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

谢宏明;倪江东;许焕学

关键词: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骨钉
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用于关节内骨折固定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累及关节的松质骨骨折91例,将骨折复位后以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引流2~3 d,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 1~3月内均达到骨性愈合.6例遗有关节功能部分受限, 余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结论可吸收螺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一定强度,能维持松质骨骨折稳定直到骨折愈合,能完全吸收骨化,有利于骨修复,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是关节内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方法的改进

    目的通过对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方法进行改进,提高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稳定性. 方法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实验110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24 h、一周存活率. 结果袖套准备时间5~9 min,24 h存活率91.8%(101/110),一周存活率为87.3%(96/110). 结论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提高了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稳定性.

    作者:侯建存;李玉民;曹农;何明彦;闵光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附71例报告)

    目的评价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71例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统计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45 min,一期结石清除率为97.2%(67/71),术后血红蛋白平均下降(0.56±0.54)g/L,无输血病例,术后3 d内体温超过38.5℃ 4例. 结论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杨少芳;雷鸣;李逊;曾国华;钟东亮;何朝辉;何永忠;吴开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应用管状吻合器实施乙状结肠造瘘术

    目的探讨应用管状吻合器实施结肠造瘘术的手术技巧. 方法 1999年3月~2002年10月间应用管状吻合器施行乙状结肠造瘘术5例,其中包括直肠下段癌4例和直肠癌伴肠梗阻1例.手术方式是乙状结肠单腔造瘘4例,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1例. 结果术后无一例发生人工肛门出血、坏死、内陷及感染等并发症.随访平均1.8(1.1~2.9)年,造瘘口的吻合钉在术后1年后逐渐脱落,人工肛门外形及功能良好. 结论应用管状吻合器进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具有操作简便、造瘘口形态一致,手术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韩少良;朱冠宝;姚建高;蓝升红;周宏众;邵永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题词

    作者:裘法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常温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

    目的寻求更好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直视下的闭合方法. 方法自2001年2月~2002年12月,对20例患者在常温体外循环下行PDA直视闭合术.体外循环开始后,切开肺动脉,用流出道探子堵住PDA开口后再行直视修补.并与8例常规深低温低流量下PDA直视闭合术进行比较.结果常温组与深低温低流量组体外循环时间(T-CPB)、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T-MV)和总胸引流量(TD)分别为:(44.11±35.85)min、 (89.11±40.29)min; (7.33±3.04)h、 (42.38±36.28)h; (6.30±1.67)ml/kg、(9.49±3.84)ml/kg,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别(P<0.05).深低温低流量组中有2例术后超声多谱勒证实PDA修补处有残余分流,1例二次开胸止血,有1例并发严重的灌注肺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常温组无一例残余分流,仅1例超声多谱勒示左肺动脉开口处局限性血流加快. 结论常温体外循环下用流出道探子堵住PDA开口后行PDA直视闭合术,手术效果确切,且能缩短体外循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PDA直视修补方法.

    作者:陈绪发;陶凉;朱晓东;周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中低血压8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中低血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8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中低血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病人中7例术前接受脱水药治疗, 术中收缩压低时平均8(0~12)kPa, 舒张压低时平均4(0~8)kPa,术中平均出血量为950(800~2 000)ml,术中采用大量快速补液、输血等方法治疗;痊愈3例,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4例,死亡1例. 结论术前强力脱水致血容量不足、术中出血过多是造成术中低血压的原因.尽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以减少脱水药用量、术中足量补液以及正确的手术方法是减少术中低血压的关键.

    作者:车永恒;梁新辉;张旭东;王晋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顺行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作者近年采用顺行带锁髓内钉治疗21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平均为45(38~79)岁.致伤原因为摔伤及车祸.按AO分型为:A型8例,B型2例,C型1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手术时间为伤后3 h~3 d.

    作者:马彪;唐世斌;李永斌;彭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3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 2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中,采取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10例,其中粘连松解术5例,部分小肠切除术2例,小肠双造瘘术3例. 结果保守治疗组治愈11例,缓解2例;手术治疗组死亡1例,痊愈9例. 结论炎性肠梗阻应尽可能采用非手术治疗,但怀疑有肠绞窄或继发腹腔脓肿时应采取手术治疗.适宜的手术处理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朱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体会

    我院自1988年1月~2001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54例,现将获随访的38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龄23岁.左侧12例,右侧26例.合并多发性外伤16例.AO分型:C1型12例,C2型18例,C3型8例.

    作者:孙连华;陈强;孙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食管、肺术后单纯胸膜腔感染的手术治疗

    目的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食管、肺术后单纯胸膜腔感染的效果. 方法 1985年5月~2000年5月共行食管、肺手术2 480例,术后单纯胸膜腔感染38例,保守治疗11例,再次手术治疗27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 结果保守治疗组死亡3例,自动出院2例,余6例于发现胸膜腔感染后26~75 d痊愈.再手术组1例胸膜腔感染未能控制死于呼吸衰竭,1例术后切口感染经保守治疗一月痊愈,其余均于再次手术后10~15 d痊愈出院. 结论胸膜腔感染是食管、肺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再次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缩短治愈时间.在病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主张手术治疗.

