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肝癌的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照分析

蒋光仲;邓俊耀;陆佳华;叶梅英;蒋河君;唐名杰;唐祖军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64排128层螺旋CT, DSA, 肝动脉血管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显示的价值,将结果与DSA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2018年9月期间在我院经临床、CT和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其中43例病人有两次或两次以上64排128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将其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1)对比肝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采用不同后处理技术的肝动脉显示情况,CTA在显示肝动脉的1、2、3级血管与DSA相仿(P>0.05),在显示末梢血管方面较DSA差(P<0.05);(2)以DSA为标准,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0%(P>0.05);(3)CTA检查显示门静脉癌栓检出率明显高于DSA(P<0.05);(4)43例患者治疗后碘油沉积呈完全型6例、缺损型9例、斑块型22例、稀疏型6例;6例患者肿瘤病灶栓塞好,其中1例又出现新发病灶,37例病灶仍有供血,4例患者原肿瘤动脉已栓塞,通过肝右动脉或肝左动脉的侧支动脉供血,CTA检查未显示,DSA造影检查发现,1例病人右侧膈肌动脉供血血管已栓塞,但肝右动脉仍然参与供血,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内转移灶,CTA发现原病灶复发4例,DSA发现6例.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可较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动脉血管成像结果,且可对介入治疗提供指导.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的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显示的价值,将结果与DSA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2018年9月期间在我院经临床、CT和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其中43例病人有两次或两次以上64排128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将其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1)对比肝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采用不同后处理技术的肝动脉显示情况,CTA在显示肝动脉的1、2、3级血管与DSA相仿(P>0.05),在显示末梢血管方面较DSA差(P<0.05);(2)以DSA为标准,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0%(P>0.05);(3)CTA检查显示门静脉癌栓检出率明显高于DSA(P<0.05);(4)43例患者治疗后碘油沉积呈完全型6例、缺损型9例、斑块型22例、稀疏型6例;6例患者肿瘤病灶栓塞好,其中1例又出现新发病灶,37例病灶仍有供血,4例患者原肿瘤动脉已栓塞,通过肝右动脉或肝左动脉的侧支动脉供血,CTA检查未显示,DSA造影检查发现,1例病人右侧膈肌动脉供血血管已栓塞,但肝右动脉仍然参与供血,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内转移灶,CTA发现原病灶复发4例,DSA发现6例.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可较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动脉血管成像结果,且可对介入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蒋光仲;邓俊耀;陆佳华;叶梅英;蒋河君;唐名杰;唐祖军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冠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冠脉疾病患者应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1月92例在我院接受冠脉疾病诊治的患者,为全部患者提供CT A冠脉造影检查,完成检查后2周内为患者提供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硬斑块检出率为73.91%,冠状动脉软斑块检出率为71.74%,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为90.22%,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为97.83%,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以及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硬斑块以及冠状动脉软斑块检出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以及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硬斑块以及冠状动脉软斑块检出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动脉狭窄检测特异度为95.12%,灵敏度为92.22%,阴性预测值为95.71%,阳性预测值为91.21%.结论:冠脉疾病患者应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使其冠脉血管获得清晰显示,同时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判断冠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应用安全性和准确性,可为临床医生制定对症治疗计划提供信息以及参考.

    作者:朱助培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摄影在儿童副鼻窦炎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儿童副鼻窦炎采取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摄影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接收的副鼻窦炎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摄影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检查结果.结果:多层螺旋CT副鼻窦炎检出率及息肉、黏液囊肿、黏膜下囊肿检出率均较数字X线摄影更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副鼻窦炎诊断期间,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更高,其可以提高疾病检出率,促进其他疾病检出率的提高.

    作者:韩淑娟;杜雨香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超声检查方式对结节良恶性进行鉴别,并在术后对比良恶性病理检查结果和结节血流动力学参数情况.结果:86例患者中,良性52例,恶性34例,良恶性鉴别率为100%.其中良性患者中,滤泡型腺瘤8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6例,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恶性患者中,髓样癌4例,微小癌3例,未分化癌2例,滤泡状腺癌8例,乳头状腺癌16例.从超声特征分析,恶性患者边界不清晰,病灶不规整,低回声,无声晕以及微钙化发生率和良性组患者相比明显偏高,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效果显著,无创伤,即时,安全方便,费用低廉,尤其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质方面有着良好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重复性也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秦臻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DCE-MR在偏头痛微循环与肝阳上亢证候分型中的研究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评价高血压偏头痛微循环改变及对中医证候分型的价值.方法:选取20例高血压偏头痛患者(肝阳上亢证型10例、非肝阳上亢型10例)与10名健康对照者,行DCE-MR检查,使用Omni-Kinetic软件分析每组颅底肌肉容积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容积比Ve,速率常数Kep,比较三组间差异.结果:肝阳上亢证偏头痛组、非肝阳上亢证偏头痛组与健康组Ktrans、Kep及Ve均存在差异(P<0.05);但肝阳上亢证组与非肝阳上亢证组Ktrans、Kep及Ve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即增强效果无差别(P>0.05).结论:DCE-MR能客观评价高血压偏头痛患者微循环异常,但并不能完全区分肝阳上亢中医证候分型.

