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像诊断学临床见习模式的探讨

郭静;王晶

关键词:影像诊断学, 临床, 见习模式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诊断学临床见习模式.方法:选取本届医学影像专业学生200名,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0名,A组学生采用多媒体加胶片见习模式,B组学生采用多媒体加胶片结合临床病例探讨见习模式,分析两种不同的见习模式的学习效果.结果:B组的见习模式在考核和满意度方面均优于A组的见习模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媒体加胶片结合临床病例探讨式见习法,非常适合该专业学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的诊断分析及其治疗方法

    目的:研究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15例患者对其诊断治疗进行探讨归纳.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患者例数为12例,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例数为3例,通过实施二次手术对病灶进行切除并确诊为脑组织坏死.结论:对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以糖皮质激素为主.

    作者:燕素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与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肠梗阻患者行CT和X线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6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手术探查结果来分析术前X线诊断和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临床诊断分析后可知,CT检查对患者肠梗阻部位诊断的确诊率达91.3%,显著高于X线片的80.4%;CT诊断法对肠梗阻病因诊断的确诊率为91.3%,显著高于X线片的78.3%,各指标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X线诊断,CT在肠梗阻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更高,具体表现在对肠梗阻部位及确诊率更高,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曹奔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在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在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人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患者收集时间顺序分成A、B、C、D四组,各20人,给予每组不同的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比较4组的图像结果及CT值.结果:A组的CT值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C组的CT值与D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四组之间电压降低后图像质量评价比较差异不显著,A组的辐射剂量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辐射剂量分别高于与C组和D组,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所获得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64排螺旋CT对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要求,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奚永强;王丽;刘成瑞;蔡庆斌;李宏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在急性脊髓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在急性脊髓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全年段接收治疗的急性脊髓炎患者,共计100例,其中50例患者采用我院提供的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其余50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分别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终痊愈17例,显效24例,有效5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74%,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在脊髓功能相关指标的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感觉恢复时间、肌力提升两级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以及排尿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更短,P<0.05,表明疗效更好.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急性脊髓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治疗过程起效快,患者脊髓功能的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更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淑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影响研究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的X线鉴别价值分析与医学应用

    目的:研究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应用X线检查的鉴别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19日—2017年9月2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结核结节患者40例和肺内肿瘤结节患者40例,均接受X线平片检查和胸部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灶部位和结节形态情况.结果:结核结节组与肺内肿瘤结节组经X线平片检查结果显示病灶部位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节形态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X线平片检查可初步鉴别诊断结核结节、肺内肿瘤结节,联合胸部CT检查可使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作者:张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在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4月—2017年5月时间阶段,择取我院接诊收治的12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次序随机将其均等划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61例,针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支持和确保患者获取到较好临床结果,相关研究经验适宜临床推广.

    作者:吴晓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双源CT在62例痛风结节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使用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因关节疼痛接受双源CT检查的62名临床确诊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集患者发病时间、尿酸浓度、年龄等临床资料,然后对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利用识别软件处理原始图像,获得患者检查部位绿色结晶沉积部位及大小等数据.结果:经两名影像科医师阅片后得出53/62(85.48%),经痛风识别软件中呈现绿色伪彩的有尿酸盐结晶患者53例(88.3%),另外9例患者患者图像未出现典型绿色伪彩.结论: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是一种敏感的,具有特征性和直观性的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

    作者:梁俊珂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技术诊断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70例应用意义评估与分析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应用超声技术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在院治疗的70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70例患儿采用飞利浦L12-5型超声诊断仪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超声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诊断符合率为95.71%;初次超声技术诊断出Ⅰ型、Ⅱa型、Ⅱb型、Ⅱc型、D、Ⅲ型、Ⅳ型等不同类型的140个髋关节发育不良,复查超声结果发现未采取干预措施的66个Ⅱa型和Ⅱb型髋关节42个转为Ⅰ型,其他类型髋关节Pavlik挽具干预后12个转为Ⅰ型,6个转为Ⅱb型,9个转为Ⅱc型,2个转为D型.结论:超声技术可提高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率,同时动态观察髋关节发育情况,可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作者:陈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使用64排螺旋C T脑血管成像(CTA)对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2例烟雾病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常规CT平扫以及CTA检测,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影像学表现:6例患者出现双侧颈动脉终末段闭塞,2例患者出现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4例发生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有10例患者在扫描后可发现不同部位出现出血病灶,其中脑室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基底节出血6例.结论:在对烟雾病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通过使用CTA可取得更佳的诊断效果,值得借鉴使用.

