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在金属异物取出比较研究

康加祥;李洪瀚;柯顺忠;陈宗霖;王承云

关键词:术中彩超引导, 透视定位, 金属异物
摘要:目的:通过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取出金属异物的比较,探讨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的优势.方法:对86例金属异物回顾分析,分为术中彩超引导取出组及X线透视定位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进行对比,以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评价两种方法.结果:术中彩超引导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各项指标明显优于X线透视定位组(P<0.05),两组在并发症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具有定位准确、微创、简单、快速,且避免术者及患者X线的辐射损害的特点.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在金属异物取出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取出金属异物的比较,探讨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的优势.方法:对86例金属异物回顾分析,分为术中彩超引导取出组及X线透视定位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进行对比,以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评价两种方法.结果:术中彩超引导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各项指标明显优于X线透视定位组(P<0.05),两组在并发症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具有定位准确、微创、简单、快速,且避免术者及患者X线的辐射损害的特点.

    作者:康加祥;李洪瀚;柯顺忠;陈宗霖;王承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目的: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9例,检出率为96.67%,对照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4例检出率为8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出率较高,且该法无创、操作简便,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佟永治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流程再造在硬膜外镇痛泵导管固定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在硬膜外镇痛泵导管固定中流程再造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实施手术后留置镇痛泵的患者188例,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9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无纺布纱布进行固定,观察组患者结合半透膜敷料和相应的无纺布胶布进行固定治疗,对患者的导管滑脱情况以及患者对镇痛作用的满意度.结果:观察患者进行硬膜外镇痛泵导管固定中应用流程再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导管滑脱情况,观察组的导管滑脱率为4.3%,对照组的导管滑脱率为16.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对镇痛作用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对照组的镇痛满意度是87.2%,观察组的镇痛满意度是98.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硬膜外镇痛泵导管固定中流程再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导管滑脱,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苏姗姗;王燕燕;隆新冉;高天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经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100例,根据双盲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参照组使用经腹部B超检测,观察组使用经阴道B超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误诊率、漏诊率及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假孕囊、心管搏动、胚芽、盆腔积液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漏诊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误诊率为2%、正确率为96%,参照组患者误诊率为14%、正确率为8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阴道B超相比于经腹部B超来说,对于异位妊娠诊断的准确度更高,应用价值也更高,可在临床实际检查中予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程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双源CT在62例痛风结节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使用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因关节疼痛接受双源CT检查的62名临床确诊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集患者发病时间、尿酸浓度、年龄等临床资料,然后对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利用识别软件处理原始图像,获得患者检查部位绿色结晶沉积部位及大小等数据.结果:经两名影像科医师阅片后得出53/62(85.48%),经痛风识别软件中呈现绿色伪彩的有尿酸盐结晶患者53例(88.3%),另外9例患者患者图像未出现典型绿色伪彩.结论: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是一种敏感的,具有特征性和直观性的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

    作者:梁俊珂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与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肠梗阻患者行CT和X线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6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手术探查结果来分析术前X线诊断和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临床诊断分析后可知,CT检查对患者肠梗阻部位诊断的确诊率达91.3%,显著高于X线片的80.4%;CT诊断法对肠梗阻病因诊断的确诊率为91.3%,显著高于X线片的78.3%,各指标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X线诊断,CT在肠梗阻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更高,具体表现在对肠梗阻部位及确诊率更高,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曹奔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联合血清CA125水平检测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诊断中的准确度及敏感度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联合超声、血清CA125水平检测诊断的准确度及敏感度.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临床资料(设观察组),同期选择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设对照组),均行超声检查、血清CA125水平检测,观察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超声表现,比较组间血清CA125水平及超声、血清CA125及联合诊断价值.结果:经超声诊断60例患者显示,8例(13.33%)呈卵巢或附件区低回声单纯囊性占位;39例(65.00%)呈低回声囊性合并厚囊壁,浑浊透声囊液,囊内显示点状散在弱回声;6例(10.00%)囊内高回声结节合并低回声占位;7例(11.67%)混合型包块,均无CDFI血流异常信号.观察组血清C A125含量(53.87±23.14)Iu/m l均比对照组高(P<0.05);Ⅰ~Ⅱ期患者的血清CA125含量(42.91±20.13)Iu/m l稍低于Ⅲ-Ⅳ期患者(P<0.05).在观察组中,联合诊断的准确性93.33%、敏感性85.00%均比超声诊断的66.67%、60.00%及血清CA125检查的71.67%、70.00%高(P<0.05).结论:超声、血清C A125检测联合诊断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特异性,临床价值显著.

