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萍
目的研究喉鳞癌中明胶酶A和明胶酶B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70例喉鳞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明胶酶A和明胶酶B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结果与喉鳞癌病人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明胶酶A和明胶酶B在喉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0.01),并与T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 0.05).Log-rank检验显示明胶酶A和明胶酶B表达强阳性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其表达弱阳性组和阴性组(P< 0.05).结论明胶酶A和明胶酶B在喉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明胶酶A和明胶酶B的表达,有助于评估喉癌病人的预后情况.
作者:胡国文;孙亚男;李源;谢民强;金德均;肖玉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科自1990年1月~2003年4月共收治食管假牙异物13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健;马世融;鲁孟显;卫旭东;刘志雄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豚鼠内耳手术对脑干诱发电位(ABR)测定的影响.方法 Hartley系豚鼠, 18只,体重250~300 g.全麻后取耳后切口行鼓泡开放,暴露耳蜗.在手术显微镜下经耳蜗微孔(直径30 μm)将不同的溶液PBS、钥孔戚血蓝素(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氨甲喋呤(methotrexate,MTX)及20 ml的MTX (10 ml)和KLH (10 ml)混合制剂分别导入鼓阶.按以下程序测定ABR,即第1天(系统免疫前),手术前5 min(第14天),手术后5 min及1周或2周.结果共测定18只36耳,其中32耳手术前后听力损失为0~5 dB,4耳听力损失较为严重,(手术前后测定听力损失超过45 dB),且术后1周或2周未恢复;在听力损失较轻,手术前后测定听力损失小于20 dB的另外4耳中,术后1周或2周ABR恢复至正常.结论为正确评估豚鼠ABR,除外手术对ABR测定的影响,内耳开窗术或任何其他有可能损伤耳蜗功能的操作,都应于操作结束后即刻测定ABR.
作者:赵长青;赵海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在我国熟悉美国的各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的医生不在少数,但对欧洲国家享有盛誉的耳鼻咽喉科协会的了解,恐怕为数不多.今年7月7~9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Bárány协会第23届国际大会就是欧洲乃至世界上享有声望的耳科协会之一.
作者:程俊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喉部乳头状鳞状细胞癌即疣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报道1例喉部乳头状鳞状细胞癌,就本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经手术及放疗后半年复查,肿瘤未复发.结论喉部乳头状鳞状细胞癌是低度恶性肿瘤,临床因其病理特征而较难确诊,要求深部取材活检和HPV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为主,术后可追加放疗.
作者:梅凌云;章华;刘季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手段.我科于2001年2月~2003年12月共完成该手术168例,其中发生脑脊液漏 3例,发生率 1.78%,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并对预防和治疗进行探讨.
作者:黄永久;马兆鑫;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外耳道蛆虫病罕见,我科曾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病人,男,35岁.因左耳异物数天,来我院就诊.经检查发现左外道内段充满蠕动的白色异物,取出4条蛆虫,约 1.5 mm× 6.0 mm大小,并有少许粘脓性分泌物,有轻微恶臭,鼓膜紧张部可见一直径约 5.0 mm的边缘性大穿孔.数分钟后病人又自觉异物活动,随后又取出1条蛆虫,大小同前.
