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刘润所

关键词:64排螺旋CT, 脑血管成像, 烟雾病诊断, 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使用64排螺旋C T脑血管成像(CTA)对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2例烟雾病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常规CT平扫以及CTA检测,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影像学表现:6例患者出现双侧颈动脉终末段闭塞,2例患者出现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4例发生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有10例患者在扫描后可发现不同部位出现出血病灶,其中脑室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基底节出血6例.结论:在对烟雾病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通过使用CTA可取得更佳的诊断效果,值得借鉴使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在良恶性肺结核的鉴别中使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方式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良恶性肺结节患者共5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根据对患者的扫描结果,建立起时间-密度曲线,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将结果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结核瘤相比较,小肺癌、炎性结节中的血容量、血流量、表面渗透系数明显要高(P<0.05);在进行增强扫描后,结核瘤的CT值明显低于小肺癌、炎性结节(P<0.05),同时小肺癌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炎性结节组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结核瘤组则较为平缓.结论:使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的方式在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中诊断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朱学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究分析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组织病理确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并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与单纯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比较.结果: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为95.45%,单纯高频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72.73%,差异显著(P<0.05),且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对诊断不同类型的阑尾炎符合率也明显高于单纯高频超声诊断(P<0.05).结论:联合应用高、低频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降低急性阑尾的漏诊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段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医学影像诊断有利于医生更好的判断病情,更合理的进行诊治.X射线的发现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并因其穿透力强的特征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作用巨大.在具体实践中,X射线对人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在医学领域应做好X射线防护,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和X射线的结合,更好的推进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作者:吕永波;闫红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5月科室收治的膀胱癌患者32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入院后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将获得的数据传输到CT工作站完成三维图像后处理,将多层螺旋CT结果与手术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在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均经过多层螺旋CT终得到确诊,患者中26例发生在膀胱三角区,4例发生在右侧壁,2例发生在左侧壁.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生长方式不同表现形式各异,多表现为突入膀胱内的软组织肿块,呈丘状、半丘状或菜花状,螺旋CT平扫CT值为20~40HU,24例浸润性生长且伴有膀胱壁不过则增厚、僵硬,8例侵犯直肠前壁膀胱,肠壁僵硬.结合冠状位、矢状位清晰显示轮廓与膀胱壁关系,反应盆腔内流细胞转移部位.32例患者均在多层螺旋CT下取得手术成功.结论:将多层螺旋CT用于膀胱癌患者诊断中效果理想,能清晰的显示病灶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学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

    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讨论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CT扫描的临床诊疗意义.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2例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需进行CT扫描,此外,有4例患者进行加强扫描.结果:所有患者中,有2例硬腭癌、3例口底癌、2例舌癌、2例扁桃体癌、2例口咽癌和1例腮腺癌.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进行CT扫描,能够更好的判断、对比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等,是手术检查、X刀照射前的常规检查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魏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7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 T血管成像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对所得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CT检查脑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可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并为其后续治疗提供科学有利的依据,但检查存在一定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

    作者:张元龙;石志强;雷兴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在施以甲状腺疾病诊断过程中,分别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以及灰阶超声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甲状腺疾病患者通过数字奇偶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甲状腺疾病患者分别施以灰阶超声诊断以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在进行诊断结果对比期间,将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对终诊断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所有甲状腺疾病实施病理诊断后发现,表现为恶性结节以及良性结节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8例(38.00%)以及62例(62.00%);对照组检查结果为:表现为恶性结节以及良性结节的患者例数分别为49例(49.00%)以及51例(51.00%);观察组检查结果为:表现为恶性结节以及良性结节的患者例数分别为59例(59.00%)以及41例(41.00%);终发现观察组诊断结果优于对照组甲状腺疾病患者非常明显(P<0.05).结论:临床对于甲状腺疾病患者分别施以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以及灰阶超声诊断后,终发现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的有效应用,可以将诊断效果显著提高,从而为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金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利用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2016年我院共收治4560例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均采用产前超声诊断法,对产妇的过往历史检查数据,以及超声影像资料进行跟踪记录,并且追踪产妇生产或是终止妊娠的胎儿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通过超声诊断出胎儿畸形87例,与所有产妇生产或是终止妊娠胎儿畸形的发生情况做比较,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诊断对畸形胎儿的筛查效果显著,确诊率高,有效降低了畸形胎儿出生的比率.

    作者:聂明辉;张晓侠;吴文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

    肝脏是人体当中的重要器官,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作用,也是人体内大的消化腺,在肝脏进行糖的分解、糖原储存的过程当中,会对人体内的激素、维生素、脂肪等等物质进行代谢,调节人体内的血容量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同时产生热量,维持人类的运动和生活所需.另外,肝脏也是人类的疾病多发地带,患者患有各种由于肝脏机能造成障碍的疾病,导致患者出现身体功能障碍和生活阻碍的情况不少,从发病机制以及形态学的角度,可以对肝脏的疾病种类进行分类,有利于对后续的治疗提供帮助.因此,采用良好的影像诊断技术就能够提高诊断的效率.本文根据肝脏的常见病变种类的影像诊断思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医生诊断肝脏疾病,更好的进行治疗,提高疾病治疗的效率以及诊断的效率.