    作者:郭敏;张惊雷;苏子华;蒋翠花;吉爱艳;王睿;黄德健;霍介格;彭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SWI,DWI联合3D-ASL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溶栓及出血、复发的风险分析

    目的:SWI,DWI联合3DASL在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溶栓及出血、复发的风险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3D-ASL灌注和SWI和DWI加权成像,观察其影像学表现与溶栓治疗效果,溶栓出血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在3D-ASL灌注和SWI和DWI加权成像指导下进行溶栓治疗,出血率为20.%,再复发率为10.%,均为3D-ASL低灌注且ASL面积高于DWI面积,半暗带组织面积较大者.结论:SWI,DWI联合3D-ASL评估能够对缺血性梗死部位、面积进行准确判断,指导医生进行溶栓治疗,降低治疗后出血和复发的风险.

    作者:赵连彬;张英;尤克增;武云霞;甄国栋;武玉景;李振富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根管冲洗在一次法根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研究超声根管冲洗在一次法根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实施一次法根管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根管冲洗一次法完成治疗,试验组采用超声根管冲洗一次法完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的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先增加后下降,但试验组治疗后各时点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超声根管冲洗在一次法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降低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董柏秋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自助胶片打印机在我院的应用探讨

    通过对医院放射科现有业务的微改造,建立自助式的胶片和报告打印系统,解决传统模式下放射科分发报告与胶片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病人取片等待时间.本文主要放射科自助胶片打印系统在本院的改造过程与应用效果,重点讨论自助打印系统如何通过对现有系统及流程的微改造以适应现业务流程的过程.

    作者:孙薇;徐向东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诊断资料,总结磁共振成像对骨折检出情况.结果:48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经MRI扫描检出49处隐性骨折病灶,其中股骨髁处骨折22处、胫骨平台骨折21处、腓骨骨折3处、髌骨骨折3处.48例患者中12例合并韧带损伤、21例合并半月板损伤、28例合并一定程度积液.结论:对于常规X线及CT难以检出的膝关节隐性骨折应用磁共振成像可准确诊断,获取清晰的骨折及损伤图像,提高隐性骨折检出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揭双民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64例胸腹部创伤的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8年收治64例胸腹部创伤患者,按照不同的诊断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螺旋CT诊断方法,对照组采用X摄像成像诊断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民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测结果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对照组的检测结果显示:无肺纹理的低密度带影,在其内缘可以看见受压迫的萎陷肺脏阴影界限.结论:螺旋CT诊断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促进临床中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车春霞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三阴性乳腺癌的MR FLASH-3D动态增强影像表现与表观扩散系数分析

    目的:探讨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的1.5T核磁共振FLASH-3D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7月间接受MRI强化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37例,其中TNBC40例,非TNBC97例,分析两组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三阴性乳腺癌中,37例为肿块样强化,3例为非肿块样强化.97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81例为肿块样强化,16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在病灶形态(P<0.05)、肿块边缘(P<0.001)、内部强化特点(P<0.001)、T2WI信号(P<0.001)、ADC值(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的病变在病灶边缘、内部强化特点、T2WI信号及ADC值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在MR上更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边缘光滑,环形强化、T2WI上高亮信号及ADC值较高的影像学特点.