    作者:潘君梅;王红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颈椎病综合影像诊断与进展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颈椎病综合影像的诊断资料与研究方法,并在使用中的诊断效果进行观察.以及预测未来诊断各项设备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方法:利用综合影像方法对颈椎病进行临床治疗.并且选取本市某家医院2013年6月—2014年4月之间接收的130例颈椎病患者,开展临床诊断结果研究,以及诊断资料的具体分析.同时,翻阅有关颈椎病的病情症状、综合影像诊断的临床研究资料等相关文献信息进行资料整合.针对近期有关的相关文件14篇开展统一对比.其中对于诊断方法的选用,慎重比较了几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基础资料,存在的弊端进行论述.结果:通过对上述资料的选用,以及选取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发现,对于普通颈椎病的检查主要是采用X线平面的方法,但是也只能是适用于普通颈椎病,通常是用来检测患者的大概病发的部位.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磁共振、多普勒超生效应等方法能够更加精确的确诊病情的发病情况.并且能够针对颈椎会走我的血液流通速度,以及其他部位的血液流速参数情况.结论:不同的综合影像诊断方法各有千秋,需要在实际使用中去综合参考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共同作用,提升诊断水平.

    作者:王生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腹部CT检查发现的肾上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腹部CT检查发现的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500例进行腹部CT检查肾上腺有病变的患者检查报告以及病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结果:有200例肾上腺出现病变情况,检出病变率为4.4%.予以35例(17.5%)患者进行内分泌功能评估,发现有13例(37.1%)未出现功能性病变现象,有25例出现功能性变患者.有20例出现肾上腺意外瘤,检出病变率为1.0%.结论:利用腹部CT进行肾上腺病变检查中,4.4%为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1.0%为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为预防出现肾上腺意外瘤漏检现象,在临床上还需要完善对肾上腺意外瘤的检查工作,提高检查效率,为后期的治疗工作做好准备.

    作者:孙海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中医护理技术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进展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技术对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本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行中医护理技术.结果:观察组各项胃肠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术后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对优化患者的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重要作用,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孙妮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在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在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人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患者收集时间顺序分成A、B、C、D四组,各20人,给予每组不同的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比较4组的图像结果及CT值.结果:A组的CT值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C组的CT值与D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四组之间电压降低后图像质量评价比较差异不显著,A组的辐射剂量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辐射剂量分别高于与C组和D组,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所获得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64排螺旋CT对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要求,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奚永强;王丽;刘成瑞;蔡庆斌;李宏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数字X射线子宫输卵管造影对女性不孕症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女性不孕症的诊断中,应用数字X射线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在本院诊断为不孕症80例女性患者的诊断治疗.对所有患者均应用数字X射线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测的方法,主要观察患者输卵管的通畅性,子宫腔是否存在异常或者畸形情况,然后统计检测结果,对诊断技术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造影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子宫异常18.75%,其中包括双角子宫2例,单角子宫3例,鞍状子宫5例,宫腔粘连2例,宫内充盈缺损3例.造影结果显示,34例为输卵管双侧通畅,10例为单侧通畅对侧炎症;12例为单侧通畅伴对侧梗阻,单侧炎症伴对侧梗阻9例,双侧炎症患者的人数为8例,剩余的7例为双侧梗阻.半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有25例顺利怀孕,占31.25%.结论:在女性不孕症的诊断中,应用数字X射线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可在尽可能降低射线对女性生殖腺影响的基础上对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能够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其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白英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心脏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CT扫描设备也在不断更新.CT心脏成像是心脏及冠脉疾病诊断的一种理想手段.本文详细探讨CT心脏成像技术的空间及时间分辨率、低剂量辐射、心电门控等技术方面,概述其冠脉病变诊断及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灌注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作者:孙加会;尹韦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技术诊断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70例应用意义评估与分析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应用超声技术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2014年2月—2017年6月在院治疗的70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70例患儿采用飞利浦L12-5型超声诊断仪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超声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诊断符合率为95.71%;初次超声技术诊断出Ⅰ型、Ⅱa型、Ⅱb型、Ⅱc型、D、Ⅲ型、Ⅳ型等不同类型的140个髋关节发育不良,复查超声结果发现未采取干预措施的66个Ⅱa型和Ⅱb型髋关节42个转为Ⅰ型,其他类型髋关节Pavlik挽具干预后12个转为Ⅰ型,6个转为Ⅱb型,9个转为Ⅱc型,2个转为D型.结论:超声技术可提高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断率,同时动态观察髋关节发育情况,可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作者:陈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产前B超对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准确性的分析

