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核磁诊断用于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马雪霏

关键词:核磁诊断, 脑静脉窦血栓,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核磁诊断用于脑静脉窦血栓病患当中的诊断效果.方法:从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病患当中根据盲选的方法从中选择50例进行研究,根据诊断的方法和平均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CT进行诊断,而观察组则使用核磁进行诊断,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诊断的准确率.结果:通过对比发现,观察组确诊的例数为23例,确诊的概率为92%;对照组确诊的例数为20例,确诊的概率为80%,观察组确诊的概率要高于对照组确诊的概率(P<0.05).结论:跟CT诊断相比,核磁诊断用于脑静脉窦血栓病患的诊断概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和MRI诊断意义

    目的:研究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和MRI表现,提升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是分别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对本组患者的CT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的50例患者病灶主要分布在脑室的周围,呈现出扇形对称性或者是不对称性的分布,其边缘较模糊,在CT检查中表现为低密度区,MRI检查中表现为相等或是稍长的T1与长T2的改变,FLAIR表现为高信号且伴有单发或者多发的软化灶、脑萎缩、脑梗死、脑出血等.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CT检查或MRI检查上具有着特征性的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CT检查尤其是MRI检查能够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周洁;朱益幡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心脏彩超及心电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分析心脏彩超检查与心电图检查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25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心脏彩超检查和心电图检查,观察左心室肥厚、左房增大、左心室增大、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舒张期二尖瓣血流E/A值及心肌缺血、心率改变等指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中的价值.结果:实施心电图检查,检出左室肥厚78例,左房增大28例,左室扩大26例,主动脉扩张及主动脉弹性减退各0例;实施心脏彩超检查,检出左室肥厚184例,左房增大98例,左室扩大86例,主动脉扩张32例,主动脉弹性减退154例.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心脏彩超相比于心电图检查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鲁茵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胸部结节病变患者68例作为研究资料,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将结果作为标准,回顾性分析患者CT影像学表现,评价该疾病的鉴别、诊断特征,评价诊断价值.结果:CT检查结果中,出现误诊1.47%,漏诊2.94%,准确率为95.58,与病理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典型胸部结节病影像主要表现出胸内淋巴结肿大、边缘光滑、边界清晰、不融合等,强化方式以均匀明显强化为主,但伴随环形强化、囊性强化,且强化程度也伴随中度、低度和无强化.结论:非典型胸部结节病患者术前经双源CT检查可获得清晰的病变影像资料,清楚观察病变,明确病变位置、大小、范围等特征,且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伟;彭霞;王杰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TET)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ET和冠脉造影(CAG)对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参照,分析TE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TET阳性率为71.1%,CAG阳性率为53.3%,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CAG检查结果为对照,TET诊断冠心病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性分别为64.4%、57.1%、83.3%.结论:TET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阳性率及灵敏性,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马琼芬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盘周围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时视盘周围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改变情况.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NPDR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视盘周围RNFL厚度,并将检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轻度NDPR患者视盘旁上方、下方及平均RNFL厚度明显薄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重度NDPR患者视盘平均、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均明显薄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重度NDPR患者在视盘旁平均、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均较轻度NPDR组下降(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NPDR时,视盘旁部分RNFL厚度已经开始变薄,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变薄的趋势更明显.

    作者:杨俊;陆华文;张嘉健;赵海金;赵夏海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探讨X线技术在医学应用中的研究概况