    作者:刘润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回顾性分析磁共振环形增强病变影响的特点

    目的:对磁共振环形增强病变影像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磁共振增强扫描,并表现出环形强化或者是开环状强化的临床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45个,其中转移瘤患者32例,胶质瘤12例,良性肿瘤7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4例,脑脓肿3例,结核瘤3例,脱髓鞘2例,寄生虫2例.转移瘤病灶会表现出完整环形强化,不均匀薄壁强化,并且大部分患者呈现内外壁毛糙;胶质瘤患者多呈现单发环形强化,病灶形态不规则,合并轻中度的水肿,边界不清晰;淋巴瘤病灶多会呈现出完整环形强化,并且大部分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厚壁强化,内外壁毛糙;脑脓肿患者大部分呈现单发环形强化病灶,处在幕上,病灶多存在清晰边界,呈现类圆形,合并重度水肿.结论:颅内环形强化病变中,以胶质瘤、转移瘤等所占比例较高,影像学特征明显,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杨凡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脑性瘫痪儿童的MRI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儿童的MRI特征.方法:随机抽取120例脑性瘫痪儿童对其进行MRI检测,分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分析其MRI特征.结果:早产儿常见类型为痉挛性双瘫,足月儿主要类型为偏瘫与失调型.120例患儿的MRI异常率为89.17%,两组患儿的MRI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产儿组的痉挛型双瘫、四肢瘫、偏瘫、手足徐动型与失调型脑瘫M R I异常率分别为94.87%、75.00%、100.00%、66.67%与100.00%,足月儿组的分别为85.71%、100.00%、94.12%、89.47%与75.00%;双瘫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徐动型主要以基底节病变为表现类型,失调型主要与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有关,偏瘫型主要以单侧脑损伤为主要表现类型;MRI异常主要与脑瘫类型、出生胎龄等因素有关.结论:利用MRI对脑瘫患儿进行检测可有效的明确患儿脑瘫类型,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丁霞;冉丹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并研究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飞利浦iE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先采用高频探头缓慢加压扫查,部分显示困难的患者可采用低频率探头进行缓慢的加压扫查.医护人员以患者疼痛部位为中心进行多切面的扫查,在扫查的过程中重点确定患者阑尾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对患者的阑尾长度、宽度及周围渗出液的范围等进行测量,判断出患者病变的类型,同时观察临床超声诊断进行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判断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的特点.结果:本研究中,经过临床诊断,50例进行阑尾炎患者中,44例患者经超声诊断确诊,6例患者经超声诊断其检查报告为阴性.经过手术证实,6例患者均为进行阑尾炎,因此,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8.00%,其特异性较高.结论: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其临床应用价值广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常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care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对患者敏感器官的保护作用

    人体对辐射伤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器官多为腺体,如乳腺、甲状腺等,这些器官位置多在人体面侧,进而在CT扫描时,受到的辐射伤害较大.X-care技术是器官-管电流调节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对人体敏感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对其保护敏感器官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郑鹏;赵志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在金属异物取出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取出金属异物的比较,探讨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的优势.方法:对86例金属异物回顾分析,分为术中彩超引导取出组及X线透视定位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进行对比,以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评价两种方法.结果:术中彩超引导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各项指标明显优于X线透视定位组(P<0.05),两组在并发症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具有定位准确、微创、简单、快速,且避免术者及患者X线的辐射损害的特点.

    作者:康加祥;李洪瀚;柯顺忠;陈宗霖;王承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对其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经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显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者24例、中度狭窄者25例、重度狭窄者21例、闭塞者7例.结论: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的诊疗中不仅能够明确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范围,还能对斑块的性质作出判断,具有准确率高、安全、无创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对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对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行多发性肋骨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系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FEV1、MMV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会英;张新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双排CT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行双排CT诊断和常规CT诊断后,对比其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以放射科600例行活动性肺结核诊断的检查者为例,选取其中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双排CT螺旋扫描和常规CT在支气管结合病变显示上,双排CT螺旋扫描在叶段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和不规则狭窄、局限性空气潴留比双排常规CT更加显著,(P<0.05);磨玻璃阴影、树芽征以及小叶中心结节与常规CT一致(P>0.05).双排螺旋CT与常规C T的图像信息量对比各项治疗呈现出差异不明显情况.结论:选择双排CT对活动性肺结核进行诊断临床成像清晰,检出率高,影像信息更全.

    作者:游继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全身麻醉,观察组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机体各项指标情况均优、术后各项指标恢复时间均短,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接受硬膜外复合麻醉的效果显著,麻醉不会对患者的MAP、HR水平造成较大的影响,术后拔管时间短,并可在短时间内清醒、恢复自主呼吸.

    作者:董海云;王爱桃;铁木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头孢曲松钠与炎琥宁注射液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究曲松钠与炎琥宁注射液对急性感染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自2015年1月—2017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6例,等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头孢曲松钠进行注射治疗,而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随后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5%,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仅有75.0%,两组数据差距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作者:苏明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后手术操作简单,固定融合可靠,疗效明显.结论: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内固定方法设计合理,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红雷;许宏俊;花雷;丁育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