,CD15抗原主要分布于胃癌细胞质的界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近细胞核膜处和癌旁粘膜上皮细胞质的界膜处。结论胃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与CD15的表达相关,CD15可能是通过改变其糖基构型而参与肿瘤的形成或转移过程。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孙印臣;倪灿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展式网管状镍钛合金支架治疗晚期直肠癌并梗阻

    目的探讨自展式网管状镍钛合金支架治疗晚期直肠癌并梗阻的疗效。方法对12例直肠癌伴急慢性梗阻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成功置入,有效地恢复了排便,其中2例支架脱落后再次置入。现已死亡5例,生存期56~720 d。另5例已存活6~15个月,未再发肠梗阻。另2例支架置入失败。结论网管状支架能有效地对晚期直肠癌以及具有高危手术因素的患者进行永久性姑息性治疗,可避免结肠造口。配合化疗和免疫治疗,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尚培中;李桂梅;张鹏;周凤桐;张振海;刘绪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善得定对预防大鼠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研究

    目的评价腹腔注射善得定对大鼠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Ⅰ组,对照组;Ⅱ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20 μg/kg;Ⅲ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40 μg/kg;Ⅳ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60 μg/kg;Ⅴ组,腹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各组动物均于术后14 d处死,肉眼评价粘连程度,并取粘连的肠段测羟脯氨酸(OHP)。结果Ⅱ,Ⅲ,Ⅳ,Ⅴ组之粘连程度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Ⅲ,Ⅳ组粘连肠段的OHP明显低于Ⅰ组和Ⅴ组(P<0.05);Ⅱ,Ⅲ,Ⅳ组间粘连程度及粘连肠段的OHP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注射善得定对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有一定作用。

    作者:裴海平;晏仲舒;伍韶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术前局部注射131I-3H11导向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免疫导向技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应用131I-3H11对16例胃癌病人术前行内镜下癌灶多点注射作为治疗组;选择 6例胃癌病人采用FAM方案化疗作为对照组。并对术后标本进行观察。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治疗组发现75.0% (12/16)出现癌细胞核固缩、碎裂、细胞浆凝固、细胞间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这些变化多以中度为主,重度及无变化较少;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作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术前胃癌局部注射131I-3H11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郭文斌;姜彦波;姜清华;梁怀祝;高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癌穿孔的外科诊治

    目的探讨胃癌穿孔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诊断率为30.2%(13例),误诊率69.8%(30例,包括术中误诊2例)。单纯修补缝合术21例,术后早期死亡4例(19.1%)、术后发生呕血、黑便8例(38.1%)、再穿孔3例(1.4%),平均生存期5个月;胃肿瘤姑息性切除术9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呕血1例,平均生存期18个月;胃癌根治术13例,无近期并发症,平均生存期27个月,5年生存率23.1%(3/13)。2例误诊者先行穿孔修补术,再手术时发现广泛转移,失去手术机会。结论术前全面综合临床分析,术中注意胃癌穿孔的征象,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单纯修补术近期并发症多,平均生存期短;术中一旦明确胃癌穿孔,应积极行胃癌根治术或胃肿瘤姑息性切除术。

    作者:安永;别平;董家鸿;姜军;蔡志明;江正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的影响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肠肿瘤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能量为125 kj*kg-1*d-1,氮入量0.2 kg/d。EN组术后第1 d起经鼻饲管(放置于Trei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30cm)输注能全力,量为1 500~1 800 ml/d,速度20~75 ml/h。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8 d抽取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血清IL-2(白细胞介素2),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结果 (1)术后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一段时期的EN和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EN的营养恢复作用与PN相比无明显差异;(2)术后经EN和PN支持后T细胞亚群恢复到术前水平,NK细胞明显增高(P<0.05)。EN组IL-2明显增高(P<0.05)且与PN组术后IL-2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EN支持可以改善胃肠道肿瘤病人的营养状况,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PN。

    作者:唐朝晖;胡元龙;夏穗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空肠多发性憩室并乳糜性腹膜炎1例

