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治疗进展

杜春发;徐德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伽玛刀, 疗效
摘要: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安全和有效的,虽起效较慢,但对伴有多发硬化的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疗效.对于行微血管减压术、射频神经根阻断术、立体定向术等无效或复发患者采用伽玛刀治疗仍有确切效果.影响伽玛刀治疗效果的因素除了靶点位置、照射剂量、既往治疗史、神经-血管接触等因素外还与等中心点、准直器、光束管道塞子等有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几种分子在胶质瘢痕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胶质瘢痕的形成是导致中枢神经损伤后结构和功能重建困难的重要因素,这一过程包括了多种分子参与的复杂反应.其中GFAP是胶质瘢痕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HSP70可能通过促进GFAP的表达来发挥作用,XF-κB可能具有促进反应性胶质增生的作用,不同种类的CSPG则分别发挥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部分学者已经通过干预这其中几种分子的表达不同程度地抑制了胶质瘢痕的形成.

    作者:宋进;张杰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儿童颅内肿瘤与认知功能损害

    儿童颅内肿瘤及其治疗所产生的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皮质和皮质下白质损伤有关,另与患儿性别和年龄、临床表现、肿瘤性质、部位和大小、治疗方式和治疗时间以及特定基因型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现代影像技术和神经心理量表可对认知功能损害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估.减少儿童颅内肿瘤认知功能损害的重点在于预防,治疗方案的改进也有助于减少损害,其目的在于获得佳疗效的同时使治疗毒副作用降到低.

    作者:酉建;陈礼刚;李定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扩散张量成像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的研究进展

    扩散张量成像是在扩散加权成像基础上改进和发展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它利用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各向异性的原理,从多个方向对其进行量化,从而反应活体组织细微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更为客观的发现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有助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早期诊断,并可对其病情发展和治疗过程进行客观监测和评价.

    作者:徐艳炜;谢炳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γ-氨基丁酸受体和转运体的作用

    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中枢GABA能突触传递改变与乙醇的神经毒性作用有关,本文着重介绍乙醇对GABA受体各亚型亚单位的表达、功能及GABA转运体功能的影响,以了解其在乙醇毒性作用中所起的作用,为预防及治疗乙醇中毒及乙醇依赖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真;刘儒林;程秀臻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痛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痛觉诱发电位是通过激光产生放射性热选择性兴奋Aδ和C伤害性感受器,经脊髓丘脑束上行传导,于大脑皮层记录,能提供传统体感诱发电位所得不到的重要信息,在周围神经病、脊髓和脑干疾病有重要诊断价值.随着痛温觉和触觉在皮层的分区研究越来越明确,痛觉诱发电位在检测丘脑-皮层水平损伤的应用也将随之发展起来.近年来,在慢性疼痛和偏头痛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作者:相蕾;谢炳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循证医学进展

    目前颅脑损伤病人应用的,以提高脑灌注压和减少脑容积,以达到优脑血管血流动力学为目标的治疗策略,以及具体如过度换气,渗透疗法,脑脊液引流,巴比妥类药物冬眠疗法,减压性部分颅骨切除术,低温疗法,正常气压下的氧疗和高压氧疗法等各种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有待考证.本文回顾复习文献资料来检查每种治疗手段的临床证据.目前还没有一级证据支持目前常规应用的治疗方法.为了明确哪些治疗方法是安全的和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仍然需要进行良好设计的大型随机对照实验.

    作者:周波;刘伟国;杨小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第三届国际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学术会议纪要

    第三届国际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学术会议(Perspectives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lignancies)于2007年3月30~31日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会议由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脑肿瘤组负责人Martin J.van den Bent博士和美国休斯顿MD Anderson癌症中心神经肿瘤科主任W.K.Alfred Yung博士共同主持.

    作者:孙彦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脑胶质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表观遗传学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疾病密切相关.以肿瘤抑制基因为代表的CpG岛甲基化所致基因转录失活已成为肿瘤表观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可逆性使其成为治疗性干预肿瘤病人的理想靶标.本文主要从肿瘤抑制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可逆性两方面来阐述脑胶质瘤的可能发生机制、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治疗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作者:王尔松;江澄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进展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性卒中.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外科、康复、物理治疗等,其中主要的是内科和外科治疗.内科治疗主要包括脱水降颅压、脑保护、基因及生物工程等治疗.外科治疗以单纯的去骨瓣减压手术为主,但是对手术指征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作者:张雅静;杨玉山;姚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儿癫痫诊断治疗现状

    本文重点指出了我国小儿神经学界十年来与国际同步在癫痫定义、诊断标准、步骤及实验室新方法应用的进展,并从个体特点、精神行为及新旧抗痫药特点三方面论述了治疗选药用药个体化原则的必要性.后简单介绍了国外非药物治疗的应用新况.

