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明
目的:探讨CTA图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应用.方法:收集182例头颈部CTA受检者,比较四种后处理方法(MPR、CPR、VR、MIP)对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显示.结果:29例正常受检者.117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MPR、CPR可全部准确诊断并明确粥样斑块的性质,优于VR及MIP;50例动脉瘤患者,VR可显示全部动脉瘤,优于其余三种后处理方法;2例动静脉畸患者,四种后处理方法均能显示,但对病变整体及细节的显示,VR、MIP优于MPR、CPR;先天发育异常血管37例,四种方法均可显示,VR对血管全貌的显示优于其余三种.结论:256排螺旋CTA四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郭文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9例,检出率为96.67%,对照组的脑血管疾病检出24例检出率为80.0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出率较高,且该法无创、操作简便,适于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佟永治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儿童的MRI特征.方法:随机抽取120例脑性瘫痪儿童对其进行MRI检测,分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分析其MRI特征.结果:早产儿常见类型为痉挛性双瘫,足月儿主要类型为偏瘫与失调型.120例患儿的MRI异常率为89.17%,两组患儿的MRI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产儿组的痉挛型双瘫、四肢瘫、偏瘫、手足徐动型与失调型脑瘫M R I异常率分别为94.87%、75.00%、100.00%、66.67%与100.00%,足月儿组的分别为85.71%、100.00%、94.12%、89.47%与75.00%;双瘫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徐动型主要以基底节病变为表现类型,失调型主要与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有关,偏瘫型主要以单侧脑损伤为主要表现类型;MRI异常主要与脑瘫类型、出生胎龄等因素有关.结论:利用MRI对脑瘫患儿进行检测可有效的明确患儿脑瘫类型,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丁霞;冉丹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多层螺旋CT诊断腹盆腔神经瘤的临床价值进行讨论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腹盆腔神经瘤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B超检查方法,研究组30例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对其检查诊断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检查后发现,对照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66.7%,研究组患者诊断准确率90.0为%,组间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腹盆腔神经肿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效的保证了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的治疗措施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作者:李小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64层螺旋C T应用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予以探究.方法:对5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均实施64层螺旋CT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并以后者为标准对前者的相关诊断结果予以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对轻度、中度和重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特异度、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对中度与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显著高于对轻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P<0.05);对重度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狭窄(P<0.05).结论:64层螺旋CT应用于不同程度冠状狭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较高,临床价值显著.
作者:张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逐渐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相对而言效果显著且优势明显,医学影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基础,医学影像诊断能够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信息和指导方向.本文主要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情况,研究详情见下文.
作者:闫红华;牟云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小儿支气管肺炎DR检查效果与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院接收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56例为探究对象,对全部患儿均进行D R检查方式,并对其检查成效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全部患儿经DR诊断,心缘旁、两中下肺处出现片状阴影,存在小斑片阴影和大斑片阴影融合的现象,右侧、左侧肺门阴影都出现明显的增大状况,两肺的纹理存在稀疏现象.结论: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DR诊断方式,能有效对患儿的病情状况进行了解,并提升其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断病情提供充足有效的依据,符合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理念,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在临床领域不断推广使用.
作者:谢厚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X线平片对肺结核以及肺癌患者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随机收集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肺结核患者50例和肺癌患者50例,对其实施X线平片诊断,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肺结核和肺癌患者的X线平片结果在病灶部位、病灶边缘毛刺表现、钙化灶情况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X线平片可对肺结核以及肺癌患者起到较好的鉴别诊断效果.
作者:党维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女性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应用,为后的临床诊断提供方法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收治的3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照,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对患者进行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1例患者的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图像特征边缘不清晰、低回声、回声不均匀以及后方声衰减等;按照血流等级进行分析0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数分别为4例,7例,11例,10例.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女性乳腺癌进行诊断分析,可以明显的显示肿块的情况,根据血流特征以及肿块情况等可以较准确的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开展使用.
作者:王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宫颈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宫颈癌患者中抽取43例作研究对象,术前分别予以动态增强MRI、螺旋CT检查,并以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宫颈癌临床诊断金标准,就动态增强MRI、螺旋CT对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动态增强MRI对宫颈癌的检出率是95.35%,与螺旋CT对宫颈癌的检出率81.40%相比明显较高(P<0.05);(2)动态增强MRI对不同类型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是93.02%,与螺旋CT对不同类型宫颈癌诊断准确率76.74%相比较高(P<0.05).结论:动态增强MRI对宫颈癌诊断的临床效果肯定,术前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借鉴.
