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

张建华;周世清

关键词: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MRI表现病理特征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RI的表现以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例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MRI检查,探究患者的病理特征和MRI的表现.结果:病灶总计20处,病灶的直径2.1~14.2c m,单侧发病灶10例,单侧多发病灶3例,多侧多发病灶4例.信号强度增强之后,15处病灶显示为肿块样硬化(75%),其中内部均匀强化病灶有11处(73.3%),病灶形态表现为椭圆或者不规则性状的有12处(60%),显示血管造影征的病灶有9处(45%),表现为非肿块样硬化的病灶有3处(15%),非肿块样硬化的病灶中有内部不均匀强化2例(66.7%).结论:患者的MRI检查结果特征性的反映了其内在的病理学基础,MRI检查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准确的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鉴定和诊断的方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腹部CT检查发现的肾上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腹部CT检查发现的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500例进行腹部CT检查肾上腺有病变的患者检查报告以及病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结果:有200例肾上腺出现病变情况,检出病变率为4.4%.予以35例(17.5%)患者进行内分泌功能评估,发现有13例(37.1%)未出现功能性病变现象,有25例出现功能性变患者.有20例出现肾上腺意外瘤,检出病变率为1.0%.结论:利用腹部CT进行肾上腺病变检查中,4.4%为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1.0%为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为预防出现肾上腺意外瘤漏检现象,在临床上还需要完善对肾上腺意外瘤的检查工作,提高检查效率,为后期的治疗工作做好准备.

    作者:孙海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内科住院患者护理中心电图监护的运用及影响

    心电图(ECG或者EKG),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和无创性等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电异常情况、做出准确的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护理工作中,心电图监护既是一项常规操作,对护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患者的不同状况做出及时的处理,以提高的患者的病症诊断质量.

    作者:刘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

    目的:总结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 R 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期间接收的4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头部MRI检查,回顾分析MRI表现和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的头部MRI表现均存在异常,头部MRI表现和患者神经症状量表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RI表现多种多样,且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RI表现和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都有助于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雅苹;韩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

    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讨论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2例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需进行CT扫描,此外,有4例患者进行加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例硬腭癌、3例口底癌、2例舌癌、2例扁桃体癌、2例口咽癌和1例腮腺癌.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进行CT扫描,能够更好的判断、对比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是手术检查、X刀照射前的常规检查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魏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对乳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探究并比较对存在乳腺肿物的患者实施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开展诊断过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9月,我院接收并给予乳腺肿瘤手术诊治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超声检查过程中分别给予患者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观察并比较经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检测后的检测结果,探究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在乳腺肿物的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全部96例乳腺肿物患者中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50例、46例,对患者应用普通超声检查发现其对乳腺癌的阳性预估值为71.7%,阴性预估值为76.3%,特异度为66.9%,敏感度为80.3%,准确性为73.2%.对患者应用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实施检查发现其对乳腺癌的阳性预估值为95.4%,阴性预估值为70.8%,特异度为97.2%,敏感度为61.9%,准确性为95.3%.普通超声检查技术的检查灵敏度相较于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提升趋势显著(P<0.05);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的检查特异度相较于普通超声检查技术,提升趋势显著(P<0.05).结论: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方面均有显著的应用价值,给予乳腺癌患者普通超声检查便可实现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有效诊断,且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同时可以在普通超声检查技术基础上辅助应用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以便提升诊断过程的特异度.

    作者:杨祖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探讨256层螺旋C 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肺栓塞老年病患80例,采取分组研究各40例,观察组实施256层螺旋C T进行肺动脉造影诊断;对照组开展64排螺旋CT检测,评估对比两种方式检测质量、病患所接受的放射有效剂量、扫描时间.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均获得高质量影像,在图像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扫描时间与造影剂使用剂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效果良好,扫描时间极短,对患者屏气要求较低,避免了患者过度承受放射剂量.