作者:于西武;胡新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1例初发和复发的鼻咽癌病人在放疗前、后均进行颈淋巴结临床触诊和B超检查,记录颈淋巴结肿大的有无、大小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92例初发病人,经B超检查后导致临床分期变化的有14例( 3.6%).触诊双侧颈N0和单侧颈N0的假阴性率分别为 28.2%和 25.5%.鼻咽和颈同时复发的14例病人中,触诊漏诊率为 21.4%.单纯颈复发的32例病人中,触诊误诊率为 12.5%.在颈淋巴结融合成团的33例病人中,触诊误诊率为 51.5%.在超重或肥胖的31例病人中,颈部大淋巴结的大小触诊与B超检查相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0.01);放疗结束时,颈淋巴结全消与残留的情况,触诊与B超检查相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B超扫描较临床触诊检查鼻咽癌病人颈淋巴结准确性更高,对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胡学锋;卫光宇;黄国森;蒋军;林力;刘冬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鼻中隔偏曲在耳鼻咽喉科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引起鼻塞、鼻出血、头痛、眩晕及耳鸣等多种症状[1].鼻中隔偏曲类型多样,程度不一,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鼻中隔矫正术.我科于2001~2003年采用鼻内镜联合吸引剥离子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53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亮;李幼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 1988年3月~2003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0例(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病人的临床资料.70例(耳)中,术前诊断为胆脂瘤型中耳炎37例,骨疡型中耳炎13例,此二者之中考虑胆固醇肉芽肿者13例;中耳乳突术后感染 5例,分泌性中耳炎7例,特发性血鼓室8例,其中考虑可能为胆固醇肉芽肿者2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听力下降、耳闭塞感或伴耳鸣,亦可有耳溢液、头痛、头昏及其他症状.70例(耳)均接受手术治疗,依照术前检查,根据病变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术式.结果 65例(耳)干耳,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3例(耳)行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术后半年流脓,后改行乳突根治术,术后均干耳;2例(耳)行鼓室探查加鼓窦开放术,术后半年及1年又流脓伴听力下降,后改行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术后干耳.结论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主要有:含气腔通气受阻、引流障碍及含气腔出血.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与特发性血鼓室、分泌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关系密切.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和程度来决定,其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保持通畅引流.
作者:朱立新;龚树生;白广平;汪吉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喉咽部血管瘤比较少见,由于生长迅速和潜在的出血倾向,对病人有生命危险,治疗以外科治疗为主,目前常用治疗方法主要以咽侧切开,完全暴露肿瘤进行切除,但是该手术容易引起环杓关节脱位和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的损伤,导致术后声嘶、进食困难、甚至拔管困难,且术中容易出血,并发症多.我科1995年4月~2002年10月采用钬:YAG激光对7例喉咽血管瘤进行治疗,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经术前、术后对照观察和随访,效果显著,特报道如下.
作者:朱超范;肖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老年性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的急重症之一,此种出血来势凶猛,出血量大,出血部位较深,多不能明视,较难寻找,影响止血.采用常规前、后鼻孔填塞方法,有时难以奏效,易反复发作,且并发症较多.我科自1999年3月~2003年12月应用鼻内镜仔细查明出血点,采用 Nd:YAG激光及明胶海绵小范围填塞治疗32例老年性鼻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芦二永;王明方;李永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的相关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用2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应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区和前外侧肿瘤10例.结果枕骨髁为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枕下三角为显露椎动脉的重要标志,枕下三角由三条肌肉形成,即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及肌支,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测量寰椎横突孔外缘至椎动脉入颅处距离,左侧( 16.87± 2.08) mm、右侧( 16.79± 1.90) mm.枕大孔区肿瘤10例手术中,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应了解枕大孔区的相关解剖参数和局部解剖结构,该入路优点能增加术野空间,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牵拉.
作者:周晓平;纪荣明;熊剑;岳志建;胡小吾;姜秀峰;王来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科自2002年10月起,采用手术显微镜,经口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行颅底手术27例,其中出现并发症16例,现就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介绍如下.
