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海平;晏仲舒;伍韶斌
目的探讨自展式网管状镍钛合金支架治疗晚期直肠癌并梗阻的疗效。方法对12例直肠癌伴急慢性梗阻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成功置入,有效地恢复了排便,其中2例支架脱落后再次置入。现已死亡5例,生存期56~720 d。另5例已存活6~15个月,未再发肠梗阻。另2例支架置入失败。结论网管状支架能有效地对晚期直肠癌以及具有高危手术因素的患者进行永久性姑息性治疗,可避免结肠造口。配合化疗和免疫治疗,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尚培中;李桂梅;张鹏;周凤桐;张振海;刘绪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腹腔注射善得定对大鼠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Ⅰ组,对照组;Ⅱ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20 μg/kg;Ⅲ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40 μg/kg;Ⅳ组,腹腔内注射善得定60 μg/kg;Ⅴ组,腹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各组动物均于术后14 d处死,肉眼评价粘连程度,并取粘连的肠段测羟脯氨酸(OHP)。结果Ⅱ,Ⅲ,Ⅳ,Ⅴ组之粘连程度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Ⅲ,Ⅳ组粘连肠段的OHP明显低于Ⅰ组和Ⅴ组(P<0.05);Ⅱ,Ⅲ,Ⅳ组间粘连程度及粘连肠段的OHP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注射善得定对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有一定作用。
作者:裴海平;晏仲舒;伍韶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复习1984~1996年手术治疗的69例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中Ⅰ期26例、Ⅱ期21例、Ⅲ期13例、Ⅳ期9例,全组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病变完全切除者61例,部分切除者4例,未切除者4例。单纯手术切除者5例,手术加放疗25例,手术加化疗19例,手术加放疗、化疗20例。全组总的5年生存率71%(49/69),10年生存率31.9% (22/69)。结论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年龄与性别与预后无关。外科手术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治疗中是重要治疗手段。
作者:安泽武;宋少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晚期胃癌行根治或姑息切除联合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IPHP)化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1987年10月~1997年10月间收治的中晚期胃癌71例,其中IPHP组37例,对照组34例。IPHP组在手术关腹前,使用加温灌注装置将加温的氟尿嘧啶溶液连续灌注入腹腔,腹腔内液体的温度维持在42℃~43℃之间,时间60 min。结果 IPHP化疗后12例腹腔内广泛转移、腹腔种植伴腹水的患者,腹水很快消失。经治疗患者全部出院,追踪随访5年生存率(51.6%)较对照组(32.3%)明显提高(P<0.05)。结论术中IPHP化疗临床应用安全可行。
作者:黄建成;唐素中;邱锦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区域性动脉化疗用于不能切除胃癌的疗效。方法对100例术中探查证实为不能切除的胃癌患者行腹腔动脉插管并留管行区域性动脉化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外,其胃癌原发灶缩小者占81.2%,生存期延长(平均29.5个月)。结论区域性动脉化疗对不能切除胃癌病人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董立国;蒲永东;朱志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在胃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3 例胃恶性肿瘤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治性全胃切除97例,姑息性全胃切除16例,合并横结肠、脾、胰头、胰尾部、肝切除19例。消化道重建方式有:食道空肠Roux-en-Y吻合26例,食道空肠Braun吻合19例,p型空肠袢代胃Roux-en-Y吻合6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5例,其中胰瘘1例,吻合口瘘3例;手术死亡2例。术后随访86例,随访率76%。根治性全胃切除、联合脏器切除和姑息性全胃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9%,45.7%,37.2%;88.8%,55.5%,33.3%和80%,0%,0%。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的联合脏器切除,采用全胃切除治疗胃恶性肿瘤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梁刚;傅炯;朱松太;王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74年~1999年收治的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病例(不包括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小肠良性肿瘤6例中 5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腺瘤;恶性肿瘤36例, 其中恶性淋巴瘤17例(47.2%),腺癌11例(30.6%),平滑肌肉瘤6例(16.7%),类癌1例(2.8%),神经纤维肉瘤1例(2.8%)。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内镜和消化道钡餐是主要诊断手段。50%的恶性病例在手术时已有远处转移,仅18例(50%)行根治性切除。36例获随访。小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7.3%。远处转移和肿瘤大小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小肠恶性肿瘤预后的主要手段,对无远处转移者应争取行根治术。