    作者:丁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MR影像特征

    目的: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MR影像特征.方法:结合文献描述和分析10例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结果:10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生的异位的部位均在腹膜后,其中有1例既有双侧肾上腺原发性灶,同时在腹主动脉旁也有异位发生.多数瘤体超过3cm,有完整的包膜存在,在发生病变的边缘多数呈现出分叶状,其多见内坏死囊变而少见钙化,经过增强后全部呈现为多房性强化.结论:对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以按照CT、MR改变和典型的临床表现,然后对其的定位和定性作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作者:曾铁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核磁共振设备日常维修与维护的方法研究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和完善,核磁共振是在CT之后的一大重要设备,主要用于医学方面的临床检测,其先进性促进了医疗设备的进步.核磁共振的日常维修和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像设备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本文将从核磁共振设备日常维修与维护方面尽心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作者:周四平;周灿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使用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诊断肺结核的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低剂量螺旋CT技术和X线胸片技术在肺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经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肺结核,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低剂量螺旋CT技术与X线胸片技术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的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及对各种病灶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1)本组60例患者中经低剂量螺旋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5%;诊断误诊率为5%,均明显优于X线胸片诊断技术,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组60例患者中,经低剂量螺旋CT对各种病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胸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准确率、误诊率以及漏诊率均明显优于X线胸片检查,可以作为肺结核的首选诊断手段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姚雪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放射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收的经常规处理仍旧无法止血的4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对使用介入治疗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后,40例患者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为95.24%.另外2例患者经过放射介入治疗后出血虽然没有完全停止,但是比入院前出血量下降.结论:在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可以将放射介入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张利;郭雪松;李红梅;王铁军;吴晨光;郑淑红;王玉红;陈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效果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全身麻醉,观察组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机体各项指标情况均优、术后各项指标恢复时间均短,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接受硬膜外复合麻醉的效果显著,麻醉不会对患者的MAP、HR水平造成较大的影响,术后拔管时间短,并可在短时间内清醒、恢复自主呼吸.

    作者:董海云;王爱桃;铁木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COPD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价值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在老年COPD并发肺心病上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兴化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治疗的70例老年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分压值分别为45.87±3.89mmHg和85.31±6.87mmH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54.29%,观察组为88.57%,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明显改善老年COPD合并肺心病的气血指标,有效率高,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军;王敏彪;张长文;杨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脑血管病变中的磁敏感成像技术的应用探析

    脑血管病在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脑血管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的特点,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在医疗设备迅速发展的当前,磁共振成像常规应用于临床,在诊断脑血管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SWI技术利用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采用完全流速补偿、三维、射频脉冲扰相、高分辨、梯度回波扫描等磁共振成像技术,突出强调出血液代谢产物中的顺磁性物质如脱氧血红蛋白等,对脑血管病特别是微小出血灶更加敏感.本文就SWI扫描方式及其在脑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行探析.

    作者:刘宝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临床分析

    目的:对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30例.参照组患者施予CT检查,实验组患者施予核磁共振成像仪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度优于参照组患者的,两组数据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MRI检查有效率较参照组的要好(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董政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观察分析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且需进行CTA检查患者58例进行对比实验,给予对照组常规扫描,实验组则采取双低扫描.对比两组CT值、SNR、CNR和辐射剂量.结果:实验组患者CT值与辐射剂量各项参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浓度对比剂可有效减少高碘注入量造成的肾脏代谢负荷,提高CTA检测安全性.

    作者:徐鹏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目的: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9例,检出率为96.67%,对照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4例检出率为8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出率较高,且该法无创、操作简便,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佟永治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肿瘤患者MRI骨盆T2高信号鉴别诊断

    目的:探索肿瘤患者骨盆放疗后MRI扫描T2高信号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14例不同部位的肿瘤患者在接受骨盆放疗术后进行MRI检查,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4岁,MRI检查选用常规序列:矢状位、横断位和冠状位T1WI、快速SE 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FSE T2WI(FS-FSE T2WI)、增强扫描(GD-DTPA).结果:MRI平扫+增强扫描辅以脂肪抑制序列对骶骨的衰竭骨折的诊断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蒋志勇;杨炼;王源;杨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技术诊断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70例应用意义评估与分析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应用超声技术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在院治疗的70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70例患儿采用飞利浦L12-5型超声诊断仪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超声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诊断符合率为95.71%;初次超声技术诊断出Ⅰ型、Ⅱa型、Ⅱb型、Ⅱc型、D、Ⅲ型、Ⅳ型等不同类型的140个髋关节发育不良,复查超声结果发现未采取干预措施的66个Ⅱa型和Ⅱb型髋关节42个转为Ⅰ型,其他类型髋关节Pavlik挽具干预后12个转为Ⅰ型,6个转为Ⅱb型,9个转为Ⅱc型,2个转为D型.结论:超声技术可提高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率,同时动态观察髋关节发育情况,可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作者:陈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以及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50例冠心病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患者均依次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在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诊断中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结果:动态心电图的心肌缺血阳性率与常规心电图比较相对更高,差异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动态心电图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与常规心电图比较相对更高,差异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进行诊断,相比常规心电图更为可靠,可提供更多有效依据.

    作者:许先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开始MRI扫查,分3个阶段加强MRA扫查.将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分期中的MR序列的信号与肌肉信号进行对比.结果:急性期血栓34例,TirmT2WI上有9例低信号,16例等信号,9例稍高信号;SET2WI上有9例低信号,25例稍高信号.结论:磁共振成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能够准确的呈现出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孙长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