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的诊断分析及其治疗方法

燕素云

关键词:脑肿瘤放疗, 假性进展, 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研究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15例患者对其诊断治疗进行探讨归纳.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患者例数为12例,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例数为3例,通过实施二次手术对病灶进行切除并确诊为脑组织坏死.结论:对脑肿瘤放疗后假性进展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以糖皮质激素为主.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10例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研究组)和同期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人1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超声特征,和正常人比较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例超声相关指标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左室心尖部心肌厚度更厚、左室心尖部/后部心肌厚度比值更高、收缩末期左室心尖部心腔面积更小、心尖部心肌增厚率更低、左房内径更长、E/A更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可呈现出系列指标异常,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准确率亦较高,通过早诊断早治疗可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

    作者:郑学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目的: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9例,检出率为96.67%,对照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4例检出率为8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出率较高,且该法无创、操作简便,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佟永治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2011年2月—2017年4月就诊于本院的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6例,所有患者常规行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同时模拟手术入路,术中根据模拟的手术入路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与常规动脉瘤夹闭术在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将3D-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比较3D-CTA检查准确率与漏诊、误诊的概率.结果:3D-CTA检查诊断准确率与DSA检查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6例3D-CTA检查模拟手术入路患者与同期行常规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预后情况比较,3D-CTA模拟手术组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对动脉瘤患者行3D-CTA检查诊断并积极开展手术治疗,能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治愈率,极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率,降低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贾永雄;张丽娟;周鑫川;杨椿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的价值分析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进行MRI与CT诊断,分析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计50例,2016年2月—2017年2月是此次研究的纳入时间,先后对患者进行CT与MRI诊断,分析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检出率.结果:MRI的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CT的诊断检出率,P小于0.05.结论: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更为突出,可以明确患者的病症类型.

    作者:王书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论钼靶X射线对单位女性员工年度健康体检的重要性

    目的:探讨钼靶X射线在女性年度健康体检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钼靶X射线对800例35岁以上的女性进行乳腺健康检查筛查,及时提供诊治建议,并对其治疗愈后随访.结果:乳腺增生症631例,良性肿瘤(包括:乳腺纤维腺瘤32例,脂肪瘤28例、错构瘤2例),恶性肿瘤(包括:早期乳腺癌7例,乳腺癌3例).结论:钼靶X射线检查具有无创、简捷、安全、准确性高等特点,是早期筛查乳腺癌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玲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析甲状腺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二维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经手术病理明确为甲状腺癌患者100例纳为参研的样本,一组50例划分为参照组,行二维超声诊断;另一组50例作为实验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参照组诊断符合率与实验组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型(Ⅰ级和Ⅱ级)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构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二维超声联合应用在甲状腺癌诊断中能够保障检查的准确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作者:卫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RI的表现以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例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MRI检查,探究患者的病理特征和MRI的表现.结果:病灶总计20处,病灶的直径2.1~14.2c m,单侧发病灶10例,单侧多发病灶3例,多侧多发病灶4例.信号强度增强之后,15处病灶显示为肿块样硬化(75%),其中内部均匀强化病灶有11处(73.3%),病灶形态表现为椭圆或者不规则性状的有12处(60%),显示血管造影征的病灶有9处(45%),表现为非肿块样硬化的病灶有3处(15%),非肿块样硬化的病灶中有内部不均匀强化2例(66.7%).结论:患者的MRI检查结果特征性的反映了其内在的病理学基础,MRI检查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准确的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鉴定和诊断的方法.

    作者:张建华;周世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从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结果为检出16例患者为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80%,MRI诊断结果为19例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9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成像更具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指导,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

    作者:王和平;孙吉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双排CT在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行双排CT诊断和常规CT诊断后,对比其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以放射科600例行活动性肺结核诊断的检查者为例,选取其中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双排CT螺旋扫描和常规CT在支气管结合病变显示上,双排CT螺旋扫描在叶段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和不规则狭窄、局限性空气潴留比双排常规CT更加显著,(P<0.05);磨玻璃阴影、树芽征以及小叶中心结节与常规CT一致(P>0.05).双排螺旋CT与常规C T的图像信息量对比各项治疗呈现出差异不明显情况.结论:选择双排CT对活动性肺结核进行诊断临床成像清晰,检出率高,影像信息更全.

    作者:游继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新干预疗法与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满意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新干预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医院进行阑尾切除术的1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把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新干预疗法,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治疗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运用SPSS(20.0)软件综合分析两组,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阑尾炎患者治疗中积极引入新干预疗法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疗效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借鉴推广.