    作者:王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MR表现及分型

    目的:研究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M R表现及分型.方法:对90例下腰部疼痛患者的腰椎M R进行分析,观察腰椎间盘信号的改变.结果:终板退变Ⅰ型30例、Ⅱ型40例、Ⅲ型20例.髓核退变一级40例、二级30例、三级20例.其中有50例终板、髓核均出现退变表现.结论:从腰椎间盘的M R表现上早期发现椎间盘退变,并进行合理、准确的分型,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

    作者:王国红;高艳;赵雅军;王梅;王存锁;高锦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在急性脊髓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在急性脊髓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全年段接收治疗的急性脊髓炎患者,共计100例,其中50例患者采用我院提供的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其余50例患者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分别列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终痊愈17例,显效24例,有效5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对照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74%,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在脊髓功能相关指标的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感觉恢复时间、肌力提升两级恢复时间、自行行走时间以及排尿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更短,P<0.05,表明疗效更好.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急性脊髓炎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治疗过程起效快,患者脊髓功能的各项指标恢复时间更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淑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的超声鉴别诊断

    目的:探究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鉴别诊断情况.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200例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100例急性患者和100例亚急性患者,分别对其实施超声诊断,并实施鉴别分析.结果:亚急性下肢DVT患者的血栓出现时间(18.24±0.34)天;急性下肢DVT患者的血栓出现时间为(3.26±0.25)天;两组比较急性组患者发病明显较快,(满足P<0.0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急性患者的发病多为周围型,而亚急性患者的发病则多为混合型.结论: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的发病时间不同,且超声病灶部位和回声存在差异,因此临床可用于鉴别区分.

    作者:李荣芝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二维及三维超声联合应用对脐带异常诊断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二维及三维超声联合应用对脐带异常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进行超声检查且发现可能为脐带异常的100例待产孕妇进行分析探讨.对所有患者均行二维超声检查,再利用三维超声针对感兴趣的区域进行第二次检查,将二维检查结果与三维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在术后随访.结果:二维及三维超声均能诊断出待产孕妇脐带异常,不过三维超声检查所呈现的图像更加清晰真实,利于常人理解.结论:三维超声检查能够呈现出非常清晰的图像,联合二维及三维超声能有效提升诊断脐带异常的准确性.

    作者:陈贞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弹性成像、常规超声、钼靶X线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乳腺癌患者应用钼靶X线技术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和常规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乳腺癌患者实施常规超声检查、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和钼靶X线技术检查,同时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其阳性符合率.结果:手术病理检查出38个恶性肿瘤,19个良性肿块,联合诊断对于良性肿块和恶性肿瘤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4.74%、97.37%,联合诊断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可通过钼靶X线技术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和常规超声检查得到准确的诊断,值得推广.

    作者:张梅;袁安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研究

    目的:对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HRMRI与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进行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式基底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检出情况、HRMR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检出情况.结果:HRMRI基底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检出率显著高于MRA(P<0.05),使用HRMRI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斑块43例(71.67%),其中上壁斑块、后壁斑块、前壁斑块、下壁斑块分别有6例(13.95%)、7例(16.28%)、17例(39.53%)、13例(30.23%);HRMRI检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为13例(21.67%),其中房颤、风湿性心脏病、梅毒血管炎、结核性血管炎、血管夹层分别7例、3例、1例、1例、1例.结论:HRMRI在基底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中能够获取较高的检出率,并在动脉斑块分析诊断、非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因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

    作者:林汉斌;李元霄;郑振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二氧化锆全瓷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口腔修复中应用二氧化锆全瓷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择选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接收的82例前牙牙体缺损患者并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玻璃陶瓷铸瓷全冠修复,研究组则运用CAD/CAM系统制作的二氧化锆全瓷修复,对比两组修复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但研究组牙龈沟出血0-1级比例、随访期间修复体美观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修复中应用二氧化锆全瓷技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

    作者:张庆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脑出血及脑梗死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脑出血及脑梗死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脑梗死、脑出血的成人患者150例,使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 T的方式进行扫描,命初次诊断时所用的常规剂量组为a组(130k V、240m A s),命在进行复查诊断时所使用的低剂量组为b组(110kV、150mAs)和c组(110kV、100mAs).评价过程中使用双盲法,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图像的优良率和噪声值,进而对比a、b、c三组所得的图像质地.在实验后需要比较a、b、c三组的辐射剂量,所以在比较前需要记下a、b、c三组所得图像的CTDIvol值和DLP值.结果:a组的CTDI-vol值比其余两组分别上升了58%、72%.统计后结果P值均<0.01,组间计量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反的a组C T图的噪声值略微比其余两组低,统计后结果P值>0.05,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死、脑出血的成人患者的复查过程中低剂量多层螺旋CT(110kV、150mAs、110kV、100 m As)可以明显的减少辐射的剂量,同时终实验获得的CT图质地也能达到诊断的要求.

    作者:黄林勇;肖志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腔内彩超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早期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究腔内彩超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早期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妇产科就诊的行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早期瘢痕妊娠的患者,共70例,按入院时的数字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腹部彩超检查,观察组给予腔内彩超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和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早期瘢痕妊娠进行诊断时,利用腔内彩超诊断检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制定与预后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黄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探究

    纵观医学影像学发展历史,现代影像学沿着X线学——放射学——现代医学影像学的路线发展.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设备制造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也要归结于新的设备、技术产生以及应用.特别是近几年,现代医学影像学开始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医疗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此外,作为一种科研手段,现代医学影像还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来.因此,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现代医学影像的发展和应用依赖于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新的技术、设备的发掘推动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作者:祝蕾;朱坤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观察分析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且需进行CTA检查患者58例进行对比实验,给予对照组常规扫描,实验组则采取双低扫描.对比两组CT值、SNR、CNR和辐射剂量.结果:实验组患者CT值与辐射剂量各项参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浓度对比剂可有效减少高碘注入量造成的肾脏代谢负荷,提高CTA检测安全性.

    作者:徐鹏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