    作者:梁承玮;俞雅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经上颌入路切除颅底肿瘤的研究进展

    上颌骨作为人体大的面颅骨,与颅底许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经上颌入路成为治疗颅底病变的重要选择之一.该类入路有Le Fort I截骨术、颅面拆装颅底手术入路和上颌骨翻转入路等.经上颌入路能够大限度地暴露切除肿瘤,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结构、损伤较轻,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军;高玮;曲元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内皮素-1、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内皮素(ET-1)通过收缩脑血管、介导脑血管和脑组织损伤引发脑损伤;而一氧化氮(NO)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对脑组织可以起到减少损伤作用;另一方面NO的过量生成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可直接对细胞产生强大的毒性作用,或者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损伤脑组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整个病理过程中ET-1和NO的失衡也在脑组织损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鸣华;姚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复习近年相关文献发现:脑脊液中的蛋白水平对分流装置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异常增多的红细胞较易造成分流装置的功能障碍;脑室镜和腹腔镜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分流术后分流管堵塞的发生率;分流术后感染具有易感性、反复性的特点;分流术后CSF循环的流体动力学的改变,易诱发分流不足或过度,无阀瓣分流管能减少分流过度或不足的发生.

    作者:张强;高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低温对脑缺血后基因表达的影响

    脑外伤、血管性疾病常引起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低温已经被证实对脑缺血缺氧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但由于选用的实验动物、缺血程度及部位、检测方法和低温实施方法及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对脑缺血后基因表达的改变和低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caspase家族、bcl-2基因家族、即刻即早基因、热休克蛋白及p53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阐明低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于临床提供越来越多的实验依据.

    作者:卫昕伟;徐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表达及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参与血管形成并能增加微血管及小静脉血管的通透性.电镜观察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血肿外膜新生血管丰富、通透性高.VEGF在CSDH血肿液及血肿外膜强表达,可能参与、促发CSDH假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血肿腔内再出血,导致CSDH不断扩大.

    作者:王新志;杨福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治疗进展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安全和有效的,虽起效较慢,但对伴有多发硬化的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疗效.对于行微血管减压术、射频神经根阻断术、立体定向术等无效或复发患者采用伽玛刀治疗仍有确切效果.影响伽玛刀治疗效果的因素除了靶点位置、照射剂量、既往治疗史、神经-血管接触等因素外还与等中心点、准直器、光束管道塞子等有关.

    作者:杜春发;徐德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预防癫痫的实验研究进展

    近年来,以癫痫发生期出现的一系列神经生物学改变为靶点,从保护神经元、抑制苔藓纤维出芽、干预胶质细胞相关分子、炎症免疫等角度,已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旨在预防癫痫.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黄志凌;王剑虹;肖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凝血酶对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凝血酶是否上调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对新生Wistar鼠大脑As体外培养并纯化,经不同浓度(0.1、1、10、100 U/ml)凝血酶干预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培养各组As NF-κB mRAN和蛋白的表达;用化学反应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LDH);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凝血酶对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凝血酶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未用凝血酶的对照组比较,各种浓度凝血酶均可引起As NF-κB mRNA水平增加;凝血酶(1、10、100 U/ml)还引起了细胞活性的明显下降;同时导致了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增高;另外,浓度为100 U/ml的凝血酶,可使细胞阻滞在G2/M期的比例增加.结论 凝血酶能上调体外培养As的NF-κB的表达,降低细胞生长活性,影响细胞生长周期.

    作者:江承平;吴碧华;刘福;王晓明;胡长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死亡率和复发率高,治疗困难.随着5-氟胞嘧啶与二性霉素B诱导期的联合应用,使二性霉素B的使用时间缩短,减少了药物的毒副反应;氟康唑、伊曲康唑巩固期及维持期的应用使复发率降低;通过联合二性霉素B鞘内或侧脑室内注入,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对颅高压的妥善处理降低了死亡率;单克隆抗体及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疗效,降低了复发率.真菌疫苗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获得的成功,为临床的免疫接种打下了基础.

    作者:张敏;丛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