作者:陈火明;张宝中;于永;王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部分下咽、全食管切除,左梨状窝-胃(结肠)吻合治疗颈段食管癌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1987年11月~2001年5月采用非开胸行部分下咽、全食管切除,治疗颈段食管癌16例,其中左梨状窝-胃吻合12例,梨状窝-结肠吻合4例.12例作左侧颈淋巴结清扫,4例作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结果术后轻度返流1例,胃壁坏死1例,吻合口瘘1例.无喉返神经损伤,无手术住院死亡.3年生存率为 42.9%(6/14).结论部分下咽、全食管切除,左梨状窝-胃(结肠)吻合是治疗颈段食管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付增;张明奎;程艳云;程存拴;原云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 EB病毒与鼻咽癌(特别是低分化鳞癌)密切相关.BARF1基因是EBV裂解期中的早期基因,本研究通过检测BARF1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希望能进一步揭示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及致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47例鼻咽低分化鳞癌病人分别取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相对正常鼻咽黏膜和 13例其他头颈部恶性肿瘤癌组织及8例正常人鼻咽黏膜组织(均证实有EB病毒潜伏感染),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BARF1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鼻咽癌组织BARF1基因表达率为 91.5%(43/47),其中39例相对强表达,4例弱表达;癌旁组织BARF1基因表达率为 46.8%(22/47),其中11例相对强表达,11例弱表达;相对正常黏膜BARF1基因表达率为 6.4%(3/47),3例均为弱表达;携带EB病毒的其他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正常人鼻咽黏膜组织均未检测到BARF1基因表达.结论从相对正常鼻咽黏膜到癌旁组织再到鼻咽癌组织BARF1基因的表达趋势为从不表达到表达,从弱表达到强表达.说明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确实存在密切相关性;提示启动BARF1基因的表达有可能是EB病毒致鼻咽癌的重要条件之一.
作者:蒋卫红;肖健云;赵素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为了提高治愈率,人们企图在分子水平寻找用于早期诊断的喉癌标志物.尽管目前已发现很多与喉癌密切相关的标记物,但都因缺乏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而无法在临床推广.近年发展迅速的蛋白质组学从蛋白质的整体水平进行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为肿瘤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已在肿瘤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喉癌进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探讨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喉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及趋势.
作者:刘玲;赵长青;肖健云;赵素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综合的检测方法对鼻咽癌放疗后的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行评估.方法用鼓室导抗图法、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法(TTAG)、咽鼓管音响法、正-负压平衡试验法和内镜检查咽鼓管口两端等综合方法,对23例(35耳)鼻咽癌放疗后有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检查和评估.结果 23例35耳中,21例31耳表现为咽鼓管阻塞,其中完全阻塞15例21耳,不完全阻塞6例10耳;2例4耳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结论简单的检查不足以了解鼻咽癌放疗后所导致的咽鼓管功能障碍,采取多种方法的综合检查才能对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
作者:周永;唐安洲;谭颂华;李杰恩;蓝新海;方勤;陈平;毛荣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构建含TK自杀基因的质粒表达载体并进行转染研究.方法根据已发表的Hsv-T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以含TK基因的PGEM/TK质粒为模板扩增出TK基因全长CDS序列,将其克隆到质粒表达载体pcDNA3.1(-)CMV中,进行序列分析和酶切鉴定后,运用电穿孔法将重组体 pCDNA3.1(-)CMV.CD转入鼻咽癌CNE-2细胞中,观察其表达情况以及无毒前体药物GCV干预下对CNE-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酶切和序列分析证明pcDNA3.1(-)CMV.TK含完整的TK基因序列,RT-PCR从转染细胞总RNA中扩出预期片段;鼻咽癌CNE-2细胞在无毒前体药物GCV干预下,其生长受到抑制.结论成功构建了质粒载体pcDNA3.1(-)CMVTK,可以将其作为鼻咽癌自杀基因治疗的一种载体.
作者:唐瑶云;邓雪娥;肖健云;赵素萍;冯永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建立分泌性中耳炎小鼠动物模型的方法,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小鼠制成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了解分泌性中耳炎中耳黏膜的增生及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实验组16耳中12耳鼓膜呈淡黄色,中耳腔有少量的浆液性渗出液,鼓室黏膜明显增厚且以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而两对照组鼓室无积液,黏膜无明显破坏.结论Ⅰ型变态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当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进一步研究该疾病提供了依据.
作者:孙荣;洪苏玲;唐新业 刊期: 2004年第06期