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

王和平;孙吉云

关键词:CT, 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从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结果为检出16例患者为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80%,MRI诊断结果为19例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9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成像更具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指导,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数字X射线子宫输卵管造影对女性不孕症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女性不孕症的诊断中,应用数字X射线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在本院诊断为不孕症80例女性患者的诊断治疗.对所有患者均应用数字X射线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测的方法,主要观察患者输卵管的通畅性,子宫腔是否存在异常或者畸形情况,然后统计检测结果,对诊断技术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造影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子宫异常18.75%,其中包括双角子宫2例,单角子宫3例,鞍状子宫5例,宫腔粘连2例,宫内充盈缺损3例.造影结果显示,34例为输卵管双侧通畅,10例为单侧通畅对侧炎症;12例为单侧通畅伴对侧梗阻,单侧炎症伴对侧梗阻9例,双侧炎症患者的人数为8例,剩余的7例为双侧梗阻.半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有25例顺利怀孕,占31.25%.结论:在女性不孕症的诊断中,应用数字X射线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可在尽可能降低射线对女性生殖腺影响的基础上对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能够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其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白英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联合血清CA125水平检测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诊断中的准确度及敏感度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联合超声、血清CA125水平检测诊断的准确度及敏感度.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临床资料(设观察组),同期选择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设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血清CA125水平检测,观察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表现,比较组间血清CA125水平及超声、血清CA125及联合诊断价值.结果:经超声诊断60例患者显示,8例(13.33%)呈卵巢或附件区低回声单纯囊性占位;39例(65.00%)呈低回声囊性合并厚囊壁,浑浊透声囊液,囊内显示点状散在弱回声;6例(10.00%)囊内高回声结节合并低回声占位;7例(11.67%)混合型包块,均无CDFI血流异常信号.观察组血清C A125含量(53.87±23.14)Iu/m l均比对照组高(P<0.05);Ⅰ~Ⅱ期患者的血清CA125含量(42.91±20.13)Iu/m l稍低于Ⅲ-Ⅳ期患者(P<0.05).在观察组中,联合诊断的准确性93.33%、敏感性85.00%均比超声诊断的66.67%、60.00%及血清CA125检查的71.67%、70.00%高(P<0.05).结论:超声、血清C A125检测联合诊断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特异性,临床价值显著.

    作者:潘君梅;王红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

    肝脏是人体当中的重要器官,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作用,也是人体内大的消化腺,在肝脏进行糖的分解、糖原储存的过程当中,会对人体内的激素、维生素、脂肪等等物质进行代谢,调节人体内的血容量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同时产生热量,维持人类的运动和生活所需.另外,肝脏也是人类的疾病多发地带,患者患有各种由于肝脏机能造成障碍的疾病,导致患者出现身体功能障碍和生活阻碍的情况不少,从发病机制以及形态学的角度,可以对肝脏的疾病种类进行分类,有利于对后续的治疗提供帮助.因此,采用良好的影像诊断技术就能够提高诊断的效率.本文根据肝脏的常见病变种类的影像诊断思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医生诊断肝脏疾病,更好的进行治疗,提高疾病治疗的效率以及诊断的效率.

    作者:王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诊断椎管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36例椎管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诊断结果.结果:36例椎管肿瘤患者中,转移瘤6例,星行细胞瘤7例,神经鞘瘤5例,脊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肿瘤1例,神经纤维瘤3例,脂肪瘤2例,室管膜瘤5例.结论: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核磁共振对软组织对比度与空间分辨率具有显著的优势,可准确定位椎管瘤具体位置、性质,同时还可类别诊断肿瘤,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潘霞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7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 T血管成像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对所得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CT检查脑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可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并为其后续治疗提供科学有利的依据,但检查存在一定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

    作者:张元龙;石志强;雷兴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care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对患者敏感器官的保护作用

    人体对辐射伤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器官多为腺体,如乳腺、甲状腺等,这些器官位置多在人体面侧,进而在CT扫描时,受到的辐射伤害较大.X-care技术是器官-管电流调节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对人体敏感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对其保护敏感器官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郑鹏;赵志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9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临床患者48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患者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对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的487例重症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者共计152例,感染发生率为31.21%.152例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得到病原菌株66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5株,所占比例高于革兰阳性菌(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显示,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存在明显耐药性,在今后的临床防控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郑太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弹性成像、常规超声、钼靶X线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乳腺癌患者应用钼靶X线技术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和常规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乳腺癌患者实施常规超声检查、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和钼靶X线技术检查,同时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其阳性符合率.结果:手术病理检查出38个恶性肿瘤,19个良性肿块,联合诊断对于良性肿块和恶性肿瘤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4.74%、97.37%,联合诊断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可通过钼靶X线技术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和常规超声检查得到准确的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张梅;袁安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外科收治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析患者30例,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单侧入路组(27例)、双侧入路组(1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以及疼痛缓解率、恢复椎体高度以及渗漏率.结果:单侧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双侧入路明显缩短(P<0.05);单侧入路组患者注入骨水泥量明显低于双侧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率、恢复椎体高度以及渗漏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双侧手术入路,选择单侧入路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较为理想的入路方式.

