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李秀艳
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进行CT血管造影时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138例CTA检查的病人给予探讨,平均分组,参考组选择一般护理,实验组选择整体护理干预,分析两组的临床成效.结果:经过分析,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具备临床对比意义.结论:对于CTA病人选择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检查结果质量、改善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缓解其不良情绪.
作者:王立荣;李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像诊断学临床见习模式.方法:选取本届医学影像专业学生200名,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0名,A组学生采用多媒体加胶片见习模式,B组学生采用多媒体加胶片结合临床病例探讨见习模式,分析两种不同的见习模式的学习效果.结果:B组的见习模式在考核和满意度方面均优于A组的见习模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媒体加胶片结合临床病例探讨式见习法,非常适合该专业学生.
作者:郭静;王晶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应用X线检查的鉴别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19日—2017年9月2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结核结节患者40例和肺内肿瘤结节患者40例,均接受X线平片检查和胸部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灶部位和结节形态情况.结果:结核结节组与肺内肿瘤结节组经X线平片检查结果显示病灶部位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节形态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X线平片检查可初步鉴别诊断结核结节、肺内肿瘤结节,联合胸部CT检查可使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作者:张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评估在胆源性胰腺炎(biliogenic chronic pancreatitis)的诊断中超声诊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选取88例疑似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诊断治疗资料,分别给予超声检查诊断和C T检查诊断,对两种检查诊断方法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88例疑似胆源性胰腺炎患者中,超声检出80例,准确率为90.00%,在胆源性胰腺炎的检查诊断中,超声检查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与CT检查比较,差异均不显著,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88例中,胆囊体积增大占65.90%,胆囊壁厚度>3m m者占70.45%,伴有胆囊壁毛糙模糊占10.22%,胆囊内可见强回声占26.13%;胰腺超声图像表现:弥漫性胰腺肿大占67.04%,胰腺实质减低占65.90,主胰管扩张占35.22% 结论:超声诊断结合胰腺超声声像图综合分析,能够提高胰腺炎阳性率的诊断,简便且无创痛,对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建议选择使用.
作者:刘爱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并研究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飞利浦iE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先采用高频探头缓慢加压扫查,部分显示困难的患者可采用低频率探头进行缓慢的加压扫查.医护人员以患者疼痛部位为中心进行多切面的扫查,在扫查的过程中重点确定患者阑尾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对患者的阑尾长度、宽度及周围渗出液的范围等进行测量,判断出患者病变的类型,同时观察临床超声诊断进行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判断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的特点.结果:本研究中,经过临床诊断,50例进行阑尾炎患者中,44例患者经超声诊断确诊,6例患者经超声诊断其检查报告为阴性.经过手术证实,6例患者均为进行阑尾炎,因此,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8.00%,其特异性较高.结论: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其临床应用价值广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常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10例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研究组)和同期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人1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超声特征,和正常人比较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例超声相关指标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左室心尖部心肌厚度更厚、左室心尖部/后部心肌厚度比值更高、收缩末期左室心尖部心腔面积更小、心尖部心肌增厚率更低、左房内径更长、E/A更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可呈现出系列指标异常,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准确率亦较高,通过早诊断早治疗可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
作者:郑学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分析在良恶性肺结核的鉴别中使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良恶性肺结节患者共5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根据对患者的扫描结果,建立起时间-密度曲线,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将结果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核瘤相比较,小肺癌、炎性结节中的血容量、血流量、表面渗透系数明显要高(P<0.05);在进行增强扫描后,结核瘤的CT值明显低于小肺癌、炎性结节(P<0.05),同时小肺癌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炎性结节组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结核瘤组则较为平缓.结论:使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的方式在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中诊断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朱学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MR影像特征.方法:结合文献描述和分析10例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结果:10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生的异位的部位均在腹膜后,其中有1例既有双侧肾上腺原发性灶,同时在腹主动脉旁也有异位发生.多数瘤体超过3cm,有完整的包膜存在,在发生病变的边缘多数呈现出分叶状,其多见内坏死囊变而少见钙化,经过增强后全部呈现为多房性强化.结论:对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以按照CT、MR改变和典型的临床表现,然后对其的定位和定性作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作者:曾铁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士工作效能感及心理状态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8月参与我院手术室护理工作的40位护士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40位护士随机分为实验组20位和对照组20位,实验组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对照组则依照传统管理模式.采用工作效能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等评价指标对两组护士的工作效能和心理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的20位护士在工作效能感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士工作效能感以及缓解护士不良情绪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实践中积极推广.
