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卫颖

关键词:甲状腺癌, 彩超, 二维, 临床诊断
摘要:目的:探析甲状腺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二维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经手术病理明确为甲状腺癌患者100例纳为参研的样本,一组50例划分为参照组,行二维超声诊断;另一组50例作为实验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比分析两组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参照组诊断符合率与实验组接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型(Ⅰ级和Ⅱ级)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5,构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二维超声联合应用在甲状腺癌诊断中能够保障检查的准确率,临床推广价值高.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经阴彩超在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的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经阴彩超在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7月科室收治的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终得到确诊,手术前对患者先行腹部超声检查,然后对患者行经阴彩超检查,将腹部超声与经阴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经阴彩超在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的诊断效果.结果:54例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得到确诊,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囊性畸胎瘤、卵巢单纯囊肿及黏液性囊腺瘤,分别占:33.33%、24.07%及16.67%;经阴彩超检查确诊率为98.15%,高于腹部超声的92.59%(P<0.05).结论:将经阴彩超用于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中效果理想,能提高临床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胜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胎儿肢体畸形产前超声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优生率.方法:选择产前B超检查1158例,根据出生或者引产的情况分析检查的结果.结果:超声诊断出畸形12例,漏诊3例,无误诊病例.畸形情况基本为四肢短小、马蹄内翻足、缺指(趾)、手姿势异常.其中孕20~24周以及25~29周的检出率高.结论:产前超声诊断是检查胎儿肢体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的减少缺陷胎儿的出生,对于提高优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邵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我院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腮腺基底细胞瘤患者10例,分析CT诊断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使用CT诊断后取得较好效果.可发现病灶呈现类圆形或浅分叶,边界较为光整和清晰,直径低于2cm.其CT值约为38~53HU.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动脉期强化幅度较为接近.其中有2例薄壁环形轻度强化,6例强化不均匀、出现囊变.2例强化均匀.结论:通过使用CT诊断的方法,能够对腮腺基底细胞瘤患者起到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

    作者:张琦;陈玲;郭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放射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收的经常规处理仍旧无法止血的42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对使用介入治疗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后,40例患者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为95.24%.另外2例患者经过放射介入治疗后出血虽然没有完全停止,但是比入院前出血量下降.结论:在具备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可以将放射介入治疗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张利;郭雪松;李红梅;王铁军;吴晨光;郑淑红;王玉红;陈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目的:研究分析CT诊断应用于结肠癌所致肠梗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6年4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结肠癌所致肠梗阻患者84例,均给予CT诊断,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CT诊断的准确率及其对梗阻部位的准确率.结果:我院84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CT诊断,结果明确诊断67例,诊断准确率为79.76%,其中乙状结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94.29%(33/35),盲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60%(9/15),直肠部位梗阻的准确率为84.21%(16/19),乙状结肠交界处梗阻的准确率为60%(9/15).结论: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准确率较高,且对具体部位的梗阻性质和梗阻程度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滕文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CT与核磁共振(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从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结果为检出16例患者为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80%,MRI诊断结果为19例患者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为9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成像更具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指导,值得在临床中积极应用.

    作者:王和平;孙吉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为分析对象,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每组50例患者.参考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组采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检查.结果:观察组肾脏长径、宽径、厚径等情况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主肾动脉、肾锥体叶间动脉与肾窦部动脉的情况方面进行观察,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当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对糖尿病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及早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莉;林志艳;张薇薇;田丽;刘璐;毛鑫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急性腹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及出院健康教育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腹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及出院健康教育价值,以供参考.方法:选取我科室接收的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接收时间为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将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一般组,两组分别包含25例患儿,对实验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并对家属进行出院健康教育,一般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止泻时间、退烧时间、满意度以及复发比例.结果:实验组患儿住院时间、止泻时间、退烧时间复发比例均低于一般组,家属满意度比一般组高16.0%,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对比,综合护理干预明显缩短了患儿康复时间,提升了家属满意度,出院健康教育可有效避免患儿疾病的复发,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张雪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头孢曲松钠与炎琥宁注射液对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究曲松钠与炎琥宁注射液对急性感染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自2015年1月—2017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56例,等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头孢曲松钠进行注射治疗,而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随后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5%,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仅有75.0%,两组数据差距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炎琥宁注射液进行注射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作者:苏明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MRI的表现以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例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了MRI检查,探究患者的病理特征和MRI的表现.结果:病灶总计20处,病灶的直径2.1~14.2c m,单侧发病灶10例,单侧多发病灶3例,多侧多发病灶4例.信号强度增强之后,15处病灶显示为肿块样硬化(75%),其中内部均匀强化病灶有11处(73.3%),病灶形态表现为椭圆或者不规则性状的有12处(60%),显示血管造影征的病灶有9处(45%),表现为非肿块样硬化的病灶有3处(15%),非肿块样硬化的病灶中有内部不均匀强化2例(66.7%).结论:患者的MRI检查结果特征性的反映了其内在的病理学基础,MRI检查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准确的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鉴定和诊断的方法.