    患者男,56岁。因反复脐周及右下腹痛4年,加重2 d入院。体查:体温37.2℃。急性痛苦病容,心肺正常,腹部稍膨隆,无胃肠型及蠕动波,满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尤以右下腹为甚,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红蛋白115 g/L,白细胞13.5×109/L,中性0.78。腹透示右下腹部肠腔内胀气,可见2个浅液平面。诊断: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内有乳白色腹水500 ml 左右。距屈氏韧带8 cm以下的空肠,可见20多个囊性肿块,大的约3 cm×3 cm,小的1 cm×1 cm左右。肠管周围可见皂化痕迹,囊内有乳白色液体,考虑为多发性肠憩室,行病变肠管(30 cm)切除及肠吻合术,术后痊愈出院。病理检查报告:小肠多发性憩室(附图)。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进展期胃癌术前氟尿嘧啶腹腔和静脉化疗药代动力学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抗癌药不同给药途径在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的聚积性。方法对20例切除的进展期胃癌进行术前氟尿嘧啶(5-Fu)腹腔、静脉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术前5-Fu 720 mg/m2加生理盐水750 ml分别腹腔、静脉给药,注射后60~80 min取腹腔液、门静脉及外周血,210~240 min取癌组织、腹膜及阴性淋巴结,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5-Fu浓度。结果腹腔给药各组组织内聚积的药物浓度较高,其中腹膜浓度高,超出静脉给药组近4倍。腹腔液、门静脉、外周血分别超出静脉给药组的15,3.8,2倍。结论大剂量5-Fu术前腹腔化疗能预防和治疗胃癌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并较传统的静脉化疗为优。

    作者:韩朝阳;曹道俊;李富梅;刘飞龙;裘法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以及这两项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分析116例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的表达与MVD间的关系及它们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16例胃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率为60.34%。VEGF阳性组中的MVD值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分别为26.16±8.50和19.22±8.20,P<0.01)。在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肿瘤分期晚的病人中,其VEGF表达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分期早的(P<0.05)。MVD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腹腔内转移有关(P均<0.01),且随TNM分期而增加(P<0.01)。VEGF表达阴性组和低MVD组(MVD<23)的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VEGF表达阳性组和高MVD组(MVD≥23)(均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MVD和VEGF的表达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能反映胃癌的恶性程度,是判断预后和指导辅助治疗的有效指标。

    作者:秦净;吴肇汉;张轶斌;施达仁;陆洪芬;孙宝荣;徐世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癌的局部免疫细胞反应

    目的观察胃癌局部免疫反应细胞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对107例有3~8年随访资料的胃癌根治性切除标本作局部免疫细胞反应程度的观察。淋巴-浆细胞反应和嗜酸性白细胞反应用图像分析系统作定量测定,肥大细胞在光镜下以个/mm2作定量计数,然后以均数作界值分为高反应组和低反应组,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患者存活时间、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胃癌局部免疫细胞反应的高反应组和低反应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局部免疫细胞反应是宿主重要的抗瘤免疫防御机制。

    作者:张洪臣;张树华;边风国;马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31抗CEA单抗治疗结肠腺癌肝转移裸鼠对CEA水平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索应用131I标记抗CEA单抗治疗结肠腺癌肝转移后对荷瘤裸鼠血清、腹水和癌组织中CEA水平的影响。方法在建立人结肠腺癌裸鼠肝转移后10 min(早期治疗组)、10 d(中期治疗组)、20 d(晚期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131I标记抗CEA单抗;并以模型建立后经尾静脉注射131I标记的正常小鼠IgG作为对照组。于接种癌细胞4周后,采集血、腹水和癌结节,分别检测其CEA含量。结果早期治疗组的血、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131I 标记抗CEA单抗能有效地降低荷瘤裸鼠的血清、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

    作者:葛海燕;左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成人肠套叠(附46例报告)

    目的提高成人肠套叠术前确诊率,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成人肠套叠46例的诊断及治疗经过。结果 46例中表现为急性肠梗阻9例,亚急性肠梗阻13例,慢性肠梗阻24例;术前确诊19例,误诊27例均在术中确诊。属小肠-小肠型肠套叠11例,回肠-结肠型29例,结肠-结肠型6例。46例均经手术治疗,44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但只要医生对该疾病认识及重视,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其发生、发展及演变经过,借助必要的辅助检查,大多数病例术前是可以确诊的。由于成人肠套叠绝大多数都继发于肠管的器质性病变或解剖学异常,所以均需手术治疗。

