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元中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其中在头颈部发生的恶性黑色素瘤较少,约占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22% ~32%,而发生于鼻腔鼻窦较少见,仅占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2%~9%[1].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淋巴和血性转移,已发生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5年生存率不足21.1%[2].早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相对稍好.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中,因其解剖结构复杂、早期容易误诊、漏诊[3].因此,增加对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认识,对早期发现、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林宜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99例因单纯颈部肿块住院并经病理确诊患者(排除常规甲状腺及涎腺肿物)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以提高颈部肿块的诊断准确率,为正确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经验与依据.方法 99例患者中1例经颈部CT血管造影(CTA)确诊为颈动脉体瘤后放弃治疗出院,2例淋巴瘤经活检确诊后转科治疗,其余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并经病理切片确诊,其中3例转移癌均行患侧颈廓清术,术后辅助放疗.结果 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随访0.5 ~3年,其中3例神经鞘膜瘤患者出现声嘶和脑梗塞并发症;2例甲状舌管囊肿患者复发,再次手术;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例手术后8个月死亡,余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颈部肿块病变形式多样,掌握其发病特点和规律,充分完善术前检查,可大大减少误诊,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李虹;纪旭;石胜利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3种手术径路,即柯-陆手术入路31例、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入路33例、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30例;比较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其中采用柯-陆手术入路患者治愈率74.2% (23/31),5例出现面部麻木,无溢泪及鼻腔粘连等并发症;采用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入路患者治愈率81.8% (27/33),7例患者出现鼻腔粘连,鼻内镜下直接分开后好转,无溢泪及面部麻木等症状;采用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患者治愈率100%,5例患者出现鼻腔粘连,鼻内镜下直接分开后好转,无溢泪及面部麻木等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方式.
作者:尹显祥;张珺;张园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会厌囊肿是咽喉部常见的囊肿之一,多发于会厌舌面,主要症状是咽部异物感、梗阻感,巨大囊肿可引起呼吸、吞咽困难,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近来有超声刀[1]、Nd:YAG激光[2]、高频电刀、射频、微波、等离子等方法[3-5],一般在全麻支撑喉镜下进行.我院采用间接喉镜下微波治疗会厌囊肿5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友伟;施芳;万俊荣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在临床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中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对2009年9月~2012年10月期间收住院的经常规治疗无效的6例鼻出血患者,于全身麻醉后在鼻内镜下根据解剖标志寻找蝶腭动脉,应用双极电凝烧灼,局部黏膜复位后可吸收性小块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压迫.结果 6例患者均完全止血,术后随访1~3个月,患者均无再次出血,未诉有特殊不适,复查未见鼻腔粘连,蝶腭动脉区黏膜愈合好.结论 鼻内镜下蝶腭动脉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疗效确切,是有效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方法之一,也符合现代外科微创原则.
作者:戚建伟;吴元庆;曹萍;徐进敬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鼻窦球囊扩张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10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开放的26个窦口中有25个窦口开放完好,1个出现窦口狭窄;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张建华;徐颖;朱华斌;丁俊杰;蒋燕飞;郑逸品;刘仲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真菌性鼻窦炎是由真菌在鼻腔-鼻窦所引起的一种感染性或(和)变应性疾病.可分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我科2006 ~2009年收治的5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进行回顾分析,探讨鼻内镜手术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雨洲;尹治军;薛麦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2岁,因鼻塞伴嗅觉下降1月余而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双侧交替,以右侧为重,伴有嗅觉减退、流涕,偶有涕中带血丝及少量鼻出血,量少,伴右侧头痛,无发热,无复视、斜视及视力下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鼻窦肿物,为求进一步治疗,到我住院治疗.鼻内镜检查见右侧嗅沟突出3.0~4.0 cm红色新生物,表面粗糙,触之易出血.鼻窦CT示右侧后组筛窦、蝶窦软组织影(图1).行鼻窦新生物活检术.镜检示瘤细胞形态偏小,呈圆、卵圆或短梭形,胞浆少,核染色质增粗,细胞凋亡和坏死多见,瘤细胞呈巢状不规则形向间质浸润,符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改变.