    作者:滕敏敏;邵元伟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诊断分析及临床预后评估

    目的:探讨MSCT在SPTP影像诊断、临床分期、手术完全切除性判断、临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病理诊断SPTP病例共12例,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CT诊断准确性、临床分期及手术完全切除预判的正确率;通过术后随访评价术前CT评估临床预后的准确性.结果:术前CT定性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达91.7%;对肿瘤的分期、手术完全切除预判的准确性达100%;CT临床预后评估与术后随访结果一致性高.结论:通过综合分析SPTP的MSCT影像学表现,可以提高SPTP诊断准确率,对肿瘤临床分期、肿瘤完全切除判断及临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周小忠;刘德樟;黄鑫;周玲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与移动CR进行对比来研究探讨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对于临床的价值和效果的分析,以便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在本院范围内抽取了200张胸片,其中移动计算机X射线摄影(CR)与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床旁胸部片各占100张,根据CT检查标准来比较DR和CR在胸片质量等方面的结果的对比,并对对比结果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通过后额度数据统计比较可知,移动DR在无论是在胸片质量还是胸内各结构显示功能等其他方面上都要强于移动CR,并且DR更加的方便便捷.结论: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移动DR床旁胸部摄影无论是在方便程度上还是摄影效果上都是远远超过CR的,所以我们应该在临床上对DR进行推广,并且加大对DR增加关注程度.

    作者:张民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腕关节损伤采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一的MSCT、MRI及MSCT联合MRI诊断,比较3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联合组的诊断率显著高于MSCT组、MRI组,组间所表现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骨折、关节脱位检出率想象比,联合组依然高于MSCT组、MRI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腕关节损伤选择MSCT联合MRI诊断的方式可获得可靠的诊断结果,具有临床借鉴和推广价值.

    作者:刘慧楠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目的:分析探讨在彩色超声引导下,利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方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对于2015年6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信息收集,选取其中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人数为50.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剥离切除,观察组患者则进行大隐静脉穿刺,在彩超的引导和实时监控下,对患者进行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短、费用多少,同时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在患者术后的两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进行复查,检查患者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后,采取彩超引导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上均少于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剥离切除术的患者.另外,两组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彩超的引导和实时监控下,利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方式对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保证针准确刺入目标区域,使硬化剂的进展全程在彩超的监控下进行展示,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质量,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经济支出,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李坚;卓涛;王海;薛君荣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电子直线加速器等中心误差发生原因分析

    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的一种加速器装置,电子直线加速器等中心分别在不同的机架角度设置位置,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作用,由此产生了系统性误差,本文分析了在治疗过程中电子直线加速器等中心误差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从而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维护,提升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工作效率.

    作者:田洪;胡蝶;黄玉梅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不典型肺结核的X线及CT诊断临床分析

    目的:对X线及CT诊断技术在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30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采用X线诊断技术、CT诊断技术,后联合应用X线和CT诊断技术.以准确诊断结果为依据,对不同诊断技术的诊断结果准确率以及病变位置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通过采用X线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4/30)80.0%;通过采用CT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6/30)86.7%;联合应用X线检查和CT检查技术,诊断准确率为(29/30)96.7%,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诊断,病变部位在上肺者有13例,中下肺者有7例,双肺广泛分布有5例,其他有5例.结论:在对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进行疾病诊断时,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更高,可推广应用,但是,由于两种诊断方式在影像表现方面均具有多样性特征,因此,医师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综合诊断方式,提升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作者:李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螺旋CT和MR联合检测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联合检测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2例女性盆腔囊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根据不同检查方式分为两组,螺旋CT组34例,MR+螺旋CT联合组38例,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联合组定性诊断准确率94.74%明显高于螺旋CT组76.47%(P<0.05);两组患者定位诊断准确率97.37%/94.12%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螺旋CT定性诊断准确率较低,而联合MR可有效提高定性诊断准确率.

    作者:毕晓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数字图像处理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应用

    目的: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图像处理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应用.方法:挑选了8例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以及PET全身影像,经过ps软件处理,终进行图像的输出,获得的PET和CT融合图像.结果:CT影像经过PS软件处理之后图像更加清晰.结论:为了能够从医学影像中获得更多的生物信息,需要对医学影像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作者:张宗斌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北方寒冷环境与颈动脉超声检查阳性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北方室外寒冷环境与颈动脉超声检查阳性率的相关性.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编号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接诊5000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纳入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诊断检查.分别于室温环境、0℃环境、-5℃环境、-10℃环境下依次进行4次超声诊断,评估不同条件下患者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结果:以室温环境诊断结果为基准水平.5000例患者在室温环境下的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为80.00%.与室温环境检查阳性率相比较,0℃环境下,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4403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88.06%,P<0.05.-5℃环境下,诊断阳性例数4625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92.50%,P<0.05.-10℃环境下,诊断阳性例数4678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93.56%,P<0.05.结论:超声诊断阳性率受到环境温度干扰,北风寒冷环境可升高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达到-10°环境时影响极为显著.临床进行颈动脉超声诊断时,需要考虑环境温度,控制标准室温环境,以确保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陈哈娜 刊期: 2019年第04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