    作者:田平;康健;龚爱民;张波;刘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治疗慢性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保留幽门胃切除术(PPG)治疗慢性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对24例胃酸较低的慢性胃溃疡患者施行PPG。术后观察指标:以中和滴定法测定胃酸;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口服钡餐在X线下了解幽门括约肌功能;观察术后恢复过程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PG术后基础胃酸分泌量(BAO)和大胃酸分泌量(MAO)下降60%,空腹及餐后血清胃泌素降低下降25%和45%,幽门括约肌功能良好,无明显的胃排空和溃疡复发。结论 PPG对胃酸较低的部分慢性胃溃疡患者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良好术式。

    作者:陈玉强;郭文虎;陈严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全胃切除在胃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在胃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3 例胃恶性肿瘤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治性全胃切除97例,姑息性全胃切除16例,合并横结肠、脾、胰头、胰尾部、肝切除19例。消化道重建方式有:食道空肠Roux-en-Y吻合26例,食道空肠Braun吻合19例,p型空肠袢代胃Roux-en-Y吻合6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5例,其中胰瘘1例,吻合口瘘3例;手术死亡2例。术后随访86例,随访率76%。根治性全胃切除、联合脏器切除和姑息性全胃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9%,45.7%,37.2%;88.8%,55.5%,33.3%和80%,0%,0%。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联合脏器切除,采用全胃切除治疗胃恶性肿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梁刚;傅炯;朱松太;王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网膜平滑肌肉瘤1例

    患者男,38岁。1年前因上腹饱胀不适检查时发现上腹部包块,无明显疼痛感,未做特殊治疗。此后包块逐渐增大,出现疼痛3 d入院。体查:上腹部可触及约两个拳头大小包块,界限不清,无压痛,活动可。血红蛋白96 g/L、白细胞8.3×109/L,中性粒细胞0.73。肝肾功能正常。胸腹透视无异常。胃镜:食道、胃壁及十二指肠上部均未发现异常。术中见:肿块位于肝胃韧带旁,大小约15 cm×10 cm×6 cm。呈实质分叶结节状,蒂为小网膜,顶部有6 cm×3 cm×3 cm之灰白色囊性突起,表面光滑,腔内为豆腐渣样物。包块与腹腔无粘连,但活动度小。肝、胃、胰等脏器均未发现异常。自蒂部切除包块。术后痊愈出院。病理诊断:小网膜平滑肌肉瘤伴囊性改变。

    作者:尹小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阑尾畸形并粘液性囊腺瘤1例

    患者男,28岁。因持续右下腹痛阵发性加剧8 h入院,伴畏寒发热及恶心入院。3~4年前曾患阑尾炎。体查:腹平软,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正常。白细胞15.7×109/L,中性0.75。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行急诊手术,术中见阑尾呈 C 环形,埋于盲肠浆膜下,附近盲肠壁肿胀变硬,难以判定阑尾根部,拟剥离切除阑尾粘膜,术中粘膜破裂,随之涌出约15 ml清亮无色的粘液泡沫,状似鱼卵,无臭,盲肠壁随之变软。且发现阑尾上、下两端均与盲肠腔相通,靠近回盲部一端的开口略小,两开口间距约2.0 cm。阑尾粘膜苍白肿胀,阑尾壁无坏死现象,未见阑尾系膜。切除阑尾粘膜及前壁,缝闭两个开口及残留的后壁。术后经过顺利。病理报告:(1)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2)阑尾粘液性囊腺瘤。1年后随访,情况良好。 讨论阑尾畸形或阑尾粘液性囊腺瘤均很少见,而阑尾呈 C 环形,埋于盲肠浆膜下,两端均有开口于盲肠,且并发粘液性囊腺瘤者,实属罕见。本例病理性粘液排泄受阻而致阑尾腔内压力急剧增高,是引发临床表现的主要机制,术前不易确诊,延误手术将可能导致阑尾和盲肠坏死穿孔。

    作者:宋国璋;郭永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