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中发生气胸和肺内出血的影响因素

张爱民

关键词:肺穿刺, CT引导, 活组织检查, 气胸, 肺内出血
摘要:目的:探究在CT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过程中气胸及肺内出血情形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接收并给予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探究在CT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过程中气胸及肺内出血情形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50例患者经检查处理发现气胸患者9例,肺内出血患者15例,其中气胸情形的发生率与患者病变直径、穿刺处理频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穿刺处理时间具有一定关联性,且为正相关;肺内出血情形与患者病变直径、穿刺处理频率具有一定关联性,与穿刺时间不具备显著相关性.结论: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操作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不过其操作之后极易产生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与诸多因素相关,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对操作流程具备熟练的掌握程度,以防产生并发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心动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70例,并将这些患者纳入试验组,同时在同一时间段至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70例健康人群纳入健康组.对两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比较心肌梗死三项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射血分数较健康组的指标低,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均较健康组的指标高,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肌梗死的诊断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其结果显示的效果及临床诊断参考信息的价值显著优于传统心电图检查,且同时具有无痛性、无创性、时间短、准确率高等特点.

    作者:赵国婵;李宏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诊断效果

    目的:探讨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诊断效果.方法:以2015年7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44例子宫肌瘤患者为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均2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腹部B超诊断,而观察组患者实施阴道B超诊断.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超声表现及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经研究发现:(1)观察组超声影像更清晰,且能完整客观、真实地呈现患者病灶情况,而对照组临床诊断图像较为模糊,不能完整再现患者病灶情况,容易导致误诊.(2)研究中44例患者中,行阴道B超诊断率达95.45%,而腹部B超检查患者有72.72%,观察组患者超声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子宫肌瘤患者,采用阴道B超诊断,提高了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并为患者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应在临床上采用与推广.

    作者:盛大金;李晓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64排128层螺旋CTCTA成像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CTA成像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颈部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A检查结果,将诊断结果同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断准确率符合情况.结果:表明CTA与DSA检查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CTA和DSA在检查颈部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CTA在诊断颈部动脉狭窄中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翟清;陈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7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30例作为Ⅰ组,前列腺癌患者27例作为Ⅱ组,全部患者均行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分析两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相关影像学信息.结果: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和Ve(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组患者Kep(反流速率常数)(0.74±0.65)min-1和Ktrans(微血管转运常数)(0.31±0.56)min-1均明显高于Ⅰ组的(0.28±0.09)min-1和(0.06±0.01)min-1(P<0.05);Ⅱ组患者早期强化率(127.24±6.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9±15.49)%(P<0.05),Ⅱ组患者动态扫描起始时间(35.56±11.24)s和大信号强度(146.78±62.45)%均明显小于Ⅰ组的(46.27±11.79)s和(1075.21±55.38)%(P<0.05).结论:1.5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准确鉴别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病例.

    作者:刘秀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中发生气胸和肺内出血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究在CT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过程中气胸及肺内出血情形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接收并给予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探究在CT引导下对患者实施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过程中气胸及肺内出血情形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50例患者经检查处理发现气胸患者9例,肺内出血患者15例,其中气胸情形的发生率与患者病变直径、穿刺处理频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穿刺处理时间具有一定关联性,且为正相关;肺内出血情形与患者病变直径、穿刺处理频率具有一定关联性,与穿刺时间不具备显著相关性.结论:CT引导下肺穿刺活组织检查处理操作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不过其操作之后极易产生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与诸多因素相关,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对操作流程具备熟练的掌握程度,以防产生并发症.

    作者:张爱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双源CT在62例痛风结节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使用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因关节疼痛接受双源CT检查的62名临床确诊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集患者发病时间、尿酸浓度、年龄等临床资料,然后对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利用识别软件处理原始图像,获得患者检查部位绿色结晶沉积部位及大小等数据.结果:经两名影像科医师阅片后得出53/62(85.48%),经痛风识别软件中呈现绿色伪彩的有尿酸盐结晶患者53例(88.3%),另外9例患者患者图像未出现典型绿色伪彩.结论:双能量CT扫描、对痛风结节是一种敏感的,具有特征性和直观性的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

    作者:梁俊珂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变异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评价彩色多勒普超声在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变异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并初步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80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二维图像中椎动脉的内径、走行等情况.结果:80例疑似椎动脉颈椎病患者经彩色多勒普超声检测后,结果发现横突孔位置有异常的为14例,先天发育问题的为17例,起点位置出现问题的为2例.在彩色多勒普超声诊断下发现有先天性椎动脉变异的患者在行C T检测时,同样全部表现为先天性的椎动脉异常,证明彩色多勒普的诊断结果和CT检测高度一致.结论:彩色多勒普超声能有效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异常情况,并且安全有效,准确性高,有使用的价值.

    作者:丁转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诊断椎管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36例椎管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诊断结果.结果:36例椎管肿瘤患者中,转移瘤6例,星行细胞瘤7例,神经鞘瘤5例,脊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肿瘤1例,神经纤维瘤3例,脂肪瘤2例,室管膜瘤5例.结论: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核磁共振对软组织对比度与空间分辨率具有显著的优势,可准确定位椎管瘤具体位置、性质,同时还可类别诊断肿瘤,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潘霞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周围型小肺癌CT征象分析

    目的:调研周围型小肺癌相关的CT征象.方法:选出2014年1月—2017年7月我院的周围型小肺癌患者106例,观察其相应的影像学表现与各类CT征象及病灶形状间的关联性.结果:分叶征占78.30%,血管穿过征占72.64%,毛刺征占65.09%,空泡与支气管气相占42.45%,胸膜凹陷征占33.02%,血管集束征占21.70%,晕征占14.15%.结论:血管穿过征、分叶征、毛刺征即周围型小肺癌相应的根本征象.

