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文连姬;辛丁;苏凯;富东娜;杨景朴;禹桂贤;郑国胜;李桂芝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围手术期, 并发症
摘要:目的 总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分析98例OSAHS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者均对证治疗.81例选择全麻(82.7%),17例选择局麻(17.3%).同期或术前1周行气管切开36例,占本组全麻患者的44.44%),其中体重指数超过正常上限29例,低血氧饱和度<50% 29例,同时行鼻部手术者5例,心脏异常或伴高血压20例.结果 1例局麻下气管切开时出现心率、血氧下降,气管切开待病情稳定后再手术;1例全麻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出现呼吸抑制,重新气管插管;术后创口出血1例,再次全麻止血;短期进食返呛23例(23.5%).结论 重视OSAHS患者术前检查并对症治疗,以减少术中、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全麻患者应严格掌握拔管指征,待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后拔管;严重肥胖、重度OSAHS低血氧饱和度<50%或伴有较重的心血管合并症或同时行鼻部手术者,气管切开术可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喉鳞状细胞癌中P53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喉鳞状细胞癌中P53、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6例喉鳞癌组织和36例喉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P53、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 P53、PTEN蛋白在66例喉鳞癌组织和36例喉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表达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6例喉鳞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在Ⅲ~Ⅳ期组高于Ⅰ~Ⅱ组(P<0.05),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Ⅰ~Ⅱ期组高于Ⅲ~Ⅳ期组(P<0.05),高分化癌组高于中低分化癌组(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有转移者(P<0.05).喉鳞癌组织中P53、PTEN蛋白两者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 PTEN蛋白的表达对预测喉鳞癌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吴强;姚宪义;庄坤;李玉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电子鼻咽喉镜在小儿腺样体肥大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电子鼻咽喉镜在小儿腺样体肥大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对578例具有上气道阻塞症状的患儿(病例组)采用电子鼻咽喉镜检查,分析腺样体增大程度与上气道阻塞的关系及其可行性.结果 ①本组病例中,411例能主动配合,119例稍有哭闹,仅48例是在协助固定体位下进行.②14例因鼻中隔偏曲导致一侧后鼻孔和鼻咽部无法检查,5例因双侧鼻腔狭窄无法检查,其余559例均可检查.③55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腺样体增大.④29例在检查中出现鼻黏膜少量出血,未引发其他并发症.结论 电子鼻咽喉镜检查适合于小儿,该法直观、准确、安全,是判断小儿腺样体肥大有效、直观的检查方法.IV°腺样体是小儿上气道阻塞的主要病因,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作者:沈翎;王旭萌;陈慧萍;沈雪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歪鼻矫正术两种术式的探讨

    目的 比较部分歪鼻(鼻中隔偏曲伴鼻梁歪斜)矫正术的两种术式,探讨鼻外径路术式的适应证.方法 选择58例鼻中隔偏曲伴软骨锥偏斜的患者,37例行鼻外径路矫正术,21例行鼻内径路矫正术,其中6例在鼻内镜辅助下.结果 鼻外径路术式治愈22例,有效31例;鼻内径路术式治愈4例,有效9例.两种术式的疗效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在本组病例中,鼻外径路术式的疗效优于鼻内径路术式.结论 鼻外径路术式适用于鼻中隔框架亚区的畸形纠正.

    作者:王珮华;汪涛;王钟颖;陈东;石润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25例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 NIP)属上皮源性肿瘤,发病率为0.4%~4.7%[1].以往多采用鼻外径路切除病变,损伤大.近10年,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了采用鼻内镜技术切除NIP,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将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期收治的25例NIP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覃道芬;高下;戴艳红;陈兆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微波热凝治疗会厌囊肿42例

    我科自2000年以来应用微波热凝治疗会厌囊肿42例,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唐正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多胺含量的变化

    目的 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脑皮质及皮质下多胺含量的变化,动态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多胺含量变化的时相规律.方法 在Longa线栓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复制大鼠2 h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2、4、8、24 h动物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缺血区皮质和皮质下不同时相多胺的含量,分析其时相变化规律及意义.结果 实验组大鼠脑缺血区皮质和皮质下腐胺含量于再灌注4 h后即开始逐渐升高(P<0.05),高峰出现在再灌注24 h后(P<0.05);再灌注8、24 h实验组精脒、精胺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腐胺含量增高,精脒、精胺含量减少,共同参与了脑缺血损伤.