作者:李鲁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从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结果为检出16例患者为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80%,MRI诊断结果为19例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9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成像更具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指导,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
作者:王和平;孙吉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CT扫描设备也在不断更新.CT心脏成像是心脏及冠脉疾病诊断的一种理想手段.本文详细探讨CT心脏成像技术的空间及时间分辨率、低剂量辐射、心电门控等技术方面,概述其冠脉病变诊断及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灌注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作者:孙加会;尹韦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胎儿肾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对胎儿宫内窘迫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检查的28周到40周的7868例有完整资料的参加常规检查的晚孕胎儿作为研究对象,以28周至33周+6天和34周后同一胎儿间隔检查时间大于2周以上做纵向对比观察其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值,了解随孕周变化肾动脉的血流参数改变;以34周后是否有宫内缺氧分为研究组175例及对照组7693例,作横向对比观察其肾动脉血流参数.结果:28周至33周+6天胎儿肾动脉血流平均阻力指数0.746,34周至40周平均阻力指数0.825,宫内缺氧组平均阻力指数0.883.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大,胎儿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值增大,胎儿肾动脉阻力指数可以预测胎儿宫内缺氧.
作者:石恒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102例颅内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与MRI检查诊断,对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CT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86例,MRI检出颅内肿瘤患者有100例,MRI检出率要明显高于CT检出率,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CT与MRI检查对颅内肿瘤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是两种检查方式对比,MRI检查诊断准确度要明显高于CT检查,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史清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究早期肺癌患者筛查中应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的诊断效果与特点.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2016年4月—2016年12月我院接收并诊断的病例3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方法对肺内发现的(细)小结节进行跟踪随访,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则选择应用X线检测.观察并分析通过不同方法进行诊断筛查的效果与特点.结果:对照组抽取的研究对象通过X线诊断检出42例阳性,共132个结节性病灶,伴有结节钙化的占21.97%,通过手术整理恶性结节占2.27%,大小分别为12mm、16mm,并且包括肺部斑片状阴影与管壁狭窄增厚患者.研究组通过应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技术筛查,结果显示,检出阳性患者73例,共有193个结节性病变,结节钙化占24.35%,通过手术证实恶性结节占2.59%,包括肺部斑片状阴影与管壁狭窄增厚患者.且在发病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比农村人群发病率较高,且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发病率高.结论:针对早期肺癌患者筛查中应用宝石CT高分辨率薄层扫描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并能够明确其诱导因素,从而更好地避免肺癌的发生率.
作者:张述平;李永立;邢增华;秦雁岭;李继刚;狄晓榕;王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前CT扫描技术已被临床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医生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诊断信息,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然而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不断的对CT扫描技术进行优化,如此才能确保扫描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通过对在我院进行胸外伤CT扫描与X线扫描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探讨CT扫描技术的优化.
作者:赵志江;郑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究分析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组织病理确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并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与单纯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比较.结果: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为95.45%,单纯高频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72.73%,差异显著(P<0.05),且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对诊断不同类型的阑尾炎符合率也明显高于单纯高频超声诊断(P<0.05).结论: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降低急性阑尾的漏诊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100例,根据双盲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参照组使用经腹部B超检测,观察组使用经阴道B超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误诊率、漏诊率及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假孕囊、心管搏动、胚芽、盆腔积液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漏诊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误诊率为2%、正确率为96%,参照组患者误诊率为14%、正确率为8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阴道B超相比于经腹部B超来说,对于异位妊娠诊断的准确度更高,应用价值也更高,可在临床实际检查中予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程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技术对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本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行中医护理技术.结果:观察组各项胃肠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术后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对优化患者的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重要作用,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孙妮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表观弥散系数在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诊治的椎体良性压缩骨折患者840例及椎体恶性压缩骨折患者60例,对其应用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扫描后,进行表观弥散系数测量,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在弥散加权成像序列中均会出现高、等、低或混杂信号,检出率为100%;而良性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明显高于恶性病灶.结论: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和表观弥散系数在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中不仅检出率高、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在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也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秦学元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