    作者:王勇;梁洁;刘坤贤;龚希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

    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讨论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2例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需进行CT扫描,此外,有4例患者进行加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例硬腭癌、3例口底癌、2例舌癌、2例扁桃体癌、2例口咽癌和1例腮腺癌.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进行CT扫描,能够更好的判断、对比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是手术检查、X刀照射前的常规检查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魏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和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36例,给予参照组患者实施开腹手术,而观察采用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8.33%)率低于参照组(27.28%),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异位妊娠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腹腔镜手术治疗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军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B超在诊断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B超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的准确性,证明B超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的优势.方法:以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内收治的10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B超检测,并将结果与手术实证结果相比较,确定B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B超检查,108位患者中有103位患者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经手术实证验证,108位患者中有10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B超检查的准确率为97.17%.B超检查结果与手术实证结果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超诊断在诊断胆总管结石疾病的过程中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因而可以被作为胆总管结石的初检手段,并在胆总管结石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大力推广.

    作者:毕秀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内窥镜的使用、维修和检测研究

    内窥镜作为一种医疗器械,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大中型医院当中,为医生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诊疗手段,提高了病人的治疗质量.在本篇文章当中,首先介绍了内窥镜的制作原理与使用,就下来对软镜和硬镜的检测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后对在平时使用当中的常见故障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作者:袁春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经腹及经阴道彩超在诊断早期异位妊娠中的探讨

    目的:研究探讨经腹及经阴道彩超在诊断早期异位妊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08年1月—2016年1月,选取12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异位妊娠患者,所有患者先采用经腹彩超诊断,后采用经阴道彩超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符合率.结果:经腹壁诊断异位妊娠诊断符合率为84.1%.经阴道诊断异位妊娠诊断符合率为95.0%,两种诊断方式对比差异显著,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腹壁诊断的影像学显示盆腔积液、原始心血管搏动、胚芽反射、附件区包块与经阴道诊断对比,对比显著,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阴道彩超诊断异位妊娠的符合率高于经腹彩超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孙利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5月科室收治的膀胱癌患者32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入院后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将获得的数据传输到CT工作站完成三维图像后处理,将多层螺旋CT结果与手术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均经过多层螺旋CT终得到确诊,患者中26例发生在膀胱三角区,4例发生在右侧壁,2例发生在左侧壁.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生长方式不同表现形式各异,多表现为突入膀胱内的软组织肿块,呈丘状、半丘状或菜花状,螺旋CT平扫CT值为20~40HU,24例浸润性生长且伴有膀胱壁不过则增厚、僵硬,8例侵犯直肠前壁膀胱,肠壁僵硬.结合冠状位、矢状位清晰显示轮廓与膀胱壁关系,反应盆腔内流细胞转移部位.32例患者均在多层螺旋CT下取得手术成功.结论:将多层螺旋CT用于膀胱癌患者诊断中效果理想,能清晰的显示病灶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学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线、CT与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应用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2016年6月—2017年6月入院的50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者的一般资料,对其行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三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结果:对比50例患者的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肿胀检出率,CT与MRI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时,CT和MRI对早期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且MRI检出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检测手段.

    作者:杜景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目的:研究分析CT诊断应用于结肠癌所致肠梗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6年4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结肠癌所致肠梗阻患者84例,均给予CT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CT诊断的准确率及其对梗阻部位的准确率.结果:我院84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CT诊断,结果明确诊断67例,诊断准确率为79.76%,其中乙状结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94.29%(33/35),盲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60%(9/15),直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84.21%(16/19),乙状结肠交界处梗阻的准确率为60%(9/15).结论: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准确率较高,且对具体部位的梗阻性质和梗阻程度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滕文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影响研究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的X线鉴别价值分析与医学应用

    目的:研究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应用X线检查的鉴别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19日—2017年9月2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结核结节患者40例和肺内肿瘤结节患者40例,均接受X线平片检查和胸部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灶部位和结节形态情况.结果:结核结节组与肺内肿瘤结节组经X线平片检查结果显示病灶部位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节形态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X线平片检查可初步鉴别诊断结核结节、肺内肿瘤结节,联合胸部CT检查可使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作者:张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10例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研究组)和同期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人1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超声特征,和正常人比较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例超声相关指标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左室心尖部心肌厚度更厚、左室心尖部/后部心肌厚度比值更高、收缩末期左室心尖部心腔面积更小、心尖部心肌增厚率更低、左房内径更长、E/A更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可呈现出系列指标异常,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准确率亦较高,通过早诊断早治疗可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

    作者:郑学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腹部CT检查发现的肾上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腹部CT检查发现的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14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500例进行腹部CT检查肾上腺有病变的患者检查报告以及病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结果:有200例肾上腺出现病变情况,检出病变率为4.4%.予以35例(17.5%)患者进行内分泌功能评估,发现有13例(37.1%)未出现功能性病变现象,有25例出现功能性变患者.有20例出现肾上腺意外瘤,检出病变率为1.0%.结论:利用腹部CT进行肾上腺病变检查中,4.4%为肾上腺病变的检出率,1.0%为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为预防出现肾上腺意外瘤漏检现象,在临床上还需要完善对肾上腺意外瘤的检查工作,提高检查效率,为后期的治疗工作做好准备.

    作者:孙海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