作者:翁永强;程爱群;朱捷;陈颢斌;杨俭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损伤的佳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10例肝损伤患者的伤情、治疗措施、效果、死亡原因。结果Ⅳ,Ⅴ,Ⅵ级重度伤占41.9%(88/210)。手术治疗198例,其中肝部分切除39例,纱布填塞13例,清创缝合146例。2例做了腔静脉修补,4例行肝动脉结扎。死亡19例,死亡率9%(19/210),均为重度损伤行手术治疗者,其中死于大量失血12例,占63.2%(12/19)。结论肝损伤治疗方法依据伤情而定,缩短手术前时间,减少失血量可降低死亡率。纱布填塞可作为一种挽救生命的暂时性的有效措施。
作者:刘启武;张自修;李云涛;杨振宗;何春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总结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结肠套叠式原位肛门再造术后,结肠末端坏死的经验教训。方法分析63例结肠套叠原位肛门再造术后8例结肠坏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中肠坏死长度为2 cm者2例,均经非手术疗法治愈;>2 cm者6例,2例改行结肠造瘘术,4例非手术治疗,其中1例发生肛门狭窄,经切开治愈。坏死原因主要为解剖特殊性和手术所致血供不足。结论下拖结肠应充分游离,无张力,避免缝合损伤血管;已发生坏死者给予坐浴换药等治疗,坏死段>2 cm者,应考虑尽早行腹壁人工肛门术。
作者:刘为民;勾振堂;刘会艳;王建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56岁。因左上腹间断腹痛3年余,加重伴呕吐、返酸、暖气10 d入院。体查:慢性消瘦病容。腹平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血红蛋白110.0 g/L。胃镜检查见胃角部前壁有一约2.0 cm×2.0 cm之溃疡,边缘不规则,厚苔附着,触之易出血,胃腔内分泌物较多,含胆汁。胃镜取材活检报告:胃腺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角处侵入胃壁全层的肿块,约3.0 cm×3.0 cm,穿破浆膜;小网膜有数枚肿大的淋巴结。胃体近胃底部前壁见一带蒂约2.0 cm×2.0 cm桑椹状肿块,局部粘膜光滑。贲门周围未见肿大的淋巴结。行根治性胃次全切除术,包括带蒂肿块之基底部3.0 cm以内的胃壁。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报告:(1)胃胶样腺癌累及胃壁全层,淋巴结未见癌组织;(2)胃浆膜下平滑肌肉瘤。随访1年7个月因胃腺癌复发死亡(经病理检查确诊)。
作者:付仔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与转移瘤的血管生成情况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15例有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大肠癌、20例无转移的大肠癌和正常结肠粘膜的石蜡包埋组织的微血管计数。结果平均血管密度(MVD)值大肠癌组织(56.17±8.31)和肝转移瘤(94.26±10.46)明显高于正常粘膜(21.36±5.20)(P均<0.01),发生转移的大肠癌组织的MVD值(90.27±7.16)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组织(56.17±8.31)(P<0.01)。结论大肠癌的MVD值可以作为判断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亚旭;李增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1999年收治的92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发病部位:胃41例,小肠44例,结肠3例,直肠4例。良性肿瘤42例,恶性肿瘤50例。辅助检查:B超检查63例,阳性31例(49.2%);CT检查27例,20例阳性(74.1%);DSA检查29例,27例阳性(93.1%);钡餐检查45例,阳性28例(62.2%);小肠镜检查11例,2例阳性(18.2%)。ECT检查32例,20例阳性(62.5%)。结论对胃肠道特别是小肠的平滑肌肿瘤,DSA检查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的主要方法。
作者:叶长生;黄祥成;齐德林;周正端;盛权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在胆道大出血中诊断和治疗的效果。方法 1988年以来,6例胆道大出血患者接受了放射介入治疗。6例均为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有1~2次胆系手术史。此次发作出血2~8次。所有的病人均紧急行腹腔动脉及选择性右肝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于出血部位的近远侧动脉内释放明胶海绵颗粒及不锈钢圈进行栓塞。结果 6例患者在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中均显示有假性动脉瘤,经栓塞后均成功止血,经3个月~2年随访未再复发。