    X线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而且能科学有效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早在20世纪就有将X射线应用到医学诊断的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所有与X线有关的影像技术均被大量应用临床医疗,X线技术不仅能有效诊断疾病,还能治疗疾病,目前,DR技术被逐渐开发应用,它不仅可以规避常规X线成像高成本、滞后的缺点,还能有效改善提高疾病的临床诊断率各治疗有效率,本文主要探讨X线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增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骨肌肿瘤患者18例纳入研究,入选时间为2018年2月—2018年9月,经活检病理或手术病理诊断证实,其中11例为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同期选取行MRI检查无骨肌肿瘤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均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进行检查诊断,比较不同B值的表观弥散系数值(ADC)的变化情况.结果:良性肿瘤的ADC在600s/mm2、800s/mm2、1000s/mm2与恶性肿瘤与正常肌肉的ADC值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肌肿瘤诊断中应用MRI弥散加权成像可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敬辉;杨帆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诊断资料,总结磁共振成像对骨折检出情况.结果:4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经MRI扫描检出49处隐性骨折病灶,其中股骨髁处骨折22处、胫骨平台骨折21处、腓骨骨折3处、髌骨骨折3处.48例患者中12例合并韧带损伤、2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8例合并一定程度积液.结论:对于常规X线及CT难以检出的膝关节隐性骨折应用磁共振成像可准确诊断,获取清晰的骨折及损伤图像,提高隐性骨折检出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揭双民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原发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本次研究49例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患者均为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均实施CT检查与X线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检查:11例患者为肿瘤样病变,15例患者为恶性肿瘤,21例患者为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5.9%;X线检查:10例患者为肿瘤样病变,12例患者为恶性肿瘤,18例患者为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81.6%;病理:12例患者为肿瘤样病变,15例患者为恶性肿瘤,22例患者为良性肿瘤.CT检查准确率95.9%高于X线检查准确率81.6%,差异显著(P<0.05);CT检查准确率95.9%与病理检查100.0%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CT诊断在原发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极大的提高了诊断准确性,为临床的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孟亮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经直肠超声诊断男性前列腺癌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经直肠超声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男性前列腺癌患者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2月—2018年4月期间,将我院确诊收治的108例男性前列腺癌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54例,为参照组行经腹超声影像学检查,针对研究组实施经直肠超声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准确率指标,并在与穿刺病理结果对比条件下,比较两组的敏感性指标.结果:研究组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指标高于参照组(P>0.05).在与穿刺病理结果对比条件下,研究组的敏感性指标高于参照组.结论:在男性前列腺癌患者诊断过程中,经直肠超声影像学检查方法具备较好应用效果,值得关注.

    作者:邢国靖;许文哲;田鹏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并归纳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将40例因肩关节疼痛来我院检查的患者纳入研究,我院磁共振扫描仪器采用的是柔性线圈,患者均进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归纳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结果:仰卧内旋位检测会导致影像质量重叠,一般采用仰卧外旋位或仰卧中立位进行检测.线圈缠绕过紧、扫描次数、扫描序列、扫描参数等均会影响磁共振扫描的影像质量.结论:线圈缠绕过紧、扫描次数、扫描序列、扫描参数等均会影响磁共振扫描的影像质量,一般通过改变检测体位、避免线圈缠绕过紧、增加扫描次数、适当调整FOV等措施来调整影响质量,采用脂肪抑制技术抑制脂肪和运动伪影.

    作者:裴锐昌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颅脑MRI在老年急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索颅脑MRI在老年急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老年急性眩晕患者220例为对象,均接受颅脑MRI检查.结果:83例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眩晕患者经颅脑MRI检测显示脑血管异常的有76例,诊断准确率91.57%;49例前庭性偏头痛经颅脑MRI检测显示有21例(42.86%)患者可见半卵圆中心内多个散在点状长T2或FLAIR序列高信号,T1WI等高信号;88例周围性眩晕患者经颅脑MRI检测未见异常.结论:颅脑MRI在老年急性眩晕诊断中应用价值高,有助于检出脑血管异常等,明确老年急性眩晕的病因,为早期诊断提供证据,值得推广.

