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患者MRI骨盆T2高信号鉴别诊断

蒋志勇;杨炼;王源;杨琨

关键词:衰竭骨折, 磁共振成像, T2高信号, 骨盆放疗后, 骨转移, 诊断
摘要:目的:探索肿瘤患者骨盆放疗后MRI扫描T2高信号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14例不同部位的肿瘤患者在接受骨盆放疗术后进行MRI检查,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4岁,MRI检查选用常规序列:矢状位、横断位和冠状位T1WI、快速SE 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FSE T2WI(FS-FSE T2WI)、增强扫描(GD-DTPA).结果:MRI平扫+增强扫描辅以脂肪抑制序列对骶骨的衰竭骨折的诊断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腹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及出院健康教育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腹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及出院健康教育价值,以供参考.方法:选取我科室接收的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接收时间为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将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一般组,两组分别包含25例患儿,对实验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并对家属进行出院健康教育,一般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止泻时间、退烧时间、满意度以及复发比例.结果:实验组患儿住院时间、止泻时间、退烧时间复发比例均低于一般组,家属满意度比一般组高16.0%,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对比,综合护理干预明显缩短了患儿康复时间,提升了家属满意度,出院健康教育可有效避免患儿疾病的复发,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张雪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电子支气管镜灌洗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抗感染、止血、补液等治疗,实验组额外采用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44%;对照组中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57.77%;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高.

    作者:苏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新干预疗法与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满意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新干预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医院进行阑尾切除术的18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把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新干预疗法,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治疗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运用SPSS(20.0)软件综合分析两组,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阑尾炎患者治疗中积极引入新干预疗法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疗效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借鉴推广.

    作者:杨栋;马梓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探究

    纵观医学影像学发展历史,现代影像学沿着X线学——放射学——现代医学影像学的路线发展.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设备制造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也要归结于新的设备、技术产生以及应用.特别是近几年,现代医学影像学开始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医疗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此外,作为一种科研手段,现代医学影像还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来.因此,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现代医学影像的发展和应用依赖于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新的技术、设备的发掘推动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作者:祝蕾;朱坤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回顾性分析磁共振环形增强病变影响的特点

    目的:对磁共振环形增强病变影像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磁共振增强扫描,并表现出环形强化或者是开环状强化的临床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45个,其中转移瘤患者32例,胶质瘤12例,良性肿瘤7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4例,脑脓肿3例,结核瘤3例,脱髓鞘2例,寄生虫2例.转移瘤病灶会表现出完整环形强化,不均匀薄壁强化,并且大部分患者呈现内外壁毛糙;胶质瘤患者多呈现单发环形强化,病灶形态不规则,合并轻中度的水肿,边界不清晰;淋巴瘤病灶多会呈现出完整环形强化,并且大部分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厚壁强化,内外壁毛糙;脑脓肿患者大部分呈现单发环形强化病灶,处在幕上,病灶多存在清晰边界,呈现类圆形,合并重度水肿.结论:颅内环形强化病变中,以胶质瘤、转移瘤等所占比例较高,影像学特征明显,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杨凡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肿瘤患者MRI骨盆T2高信号鉴别诊断

    目的:探索肿瘤患者骨盆放疗后MRI扫描T2高信号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14例不同部位的肿瘤患者在接受骨盆放疗术后进行MRI检查,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4岁,MRI检查选用常规序列:矢状位、横断位和冠状位T1WI、快速SE 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FSE T2WI(FS-FSE T2WI)、增强扫描(GD-DTPA).结果:MRI平扫+增强扫描辅以脂肪抑制序列对骶骨的衰竭骨折的诊断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蒋志勇;杨炼;王源;杨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并研究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飞利浦iE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先采用高频探头缓慢加压扫查,部分显示困难的患者可采用低频率探头进行缓慢的加压扫查.医护人员以患者疼痛部位为中心进行多切面的扫查,在扫查的过程中重点确定患者阑尾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对患者的阑尾长度、宽度及周围渗出液的范围等进行测量,判断出患者病变的类型,同时观察临床超声诊断进行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判断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的特点.结果:本研究中,经过临床诊断,50例进行阑尾炎患者中,44例患者经超声诊断确诊,6例患者经超声诊断其检查报告为阴性.经过手术证实,6例患者均为进行阑尾炎,因此,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88.00%,其特异性较高.结论: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其临床应用价值广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常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对早期肺癌的筛查

    目的:探究早期肺癌患者筛查中应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的诊断效果与特点.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2016年4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并诊断的病例3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方法对肺内发现的(细)小结节进行跟踪随访,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则选择应用X线检测.观察并分析通过不同方法进行诊断筛查的效果与特点.结果:对照组抽取的研究对象通过X线诊断检出42例阳性,共132个结节性病灶,伴有结节钙化的占21.97%,通过手术整理恶性结节占2.27%,大小分别为12mm、16mm,并且包括肺部斑片状阴影与管壁狭窄增厚患者.研究组通过应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技术筛查,结果显示,检出阳性患者73例,共有193个结节性病变,结节钙化占24.35%,通过手术证实恶性结节占2.59%,包括肺部斑片状阴影与管壁狭窄增厚患者.且在发病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比农村人群发病率较高,且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发病率高.结论:针对早期肺癌患者筛查中应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并能够明确其诱导因素,从而更好地避免肺癌的发生率.