    目的:探究产前B超对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7月,我院接收诊治的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17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我院依据相关超声检查手段确诊的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收集全部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的临床诊断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探究产前B超对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17例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均为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经尸检结果显示均确诊为大动脉转位情形胎儿.全部胎儿的四腔心切面结果均表现正常;全部胎儿的流出道切面均可观测到两条大动脉,且两条大动脉呈平行方式排列;在三血管切面方面,可以观察到两条血管的病例数为15例,观察到三条血管存在排列异常情形的病例数为2例;全部胎儿的主动脉弓切面均可观测到程度不同的增大迹象.结论:在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运用产前B超诊断方式能够获得良好诊断结果,同时在诊断过程中,通过对多切面影像实施观察、分析,能够显著提升胎儿大动脉转位情形的临床诊断准确度.

    作者:陈文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在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4月—2017年5月时间阶段,择取我院接诊收治的12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次序随机将其均等划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61例,针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指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中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支持和确保患者获取到较好临床结果,相关研究经验适宜临床推广.

    作者:吴晓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中发生气胸和肺内出血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究在CT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过程中气胸及肺内出血情形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接收并给予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探究在CT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过程中气胸及肺内出血情形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50例患者经检查处理发现气胸患者9例,肺内出血患者15例,其中气胸情形的发生率与患者病变直径、穿刺处理频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穿刺处理时间具有一定关联性,且为正相关;肺内出血情形与患者病变直径、穿刺处理频率具有一定关联性,与穿刺时间不具备显著相关性.结论: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操作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不过其操作之后极易产生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与诸多因素相关,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对操作流程具备熟练的掌握程度,以防产生并发症.

    作者:张爱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肿瘤患者MRI骨盆T2高信号鉴别诊断

    目的:探索肿瘤患者骨盆放疗后MRI扫描T2高信号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14例不同部位的肿瘤患者在接受骨盆放疗术后进行MRI检查,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4岁,MRI检查选用常规序列:矢状位、横断位和冠状位T1WI、快速SE 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FSE T2WI(FS-FSE T2WI)、增强扫描(GD-DTPA).结果:MRI平扫+增强扫描辅以脂肪抑制序列对骶骨的衰竭骨折的诊断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蒋志勇;杨炼;王源;杨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7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30例作为Ⅰ组,前列腺癌患者27例作为Ⅱ组,全部患者均行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相关影像学信息.结果: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和Ve(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患者Kep(反流速率常数)(0.74±0.65)min-1和Ktrans(微血管转运常数)(0.31±0.56)min-1均明显高于Ⅰ组的(0.28±0.09)min-1和(0.06±0.01)min-1(P<0.05);Ⅱ组患者早期强化率(127.24±6.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9±15.49)%(P<0.05),Ⅱ组患者动态扫描起始时间(35.56±11.24)s和大信号强度(146.78±62.45)%均明显小于Ⅰ组的(46.27±11.79)s和(1075.21±55.38)%(P<0.05).结论: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准确鉴别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病例.

    作者:刘秀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的价值分析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进行MRI与CT诊断,分析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计50例,2016年2月—2017年2月是此次研究的纳入时间,先后对患者进行CT与MRI诊断,分析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检出率.结果:MRI的诊断检出率明显高于CT的诊断检出率,P小于0.05.结论: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更为突出,可以明确患者的病症类型.

    作者:王书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