    作者:苑芳芳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对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分别采取X线与多层螺旋CT诊断后患者病情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58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的研究比较,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对患者采取X线进行诊断,实验组则对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等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在本次研究干预之后,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应用X线的检出率为65.52%,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检出率为82.76%,多层螺旋CT诊断显著高于X线诊断的检出率.结论:在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中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检出率,进而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由此可知,多层螺旋CT诊断的方式在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秦绪开;辛夫彩;孟晴晴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螺旋CT和MR联合检测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联合检测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2例女性盆腔囊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根据不同检查方式分为两组,螺旋CT组34例,MR+螺旋CT联合组38例,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联合组定性诊断准确率94.74%明显高于螺旋CT组76.47%(P<0.05);两组患者定位诊断准确率97.37%/94.12%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螺旋CT定性诊断准确率较低,而联合MR可有效提高定性诊断准确率.

    作者:毕晓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北方寒冷环境与颈动脉超声检查阳性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北方室外寒冷环境与颈动脉超声检查阳性率的相关性.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编号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接诊5000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纳入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诊断检查.分别于室温环境、0℃环境、-5℃环境、-10℃环境下依次进行4次超声诊断,评估不同条件下患者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结果:以室温环境诊断结果为基准水平.5000例患者在室温环境下的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为80.00%.与室温环境检查阳性率相比较,0℃环境下,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4403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88.06%,P<0.05.-5℃环境下,诊断阳性例数4625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92.50%,P<0.05.-10℃环境下,诊断阳性例数4678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93.56%,P<0.05.结论:超声诊断阳性率受到环境温度干扰,北风寒冷环境可升高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达到-10°环境时影响极为显著.临床进行颈动脉超声诊断时,需要考虑环境温度,控制标准室温环境,以确保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陈哈娜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气管内肿瘤疗效探讨(附24例病例报告)

    目的:回顾性分析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气管内肿瘤的疗效及毒副效应.方法:对24例气管内肿瘤患者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前后临床症状、Karnofsky评分、气促等级、肺功能、气道再通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4例患者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咯血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气管内肿瘤,可以使肿瘤体积缩小,减轻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咯血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简便、有效、无创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一帆;丁广成;孙艺媛;秦德华;时昌立;孟三彦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CBCT在盆腔肿瘤调强放疗首次摆位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CBCT对盆腔肿瘤调强放疗患者首次摆位误差进行研究.方法:对接受强调放疗40例盆腔肿瘤,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获取X轴、Y轴和Z轴的摆位误差共120个,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轴为(1.8±1.5)mm,Y轴为(1.1±0.8)mm,Z轴为(4.6±2.9)mm.其中Z轴误差大,大值为11mm;Y轴误差小,大值3mm;对误差>5mm给予纠正.结论:应用图像引导放疗(IGRT)的CBCT技术可减少盆腔肿瘤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有助于确定CTV(临床靶区)外放边界,减少治疗副反应.

    作者:沈恩龙;时飞跃;陈飞;赵环宇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RI在直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MRI在直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直肠间质瘤患者45例,均接受CT检查和MRI检查,并与病理结果相对比,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MRI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93.33%,特异性为86.67%,敏感性为88.89%,CT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80.00%,特异性为66.67%,敏感性为71.11%,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诊断直肠间质瘤检出率高,特异性、敏感性强,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潘炳灿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评价CR成像系统检查用于颈椎病诊断的价值

    目的:研究CR成像系统检查用于颈椎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卫生院放射科于2016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286例颈椎病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抽取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R成像系统检测,同时选择286例正常受检者,将其列为对照组,针对其影像学改变的发病机理,结合其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探讨CR成像系统检查用于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齿突与两侧块间距不等宽、齿突与枢椎棘突轴钳不重叠、左右旋转环枢关系异常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侧位片、前屈侧位片成角位移与水平位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成像系统检测方式应用于颈椎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检出其颈椎异常,对于加强早期监控,尽早判定关节错位及枢椎间位移变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

    作者:张要豹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用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用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54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将诊断的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联合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联合诊断的准确性为94.6%(51/54),同病理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应用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朋 刊期: 2019年第04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