    作者:杨栋;马梓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内窥镜的使用、维修和检测研究

    内窥镜作为一种医疗器械,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大中型医院当中,为医生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疗手段,提高了病人的治疗质量.在本篇文章当中,首先介绍了内窥镜的制作原理与使用,就下来对软镜和硬镜的检测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后对在平时使用当中的常见故障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作者:袁春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线、CT与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应用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2016年6月—2017年6月入院的50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者的一般资料,对其行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三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结果:对比50例患者的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CT与MRI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时,CT和MRI对早期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且MRI检出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检测手段.

    作者:杜景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利用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2016年我院共收治4560例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均采用产前超声诊断法,对产妇的过往历史检查数据,以及超声影像资料进行跟踪记录,并且追踪产妇生产或是终止妊娠的胎儿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通过超声诊断出胎儿畸形87例,与所有产妇生产或是终止妊娠胎儿畸形的发生情况做比较,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诊断对畸形胎儿的筛查效果显著,确诊率高,有效降低了畸形胎儿出生的比率.

    作者:聂明辉;张晓侠;吴文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

    目的:探究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效果,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3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对所有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进行X线、CT和MRI检查.结果:CT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为67.92%明显高于X线的49.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MRI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为92.45%明显高于CT和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X线的0级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CT和MRI,MRI的Ⅰ级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CT和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X线、CT和MRI的Ⅱ级病变检出率分别为41.51%、39.62%和49.0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X线诊断极易出现漏诊,CT诊断比较客观,MRI诊断检出率高,有优势.

    作者:王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的对照分析

    目的:对照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方法:择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设其为研究组;择取同期进行心功能检查的40例正常健康者,设其为对照组,为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并记录结果.随后,为研究组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再次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对照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各病变节段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壁厚度等指标均要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有心肌存活者33例,心肌未存活者7例,心肌存活者的EF值比术前有了明显改善,而心肌未存活者术前、术后的E F值则改善不甚明显.结论:负荷三维超声心电图检查结果与冠脉介入治疗结果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吻合性,负荷三维超声心电图可以用于评判冠脉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

    作者:齐玲玲;孙义伟;李东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高频彩超对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睾丸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从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例睾丸扭转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采用高频彩超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彩超表现特征.结果:9例患者均通过手术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超声诊断准确率是77.78%;2例患者经手法复位后血供获得恢复,睾丸被保留.结论:应用高频彩超诊断睾丸扭转患者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对改善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彭有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在施以甲状腺疾病诊断过程中,分别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以及灰阶超声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甲状腺疾病患者通过数字奇偶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甲状腺疾病患者分别施以灰阶超声诊断以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在进行诊断结果对比期间,将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对终诊断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所有甲状腺疾病实施病理诊断后发现,表现为恶性结节以及良性结节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8例(38.00%)以及62例(62.00%);对照组检查结果为:表现为恶性结节以及良性结节的患者例数分别为49例(49.00%)以及51例(51.00%);观察组检查结果为:表现为恶性结节以及良性结节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9例(59.00%)以及41例(41.00%);终发现观察组诊断结果优于对照组甲状腺疾病患者非常明显(P<0.05).结论:临床对于甲状腺疾病患者分别施以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以及灰阶超声诊断后,终发现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的有效应用,可以将诊断效果显著提高,从而为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金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

    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讨论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2例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需进行CT扫描,此外,有4例患者进行加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例硬腭癌、3例口底癌、2例舌癌、2例扁桃体癌、2例口咽癌和1例腮腺癌.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进行CT扫描,能够更好的判断、对比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是手术检查、X刀照射前的常规检查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魏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剂量CT扫描在食道异物中的应用

    医学健康事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展望同期发展工作,医学健康工作对社会的发展意义为重大.医学健康工作的工作目的是解决人们的病害问题,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正因为医学健康工作的重要意义,所以其工作在实行中有较大的难度,有关低剂量CT扫描在食道异物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是时下工作的重点,文章就以低剂量CT扫描在食道异物中的应用问题为方向展开讨论,希望对相关问题有所帮助.

    作者:吕增禄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在金属异物取出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取出金属异物的比较,探讨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的优势.方法:对86例金属异物回顾分析,分为术中彩超引导取出组及X线透视定位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进行对比,以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评价两种方法.结果:术中彩超引导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各项指标明显优于X线透视定位组(P<0.05),两组在并发症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具有定位准确、微创、简单、快速,且避免术者及患者X线的辐射损害的特点.

    作者:康加祥;李洪瀚;柯顺忠;陈宗霖;王承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