    作者:刘建;陈锁成;董长青;丁国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95例高龄大肠癌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高龄大肠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对95例高龄大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平均年龄74.5(70~87)岁,伴肠梗阻38例,行急诊手术20例.肿瘤部位:直肠40例,乙状结肠25例,结肠肝曲7例,横结肠10例,回盲部7例,升结肠3例,结肠脾曲2例,降结肠1例.高中分化腺癌80例(84.2%),低分化肿瘤15例(15.8%).行Dixon术18例,Miles术10例、乙状结肠切除13例,余行左、右半结肠切除、横结肠切除、乙状结肠造瘘术等. 结果随访3年,生存3年以上65例(68.4%),生存2年以上15例(15.8%),2年内死亡15例(15.8%). 结论高龄大肠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的目的是切除肿瘤,防止梗阻,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建国;韩明瑞;李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经腹膜外通路人工肛门的制作方法

    介绍一种直肠癌行Miles手术后经腹膜外通路制作人工肛门的方法,并对71例患者经腹膜外通路制作人工肛门.其大优点是造口段经腹膜外引出,消除了结肠旁沟间隙,避免了小肠内疝,因腹膜对造口段的结肠有一定的撑托作用,能抵御造口回缩、脱出及旁疝的发生,又可减少梗阻、狭窄和造口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该方法简单,效果满意.

    作者:田夫;高心炳;李密;任祖海;马小鹏;黄强;李明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自制长臂T形胸管的临床应用

    肺上叶切除术置引流胸管时,为防止术后胸腔上方胸膜残腔形成,需分别放置上、下两根胸管.笔者试行放置自行设计的一根T形胸管,即可起到原来置2根胸管的引流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2例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43~68岁.右中上肺叶切除3例,右上肺叶切除4例,左上肺叶切除术5例.其中炎性假瘤2例,结核球1例,上叶多发性巨大肺大泡1例,肺癌8例.

    作者:江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并双器械吻合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附53例报告)

    目的探讨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DST)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应证和可行性. 方法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TME基础上的直肠癌根治术53例.结果效果良好,术后病理报告上下切缘均为阴性.无手术死亡,近期无吻合口漏、无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吻合口距齿状线≤3 cm的23例无大便失禁,4月内大便次数均<5次/d.全部病例8月后均<4次/d. 结论在TME基础上利用DST不仅可以扩大Dixon手术适应证范围,而且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作者:朱群;赵以模;盖宝东;郑泽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四肢关节部位瘢痕挛缩治疗体会

    我院自1990年~2002年收治四肢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46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6例,关节部位62个;男性2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1(3~68)岁.烧伤38例,其他外伤8例.腕关节8例,肘关节10例,指(趾)关节19例,肩关节6例,踝关节12例,膝关节4例,髋关节3例.两个关节部位以上11例,伤后伤口感染10例,神经受压2例(腓总神经,股神经).病程时间4月~13年.

    作者:陈垂玉;王辉振;王培强;姚剑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左半结肠急症Ⅰ期手术方法的探讨(附54例报告)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急症I期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对54例左半结肠急症患者采用I期手术,术前2 h应用抗生素罗氏芬,术中用手工方法排空结肠内积粪,保证吻合口血供良好,缝合严密,无张力. 结果 54例均未发生吻合口漏. 结论对左半结肠急症术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病情许可下,尽可能施行Ⅰ期切除吻合术.

    作者:张永明;何维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应用

    传统的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是影响术后5年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解剖学研究证明,直肠是具有系膜的脏器,直肠癌可通过多种方式在系膜中播散,这些微转移灶的残留是导致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1982年,Heald首次提出了针对中下段直肠癌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即直视下在盆筋膜脏层与壁层间锐性分离,完整切除直肠及直肠系膜,同时注意保护自主神经.经过20年的应用,其在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方面的优势已得到认可,术后吻合口漏、排尿功能及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傅传刚;丁健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与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手术有关的腹腔和盆腔筋膜及其间隙

    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手术与腹腔和盆腔其它手术一样,要获得手术成功,减少手术中的副损伤,必须非常熟悉解剖学结构,尤其是比较复杂的融合筋膜与后腹膜腔和盆腔的间隙.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肠管的旋转与融合形成比较复杂的筋膜结构.升结肠、降结肠浆膜后叶与腹膜融合,在肾筋膜前形成Toldt筋膜,其后是肾前筋膜.肾前、肾后筋膜之间有双侧肾脏、输尿管、精索动静脉.观察融合筋膜在后腹膜的分布(图1)与不同平面结构的变化,可以指导外科手术选择合理的解剖层次.

    作者:韩方海;詹文华;张肇达;高宏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胰段胆管的显露方法(附9例体会)

    目的探讨胰段胆管显露的方法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2年胆道复杂手术中9例行胰腺段胆管解剖显露,其中8例为胆道再次手术,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初次手术. 结果 8例均明确了具体病因并行相应手术纠治,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达到胆总管远端彻底切除.结论胰胆管显露虽较困难,熟悉解剖后仍安全可行,并有利于明确病因诊断和合理的术式选择.

    作者:余一朗;陈惟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胸腔引流管的改进(附576例分析)

    将1980年3月~2000年3月收治的普通胸外科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321例,对照组255例,关胸后分别施行改进的和常规的胸腔引流法.改进组的胸腔引流管长60 cm,一端剪2个侧孔,置于病变处,于肋膈角处又剪一侧孔,引出体外接引流瓶.改进组发现胸腔局灶积液30例(9.3%),经1~2次定位穿刺抽吸后消失.而对照组发现胸腔局灶性积液108例(42.4%),其中81例经一次定位穿刺抽吸后消失,27例多次定位穿刺抽吸后消失,46例病人发热持续一周以上.两组并发胸腔积液率有显著差异(P<0.01).改进后的胸腔引流管优于常规引流管.

    作者:薛灏雨;王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