作者:蓝建平;杨名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6岁,因发现颈部肿块1个月余入院.患者近1年有咽异物感,无咽痛、声嘶,无吞咽及呼吸困难,无胸闷、心悸、怕热、烦躁及肢体水肿,无低热及进行性消瘦史,进食可,二便正常,体重无减轻.查体: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左侧叶可扪及一直径约1 cm肿块,质地较硬,随吞咽上下移动,肿块无压痛,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颈部B超示甲状腺左侧中部探及8 mm×6 mm的实性低回声,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见点状强回声灶.甲状腺功能检查Anti-TPO 164.91 IU/ml,Anti-Tg 330.42 IU/ml,FT3、FT4及TSH正常.
作者:吴素娟;金晓杰;沈志豪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前囊壁软骨切除法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优点和操作体会.方法 将104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8例,以前囊壁软骨切除法治疗;观察组46例,以囊肿前壁切开引流+局部加压包扎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有效率100%,观察组有效率84.8%;治疗组术后无复发病例,观察组4例复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囊壁软骨切除法是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一种可靠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学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18岁,因右颈部反复脓肿破溃形成瘘孔3年,于2005年5月13入院.3年前患者右颈前中部不明原因出现一红肿、热、痛包块,当地医院穿刺诊断为颈部脓肿,予以切开引流,肿痛很快消退.之后又反复出现类似情况,终在右颈前形成一小孔,长期反复流脓.多次用抗生素冲洗并口服抗生素,均无效.入院查体:T36.5℃,P80次/min,R20次/min,BP115/75 mmHg,心肺正常.右颈前区甲状软骨稍下方见一小孔,直径1 mm,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无明显压痛,嘱作吞咽动作,小孔处有少许白色脓液流出,口服亚甲蓝9 min从小孔流出.
作者:彭元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南京市居民的咽喉返流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的现状,为临床工作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2500例南京市居民,对其LPR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返流指数量表(The reflux symptom index,RSI)按咽喉返流问卷的评分定义,总积分大于13分为阳性,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问卷1950例,阳性75例,患病率为3.86% (75/1950);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3.77% (43/1140),女性的患病率为3.95 %(32/810),两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声嘶或发音障碍(症状1)和持续清嗓(症状2)与LPR相关性大.51 ~70岁年龄组返流指数量表(RSI)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 南京市LPR的发病率为3.86%,症状1和症状2是LPR的主要相关因素,51 ~70岁年龄组患者应特别警惕LPR可能性.
作者:黄靖;徐媚;罗伟;唐海红;何飞;吴麟;张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中的中鼻甲处理技巧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8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39侧)和对照组48例(54侧),观察组强调中鼻甲的处理上尽可能保障中鼻甲空间结构和形态上的相对正常;对照组采用传统的Messerklinger术或wigand术式.术后6个月对比两组中鼻甲的稳定性,中鼻道狭窄或粘连的发生情况以及按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前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659,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Lund-Kennedy评分为(1.89±1.31)分,低于对照组(2.48±1.42)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P<0.01).术后观察组中鼻甲结构良好稳定,中鼻甲轻度外移、中鼻道狭窄、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3种情况的发生率分别为83.2%、4.1%、6.7%,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44.9%、21.6%、10.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77,P<0.01).结论 保障中鼻甲空间结构和形态上的相对正常有助于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减少术后不良并发症.
作者:沈景秋;石丽芳;许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顽固性鼻出血即常规检查未发现出血点、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规范的前鼻孔和/或后鼻孔填塞和输血等方法均不能控制的鼻出血,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目前多在鼻内镜下寻找出血部位,再使用双极电凝或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等手段进行止血.现有鼻出血的研究多关注其临床疗效,而对治疗后的并发症报道较少.本研究则将我科自2009年1月~2013年3月经鼻内镜下采用双极电凝诊治的84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所出现的并发症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黄世凡;邓云;舒建满;罗人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人凋亡抑制蛋白(human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2,hIAP-2)的shRNA,靶向抑制hIAP-2基因联合放疗,探讨其对CNE1鼻咽癌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首先采用MTT法确定佳放射剂量;再构建4条hIAP-2-shRNA沉默片段并用脂质体法转染CNE1细胞,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筛选出佳沉默shRNA序列;用佳沉默shRNA序列转染CNE1细胞,分别设置转染放射线照射组与未转染放射线照射组,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B检测hIAP-2的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 MTT法明确4Gy为佳放射剂量;Q-PCR和WB检测结果显示4条hIAP-2-shRNA均能有效抑制hIAP-2 mRNA及蛋白表达(P<0.05),以hIAP-2-shRNA2沉默效果显著(P <0.05);Q-PCR和WB检测结果显示转染hIAP-2-shRNA2后照射组与未转染hIAP-2-shRNA2照射组的CNE1细胞中hIAP-2基因与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转染hIAP-2-shRNA2后照射组比未转染hIAP-2-shRNA2照射组凋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检测结果显示转染hIAP-2-shRNA2后照射组与未转染hIAP-2-shRNA2照射组侵袭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染hIAP-2基因沉默后放射可增加鼻咽癌细胞凋亡率,降低其侵袭能力,能够起到放疗增敏作用.