    作者:张述平;李永立;邢增华;秦雁岭;李继刚;狄晓榕;王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64层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64层螺旋C T应用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予以探究.方法:对5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均实施64层螺旋CT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并以后者为标准对前者的相关诊断结果予以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对轻度、中度和重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特异度、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对中度与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显著高于对轻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P<0.05);对重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狭窄(P<0.05).结论:64层螺旋CT应用于不同程度冠状狭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较高,临床价值显著.

    作者:张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探讨256层螺旋C 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肺栓塞老年病患80例,采取分组研究各40例,观察组实施256层螺旋C T进行肺动脉造影诊断;对照组开展64排螺旋CT检测,评估对比两种方式检测质量、病患所接受的放射有效剂量、扫描时间.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均获得高质量影像,在图像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扫描时间与造影剂使用剂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老年肺栓塞诊断中效果良好,扫描时间极短,对患者屏气要求较低,避免了患者过度承受放射剂量.

    作者:丁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宫腔粘连68例诊断结果及意义分析

    目的:探究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宫腔粘连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68例宫腔粘连患者,分别采用经阴道二维、三维超声诊断及宫腔镜病理诊断,比较其诊断准确率、粘连分型及程度.结果: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宫腔粘连,诊断效果明显高于采用二维超声诊断效果(P<0.05),且3种诊断方法对重度粘连诊断效果一致,而采用三维超声检查及宫腔镜检查对轻、中度粘连诊断效果更好(P<0.05),采用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对宫腔粘连分型的诊断效果与采用宫腔镜诊断效果更为接近(P<0.05).结论:采用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宫腔粘连进行诊断,诊断率及对粘连分型、程度的识别性高,且诊断过程不对患者造成损伤,值得推广.

    作者:孙玲玲;贾赛玉;沈晓慧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和MRI影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CT和MRI影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AIP患者,设为实验组,均行CT与MRI检查;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实验组病变形态,并比对两组胰外病变影像特点.结果:实验组组内与CT扫描比较,MRI扫描发现胰腺炎征象例数假包膜21例、胆管狭窄23例、主胰管狭窄14例均显著更多(P<0.05);比对对照组,实验组动脉期CT值(70.52±13.25)HU更低,且延迟期(93.25±10.41)H U、门脉期(88.63±9.24)HU更高(P<0.05).结论:CT与MRI均可辨别出胰腺肿大,但后者于胰胆管变化方面辨别能力更佳,更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小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颅内肿瘤的CT与MRI诊断的应用及价值对照评定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102例颅内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对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86例,MRI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100例,MRI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检出率,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对颅内肿瘤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对比,MRI检查诊断准确度要明显高于CT检查,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史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取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开始MRI扫查,分3个阶段加强MRA扫查.将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分期中的MR序列的信号与肌肉信号进行对比.结果:急性期血栓34例,TirmT2WI上有9例低信号,16例等信号,9例稍高信号;SET2WI上有9例低信号,25例稍高信号.结论:磁共振成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能够准确的呈现出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孙长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腹部CT检查发现的肾上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腹部CT检查发现的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500例进行腹部CT检查肾上腺有病变的患者检查报告以及病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结果:有200例肾上腺出现病变情况,检出病变率为4.4%.予以35例(17.5%)患者进行内分泌功能评估,发现有13例(37.1%)未出现功能性病变现象,有25例出现功能性变患者.有20例出现肾上腺意外瘤,检出病变率为1.0%.结论:利用腹部CT进行肾上腺病变检查中,4.4%为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1.0%为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为预防出现肾上腺意外瘤漏检现象,在临床上还需要完善对肾上腺意外瘤的检查工作,提高检查效率,为后期的治疗工作做好准备.

    作者:孙海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

    目的:总结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 R 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期间接收的4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头部MRI检查,回顾分析MRI表现和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的头部MRI表现均存在异常,头部MRI表现和患者神经症状量表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RI表现多种多样,且肝豆状核变性头部MRI表现和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都有助于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雅苹;韩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care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对患者敏感器官的保护作用

    人体对辐射伤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器官多为腺体,如乳腺、甲状腺等,这些器官位置多在人体面侧,进而在CT扫描时,受到的辐射伤害较大.X-care技术是器官-管电流调节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对人体敏感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对其保护敏感器官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郑鹏;赵志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逐渐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相对而言效果显著且优势明显,医学影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基础,医学影像诊断能够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信息和指导方向.本文主要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情况,研究详情见下文.

    作者:闫红华;牟云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骨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诊断与鉴别肿瘤良恶性,探究在不同b值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20例为恶性肿瘤,30例良性肿瘤,在b值为800、1000s/mm2时恶性组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b值在1000s/mm2时的诊断价值更佳.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有利于骨肌肿瘤的良恶性诊断鉴别,具有较高特异度和灵敏度.

    作者:楼春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医学影像诊断有利于医生更好的判断病情,更合理的进行诊治.X射线的发现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并因其穿透力强的特征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作用巨大.在具体实践中,X射线对人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在医学领域应做好X射线防护,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和X射线的结合,更好的推进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作者:吕永波;闫红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