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焕
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已经得到普及,但是应用留置针断裂情况仍然偶有发生,为了有效避免增强CT后留置针断裂,此次研究主要报告了1例患者增强CT后留置针断裂的个案,通过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留置针断裂的原因实施分析,并总结留置针断裂后的相关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为避免留置针断裂现象的产生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郑修婷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针对CEUS对非肝硬化背景FLL的定性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CEUS检查并经过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非肝硬化背景FLL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EUS检查.结果:本组10例患者,经CEUS检查,肝转移癌6例,肝血管瘤4例,其诊断结果均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符合率100%.结论:CEUS技术诊断非肝硬化背景FLL的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FLL定性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或作为增强CT、MRI的补充.
作者:陆凤霞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在睾丸扭转诊断中高频彩超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48例睾丸扭转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选取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及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资料,分析高频彩超在睾丸扭转诊断中的临床运用价值.结果:48例患者均经临床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睾丸扭转,而患者经高频彩超检查结果确诊为睾丸扭转的共有46例,诊断准确率为95.33%;误诊2例,包括睾丸炎与附睾炎性包块.46例超声检查结果中,左侧扭转36例(78.26%),右侧扭转10例(21.74%);扭转半圈至一圈 7例(15.22%),扭转一圈至两圈29例(63.04%),扭转两圈以上10例(21.74%).超声影像主要显示为睾丸体积正常或肿大,内部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可见不均匀实质回声.结论:高频彩超在睾丸扭转的检查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为扭转睾丸的临床处理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刘洪胜;雷劲松;顾九零;杨颖;吴晓菲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分析彩超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来我院检查的60例乳腺肿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进行检查,并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评估彩超技术下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和血流信号特点.结果:6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共计21例,其中10例为乳头状瘤,3例为结节增生,8例为纤维腺瘤;恶性肿瘤共计39例,其中2例为髓样癌,2例为粘液癌,15例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为浸润性小叶癌.彩超检出乳头状瘤9例,结节增生3例,纤维腺瘤8例,浸润性导管癌15例,浸润性小叶癌20例,彩超检出率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显著性(P>0.05).乳腺恶性与良性肿瘤彩超血流信号特点分布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彩超检查乳腺肿瘤准确率较高,对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作者:施春艳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经直肠彩超鉴别诊断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25例前列腺癌患者及在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A(9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研究组B(25例前列腺癌患者)及对照组(40例健康者)三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行经直肠彩超.观察、对比三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两组前列腺体积大小相差较小(P>0.05),但研究组两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大(P<0.05).研究组两组上下径差异不大,研究组A以左右径、前后径增大明显.研究组B各径线均偏小.研究组B周边动脉收缩期V s、R I及P I明显高于研究组A(P<0.05).结论:经直肠彩超在鉴别诊断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上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检查方法,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全磊;亢玉新;刘艳丽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螺旋CT与DR腹部平片这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医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我院近两年中接收的120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进行比较,然后进行统计研究分析数据.结果:对120例患者进行D R腹部平片,结果发现与诊断结果一致的有52例,其余的均有误差,因此诊断的准确率为43.3%.采用螺旋C T的诊断方式对120例患者进行诊断,后统计得有108例与诊断结果一致,只有12例诊断有失误,诊断的准确率为90%.通过统计处理后发现,两种诊断得出的结果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因此统计得出的数据有意义,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结论:通过本院的统计研究发现,在针对急腹症的诊断检查过程中,采用螺旋CT比DR腹部平片更具有准确性和实用性,对病情的诊断更为快速.但DR腹部平片这类诊断方法,诊断率也较高,而且具有方便、快速、辐射小等优点,因此对医用也有极大的价值.
作者:欧荣洪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分析85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超声检查与诊断价值.方法:在2015年5月21日至2016年5月21日选取85例疑似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对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后分析超声检查在甲状腺占位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性.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诊断正确率为100.00%,对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正确率为96.97%,对甲状腺腺瘤诊断正确率为100.00%,对甲状腺腺瘤囊性变诊断正确率为93.33%,其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无差异性(P>0.05.而对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误诊率、漏诊率、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6.67%、2.86%、93.33%、97.14%.结论:超声检查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效果显著.
作者:赵欣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比较超声影像诊断用于鉴别青年乳腺癌及中老年乳腺癌的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年龄分成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其中青年组有36例、中老年组有108例,对比两组患者超声影像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超声影像,青年组肿块形状、回声特征边缘毛刺等指标与老年组差别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组超声影像比老年组偏良性.
作者:李发菊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用于前置胎盘诊断中的实施价值.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50例前置胎盘患者,研究时间为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均采用多普勒超声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且对诊断符合率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多普勒超声诊断完全符合共39例,百分比为78.00%,其中存在8例误诊与3例漏诊;核磁共振成像用诊断完全符合共47例,百分比为94.00%,其中存在3例误诊;两种检查方法对比的诊断确诊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用于前置胎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精确定位前置胎盘位置及范围,有利于为术前评估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陈爱芳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不同途径超声检查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88例急腹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得出结果后再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并进行临床病理诊断,观察两种途径超声检查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漏诊、误诊情况.结果:经病理诊断,88例急腹症类型主要有输卵管扭转4例、异位妊娠54例、卵巢肿瘤蒂扭转15例以及卵巢黄体囊肿破裂15例.经腹部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经阴道诊断,漏诊与误诊率高于经阴道诊断,P<0.05.结论:经腹部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要高于经腹部诊断,漏诊、误诊率更低,值得推广.