作者:张伟萍;成春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分析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组织病理确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并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与单纯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比较.结果: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为95.45%,单纯高频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72.73%,差异显著(P<0.05),且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对诊断不同类型的阑尾炎符合率也明显高于单纯高频超声诊断(P<0.05).结论: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降低急性阑尾的漏诊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从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例睾丸扭转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采用高频彩超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彩超表现特征.结果:9例患者均通过手术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超声诊断准确率是77.78%;2例患者经手法复位后血供获得恢复,睾丸被保留.结论:应用高频彩超诊断睾丸扭转患者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改善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彭有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口腔修复中应用二氧化锆全瓷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择选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接收的82例前牙牙体缺损患者并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玻璃陶瓷铸瓷全冠修复,研究组则运用CAD/CAM系统制作的二氧化锆全瓷修复,对比两组修复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研究组牙龈沟出血0-1级比例、随访期间修复体美观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修复中应用二氧化锆全瓷技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
作者:张庆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7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30例作为Ⅰ组,前列腺癌患者27例作为Ⅱ组,全部患者均行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相关影像学信息.结果: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和Ve(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患者Kep(反流速率常数)(0.74±0.65)min-1和Ktrans(微血管转运常数)(0.31±0.56)min-1均明显高于Ⅰ组的(0.28±0.09)min-1和(0.06±0.01)min-1(P<0.05);Ⅱ组患者早期强化率(127.24±6.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9±15.49)%(P<0.05),Ⅱ组患者动态扫描起始时间(35.56±11.24)s和大信号强度(146.78±62.45)%均明显小于Ⅰ组的(46.27±11.79)s和(1075.21±55.38)%(P<0.05).结论: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准确鉴别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病例.
作者:刘秀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多层螺旋CT诊断腹盆腔神经瘤的临床价值进行讨论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腹盆腔神经瘤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B超检查方法,研究组30例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对其检查诊断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检查后发现,对照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66.7%,研究组患者诊断准确率90.0为%,组间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腹盆腔神经肿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效的保证了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的治疗措施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李小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及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多方位重建技术对于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92例疑似急性阑尾炎病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均展开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以及多平面重建,对于CT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把CT诊断的结果同手术病理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所有患者中,通过多层螺旋CT诊断表明,急性阑尾炎患者一共为89例;通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同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均显示具有89例为急性阑尾炎,不一致是3例;多层螺旋CT的主要征象是:阑尾增粗肿大、阑尾穿孔、回盲肠壁增厚、阑尾结石以及阑尾周围炎;阑尾炎的位置是在回肠后位、盆腔位以及盲肠后位和回肠前位.结论:急性阑尾炎患者存在显著的多层螺旋CT征象,为了将阑尾及周围组织情况获得充分的显示,可以采取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具备良好的检出率以及灵敏度.
作者:生艳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调研周围型小肺癌相关的CT征象.方法:选出2014年1月—2017年7月我院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106例,观察其相应的影像学表现与各类CT征象及病灶形状间的关联性.结果:分叶征占78.30%,血管穿过征占72.64%,毛刺征占65.09%,空泡与支气管气相占42.45%,胸膜凹陷征占33.02%,血管集束征占21.70%,晕征占14.15%.结论:血管穿过征、分叶征、毛刺征即周围型小肺癌相应的根本征象.
作者:王勇;梁洁;刘坤贤;龚希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和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36例,给予参照组患者实施开腹手术,而观察采用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8.33%)率低于参照组(27.28%),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腹腔镜手术治疗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军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螺旋CT与DR平片在显示足部骨折细微结构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78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D R平片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螺旋CT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结构不同的诊断方式之后,在诊断结果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达到了94.9%,对照组患者的确诊率为76.9%,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足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其自身图像清晰以及扫描快速的优势,准确的反映出足部的细微结构,实现患者确诊率的提升,从而为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保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杨志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较对照组72.22%高(P<0.05);两组治疗后1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满意,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肘关节隐匿性骨折应用X线检查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本院接诊且首次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的肘外伤患儿共273例,其中明确诊断的患儿有230例,对其X线资料与骨质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是否有隐匿性骨折为分组依据,将230例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54例有隐匿性骨折,对照组176例无骨折.经综合分析后,对两组的X线征象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骨皮质丘状突起率(62.96%)、皮质凹陷征象率(12.96%)、脂肪垫征阳性率(100.0%)、肱骨前线阳性率(51.85%)和骨小梁中断率(55.56%)均明显比对照组(0.0%、0.0%、50.57%、0.0%、0.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肘关节隐匿性骨折患儿来说,其X线征象比较突出,通过对患儿的X线征象进行深入分析,能有效提高其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李金辉;张虎;陈立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