    作者:刘宏伟;姜冰;万新;刘运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单瓣吻合术

    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在处理吻合口时,有多种方法,其中方法之一为单瓣吻合法, 2003年12月~2006年3月,笔者在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吻合术中,采用传统手术单瓣吻合法,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邬吉辉;肖涛;陶书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额窦的临床解剖与手术

    额隐窝区域解剖复杂、多变,周围毗邻重要结构,使得额窦手术难度增大,对于额隐窝区域的临床解剖和手术技巧研究成为近十年来鼻外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多种处理额窦复杂病变的内镜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对额隐窝区域比较容易混淆的解剖学术语进行了总结归纳,并介绍了一种实用的额窦临床解剖系统.列数几种比较成熟的鼻内镜下额窦手术的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探讨长期的术后观察与处理对额窦手术成功的重要性.

    作者:季俊峰;王秋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8例分析

    目的 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误诊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探讨减少误诊及术后并发症的措施.方法 回顾我科1992~2005年住院治疗的8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8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术前均被误诊为甲状腺癌.常规病理检查确诊2例,常规病理加免疫组化确诊6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声嘶.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易发生临床误诊和病理误诊,全面掌握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重视细针穿刺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是减少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误诊的有效措施.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对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作者:周晓;王伟;李赞;曾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茎突综合征伴晕厥2例

    茎突综合征是由茎突过长或茎突方位、形态异常,刺激邻近血管神经而引起的咽部异物感、咽痛或反射性耳痛、头颈部痛等症状的总称[1].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但伴晕厥者少见.我科近年遇到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爱萍;张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乙状窦后径路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目的 分析26例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特征,探讨舌咽神经痛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进入小脑脑桥角,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颈静脉孔周围进行探查并切断舌咽神经根;伴有耳痛者同期切断迷走神经上支;如发现占位病灶须切除病灶并行病理检查.结果 术中发现3例舌咽神经表面有小脑后下动脉压迫;2例舌咽神经根周围有明显的蛛网膜增厚、粘连;2例小脑脑桥角占位性病变,病检为脑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术后随访0.5~5年,平均3.9年,除3例复发外,其余患者舌咽神经痛症状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遗有术侧轻度舌后1/3麻木不适感,1例术后出现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经气管切开后治愈,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及后遗症.3例复发者再次手术,将迷走神经上支切断,分离舌咽神经纤维断端与邻近迷走神经的粘连,并用双极电凝烧灼断端,术后疼痛彻底消失.结论 对确诊的舌咽神经痛,乙状窦后径路舌咽神经切断术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要重视对可能因累及神经、断端双极电凝烧灼以及老年病人手术风险的评估.

    作者:邓安春;黄德亮;杨仕明;武文明;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外伤性砧镫关节脱位1例报告

    患儿,男,13岁,因跌倒伤及右耳致听力下降3月余入院.入院时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部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右耳鼓膜完整、内陷、混浊、光锥消失,无鼓室积液.取C256音叉测试右耳:林纳试验(-),韦伯试验偏向右耳,施瓦巴赫试验(+),盖莱试验(-).