    作者:张建华;周世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扫描技术的优化研究

    目前CT扫描技术已被临床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医生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诊断信息,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然而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不断的对CT扫描技术进行优化,如此才能确保扫描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将通过对在我院进行胸外伤CT扫描与X线扫描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探讨CT扫描技术的优化.

    作者:赵志江;郑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CT和MRI影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CT和MRI影像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AIP患者,设为实验组,均行CT与MRI检查;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实验组病变形态,并比对两组胰外病变影像特点.结果:实验组组内与CT扫描比较,MRI扫描发现胰腺炎征象例数假包膜21例、胆管狭窄23例、主胰管狭窄14例均显著更多(P<0.05);比对对照组,实验组动脉期CT值(70.52±13.25)HU更低,且延迟期(93.25±10.41)H U、门脉期(88.63±9.24)HU更高(P<0.05).结论:CT与MRI均可辨别出胰腺肿大,但后者于胰胆管变化方面辨别能力更佳,更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小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7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 T血管成像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对所得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CT检查脑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可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并为其后续治疗提供科学有利的依据,但检查存在一定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

    作者:张元龙;石志强;雷兴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探讨X线与CT对急性肺脓肿的临床诊断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研讨X线和CT对急性肺脓肿疾病的临床诊断效果,并对比.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肺脓肿疾病者中,抽取27例纳入到研讨内,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27例患者均接受X线和CT方式检查,把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讨.结果:采用CT进行检查,可将病灶准确、清晰的显示出,包括X线片无法显示出的重叠性病灶,在观察胸膜、纵膈、肺门等状况上比X线片更具有优势性;从两种检查方式的漏诊率上来看,C T方式7.41%比X线片22.22%低,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片在急性肺脓肿疾病检查中分辨率不高,容易发生漏诊,而CT方式诊断准确率则较高,较小肺脓肿也可被发现,在鉴别、定性、定位上诊断价值较高,临床诊断急性肺脓肿疾病可考虑采用CT方式.

    作者:葛振华;陈修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对乳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探究并比较对存在乳腺肿物的患者实施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开展诊断过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9月,我院接收并给予乳腺肿瘤手术诊治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超声检查过程中分别给予患者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观察并比较经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检测后的检测结果,探究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在乳腺肿物的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全部96例乳腺肿物患者中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50例、46例,对患者应用普通超声检查发现其对乳腺癌的阳性预估值为71.7%,阴性预估值为76.3%,特异度为66.9%,敏感度为80.3%,准确性为73.2%.对患者应用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实施检查发现其对乳腺癌的阳性预估值为95.4%,阴性预估值为70.8%,特异度为97.2%,敏感度为61.9%,准确性为95.3%.普通超声检查技术的检查灵敏度相较于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提升趋势显著(P<0.05);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的检查特异度相较于普通超声检查技术,提升趋势显著(P<0.05).结论: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与普通超声技术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方面均有显著的应用价值,给予乳腺癌患者普通超声检查便可实现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有效诊断,且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同时可以在普通超声检查技术基础上辅助应用乳腺超声自动容积成像技术,以便提升诊断过程的特异度.

    作者:杨祖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在金属异物取出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术中彩超引导与X线透视定位取出金属异物的比较,探讨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的优势.方法:对86例金属异物回顾分析,分为术中彩超引导取出组及X线透视定位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进行对比,以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评价两种方法.结果:术中彩超引导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各项指标明显优于X线透视定位组(P<0.05),两组在并发症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彩超引导在金属异物取出中具有定位准确、微创、简单、快速,且避免术者及患者X线的辐射损害的特点.

    作者:康加祥;李洪瀚;柯顺忠;陈宗霖;王承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肿瘤患者MRI骨盆T2高信号鉴别诊断

    目的:探索肿瘤患者骨盆放疗后MRI扫描T2高信号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14例不同部位的肿瘤患者在接受骨盆放疗术后进行MRI检查,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4岁,MRI检查选用常规序列:矢状位、横断位和冠状位T1WI、快速SE T2WI和脂肪抑制序列FSE T2WI(FS-FSE T2WI)、增强扫描(GD-DTPA).结果:MRI平扫+增强扫描辅以脂肪抑制序列对骶骨的衰竭骨折的诊断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蒋志勇;杨炼;王源;杨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care技术在胸部CT扫描中对患者敏感器官的保护作用

    人体对辐射伤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器官多为腺体,如乳腺、甲状腺等,这些器官位置多在人体面侧,进而在CT扫描时,受到的辐射伤害较大.X-care技术是器官-管电流调节技术,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对人体敏感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对其保护敏感器官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作者:郑鹏;赵志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电子支气管镜灌洗对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抗感染、止血、补液等治疗,实验组额外采用电子支气管镜灌洗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44%;对照组中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57.77%;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镜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高.

    作者:苏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骨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诊断与鉴别肿瘤良恶性,探究在不同b值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20例为恶性肿瘤,30例良性肿瘤,在b值为800、1000s/mm2时恶性组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b值在1000s/mm2时的诊断价值更佳.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有利于骨肌肿瘤的良恶性诊断鉴别,具有较高特异度和灵敏度.

    作者:楼春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