作者:张跃;陈雷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本文将对动态心电图中频发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2月接收的260例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对各项指标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室性心律失常数目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冠脉狭窄程度及联律、多源性、室速及R-O N-T现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室性心律失常在阵速与联律方面,与单发室性早搏在数量与频率方面相比较,可以有效、准确体现心肌缺血性改变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良好的依据.
作者:李艳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研究与探讨研究彩超(四维)对胎儿畸形及智力发育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5月—2017年5月来我院进行诊断的产妇300例,产妇均采取二维彩超以及四维彩超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率以及NT值检测准确率.结果:四维彩超检查在检查的诊断率以及NT值检测准确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二维彩超,两种检查方法数据差异明显,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彩超(四维)对胎儿畸形以及智力发展的诊断价值较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作者:李春梅;邱兴邦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 T及血管成像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74例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病例,以此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 T扫描及血管成像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主要对肠系膜血管图像进行重建,分析多层螺旋CT及血管成像图像的特点.结果:肠系膜上动脉夹层7例;肠系膜血管栓塞8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6例,发生主干栓塞4例,分支栓塞2例,肠系膜静脉栓塞2例;共干变异及起始位置变异17例;胡桃夹综合征4例;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瘤体大小1.2c m×0.9c m,呈囊状扩张;肠系膜上动脉支架2例;混合/非钙化斑块伴管腔中-重度狭窄35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对肠系膜动脉上动脉病变准确的诊断,具有很不错的临床应用价值,是诊断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首先考虑的检查方法.
作者:顾卫平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儿科门诊中的急腹症患儿十分常见,这类患儿往往病因复杂,且病情进展较快,因此迅速而准确的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十分关键,本文旨在研究探讨超声在儿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1月期间首诊于我院儿科,转上级医院后经临床或手术明确诊断的常见急腹症患儿225例,对比分析其终临床诊断与超声诊断结果.结果:225例常见急腹症患儿中,超声诊断与终临床诊断吻合者达到171例,吻合率为76.0%.结论:超声对儿童常见急腹症的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较好的指导临床治疗,且具有方便、迅速、廉价、无痛、无辐射等优点,是一种很好的儿童常见急腹症诊断方法.
作者:张丽丽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评价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方法:择取颈癌患者7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给予核磁共振检查,通过对核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判断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核磁共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上的效果.结果:术前核磁共振检查分期总体符合率为90.00%(63/70),临床病变分期总体符合率为75.71%(53/70),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期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上,核磁共振准确性为94.29%(66/70),特异性为96.55%(56/58),敏感度为83.33%(10/12).结论:核磁共振可直观显示肿瘤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及肿瘤体积,术前对宫颈癌进行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有效将病变程度和范围明确,为临床分期提供参考,值得推广.
作者:杨湘雄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难治性肺结核的C T影像特点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就诊的54例化疗不理想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实施CT影像分析,并对其实施T淋巴细胞抗体检测,从而确诊患者结核.结果:经过对研究结果分析表明,难治性肺结核患者病变经常侵犯多个肺叶,其中主要以增值性病变为显著,并且进展时主要症状为炎性渗出性病变.所选患者完成疗程后,其中治愈42例,有效12例,没有无效患者,并且经过治疗后,所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难治性肺结核患者经过CT影像分析后表明具有多发肺叶以及炎性渗出性病变特征,对于CT影像显示存在胸腔积液以及胸膜炎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胸水引流,防止患者进展成难治性肺结核.
作者:杨宏志;廖昆仑;张晖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浅析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诊断宫内残留物的观察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080例2015年7月—2017年9月间的门诊患者,采用经腹二维超声结合C D F I的方式来诊断宫腔内残留物,然后跟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清宫术后的结果做对比.结果:1080例宫内残留物全都经过清宫术病理证实,其中尿HCG阳性1012例,阴性68例, CDFI检测残留物基底部与局部宫壁组织内有血流信号910例,尿HCG都显示为阳性,无血流信号的有170例,RI平均值是0.44.结论:经腹超声结合CDFI可以很好的诊断宫内残留物,然后根据血流信号的检出部位进行一个精准的定位,具有很高的观察价值.
作者:马燕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评价肺部单发磨玻璃结节M S C T征象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6年11月—2018年4月期间,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肺部单发磨玻璃结节患者,均行16排CT扫查,分析MSCT征象,鉴别结节良恶性.结果:(1)72例患者,C T检查,29例良性结节,占40.27%(29/72),43例恶性结节,占59.73%(43/72),其中,恶性GGN平均直径为(14.5±5.68)mm,良性GGN平均直径为(9.5±3.75)mm.(2)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在形态、边缘征象、病灶-肺界面及邻近结构方面的M S C T征象差异显著(P<0.05),但在内部结构与细支气管充气征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SCT征象,对鉴别肺部单发磨玻璃结节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德盛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例受检人员(2016年8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观察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2组,均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比其两组硬化、斑块、狭窄程度以及下肢动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受检人员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受检人员下肢动脉硬化率、一半以上血管狭窄、血管闭塞、血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检出率,值得研究.
作者:邓子斌 刊期: 2018年第23期
目的:探讨E C T和M R应用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诊断效果.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3年10—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4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组,ECT组42例(应用ECT检查进行诊断), MR组42例(应用MR检查进行诊断).观察两组检查方法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详细诊断情况.结果:患者病程1个月时检查ECT组检出率更高(P<0.05),病程4个月、7个月、10个月时MR组检出率均高于ECT组(P<0.05);E C T组1期患者明显少于M R组(P<0.05),两组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 C T和M R应用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但ECT在早期诊断中检出率相对更高.
作者:庞统权 刊期: 201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