    作者:杨丽萍;董庆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观察及护理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其症状视异物的部位、大小、性质和引起的并发症不同而异.我科2001年5月~2006年2月共收治326例支气管异物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收到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雪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 总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分析98例OSAHS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者均对证治疗.81例选择全麻(82.7%),17例选择局麻(17.3%).同期或术前1周行气管切开36例,占本组全麻患者的44.44%),其中体重指数超过正常上限29例,低血氧饱和度<50% 29例,同时行鼻部手术者5例,心脏异常或伴高血压20例.结果 1例局麻下气管切开时出现心率、血氧下降,气管切开待病情稳定后再手术;1例全麻术后拔除气管插管后出现呼吸抑制,重新气管插管;术后创口出血1例,再次全麻止血;短期进食返呛23例(23.5%).结论 重视OSAHS患者术前检查并对症治疗,以减少术中、术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全麻患者应严格掌握拔管指征,待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后拔管;严重肥胖、重度OSAHS低血氧饱和度<50%或伴有较重的心血管合并症或同时行鼻部手术者,气管切开术可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文连姬;辛丁;苏凯;富东娜;杨景朴;禹桂贤;郑国胜;李桂芝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环氧化酶-2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鼻咽癌组织及20例鼻咽黏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COX-2的表达.结果 鼻咽癌组织中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1.1%(32/45),鼻咽黏膜不典型增生中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2/2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COX-2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增高,表明COX-2可能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芳;李正贤;刘庚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额窦口开放的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口开放的远期疗效.方法 112例(204侧)慢性额窦炎患者鼻内镜下行额窦开放术.清理阻塞额窦口引流的病变组织,并开放额窦口直径>7 mm.结果 术后6个月、1年、2年额窦口开放良好率分别为91.2%(186/204)、87.3%(178/204)、86.3%(176/204),三者之间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2.45,P>0.05).狭窄和闭锁者再次手术成功率仅31.3%(5/16).结论 准确寻找并开放额窦开口且保持引流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钩突上端附着点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志,应彻底清理额隐窝并尽可能保留窦口周围的黏膜,正确开放后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海鹏;赵允沛;江玉英;顾瑜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44例老年顽固性鼻出血治疗分析

    顽固性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急诊之一,要做到及时、准确的止血并非容易.我科2000年1月~2006年1月对44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收到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朱德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颞外段面神经梳理术治疗半面痉挛

    半面痉挛是耳神经外科临床少见顽症之一,其为一侧面部肌肉发生痉挛抽搐,病因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诸多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现将本科1999~2001年收治的17例半面痉挛伴功能障碍较重患者行颞外段面神经梳理术.报道如下.

    作者:张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鼻咽癌FRA3B脆性部位的杂合性丢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研究鼻咽癌染色体脆性部位FRA3B区域的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情况,并探讨LOH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及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FRA3B区域的8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对40例鼻咽癌组织进行LOH分析.结果 77.5%(31/40)的鼻咽癌在FRA3B脆性部位出现LOH,丢失频率较高的2个位点是D3S1300(55.6%)和D3S2757(50.0%),其共同缺失区为D3S4103-D3S4260.LOH与鼻咽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复发情况及EBV壳抗原IgA抗体滴度)相关,临床Ⅲ~Ⅳ期、低分化鳞癌、肿瘤复发和抗体滴度≥1:40者LOH频率明显高于临床Ⅰ~Ⅱ期、中分化鳞癌、无肿瘤复发及抗体滴度<1∶40者(P<0.05).结论 FRA3B脆性部位的LOH为鼻咽癌的频发事件,可能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共同缺失区D3S4103-D3S4260可能是其优先作用的分子靶点.

    作者:邓燕飞;周冬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紫杉醇对人喉鳞状细胞癌Hep-2放射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在体外用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了解紫杉醇联合直线加速器X射线照射对Hep-2细胞株的作用,以及紫杉醇对Hep-2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①用MTT法计算Hep-2细胞经直线加速器照射组;先紫杉醇作用12、18、24、30 h后再直线加速器照射组;先直线加速器照射再联合紫杉醇作用12、18、24、30 h组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②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ep-2细胞经紫杉醇作用12、18、24、30 h后各组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①先紫杉醇作用再直线加速器照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较高(各组均值达到87.51%~89.64%),与先照射再联合紫杉醇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各组均值为57.84%~64.34%)及单纯照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均值为41.90%)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用紫杉醇后Hep-2细胞株细胞周期停滞于G2/M期,G2/M期停滞于24~30 h达到峰值(24.65%~25.15%),并在用药后30 h观察到凋亡峰.结论 紫杉醇有放射增敏作用,其可能机制是使细胞生长停滞于射线敏感期G2/M期,从而加强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作者:周秦毅;王家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