作者:袁媛;蒋文娟;姜武忠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手术综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175例符合纳入标准及不在排除标准之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给予非手术综合治疗,包括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喷鼻、罗红霉素胶囊半量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口服以及鼻腔冲洗.应用上述治疗4~12周后进行各项疗效评估,包括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主观症状评估、Lund-Kennedy法鼻内镜评估、Lund-Mackay法鼻窦CT评估和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NOT-20)生活质量评估.结果 经过4~12周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鼻内镜评分、鼻窦CT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鼻窦炎的非手术综合治疗疗效确切,并且避免了对鼻腔、鼻窦结构、生理的破坏,只有在充分的药物治疗无效后才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邰旭辉;桑月红;訾龙;曹鋐;杨昕;朱宝玉;张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腺样体亦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后壁中线处,为咽淋巴环内环的组成部分.腺样体肥大多见于儿童,且常合并有慢性扁桃体炎,与分泌性中耳炎密切相关,一经确诊,应尽早施行腺样体切除术[1].2009年3月~2012年11月我科开展了经口鼻内镜下腺样体刮除术129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东;黄洁华;哈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NIFRS)是鼻科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药物及鼻窦穿刺冲洗治疗疗效不佳,易反复发作,手术是彻底治愈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有效的方法.回顾我科2007年10月~2011年10月采用经鼻内镜行上颌窦置管法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雪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D44作为筛选下咽癌肿瘤干细胞分子标记物的价值.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下咽癌FADU细胞系中CD44的表达;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MACS)分选CD44+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纯度;运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CD44+、CD44-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将相同数量级(1 ×106、1 ×105)的CD44+、CD44-细胞分别注射于雄性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 ciency,NOD/SCID)小鼠皮下,观察其体内致瘤能力的差异.结果 下咽癌FADU细胞系中CD44+细胞占(21.1±1.56)%,免疫磁珠分选后的CD44+细胞纯度达(99.4±0.29)%.体外增殖能力研究显示CD44+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快于CD44-细胞.NOD/SCID鼠体内致瘤实验结果显示:1 ×105 CD44+细胞致瘤率为12.5% (1/8),1×105 CD44-细胞致瘤率为0(0/8);1×106CD44+细胞致瘤率为100% (8/8),1×106 CD44-细胞致瘤率为50% (4/8);相同数量级的CD44+与CD44-两组细胞致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CD44+细胞组比CD44-细胞组更早成瘤,潜伏期明显缩短.CD44+细胞组所致肿瘤体积平均为(2017.81±538.50)mm3,而CD44-细胞组所致肿瘤体积平均为(1153.25±503.18)mm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结论 下咽癌肿瘤中CD44+细胞比CD44-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增殖能力和体内致瘤能力,提示肿瘤干细胞可能存在于CD44+肿瘤细胞内,CD44可作为筛选下咽癌肿瘤干细胞的一个重要分子标记物.
作者:沈晨凌;向明亮;聂琛;胡海霞;马衍;吴皓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自制药物纱条与凡士林纱条行鼻腔填塞后的疗效差异.方法 对采用自制药物纱条与凡士林纱条行鼻腔填塞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填塞后疼痛反应程度、填塞材料抽除难易度、纱条拔出后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填塞后6,12,24 h进行疼痛测评并比较,其中填塞后12h比较P<0.01,填塞后6、24 h比较P<0.05;两组患者填塞后反应程度、填塞材料抽除难易度、抽出后出血情况比较,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制的药物纱条填塞鼻腔具有压迫止血和药物止血的双重作用,鼻黏膜反应轻,出血少,可减少感染的机率,减轻患者头痛等不良反应.
作者:戴锋;钟庄龙;温莹浩;钟纯;邱永亮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