结论选择性右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在胆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满意的止血效果,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的特点,可作为胆道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刘光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新克隆的编码人蛋白翻译起始因子的全长基因(C2基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构建C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 获得瞬时和稳定表达C2蛋白的人胃癌细胞株, 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C2蛋白在转染细胞上的表达和转染细胞细胞周期的改变并在电镜下观察转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了C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转染细胞C2蛋白表达率为32.3%,空白对照为0.9%;细胞周期检测提示瞬时和稳定转染了C2基因的细胞均发生凋亡;电镜下可见转染了C2基因的胃癌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C2基因转染可引起胃癌细胞发生凋亡, 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彩平;刘杰;吴开春;樊代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消化道多原发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消化道癌的2.7%,其中同时癌(SC)24例,漏诊20例,分别行根治切除、中药、化疗等综合治疗。异时癌(MC)9例,漏诊1例,分别行根治切除、姑息切除及放疗。总5年生存率为45.4%,SC为37.5%,MC为55.5%。结论消化道多原发癌发病率低,术前漏诊率高,应行综合性诊断方法。对病变应行根治性手术与再手术切除。忌把MC误诊为复发或转移癌。
作者:夏有恒;陈学忠;姜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D15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特点,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LSAB免疫组化法,对9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粘膜组织进行CD15抗原检测,并进一步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CD15抗原的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95例胃癌中,82例呈CD15阳性表达,阳性率86.3%;癌旁粘膜亦呈CD15弱阳性表达。CD15表达阳性率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为92.6%,显著高于无转移者的70.4%(P<0.005)。免疫电镜显示,CD15抗原主要分布于胃癌细胞质的界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近细胞核膜处和癌旁粘膜上皮细胞质的界膜处。结论胃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与CD15的表达相关,CD15可能是通过改变其糖基构型而参与肿瘤的形成或转移过程。
作者:谷化平;尚培中;孙印臣;倪灿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出袢肠套叠(ELI)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1998年收治的498例胃大部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出现输出袢肠套叠,3例手术治疗,1例于胃镜下复位,均治愈。结论胃手术后输出袢肠套叠的原因为肠蠕动紊乱。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如果起病时间短,在行胃镜检查时可先试行复位。
作者:郑通标;彭海峰;段君英;刘能银;龚时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索应用131I标记抗CEA单抗治疗结肠腺癌肝转移后对荷瘤裸鼠血清、腹水和癌组织中CEA水平的影响。方法在建立人结肠腺癌裸鼠肝转移后10 min(早期治疗组)、10 d(中期治疗组)、20 d(晚期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131I标记抗CEA单抗;并以模型建立后经尾静脉注射131I标记的正常小鼠IgG作为对照组。于接种癌细胞4周后,采集血、腹水和癌结节,分别检测其CEA含量。结果早期治疗组的血、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131I 标记抗CEA单抗能有效地降低荷瘤裸鼠的血清、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
作者:葛海燕;左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大肠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结果大肠型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以腹痛、腹块及大便性状与习惯改变为主。病变主要位于盲肠(9例)和升结肠(8例)。21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临床分期ⅠE期7例,ⅡE期8例,ⅢE期6例。术前误诊率81.0%。手术切除率81.0%。5年生存率32.6%。结论手术切除是本病诊断和临床分期的主要手段。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加术后化放疗的综合治疗为主。临床分期、根治手术、恶性程度是影响疾病的预后因素。
作者:程爱群;翁永强;李翔;朱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40岁。因间隙性大便少量带血,偶伴疼痛,近1个月入院。体查:心肺及腹部均未见阳性体征。肛门外观无异常。肛门直肠镜检查见直肠轻度充血、水肿,未见溃疡及肿块。齿状线上下3点、6点、8点、9点、11点、12点均可见大小不等暗红色凸起,未见有活动性出血。诊断:混合痔Ⅱ期。骶麻下行混合痔环形切除术。术中发现于截石位8点齿线上下可见一凸起,与其它病灶不同,外观呈葡萄状,颜色略深,直径约0.8 cm,质稍硬,触及易出血。将该病灶连同其它病灶均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直肠黑色素瘤I期。首次术后5 d行Miles术,术中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术后痊愈出院。
作者:白铁成;尹燕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