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袁红梅;刘磊

关键词:腹部CT, 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肝外胆管结石
摘要:目的:探讨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使用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抽取来我院就诊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0例参与本次研究.对所有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进行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将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作比较.结果:MRCP的检出率与临床病理的检出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腹部CT的检出率与临床病理的检出率作比较,存在一定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与临床病理结石直径<8mm的检出率相比较,MRCP的检出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腹部CT的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采取腹部CT和MRCP诊断,检出率均较高,但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比较,MRCP诊断较优,对于较小的结石MRCP诊断方法可清晰发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宫腔镜在子宫异常出血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宫腔镜检查在异常子宫出血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行宫腔镜检查在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264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宫腔镜检查、可视下病灶摘除、病理检查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宫腔镜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生症83例,子宫内膜息肉86例、宫腔粘连21例,子宫内膜炎40例,子宫粘膜下肌瘤8例,子宫瘢痕处憩室16例,宫内节育器8例,子宫内膜癌2例.结论:宫腔镜检查能直视宫腔内及宫颈管的形态结构,明确异常子宫出血者的病变部位,同时可疑部位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金标准.

    作者:周勤英;李巧云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试探索使用外固定架在治疗创伤骨折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具体临床治疗效果和由此总结出的临床经验.方法:从本院自2012年6月—2016年8月所接诊的相关病症患者中选取200名患有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的患者作为抽样对象,将患者分为人数相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100名患者使用外固定架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100名患者使用内固定治疗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各项数据,比如手术时间、具体出血量、相关并发症等进行严格记录比较,总结实验所得出的经验.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在(21.52±3.61)分钟,手术中患者的出血量大约为(273.61±27.56)毫升,患者切口长度(1.49±0.57)厘米,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22.63±3.49)天,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大致为21.95%,各项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外固定架治疗法在对四肢骨折患者治疗时,比传统治疗方法具有显著优势,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到健康体征,应该在临床上得到大力推行.

    作者:林昊;任红革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评价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准确性

    目的:评价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准确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使用关节镜进行检查,实验组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不同检查方式,对照组中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诊断结果准确率与实验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诊断中,检查准确率较关节镜检查结果准确率略低,但差异不明显,具有一定准确性.

    作者:周红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静息态fMRI在脑功能皮质定位及脑功能重塑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fMRI)在脑肿瘤术前语言皮质定位以及臂丛损伤后上肢及手对应脑皮质区域功能改变情况进行研究.方法:抽取23例主侧板球脑胶质瘤手术患者和27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同时选择15例正常人员作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2015年2月—2017年4月间来院诊疗、体检人员.采用R-fMRI对患者进行扫描,比对相关结果.结果:L-fMRI敏感度为42.9%,R-fMRI为57.1%.L-fMRI特异度为68.8%,R-fMRI为93.8%.B组患者右侧手运动区与辅助运动区连接系数为(0.257±0.062),明显低于左侧系数值,且B患者整体系数值均低于对照组人员,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fMRI针对脑胶质瘤手术患者语言皮质功能定位的敏感度较低,但能够对全臂丛根性撕脱患者脑皮质重塑过程进行监测.

    作者:杨晓菲;乔一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半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用在本院接受股骨颈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100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的患者平均分组,即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首选的治疗方案为半髋关节置换术,而研究组则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束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对比对照组,研究组的数值较低(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比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此法值得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张承齐;刘彩霞;吕国芬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替吉奥与奥沙利铂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替吉奥与奥沙利铂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中依据化疗方案将患者划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采取奥沙利铂和多西紫杉醇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替吉奥与奥沙利铂联合多西紫杉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常规组,总有效率数据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与奥沙利铂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突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近期疗效突出,值得临床采用.

    作者:宗燕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早期吞咽训练结合康复护理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早期吞咽训练结合康复护理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84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为受试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结合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结合组患者则在其基础上结合早期吞咽训练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WST)]、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变化.结果: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WST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且结合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BMI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升,且结合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结论:早期吞咽训练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有利于患者预后康复.

    作者:韦爱华;汪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本文就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手术疗效及时机选择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5)与参照组(n=45),实验组予以早期手术治疗,参照组予以延期手术治疗,比较二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术后24h引流量少于参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P<0.05;两组的死亡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为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早期手术治疗,对病情好转、康复具有积极作用,还可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杜国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B超在腹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研究B超在腹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外科临床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228例腹部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114例)与实验组(114例).对照组采用CT扫描诊断,实验组行超声检查.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实验组实质性脏器损伤与空腔脏器损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56%、68.75%,对照组实质性脏器损伤与空腔脏器损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71%、91.89%,两组实质性脏器损伤与空腔脏器损伤诊断准确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腹部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B超应用快捷,操作简便,在诊断实质性脏器受损方面有突出优势,但对于空腔脏器受损的诊断符合率低于CT,建议临床灵活应用,结合多种检查方法明确诊断.

    作者:王轩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过去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诊且治疗后证实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86例,通过数学随机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在治疗前对病情进行检查;研究组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在治疗前对病情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冠心病误诊和漏诊例数、病情治疗前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水平、冠心病诊断操作时间.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冠心病诊断的误诊和漏诊例数分别仅为1例和2例,少于对照组的5例和9例,组间差异显著(P<0.05);病情治疗前诊断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水平达到93.0%;高于对照组的67.4%,组间差异显著(P<0.05);冠心病诊断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病情实施诊断,可以有效减少病情误诊和漏诊例数,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度,缩短疾病诊断操作时间,为治疗争取等多的有效时间.