    作者:邵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自发性脑出血在微创手术治疗之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案例为本院在2012年—2017年间收治的100例患者,在奇偶数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使用常规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手段之后,从总有效率来看,观察组患者为96%,对照组为80%,两组患者在这一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微创手术的治疗方式,能够实现患者病情发展的稳定控制,从而大程度上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段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用于临床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使用磁共振胆管成像的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106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常规CT诊断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相比CT诊断,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确诊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通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可取得更佳的效果,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作者:吉德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放射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收的经常规处理仍旧无法止血的4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对使用介入治疗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后,40例患者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为95.24%.另外2例患者经过放射介入治疗后出血虽然没有完全停止,但是比入院前出血量下降.结论:在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可以将放射介入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张利;郭雪松;李红梅;王铁军;吴晨光;郑淑红;王玉红;陈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进展(综述)

    一般而言,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因此,该类患者的生存期也相对较短;针对患者是否合并癌栓可以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可以对患者的疾病分期情况和对应治疗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和指导.在临床治疗中,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方式较多,主要常见形式有: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就目前的临床治疗形式而言,以多学科治疗较为常见,也是主要的治疗趋势.

    作者:苗颖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小儿肘关节隐匿性骨折X线诊断与征象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肘关节隐匿性骨折应用X线检查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本院接诊且首次X线检查未发现骨折的肘外伤患儿共273例,其中明确诊断的患儿有230例,对其X线资料与骨质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是否有隐匿性骨折为分组依据,将230例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54例有隐匿性骨折,对照组176例无骨折.经综合分析后,对两组的X线征象作出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骨皮质丘状突起率(62.96%)、皮质凹陷征象率(12.96%)、脂肪垫征阳性率(100.0%)、肱骨前线阳性率(51.85%)和骨小梁中断率(55.56%)均明显比对照组(0.0%、0.0%、50.57%、0.0%、0.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肘关节隐匿性骨折患儿来说,其X线征象比较突出,通过对患儿的X线征象进行深入分析,能有效提高其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借鉴.

    作者:李金辉;张虎;陈立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颅内肿瘤的CT与MRI诊断的应用及价值对照评定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102例颅内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对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86例,MRI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100例,MRI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检出率,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对颅内肿瘤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对比,MRI检查诊断准确度要明显高于CT检查,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史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为分析对象,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每组50例患者.参考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组采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检查.结果:观察组肾脏长径、宽径、厚径等情况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主肾动脉、肾锥体叶间动脉与肾窦部动脉的情况方面进行观察,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当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对糖尿病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及早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莉;林志艳;张薇薇;田丽;刘璐;毛鑫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核磁共振设备日常维修与维护的方法研究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和完善,核磁共振是在CT之后的一大重要设备,主要用于医学方面的临床检测,其先进性促进了医疗设备的进步.核磁共振的日常维修和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像设备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本文将从核磁共振设备日常维修与维护方面尽心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作者:周四平;周灿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我院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腮腺基底细胞瘤患者10例,分析CT诊断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使用CT诊断后取得较好效果.可发现病灶呈现类圆形或浅分叶,边界较为光整和清晰,直径低于2cm.其CT值约为38~53HU.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动脉期强化幅度较为接近.其中有2例薄壁环形轻度强化,6例强化不均匀、出现囊变.2例强化均匀.结论:通过使用CT诊断的方法,能够对腮腺基底细胞瘤患者起到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

    作者:张琦;陈玲;郭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RI的表现以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例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MRI检查,探究患者的病理特征和MRI的表现.结果:病灶总计20处,病灶的直径2.1~14.2c m,单侧发病灶10例,单侧多发病灶3例,多侧多发病灶4例.信号强度增强之后,15处病灶显示为肿块样硬化(75%),其中内部均匀强化病灶有11处(73.3%),病灶形态表现为椭圆或者不规则性状的有12处(60%),显示血管造影征的病灶有9处(45%),表现为非肿块样硬化的病灶有3处(15%),非肿块样硬化的病灶中有内部不均匀强化2例(66.7%).结论:患者的MRI检查结果特征性的反映了其内在的病理学基础,MRI检查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准确的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鉴定和诊断的方法.

    作者:张建华;周世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目的: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9例,检出率为96.67%,对照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4例检出率为8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出率较高,且该法无创、操作简便,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佟永治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