    作者:何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盐酸莫西沙星的合成及结构

    将莫西沙星母核作为起始原料,通过硼酸酯活化、烃化、酸解可有效合成盐酸莫西沙星,经高分辨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盐酸莫西沙星进行结果分析.

    作者:王婧涵;孙靖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经B超引导穿刺治疗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经B超引导穿刺治疗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92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术治疗,观察组予B超引导穿刺治疗,比较两组月经恢复正常时间、排卵恢复正常时间及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月经及排卵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率就及排卵率均高于对照组,再手术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B超引导穿刺治疗可有效缩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月经及排卵恢复正常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崔阿娜;张延军;李连霞;张延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弥散张量成像在AIDS弓形虫病和脑内结核的应用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艾滋病(AIDS)弓形虫病和脑内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AIDS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脑内结核组和弓形虫病组,给予所有患者常规MRI检查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观察病变特征,比较正常与病变部位周围水肿区、实质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和部分各向异性(FA).结果:两种疾病病变部位与正常部位水肿区、实质区FA值和ADC值差异明显(P<0.05);比较病灶部位实质区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艾滋病合并弓形虫病及脑内结核患者DTI,可提高诊断效果,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杨文志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螺旋CT与DWI技术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螺旋CT与DWI技术应用于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诊治的50例肺部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在接受病理检查前均接受螺旋CT检查及DWI检查,对比分析不同影像学技术对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准确率.结果:螺旋CT与DWI对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WI对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度、特异度均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DWI检查发现恶性病变患者ADC值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检查及其ADC值用于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其诊断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均优于螺旋CT检查,可作为肺部良恶性病变早期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延军;崔阿娜;李连霞;张延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为推广应用CTA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脑梗死住院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CT血管造影诊断,记录造影特征与手术病理结果,判断CT血管造影诊断的效果.结果:在40例患者中,CTA检出颅内动脉瘤32例,其中前大脑动脉20例,中脑动脉6例,后脑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2例.CTA显示软斑块20例,混合型斑块10例,硬斑块10例.CTA显示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18例,重度狭窄10例.手术病理确诊为颅内动脉瘤30例,为此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和80.0%.结论: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很好的敏感性,特异性也比较好,能很好显示动脉瘤的斑块性质与狭窄率.

    作者:杜沂雨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应用及价值评估

    目的:评估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脂肪肝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宣教,基于此,观察组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相关知识知晓率及随访1年后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相关知识知晓率90.0%(45/50)、治愈率70.0%(35/50)与对照组71.11%(32/45)、62.22%(28/45)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治疗中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的价值显著,即可提升患者治愈效果,并促进其病情早日康复.

    作者:张靖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浅析磁共振检查在诊断膝关节损伤方面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究在膝关节损伤方面应用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3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均实施磁共振检查,并分析其检查结果以及磁共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本次30例入选患者均顺利实施了磁共振检查,检查发现患者的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和骨质损伤等情况,与关节镜和手术对比得出磁共振检查其损伤的准确率为100%.结论:在膝关节损伤方面应用磁共振检查可明确患者情况,同时诊断准确率高达100%,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刘翠钰;梁伟智;牛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睡眠剥夺30小时对健康年轻医生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睡眠剥夺30小时对健康年轻医生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运用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对30名健康的年轻医生在正常的睡眠状态下以及30h的睡眠剥夺之后的磁共振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在睡眠剥夺的前后全脑功能与双侧的海马种子区域的连接变化.比较睡眠剥夺前后工作记忆任务测试结果.结果:同睡眠剥夺之前对比,在30h的睡眠剥夺之后:双侧的海马种子部位主要同右侧的后扣带回呈现正功能的连接;同双侧的中央后回则呈现负功能的连接.结论:对健康的年轻医生实施30小时的睡眠剥夺,实验者的学习以及记忆能力能力受到影响.

    作者:郭玉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β微管蛋白Ⅲ型及微管相关蛋白2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β微管蛋白Ⅲ型(classⅢβ-tubulin)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方法:购买A172,U87,U251,LN229胶质瘤细胞,进行细胞培养,real-timePCR.结果:在含胎牛血清的完全DMEM培养基中培养结果表明,在神经元干细胞培养基中进行3天和3周的培养后,A172,U87,U251,LN229中MAP-2均具有显著较低的表达量(P<0.05);在神经元干细胞培养基中进行3天的培养后,A172,U87,U251,LN229中classⅢβ-tubulin具有显著较低的表达量(P<0.05);在神经元干细胞培养基中进行3周的培养后,A172,U87,U251中classⅢβ-tubulin具有显著较低的表达量(P<0.05),但是LN229中具有显著较高的表达量(P<0.05).在不含胎牛血清的完全DMEM培养基中培养结果表明,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进行4天的培养后,A172、LN229、U251中MAP-2均具有显著较高的表达量(P<0.05);U87中MAP-2具有显著较低的表达量(P<0.05).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进行3周的培养后,A172、LN229、U251、U87中MAP-2均具有显著较高的表达量(P<0.05).培养后4d和3周后A172、LN229、U251、U87中classⅢβ-tubulin表达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β微管蛋白Ⅲ型及微管相关蛋白2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均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李艳娜;马灵筠 刊期: 2018年第06期

  • 螺旋形胫骨骨折经X线、CT诊断价值对比

    目的:关于螺旋形胫骨骨折,应用影像学方法确诊疾病的探讨.方法:选取33例来我院进行骨折疾病诊断与预后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给予所有患者常规的X线检查,以及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效果.结果:经过CT检查下的所有患者,确诊率较高,较之于x线检查,数据差异大,有意义,P<0.05.结论:CT检查手段在临床骨折疾病的确诊中,应用价值较高,误漏诊率较低.

    作者:曹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